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肱骨骨髓腔的解剖学测量和肱骨交锁髓内钉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冯德宏 郑祖根 董启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9期862-865,共4页
目的 :为肱骨交锁髓内钉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国人肱骨标本及X光片按大结节至外上髁间距 (L)分成 30个节段 ,观测髓腔内径及走向。结果 :髓腔峡部位于 19、2 0节段 ,髓腔于 2 2~ 2 5节段有一膨大区域。自 2 0~ 2 2节... 目的 :为肱骨交锁髓内钉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国人肱骨标本及X光片按大结节至外上髁间距 (L)分成 30个节段 ,观测髓腔内径及走向。结果 :髓腔峡部位于 19、2 0节段 ,髓腔于 2 2~ 2 5节段有一膨大区域。自 2 0~ 2 2节段始向桡侧弯、自 2 3、2 4节段始明显弯向前侧。结论 :受髓腔体积和形态的制约 ,钉长度 =L× (2 5~ 2 6 ) / 30  ;钉直径以髓腔峡部内径为标准 ;钉体呈“C”形符合髓腔走向 ;2 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髓腔 交锁髓内钉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外固定器治疗的相关机制和原则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冯德宏 王凌 王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7期544-546,共3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外固定器治疗的相关机制和原则。方法笔者采用Orthofix外固定器和国产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5例46肢,以齐藤英彦法对资料完整的37例38肢病例进行分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损伤和治疗相... 目的分析和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外固定器治疗的相关机制和原则。方法笔者采用Orthofix外固定器和国产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5例46肢,以齐藤英彦法对资料完整的37例38肢病例进行分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损伤和治疗相关机制以及特点。结果各型复位方向和外固定腕关节位置均与致伤暴力方向相反。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3d(37~62d),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3~56个月),按Dienst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及疗效:优21例22肢,良10例10肢,可6例6肢。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能很好地解决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治疗问题,特别适用于粉碎型关节内骨折。其治疗原则是复位方向及腕关节外固定位置与损伤机制、移位情形相反,个别骨折块辅以切开复位时须强调有限切开,必须重视部分病例伴有的同侧桡骨中远段骨折和同侧尺骨远段骨折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折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肱骨远端解剖学测量与肘关节非限制性假体设计及应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德宏 王烨 +1 位作者 王凌 程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为国人肘关节非限制性假体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重新确定肱骨远端解剖学标志点的基础上,对42支国人肱骨标本远端的有关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包括小头-滑车旋转轴内旋角(α)及外翻角(β),小头-滑车结构下... 目的为国人肘关节非限制性假体的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重新确定肱骨远端解剖学标志点的基础上,对42支国人肱骨标本远端的有关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包括小头-滑车旋转轴内旋角(α)及外翻角(β),小头-滑车结构下缘外翻角(δ),肱骨滑车、小头的最大半径(R、r),小头-滑车结构长度(CD、CD’),以及反映小头-滑车结构在肱骨远端确切部位的相关数据(E-AB、CF1和CF2)。结果α角和β角相对恒定,δ角个体差异较大;R、r、CD、CD’呈不同程度变异;E-AB、CF1和CF2的值和变异程度均较小。结论α角和β角决定了小头-滑车结构的方向,R、r和CD、CD’反映了小头-滑车结构的体积。这几项指标在肘关节非限制性假体设计和应用时须重点关注。肱骨远端标志点E和F与小头-滑车结构的距离(E-AB、CF1和CF2)相对恒定,可作为参照点帮助假体在肱骨远端的准确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远端 测量 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叉交锁髓内钉和其它三种内固定器材治疗肱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冯德宏 郑祖根 王以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 对分叉交锁髓内钉 (BLIN)内固定肱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 ,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 18根湿润新鲜肱骨标本进行实验 ,比较分叉交锁髓内钉与其它三种内固定物固定之肱骨骨折在抗轴向拉伸及压缩、抗弯... 目的 对分叉交锁髓内钉 (BLIN)内固定肱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 ,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 18根湿润新鲜肱骨标本进行实验 ,比较分叉交锁髓内钉与其它三种内固定物固定之肱骨骨折在抗轴向拉伸及压缩、抗弯曲、抗扭转的强度和刚度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在拉伸和压缩试验中 ,BLIN固定之肱骨骨折具有近于两端均行横向交锁之髓内钉 (TLIN)的相对高的破坏载荷 ,而刚度相对较低 ;BLIN的抗扭转、抗弯曲性能强于 6孔加压钢板 (6TCP)。三根Ender钉内固定 (E3)各项生物力学性能均为最差。结论 BLIN属坚强内固定和弹性动态固定的有机组合 ,应力遮挡率低 ,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和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 肱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创伤后非急症截肢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德宏 谢震球 +4 位作者 荣恒安 华伯荣 董辅伟 杨国平 奚智勇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作者分析了33例下肢伤救治过程中造成截肢的因素,伤肢条件、全身情况、伤肢功能再评价、医源因素以及有益的延迟截肢,认为当肢体存留危及生命、难以治愈的组织坏死与感染以及后期并发症致肢体无用时宜选择截肢。
关键词 下肢 创伤 截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骨盆骨折的严重并发症——阴道损伤 被引量:5
6
作者 冯德宏 荣恒安 +1 位作者 谢震球 仇学文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5年第3期137-139,共3页
报道87例女性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9例(10.3%),提示阴道伤在女性骨盆骨折中并非罕见.骨盆骨折合并阴道伤造成多样、复杂的伤情,致伤机理各异.重视阴道出血等症状,常规行生殖系统检查有利于及早诊断.正确的早期处理对于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报道87例女性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9例(10.3%),提示阴道伤在女性骨盆骨折中并非罕见.骨盆骨折合并阴道伤造成多样、复杂的伤情,致伤机理各异.重视阴道出血等症状,常规行生殖系统检查有利于及早诊断.正确的早期处理对于防止后遗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其原则是;抢救生命,治疗骨盆骨折,合理修复阴道及邻近器官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阴道损伤 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跖骨远端楔形截骨术治疗严重畸形的(足母)外翻
7
作者 冯德宏 费仕相 荣恒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6-97,共2页
结合15例21只足随访,我们认为第1跖骨远端楔形截骨术对于(足母)外翻角大于40°的严重畸形的矫正颇为适宜,但应强调(足母)跖关节稳定性的重建。楔角计算公式的应用可免除术后(足母)内翻并发症。
关键词 Mao外翻 楔形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骨盆骨折Tile分型与二维CT及X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沈红雷 冯德宏 +1 位作者 许宏俊 花雷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982-98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骨盆骨折Tile分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51例骨盆骨折患者为对象,所有对象均先后给予X线、二维CT及CT三维重建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检查方案的诊断... 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骨盆骨折Tile分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51例骨盆骨折患者为对象,所有对象均先后给予X线、二维CT及CT三维重建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检查方案的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显示51例患者中Tile分型A型9例、B型30例、C型12例。CT三维重建对Tile分型的诊断准确率100.00%,明显高于X线扫描(74.51%)和二维CT(8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扫描、二维CT均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к=0.696,0.859;P<0.001)。CT三维重建与金标准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骨盆骨折Tile分型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优于二维CT与X线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平片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雅欣 王凌 +2 位作者 冯德宏 高剑锐 丁育健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955-958,共4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0例,根据围手术期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速康复干预模式。...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0例,根据围手术期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速康复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术中失血、输血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髋关节状况、自理能力及血流变学水平,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P <0. 05),术中总失血量、输血率、第1天血红蛋白降低值均显著降低(P <0. 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 <0. 05)。术后3个月两组病人日常活动能力与步态、关节活动、Harris总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疼痛以及关节畸形得分较术前显著降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7天两组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天观察组病人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沉以及血浆比黏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给予加速康复外科干预模式,可提高病人髋关节功能和自理能力,加快血流速度,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疼痛 血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侧止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宇 王凌 +1 位作者 金国华 冯德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6-348,共3页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的解剖位置,为重建ACL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支持。方法:解剖40例膝关节尸体标本,应用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后导入计算机,根据股骨髁间窝顶延长线和胫骨平台交界点标示出&... 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的解剖位置,为重建ACL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支持。方法:解剖40例膝关节尸体标本,应用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后导入计算机,根据股骨髁间窝顶延长线和胫骨平台交界点标示出"撞击区"。在"无撞击区"内分别于ACL胫骨止点区、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止点区、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止点区填入合适大小圆形,分别测量其中心点与过顶脊及胫骨平台内侧髁间棘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结果:采用单束重建ACL时,胫骨侧隧道中心点距过顶脊和胫骨内侧髁间嵴边缘分别为(16.95±0.97)mm和(5.99±0.30)mm。采用双束重建ACL时,AMB隧道中心点距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7.34±0.30)mm和(5.53±0.25)mm;PLB隧道中心点距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0.35±0.31)mm和(4.19±0.12)mm。结论:本研究阐明了ACL解剖重建中胫骨止点定位的解剖学特点,过顶脊和胫骨平台内侧髁间嵴外侧面可以作为手术定位的标准参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侧止点 无撞击区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膜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44例感染性骨缺损治疗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子红 冯德宏 +1 位作者 徐可林 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6期4162-4167,共6页
背景:临床中发现,诱导膜包裹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诱导膜包裹植骨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4例应用诱导膜包裹植骨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14-6... 背景:临床中发现,诱导膜包裹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诱导膜包裹植骨技术的手术失误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4例应用诱导膜包裹植骨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14-69岁,随访时间15-51个月,观察骨水泥填塞物成型方式、制作质量、诱导膜形成质量、负载抗生素浓度、切口愈合、骨愈合、并发症和临近关节活动度恢复等情况。结果与结论:(1)填塞物体内成型23例,体外成型21例;骨水泥填塞物制作质量优14例,良17例,差13例;诱导膜完整22例,少许缺损13例,较多缺损9例;负载低度浓度万古霉素19例,负载中度浓度万古霉素25例;导致诱导膜缺损者为填塞物制作质量差,形成的诱导膜无法包裹植骨材料(13例),以及填塞物体内成型致填塞物与断端连接过紧,需用暴力咬除致诱导膜损伤性缺损(9例);(2)临床愈合时间3-16个月,平均5.9个月;患者应用诱导膜技术至骨愈合平均手术次数2.4次;(3)共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8例是发生在诱导膜技术应用前2年;第一阶段术后并发症3例,包括1例切口裂开、表浅感染,1例深部感染,1例皮瓣部分坏死;第二阶段术后并发症8例,包括2例骨不愈合、5例感染复发、1例畸形愈合;(4)末次随访,临近关节活动度恢复优24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0%;(5)结果表明诱导膜技术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学习曲线,术者应掌握手术技巧,尤其是填塞物制作技巧,才能避免手术失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诱导膜技术 骨缺损 并发症 手术失误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的降钙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红雷 冯德宏 +2 位作者 周悦 李雅欣 路通 《中外医学研究》 2009年第9期72-73,共2页
目的通过对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的降钙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检测来分析其对骨折愈合加快的意义。方法在骨折后3d内及14d时,测定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单纯骨折组患者周围血中的降钙素值及甲状旁腺激素值,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骨折合并脑... 目的通过对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的降钙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检测来分析其对骨折愈合加快的意义。方法在骨折后3d内及14d时,测定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与单纯骨折组患者周围血中的降钙素值及甲状旁腺激素值,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骨折合并脑外伤组的降钙素值在3d内处于正常值范围内,14d时超过正常值,而单纯骨折组的降钙素值在3d内及14d时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通过χ^2检验,P〈0.05,两组有明显差异。骨折合并脑外伤组的甲状旁腺激素值在3d内超过正常值,14d时处于正常范围内,而单纯骨折组的甲状旁腺激素在3d内及14d时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通过,检验,P〉0.05,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与降钙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脑外伤 降钙素 甲状旁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Alb比值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雅欣 冯德宏 +3 位作者 郭宇 丁育健 朱浩明 王凌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41-44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103例,女性51例;年龄65~85岁,平均75.8岁...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103例,女性51例;年龄65~85岁,平均75.8岁;合并0~2种内科疾病106例,2种以上48例。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21例)与死亡组(33例),收集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血常规、肝肾功能、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长、致伤原因等,同时记录患者入院当天、术后第1天、第3天CRP、Alb以及CRP/Alb的平均值,运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年内随访率为100%。其中154例患者死亡33例,病死率为21.43%。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与年龄>75岁、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白蛋白(Alb)水平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CRP/Alb比值高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IV级有关(t=30.256、56.411、4.007、20.644、6.509、16.684,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Alb水平低、CRP水平高、CRP/Alb比值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32、2.114、2.625,P<0.05);CRP/Alb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均明显高于CRP或Alb单指标预测(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与CRP/Alb比值增大有关,是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因素,CRP/Alb比值可作为临床预测患者不良结局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死亡预测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与晚期行诱导膜内植骨的骨愈合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子红 吴永伟 +6 位作者 冯德宏 赵继军 顾三军 许亚军 芮永军 殷小根 殷渠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498,共6页
背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的骨愈合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愈合效果差异和影响骨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骨科医院和无锡市... 背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的骨愈合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愈合效果差异和影响骨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骨科医院和无锡市人民医院行诱导膜技术治疗的63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6-69岁,按骨水泥填塞后诱导膜内植骨时机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n=25)在骨水泥填塞后6-8周诱导膜内植骨,晚期组(n=38)在骨水泥填塞后10-12周诱导膜内植骨。随访评估两组骨缺损愈合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试验获得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LW2019001)。结果与结论:(1)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骨移植手术,术中发现早期组形成的诱导膜较薄、毛细血管相对较多,而晚期组形成的诱导膜通常较厚、毛细血管相对较少;(2)63例获得16-50个月随访;早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22例,延期愈合3例;晚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34例,延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2例;(3)早期组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病例,临床愈合时间5.0-12.0个月,平均6.64个月;晚期组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临床愈合时间5.0-16.0个月,平均7.42个月;两组骨缺损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早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3例、良11例、可1例,晚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7例、良18例、可3例,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行诱导膜内植骨对骨缺损骨愈合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对愈合率无影响,而诱导膜体积和完整性、植骨质量和数量及断端稳定性等其它因素对骨缺损骨愈合,尤其是愈合率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膜技术 Masquelet技术 诱导膜 骨缺损 骨愈合 骨水泥 植骨 诱导膜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对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沈红雷 冯德宏 +1 位作者 许宏俊 花雷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9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对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髁部骨折患者90例,依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术中仅使用CT...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对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并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髁部骨折患者90例,依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术中仅使用CT三维重建)与观察组66例(使用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情况及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C形臂机透视照射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在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HSS评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084,P=0.187)。结论CT三维重建在股骨髁骨折手术中能实现对骨折块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而源于CT三维重建的3D打印技术则实现了实物模型的打印。CT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能帮助股骨髁部骨折患者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明显提高骨折的复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部骨折 3D打印技术 CT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止血带止血控制策略在全膝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剑锐 冯德宏 吴沼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132-133,共2页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整个围术期常伴随大量的出血,其出血量与手术技能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因手术涉及广泛的软组织松解和大面积的松质骨截骨,有大量出血的病变基础,需要输血纠正贫血。术中开放止血带止血的目的是减少术后隐性失血...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整个围术期常伴随大量的出血,其出血量与手术技能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因手术涉及广泛的软组织松解和大面积的松质骨截骨,有大量出血的病变基础,需要输血纠正贫血。术中开放止血带止血的目的是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作者自2013年1月改变部分手术技巧,术中松止血带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止血带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取骨部位合理性选择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子红 冯德宏 殷渠东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常用取骨部位切开取骨的数量、成分和并发症情况,为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4月在髂前或髂后或胫骨近端以切开方式行游离骨移植且达到一定数量标准取骨量的113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13~69岁,... 目的探讨常用取骨部位切开取骨的数量、成分和并发症情况,为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4月在髂前或髂后或胫骨近端以切开方式行游离骨移植且达到一定数量标准取骨量的113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13~69岁,平均35.3岁。根据量杯中水体积变化测量所取骨的体积。记录术后取骨区并发症情况,局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结果取骨量髂后为(27.19±2.18)cc,胫骨近端为(21.66±2.07)cc,髂前为(18.18±1.76)c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骨取骨的皮质骨和松质骨各占约50%,胫骨近端取骨几乎全为松质骨。髂前区发生并发症14例,髂后7例,胫骨近端3例,仅胫骨近端与髂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痛随时间推移逐渐减轻,但髂前区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结论髂后和胫骨近端取骨量较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于需要较多自体骨移植者,应作为首选部位,而髂前取骨的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推荐常规采用;对于完全需要松质骨移植者,首选胫骨近端取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髂骨 胫骨近端 取骨数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四边体骨折安全置钉角度及范围的测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剑锐 刘苏熠 +1 位作者 冯德宏 丁育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2-23,32,共3页
目的在CT图像上测量四边体后缘螺钉植入的角度与范围,防止螺钉植入髋臼内,为四边体骨折手术固定提供帮助。方法随机选择100例用3 mm层厚CT扫描骨盆的患者,在CT图像上选择髋臼横切面中心图像,根据轴心线将髋臼分成前、后两部分,通过髋臼... 目的在CT图像上测量四边体后缘螺钉植入的角度与范围,防止螺钉植入髋臼内,为四边体骨折手术固定提供帮助。方法随机选择100例用3 mm层厚CT扫描骨盆的患者,在CT图像上选择髋臼横切面中心图像,根据轴心线将髋臼分成前、后两部分,通过髋臼轴心线与四边体的相交点(A点)测量3个指标(A点与髋臼后缘相切的线与四边体内侧面的夹角,反复测量3次,取得平均值;A点到四边体后缘的距离;该层面的四边体的宽度),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全组患者(n=100)的四边体置钉角度平均为(44.7±4.9)°;男组(n=64)、女组(n=36)的四边体置钉角度分别为(45.9±5.3)、(42.5±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四边体宽度平均为(61.0±2.4) mm;男组、女组的四边体宽度分别为(63.9±2.5)、(59.0±2.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的A点到四边体后缘的距离平均为(38.0±1.9) mm;男组、女组的A点到四边体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0±1.5)、(37.0±2.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图像上测量四边体后缘螺钉植入的角度与范围,可为四边体的固定范围及固定角度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四边体骨折的牢固固定,并避免螺钉植入髋臼,保证手术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边体 骨折 髋臼 解剖 置钉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雅欣 冯德宏 +4 位作者 沈红雷 杨国平 周悦 王凌 路通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年第19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胸腰段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征,研究其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和临床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早期大剂量甲强龙和神经营养药物,抗生素的应用、高压氧等治疗。结果多数病例效果满意。结论术后...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胸腰段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征,研究其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和临床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早期大剂量甲强龙和神经营养药物,抗生素的应用、高压氧等治疗。结果多数病例效果满意。结论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距脊髓减压手术的时间、术前血肿对脊髓的压迫程度以及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另外不排除保守治疗及其效果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硬膜外血肿 急性 自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红雷 冯德宏 +2 位作者 周悦 李雅欣 路通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年第18期13-14,共2页
目的总结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经验。方法从深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解剖病理生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提高医生的观察和判断病情的能力,争取治疗和抢救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及积极... 目的总结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抢救和治疗经验。方法从深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解剖病理生理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提高医生的观察和判断病情的能力,争取治疗和抢救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及积极预防可避免和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