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FR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冒学莲 杨翊柠 +4 位作者 汤珣 竺明晨 王承霞 陈艳 严枫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探讨EGFR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价值,揭示总生存期(OS)≥3年的生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个体化治疗的3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应收集石蜡... 目的探讨EGFR基因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价值,揭示总生存期(OS)≥3年的生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个体化治疗的3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应收集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HRM法,检测组织中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状态,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Kaplan-Meier方法和χ2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249例患者EGFR基因突变对生存的影响,揭示OS≥3年生存影响因素。结果在349例NSCLC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为50.4%,EGFR基因主要高突变人群是女性(62.2%)和腺癌患者(52.0%),<60岁易发生19突变(28.9%),≥60岁(32.0%)和女性(37.8%)易发生21突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18、20、双突变和临床特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8年12月15日,249例随访完整的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EGFR基因的总突变和21突变,与野生型相比较,能显著提高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18、19、20、双突变的PFS生存率,与野生型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3年和OS≤1年的患者在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EGFR总突变率、21的突变率及靶向治疗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基因的总突变和21突变的患者均能明显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RM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C3位点PD-L1与ki67 EGFR和血液指标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冒学莲 王承霞 +2 位作者 陈艳 贾张军 竺明晨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表达与ki67、EGFR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江苏省肿瘤医院121例NSCLC肿瘤组织中PD-L1(22C3)和ki67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1,PD-L1)表达与ki67、EGFR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江苏省肿瘤医院121例NSCLC肿瘤组织中PD-L1(22C3)和ki67表达情况,同时采用ARMS法检测相应组织EGFR基因突变状态,流式法检测血清CD3+、CD4+、CD8+T细胞比例,生化发光法检测LDH、CEA、CA199和CY211。采用χ^2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ki67及血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PD-L1的低表达率为38%(46/121)、高表达率为23.2%(28/121),ki67高表达率为56.4%(57/101),EGFR突变率为41.7%(20/48)。Ⅲ+Ⅳ分期和局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36、7.726,P<0.05)。PD-L1阳性表达率与EGFR突变型、Ki67高表达、CD8+细胞数量增高和LDH增高具有显著相关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癌患者PD-L1(22C3)表达率高,分期晚、淋巴结转移、ki67高表达、EGFR突变、CD8+T细胞数量和LDH增高的患者,PD-L1表达率显著增高,与预后较差的临床指标相关,是筛选Pembrolizumab治疗的指标,也可能成为NSCLC潜在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 EGFR基因突变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血清载脂蛋白C1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凤鸣 李聪 +3 位作者 冒学莲 莫冬萍 闫林萍 严枫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3期2839-2843,共5页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血清载脂蛋白C1(APOC1)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103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和3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血清APOC1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血清APOC...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血清载脂蛋白C1(APOC1)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103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和3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血清APOC1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血清APOC1水平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APOC1单独及联合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清APOC1水平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APOC1中位水平对肺癌患者进行分层发现,血清APOC1≥54.46μg/mL患者中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的例数明显多于APOC1<54.46μg/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C1的诊断效能高于CEA、CYFRA21-1和NSE,在APOC1最佳诊断截断值为46.71μg/mL时,其诊断肺癌和早期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2和0.766;灵敏度分别为70.3%和60.7%;特异度均为81.0%。4项标志物联合检测时,诊断肺癌和早期肺癌的AUC分别增加至0.902和0.860。结论肺癌患者血清APOC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肺癌潜在的诊断指标。血清APOC1水平对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APOC1、CEA、CYFRA21-1及NSE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载脂蛋白C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CD44V6、Ki67表达的相关分析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冒学莲 竺明晨 +3 位作者 耿尧 徐建伟 鞠熀先 严枫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35期6822-682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同时分析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临床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同时分析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临床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乳腺癌标本中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3例患者中ER阳性的有57例(55.34%),PR阳性的有49例(47.57%),C-erbB-2阳性的有39例(37.86%),CD44V6阳性的有68例(66.02%),Ki67阳性的有例(90.29%),其中以Ki67的表达率最高,C-erbB-2的表达率最低;不同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对ER、PR、C-erbB-2、CD44V6和Ki67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临床分期越高,PR的表达量越低;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肿瘤组织越小,C-erbB-2的表达量越低;ER的表达量和CD44V6的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中国以至世界,免疫组化检测ER、PR、C-erbB-2、CD44V6和Ki67的阴阳性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联合检测更加有助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减轻乳腺癌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为临床医生选择和评估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更为下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和基因治疗做了一些前序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ER PR C—erbB-2 CD44V6 KI67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