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究 被引量:125
1
作者 冯仕政 《学海》 2003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关键词 政治社会学 国家 社会 典型 现代化 角色规范 角色定位 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 角色认同 政治权威 角色距离 机会主义行为 政治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伦理与日常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伦理思想引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冯仕政 李建华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1期75-79,共5页
宗教伦理对日常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影响,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这一研究主题体现在类型学研究和个案研究等两个方面。个案研究以往在国内受到较多重视,而对其类型学则较少涉及。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宗教社会学 宗教伦理 日常生活 类型学研究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社会学:法律服从与法律正义——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冯仕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9-106,共8页
本文是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集中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第二 ,中国人对法律权威的支持是基于程序正义的还是分配正义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基本上是规范... 本文是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集中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第二 ,中国人对法律权威的支持是基于程序正义的还是分配正义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基本上是规范性的 ,但规范性服从背后蕴含着强烈的工具性动机 ;至于法律正义观 ,则基本上是重结果甚于重程序的分配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意识 法律正义 法律服从 工具性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市场想象与中国国家治理分析 兼评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 被引量:42
4
作者 冯仕政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84,共15页
近年来,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介入有关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始终围绕关于国家的"政治市场想象"展开。该想象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国家的市场性、多主体性和政治性。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在... 近年来,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介入有关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研究。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始终围绕关于国家的"政治市场想象"展开。该想象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国家的市场性、多主体性和政治性。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在这三个维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将经济学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政治市场想象"重视国家的市场性而轻忽其政治性的倾向,也使周黎安模型对权力问题的分析较为薄弱,以致造成核心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等问题。尽管如此,"政治市场想象"仍为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颇有启发性和整合性的思想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发包制 政治市场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轨体制下的权力、关系与资源——关于“秘书腐败”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冯仕政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89,共6页
本文认为从政治社会学角度来看,秘书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寻租,它与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转轨体制”是分不开的。由于转轨体制一方面赋予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资源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寻租关系网络使这... 本文认为从政治社会学角度来看,秘书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寻租,它与我国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转轨体制”是分不开的。由于转轨体制一方面赋予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资源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寻租关系网络使这种资源优势为其秘书所分享。因此依托寻租市场,通过“关系优势”获取“资源优势”便成了秘书腐败的内在逻辑和机制。面对这些现象该如何去杜绝,为此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书腐败” 社会学 公共权力 管理体制 关系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政治逻辑与社会冲突治理:两类矛盾学说的历史实践 被引量:22
6
作者 冯仕政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68,共23页
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 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类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性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治 公民政治 两类矛盾学说 社会冲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21
7
作者 冯仕政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17,共9页
对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必须摆脱政治浪漫主义的思维,而从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史的高度去审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是采取动员体制以推进赶超型发展,这样一条道路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相互作用、共同选择的结果。因此,... 对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必须摆脱政治浪漫主义的思维,而从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史的高度去审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是采取动员体制以推进赶超型发展,这样一条道路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相互作用、共同选择的结果。因此,中国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并完善这样一条道路。就当前来说,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为此必须对伴随中国道路而来的社会矛盾的演化逻辑和历史趋势有清醒的认识,避免发生颠覆性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社会治理 动员体制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式革命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仕政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1,共1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尤其是对“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尤其是对“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加以把握”。2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中国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 范式革命 历史和现实 社会学 里程碑意义 自主 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政治与中国现代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冯仕政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7,共8页
本文旨在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和政治逻辑出发,重新审视当前中国法治与政治之间的纠结。本文认为,从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来看,当前法治与政治的纠结本质上是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两种合法性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尽管两种权威在合... 本文旨在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需要和政治逻辑出发,重新审视当前中国法治与政治之间的纠结。本文认为,从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来看,当前法治与政治的纠结本质上是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两种合法性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尽管两种权威在合法性逻辑及相应而来的制度安排上多有龃龉,但中国的赶超型现代化内在地要求将这两种权威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政废法或崇法黜政都是不可取的。在当前,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魅力型权威,符合中国现代化对"强国家"的需要,也有利于国家灵活地因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但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必须保持面向现代化的政治意识和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政治 中国现代化 魅力型权威 法理型权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问题、新视野:信访研究回顾与再出发 被引量:19
10
作者 冯仕政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42,共18页
信访问题是当前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信访研究因此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学术领域。本文是一个关于信访研究的研究。它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信访问题作为一个学术议程而兴起的历史过程、内在逻辑及其形成的信访行动、信访工作... 信访问题是当前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信访研究因此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学术领域。本文是一个关于信访研究的研究。它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信访问题作为一个学术议程而兴起的历史过程、内在逻辑及其形成的信访行动、信访工作和信访改革等三大研究主题。本文认为,信访问题之所以复杂难解,原因在于它涉及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如何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秩序化。据此,必须开创新的研究议程,即把信访问题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秩序"这一宏大的理论和历史主题中去思考。该议程能够很好地整合以往信访研究的成果,拓展信访研究的视野,扩大信访研究的格局,同时切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问题 信访研究 政治秩序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 被引量:14
11
作者 冯仕政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50,共11页
组织内部的集体抗争及其参与兴趣是以往社会运动研究很少涉及的领域。那么,一个组织内部如果发生集体抗争,哪些人最有可能参与?本文把那些有意参与的人称为"风险人群",将其中态度最为坚定的那一部分称为"高风险人群"... 组织内部的集体抗争及其参与兴趣是以往社会运动研究很少涉及的领域。那么,一个组织内部如果发生集体抗争,哪些人最有可能参与?本文把那些有意参与的人称为"风险人群",将其中态度最为坚定的那一部分称为"高风险人群"。本文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入职渠道、组织内部控制、组织内部交往、在组织内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研究了"高风险人群"的特征,以及他们参与集体抗争的兴趣与上述组织过程和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入职渠道的市场性和组织的国家属性越强、个人年收入水平和工作满意度越低、与下级同事的交往越多,参与集体抗争的意愿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集体抗争 风险人群 社会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行动、资源动员与社区建设--对社区建设研究中“解放视角”的反思 被引量:16
12
作者 冯仕政 朱展仪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共8页
"解放视角"是当前社区建设研究中颇为流行的理论视角。该视角认为,社会本身蕴含着足够强大的力量,因此社区建设的关键是把社会力量从国家的压制下解放出来。"解放视角"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和历史背景,但它忽... "解放视角"是当前社区建设研究中颇为流行的理论视角。该视角认为,社会本身蕴含着足够强大的力量,因此社区建设的关键是把社会力量从国家的压制下解放出来。"解放视角"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和历史背景,但它忽视了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是一场集体行动,从而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去克服集体行动所固有的困境。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国家资助和社会支持这样两种常见的资源动员模式,它们有助于缓解集体行动困境,但同时造成了新的问题。从集体行动角度来看,社区建设需要审慎地处理破与立、社区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同时将研究范式从模式研究转向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集体行动 资源动员 解放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5
13
作者 冯仕政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第3期127-133,共7页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阶级认同 社会分层 社会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计算如何可能? 被引量:15
14
作者 冯仕政 陆美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7-30,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公共政策上,“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都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很多人看来,利用社会计算,能够更好地监测社会运作、洞察社会规律、预测社会趋势、规划社会生活;社会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公共政策上,“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都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很多人看来,利用社会计算,能够更好地监测社会运作、洞察社会规律、预测社会趋势、规划社会生活;社会计算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 信息技术 社会规律 科学研究 公共政策 社会趋势 社会生活 热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政治文化变迁与农村社区制度选择——南街村案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仕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50,共7页
通过分析南街村的制度变迁,本文揭示了社区制度选择与国家政治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改革以来,南街村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种逆市场化的集体制度,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变迁取向和路径正是国家政治文化不断塑造和建构的结果... 通过分析南街村的制度变迁,本文揭示了社区制度选择与国家政治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改革以来,南街村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种逆市场化的集体制度,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变迁取向和路径正是国家政治文化不断塑造和建构的结果。本文揭示了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复杂而微妙的制度变迁逻辑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制度变迁 农村社区 南街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与新社会治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仕政 李春鹤 《社会治理》 2022年第1期18-19,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那么,当前我们处在什么历史方位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那么,当前我们处在什么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方位 新发展阶段 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依据 阶段性 习近平总书记 党和人民 正确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会政策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仕政 《社会治理》 2020年第12期21-23,共3页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面对急遽的社会转型及转型过程中各部分发展不平衡以及总体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如何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面对急遽的社会转型及转型过程中各部分发展不平衡以及总体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如何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求,如何深化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是当下中国社会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亟须思考且不能回避的迫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不平衡 社会学研究 社会政策研究 学科建设 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迫切需求 良好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性与本土化:社会政策学科建设的类型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仕政 房莉杰 《社会建设》 CSSCI 2021年第5期3-4,共2页
社会政策主要偏向于实践应用学科范畴,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它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也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干预社会的工具,它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且深深嵌入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之中。换言之,... 社会政策主要偏向于实践应用学科范畴,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它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也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为干预社会的工具,它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且深深嵌入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之中。换言之,自19世纪后半期社会政策学诞生之初,探究的就是如何运用社会政策工具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①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政策学科培养的是专业的"社会规划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 经济社会环境 学科建设 学科范畴 社会政策学 良性运行 实践应用 专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规训与宗教体验--基于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
19
作者 冯仕政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7-147,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调查数据,考察了国家的政治规训,即无神论教育对抑制民众关于神秘力量的宗教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政治规训对宗教体验的遏制取得了部分效果。但另一方面,个人的经济状况、精神状态和社会... 本文利用"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调查数据,考察了国家的政治规训,即无神论教育对抑制民众关于神秘力量的宗教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政治规训对宗教体验的遏制取得了部分效果。但另一方面,个人的经济状况、精神状态和社会关系网络仍对宗教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家政治规训的影响。因此,国家在进行政治规训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对民生状况和微观生活环境的改变,才能有效地引导宗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规训 宗教体验 无神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视角看乡村治理
20
作者 冯仕政 《决策探索》 2016年第6期14-14,共1页
从国家视角来看,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或者说"牛鼻子",是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所谓身份问题,一句话,就是首先把农民当国民,然后再来谈他是农民还是其他什么民。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关键,是因为在传统的乡村自治状态被现代化进程打破之后... 从国家视角来看,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或者说"牛鼻子",是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所谓身份问题,一句话,就是首先把农民当国民,然后再来谈他是农民还是其他什么民。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关键,是因为在传统的乡村自治状态被现代化进程打破之后,国家就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心力量和终极力量,其他社会力量都只能在国家同意或不禁止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是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的历史趋势。而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归根结底要落在人上,所以首先必须确定各色人等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国家 社会力量 身份问题 社会治理 现代化进程 农村问题 乡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