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力供需、中间品进口与“双循环”格局构建
1
作者 王孝松 王艳艳 余紫菱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2,共20页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了生产和贸易格局,并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了重要制约。本文以中国各行业劳动力供需缺口率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异质性影响和当前对...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了生产和贸易格局,并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了重要制约。本文以中国各行业劳动力供需缺口率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异质性影响和当前对劳动力冲击较大的创新活动及人工智能采纳程度发现:第一,行业劳动力供需缺口率会显著提升行业的外循环依存度;第二,行业劳动力供需缺口率通过影响中间品进口比例、劳动力成本、总进口比例进而影响行业外循环依存度;第三,创新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劳动力要素,从而减弱劳动力供需缺口率对外循环依存度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劳动力“内汇外引”机制,筑牢社会性流动基础;第二,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人工智能设备应用;第三,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应对劳动力供需缺口率扩大引发的外循环依存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供需缺口率 中间品进口 “双循环”格局 劳动力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贸易创新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2
作者 马莉莉 马梦涓 余紫菱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3-15,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力由量变至质变的跃迁,新技术、新生产要素、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与新劳动对象的系统耦合推动了社会生产模式的重构跃迁。数字贸易通过制度、经贸规则与平台创新,展现出数字贸易生态系统初步形成、数智化以及全球化... 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力由量变至质变的跃迁,新技术、新生产要素、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与新劳动对象的系统耦合推动了社会生产模式的重构跃迁。数字贸易通过制度、经贸规则与平台创新,展现出数字贸易生态系统初步形成、数智化以及全球化与区域化并重等特征,推动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新劳动对象与新劳动资料,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加速现代流通体系转型升级及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然而,目前中国仍面临复合型人才供需失衡、数字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经贸规则差异等现实困境。未来需深化多元协同合作以提升劳动者素质,创新数字贸易治理模式以推动劳动对象高效管理,创新多边合作机制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赋能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贸易创新发展 数智化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喆 余紫菱 马莉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模型检验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借助反事实分析法进一步探究政策效应的强度差异。研究发现:(1)随着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升,具...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模型检验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借助反事实分析法进一步探究政策效应的强度差异。研究发现:(1)随着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升,具体可通过贸易便利、技术创新和监管服务三条路径发挥作用。(2)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受财政依赖程度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沿海型自贸试验区相比内陆型自贸试验区,其设立的“数字效应”更为明显。(3)未来应以广东、福建、河南、四川、浙江等为抓手,差异化打造数字自贸区建设标杆。同时,创新经验复制推广的样区可重点考虑贸易便利化方面、技术创新层面和监管服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数字效应 贸易便利 技术创新 监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余紫菱 任孟成 马莉莉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34,共7页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SD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论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这种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SD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论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为“倒N”型非线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并且产业结构在该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中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空间集聚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阶段影响,增加新兴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空间外溢效应;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形成能源与数字要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避免掉入产数融合不足和过度集聚造成能源效率递减的陷阱;最后在数字经济中后期着重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成能源效率的长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空间集聚 能源效率 空间外溢效应 中介效应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及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马莉莉 余紫菱 任孟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0-140,共11页
数字经济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耦合协调对提升能源效率从而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测算省际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发现:数字化转型有赖于“数字—能源”系统趋向于融合发展;“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具有显... 数字经济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耦合协调对提升能源效率从而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测算省际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发现:数字化转型有赖于“数字—能源”系统趋向于融合发展;“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度更高、碳排放更多以及能源禀赋更具优势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该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通过增加要素流动性,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和能源互联网、数字能源等项目提升“数字—能源”耦合协调度,达到提升能源效率、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能源系统 耦合协调 能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能耦合协调与能源效率--基于数字与能源省份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任孟成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9,共11页
在数字系统深入发展和能源系统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环境下,研究数能耦合协调指数和其对能源效率的直接、间接、非线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数能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其中,能源强省和数字强省数能耦... 在数字系统深入发展和能源系统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环境下,研究数能耦合协调指数和其对能源效率的直接、间接、非线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数能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其中,能源强省和数字强省数能耦合协调分别通过技术进步和能源替代对提高能源效率产生间接效应,且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强省数能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能源强省不具备。因而,应加快建设“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能耦合协调策略等,实现提升能源效率、建设能源强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能源系统 耦合协调 能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城市建设对中国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调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78,共18页
运用2003—2020年全国288个地市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低碳城市建设对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调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通过加大地方主政官员晋升压力、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推进居民生活绿色转型,对中国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 运用2003—2020年全国288个地市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低碳城市建设对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调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通过加大地方主政官员晋升压力、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推进居民生活绿色转型,对中国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调性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度将弱化低碳城市建设对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消纳耦合协调性提高并不意味着资源型城市将丧失资源禀赋,资源型城市在不断寻求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因此,需要继续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能源转型,实现中国能源生产消纳空间格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 能源生产与消纳 耦合协调度 能源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能源安全:基于能源消费和能源转型速率的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40-147,共8页
随着俄乌冲突的影响升级,欧洲能源危机愈发严重,能源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来源基础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中国能源安全指标,对数字经济与能源安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能源安... 随着俄乌冲突的影响升级,欧洲能源危机愈发严重,能源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来源基础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中国能源安全指标,对数字经济与能源安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能源安全存在倒“U”型关系,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后仍然稳健;能源消费在数字经济与能源安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低阶段能源消费促进能源安全的提升,高阶段能源消费将抑制能源安全;能源转型速率较高时,低阶段能源消费对能源安全的促进作用减弱,高阶段能源消费对能源安全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需要有序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综合能源系统,科学部署能源转型,实现中国能源安全的提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能源安全 能源消费 能源转型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推动城市低碳发展了吗?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喆 余紫菱 马莉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8-61,共14页
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减碳源和增碳汇,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其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8个城市面板数据,首先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大层面综合评估了城市碳中和水平,进而运用多期双重差... 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减碳源和增碳汇,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其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8个城市面板数据,首先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大层面综合评估了城市碳中和水平,进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析自贸试验区设立的低碳效应。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所在城市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内部驱动城市低碳发展;同时,政府对绿色发展的关注程度越高,使得传导机制产生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越强、碳吸收促进作用越大,越有利于城市低碳发展。不仅如此,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碳排放抑制效应、碳吸收促进效应以及碳中和效应的发挥还会因设立批次、城市区位和城市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前两批片区、秦岭-淮河以南区域、开放程度较高城市,其低碳效应整体较为明显。进一步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针对上述相关研究发现,总结提出:作好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梯度式推进低碳发展标杆片区;加快贸易便利化和数字金融改革,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引进高质量外资与提升监管服务效能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数字平台和自贸联盟为抓手发挥片区辐射带动效应。可见,该研究对于完善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和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碳中和 碳排放 碳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试验区设立与共同富裕实现:基于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喆 余紫菱 马莉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36-148,共13页
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其设立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共同富裕程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共同富裕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同时还... 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其设立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共同富裕程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自贸试验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共同富裕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同时还探究了该政策实施对邻近地区共同富裕程度的作用。研究发现:随着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试点城市的共同富裕程度得以提升,即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共富效应”显著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互联网服务能力越高的城市,片区设立产生的“共富效应”越为明显;且相比内陆型片区而言,沿海型片区的设立对共同富裕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探析得出,自贸试验区设立不仅通过贸易便利、监管服务、金融支持这三条路径提升试点城市共同富裕程度,且在250km距离范围内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共同富裕程度,其最佳溢出半径约为1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共富效应 贸易便利 监管服务 金融支持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能源安全:基于能源消费和能源转型速率的视角
11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2-72,共1页
随着俄乌冲突的影响升级,欧洲能源危机愈发严重,能源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来源基础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时代,能源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成为能源发展的新思路。数字与能源系统趋于融... 随着俄乌冲突的影响升级,欧洲能源危机愈发严重,能源是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来源基础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时代,能源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成为能源发展的新思路。数字与能源系统趋于融合发展,一方面,数字经济具有高技术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能源系统 能源危机 能源消费 双循环 能源转型 数字化建设 新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司网络联系的陕西与重庆区域竞争力比较及建议
12
作者 李若萱 余紫菱 杨韶艳 《时代经贸》 2021年第3期60-64,共5页
城市之间以公司为纽带建立经济联系,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该城市嵌入生产体系的程度。陕西与重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近,本文通过选择世界500强公司和陕西、重庆100强公司中的60家公司样本,使用点... 城市之间以公司为纽带建立经济联系,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该城市嵌入生产体系的程度。陕西与重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近,本文通过选择世界500强公司和陕西、重庆100强公司中的60家公司样本,使用点中心度、点入度和点出度衡量陕西与重庆嵌入生产体系的程度,将每个公司所属行业区设立管理层级的不同进行赋值,最终计算得出城市联系度,从而判断陕西和重庆的区域竞争力大小。经过分析,两个区域中陕西在借助公司与外省联系度方面更具优势,陕西的第二产业“走出去”更具优势,而重庆的第三产业“走出去”更具优势,并依此给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联系度 城市竞争力 公司贡献度 比较研究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能源治理绿色转型与碳排放:以IEA为例
13
作者 余紫菱 马梦涓 马莉莉 《国际经贸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6,共18页
文章基于2000~2021年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和联盟国等178个国家的数据,评估全球能源治理绿色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为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供参考策略。研究发现:IEA绿色转型促进了同伴国的碳减排进程,同时产生了向级联国的碳减排外... 文章基于2000~2021年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和联盟国等178个国家的数据,评估全球能源治理绿色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为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供参考策略。研究发现:IEA绿色转型促进了同伴国的碳减排进程,同时产生了向级联国的碳减排外溢效应,其中信号映射和信号校准是关键机制。相比IEA成员国,联盟国对同伴国和级联国的碳减排影响更大。2009年IEA正式启动的绿色转型显著增进了全球碳减排的成效。从能源类型来看,电力和天然气领域的减排效果显著,但石油和煤炭领域未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降低了各国对IEA的依赖,并且,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全球碳减排,展现出比加入IEA更为显著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能源治理 国际能源署 同伴效应 级联效应 碳排放
原文传递
节能政策目标能助力城市碳中和水平吗?
14
作者 余紫菱 王喆 马莉莉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55-2566,共12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中国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节能政策目标,科学评价该目标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节能政策目标降低了碳排放规模,增加了碳替代总量,有效提高了城市碳中和水平。同时,节能政策目标通过加强“自上而下”...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中国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节能政策目标,科学评价该目标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节能政策目标降低了碳排放规模,增加了碳替代总量,有效提高了城市碳中和水平。同时,节能政策目标通过加强“自上而下”的晋升压力与政策压力和“自下而上”的转型压力与舆论压力,促进城市碳中和水平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转型压力是提升碳中和的中坚力量,公众参与的舆论监督对碳中和提升的作用有限。此外,节能政策目标在不同城市间形成了复杂交错的竞争网络和转移网络。在相同“境遇”的城市间,节能政策目标将正向促进其他城市碳中和提升,在发展差距的城市间,节能政策目标的碳中和效果呈现出显著的虹吸效应。有趣的是,能源禀赋充裕的城市节能政策目标有利于能源贫瘠城市的碳中和提升。因此,要注重发挥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水平维度的竞争需要建立良性机制,垂直维度的转移应以能源产出率为依据,进行弹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政策目标 碳中和 水平竞争空间效应 垂直传导空间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治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影响
15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王艳艳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0,共17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探讨中国能源治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国内部能源治理和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有助于降低共建国家的碳强度。其中,中国内部新能源治理的效果最强,中国-中东... 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探讨中国能源治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国内部能源治理和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有助于降低共建国家的碳强度。其中,中国内部新能源治理的效果最强,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国际能源治理平台和机制也显示出较强的降碳效果。绿色低碳的理念、产品和技术是中国内部能源治理降低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关键渠道。同时,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为共建国家提供了新能源条约、新能源贸易和电力基础设施合作的绿色平台,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普及。此外,在能源治理配合度高、稳定性强的共建国家,治理效果更好。而能源组织叠加效应会降低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能源治理 共建“一带一路” 碳强度 新能源治理
原文传递
碳治理政策差异与碳泄漏:网络外部性、集聚性研究视角
16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马梦涓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59-75,共17页
碳治理政策差异引发的“绿色论”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挑战。本文从网络外部性、集聚性的视角,使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288个城市的矩阵数据,探讨了碳治理政策差异的碳泄漏现象。研究发现,碳治理政策差异导致了碳泄漏,并购、... 碳治理政策差异引发的“绿色论”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挑战。本文从网络外部性、集聚性的视角,使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288个城市的矩阵数据,探讨了碳治理政策差异的碳泄漏现象。研究发现,碳治理政策差异导致了碳泄漏,并购、组织、能源和贸易网络外部性是其关键机制。一方面,城市网络的形成增强了边缘城市与中心城市直接联系的可能性,产生直接外部性效应;另一方面,碳治理政策差异通过第三方节点的联动作用,形成层级嵌套的多维传递链条,产生进一步扩散的间接外部性效应。此外,地理集聚、城市关系集聚和政治资源集聚强化了网络外部性对碳泄漏的传导作用,推动了碳泄漏的空间扩展。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碳治理政策差异的关键机制,还提供了应对碳泄漏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治理政策差异 碳泄漏 网络外部性 集聚性
原文传递
中国-东盟“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建设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紫菱 马莉莉 任孟成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36,共12页
全球环境要求的提高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大电网互联成为主流趋势,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东盟有必要建立“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使用零贸易值处理后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东盟“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的特征进... 全球环境要求的提高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大电网互联成为主流趋势,经贸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东盟有必要建立“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使用零贸易值处理后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东盟“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东盟区域电力互联程度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同两国信任程度和能源需求正相关;新能源技术中,电力出口国发达的新能源技术对区域电力互联推进发挥积极作用,进口国与之相反(;2)计算区域内两国间电力互联潜力,发现中国-东盟区域大部分为潜力开拓型、潜力巨大型和潜力突破型,具有建设“大网群”电力互联网络的基础(;3)泰国、老挝为北部电力互联网络中心,新加坡、马来西亚是控制东部、南部电网的关键支点。因此,中国应加强与泰国、老挝高中心度国家的电力互联合作,突破现有中国-老挝-缅甸-越南“小群体”电力互联网络,预热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部电力互联网络支点国家的联系,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的“大网群”电力互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盟 电力互联网络 网络开发理论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