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原抗菌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凌翔伟 张婷婷 +2 位作者 夏卫东 赵胜 林才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3期393-396,共4页
目的评估胶原抗菌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符合要求的烧伤患者99例(200个残余创面).根据患者意愿,48例(100个残余创面)患者给予胶原抗菌敷料联合浸浴疗法为胶原抗菌敷料组(观察组),51例(100个... 目的评估胶原抗菌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符合要求的烧伤患者99例(200个残余创面).根据患者意愿,48例(100个残余创面)患者给予胶原抗菌敷料联合浸浴疗法为胶原抗菌敷料组(观察组),51例(100个残余创面)患者给予碘伏液联合浸浴疗法为碘伏组(对照组).观察周期为20d或创面完全愈合日,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创周皮炎症状的改善情况、创面治疗显效率及创面细菌检出情况,统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13±6)d,较对照组(16±7)d明显缩短(P=0.001).观察组用药后第7、14、20天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5(31,87)]%、[100(81,100)]%、[100(100,100)]%,高于对照组的[25(40,85)]%,[100(75,100)]%,[100(90,100)]%,(Z=1.766、1.995、4.041,P=0.077、0.046、0.000).观察组用药前、用药后第3天创周皮炎指标评分分别为7(6,8)分、6(5,7)分,对照组为7(6,8)分、6(6,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9、1.375,P=0.105、0.169).观察组用药后第7天创周皮炎指标评分为3(2,4)分,低于对照组4(3,5)分(Z=4.152,P=0.000).观察组治疗总显效率(85%)比对照组(70%)明显提高(χ^2=6.452,P=0.011).两组创面换药过程中,观察组检出细菌7株,对照组检出细菌20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6,P=0.007).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胶原抗菌敷料具有抗菌功效,可以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愈合,改善创周的皮炎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抗菌敷料 烧伤 残余创面 浸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早期血管内皮和心肌损害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海雷 卢才教 +3 位作者 刘政军 凌翔伟 胡德林 方林森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0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脓毒症大鼠模型心脏冠状动脉内皮与心肌细胞损害情况,探讨内皮细胞在心肌损害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和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术后3 h、6 h、12 h和24 h测量心肌... 目的观察早期脓毒症大鼠模型心脏冠状动脉内皮与心肌细胞损害情况,探讨内皮细胞在心肌损害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和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术后3 h、6 h、12 h和24 h测量心肌力学指标,包括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和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并测量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NO和ET-1水平在术后即明显升高,12 h达峰值;NO和ET-1比值在CLP术后3 h即开始明显降低,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冠状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呈逐步加重,管腔内脱落内皮细胞数目增多,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评分逐步增高。CLP后3 h即出现收缩舒张功能显著下降,LVSP、±dp/dt max术后6 h达最低;脓毒症组血清c Tn I在术后即明显升高,12 h时点达峰值;脓毒症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显示肌原纤维、肌浆网、线粒体等损伤逐渐加重,但线粒体数目有增多现象。结论脓毒症早期即存在明显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心肌细胞损害和心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在心肌损害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内皮细胞 心肌细胞 肌钙蛋白I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磨削痂后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糖尿病合并深Ⅱ度烧伤的手术护理 被引量:7
3
作者 叶媛媛 杨锐金 +2 位作者 林才 凌翔伟 夏卫东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2期1850-1851,共2页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发生烧伤常出现创面加深,继发感染,而在烧伤应激下又会促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创面更加难以愈合。因此,如何更加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促进合并糖尿病深Ⅱ度烧伤患者更快、更好地愈合,在临床上具...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发生烧伤常出现创面加深,继发感染,而在烧伤应激下又会促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创面更加难以愈合。因此,如何更加积极有效地采取措施促进合并糖尿病深Ⅱ度烧伤患者更快、更好地愈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正不断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烧伤 削痂 引流术 SEALING drainage 总体表面积 继发感染 负压引流 流管 烧伤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在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海雷 赵光举 +3 位作者 卢才教 刘云峰 凌翔伟 冯霞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4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在治疗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后出现胸骨裂开患者1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8例),采用单纯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治疗胸骨裂开创...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在治疗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脏手术后出现胸骨裂开患者1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8例),采用单纯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治疗胸骨裂开创面,3~10 d病房更换一次负压引流敷料,至创面完全愈合;回顾分析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更换负压引流敷料次数、随访出院后创面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心脏术后胸骨裂开感染创面经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方式治疗21~88 d,更换负压引流敷料3~12次,创面均完全愈合,无死亡病例,随访2个月~2年,创面均无再次裂开、感染。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是心脏术后胸骨裂开感染创面理想治疗方式,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胸骨裂开 切口感染 负压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化学烧伤的早期救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伟玲 凌翔伟 林才 《浙江创伤外科》 2013年第4期512-513,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消化道化学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介绍2000年至2012年本院消化道化学烧伤患者19例,分别观察分析其致病原因、住院时间、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详细介绍3例典型病例。结果 19例因不同化学物质造成的消化道烧伤患... 目的研究探讨消化道化学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介绍2000年至2012年本院消化道化学烧伤患者19例,分别观察分析其致病原因、住院时间、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详细介绍3例典型病例。结果 19例因不同化学物质造成的消化道烧伤患者均得到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5.6±13.5天,发生并发症者10例。结论消化道化学烧伤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根据化学物质特性尽早给予针对性处理,同时予抗炎、补液、营养、对症、支持、促愈等综合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化学烧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凌翔伟 张婷婷 +2 位作者 戴文统 夏卫东 林才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足部浅Ⅱ度烧伤患者8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60±11)岁,烧伤足数119只,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足部浅Ⅱ度烧伤患者8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60±11)岁,烧伤足数119只,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1例(60只足)和非糖尿病组42例(59只足)。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均给予全身治疗和创面换药治疗。根据患者意愿和治疗方式,将37例足部创面转化为深Ⅱ度的糖尿病患者分为削痂组14例和非削痂组23例。削痂组患者采取早期手术削痂,非削痂组患者给予创面换药。统计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入院后即刻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治疗期间足部创面加深情况和创面愈合率,以及削痂组和非削痂组患者入院后即刻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治疗期间足部创面加深情况、创面细菌及真菌检出率、创面愈合率。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9±20)d,长于非糖尿病组的(19±13)d,t=2.730,P<0.01。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治疗费用为(46988±41322)元,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9106±24813)元,t=2.396,P<0.05。糖尿病组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弱于非糖尿病组(Z=3.278、2.194,P<0.05或P<0.01)。糖尿病组患者足部创面加深为深Ⅱ度、Ⅳ度百分比为88.3%(53/60)、23.3%(14/60),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的47.5%(28/59)、1.7%(1/59),χ2=22.867、12.644,P<0.01。糖尿病组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率为78.3%(47/60),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的100.0%(59/59),χ2=14.351,P<0.01。削痂组患者共21只足,非削痂组患者共32只足。削痂组与非削痂组患者足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53,P>0.05)。非削痂组患者足部创面加深为Ⅳ度百分比为43.8%(14/32),明显高于削痂组的0(χ2=12.486,P<0.01)。削痂组患者足部创面细菌及真菌检出率明显低于非削痂组(χ2=4.386,P<0.05)。非削痂组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率为59.4%(19/32),明显低于削痂组的100.0%(21/21),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后,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治疗费用高,创面容易加深、愈合率低,创面加深为深Ⅱ度后采取早期削痂的方式能够提高创面愈合率,防止创面进一步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糖尿病足 削痂
原文传递
刃厚头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修复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深度创面 被引量:39
7
作者 郭海雷 凌翔伟 +3 位作者 刘政军 徐建军 林才 卢才教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76-878,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联合刃厚头皮移植修复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单位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特大面积烧伤合并手深度烧伤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58岁,烧伤总面积为85%~95%... 目的探讨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联合刃厚头皮移植修复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单位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特大面积烧伤合并手深度烧伤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58岁,烧伤总面积为85%~95%体表总面积(TBSA),深Ⅱ度和Ⅲ度创面之和均>50%TBSA。伤后4~6周在全身麻醉下,对10只手背侧深度创面采用大张刃厚头皮与异体ADM联合移植修复,植皮范围超过掌指关节,包括部分指背深度创面。观察记录手背创面植皮存活情况,手外形及功能恢复的随访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救治成功。10只手背侧深度创面移植复合皮术后均存活良好,未出现感染。随访1~2年,愈合创面未反复形成张力性水疱,掌指关节无背伸畸形,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Carroll手部功能评分90~99分,功能达Ⅴ、Ⅵ级。结论刃厚头皮与异体ADM联合移植是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深度创面修复的良好方法,愈合创面瘢痕增生挛缩轻,手外形和功能恢复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头皮 瘢痕 脱细胞真皮基质
原文传递
早期磨削痂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的疗效 被引量:25
8
作者 夏卫东 叶媛媛 +2 位作者 杨锐金 凌翔伟 林才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磨削痂后应用VSD治疗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一2016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根据患者意愿,31例患者采用早期磨削痂+VSD治疗深Ⅱ度创面,设为VSD组;34例患者采用早期磨... 目的探讨早期磨削痂后应用VSD治疗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一2016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根据患者意愿,31例患者采用早期磨削痂+VSD治疗深Ⅱ度创面,设为VSD组;34例患者采用早期磨削痂+常规换药治疗深Ⅱ度创面,设为常规换药组。计算2组患者伤后7、14d深Ⅱ度创面愈合率,统计2组患者深Ⅱ度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伤后7d深Ⅱ度创面创缘红肿及创面分泌物情况,治疗前及伤后7、14d深Ⅱ度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对数据行t检验、z。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伤后7、14d,VSD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6±6)%、(71±15)%,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的(12±6)%、(60±15)%(t值分别为2.378、3.116,P〈0.05或P〈0.01)。VSD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94-4)d,较常规换药组的(22±3)d明显缩短(t=3.293,P〈0.01)。VSD组患者伤后7d创缘红肿情况较常规换药组轻微,分泌物少(z值分别为一2.982、一2.155,P〈0.05或P〈0.01)。2组患者治疗前、伤后7d创面分泌物细菌及真菌培养阳性率相近(X。值分别为0.132、1.216,P值均大于0.05);伤后14d,VSD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及真菌培养阳性率为6.5%(2/31),显著低于常规换药组的26.5%(9/34,y。=4.622,P〈0.05)。结论早期磨削痂后VSD治疗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能够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创缘红肿,减少创面分泌物,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糖尿病合并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修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糖尿病 负压伤口疗法 磨痂 削痂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与异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夏卫东 万丽 +2 位作者 杨锐金 凌翔伟 林才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比较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与异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伤后24h内入院、深Ⅱ度面积为(54-3)%TBSA的烧伤患者58例。根据患者意愿,30例患者... 目的比较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与异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伤后24h内入院、深Ⅱ度面积为(54-3)%TBSA的烧伤患者58例。根据患者意愿,30例患者每100平方厘米大小深Ⅱ度创面上涂抹10grhGM—CSF凝胶(10μg/g),设为rhGM—CSF组;28例患者深Ⅱ度创面予磨削痂后全厚猪皮覆盖,设为异种皮组。采用数字评价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3、7、14、21d创面换药时疼痛强度,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统计住院治疗费用。对数据行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治疗3、7、14、21d,2组患者创面换药时疼痛强度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z值为-1.949~0.205,P值均大于0.05)。rhGM—CSF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5±4)d,较异种皮组的(18±5)d明显缩短,t=2.587,P=0.012。rhGM—CSF组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为(15475±9524)元,显著低于异种皮组的(23487±11711)元,t=2.867,P=0.006。结论早期外用rhGM—CSF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较异种皮覆盖能够更快促进创面愈合,对患者而言更经济实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伤口愈合 疗效比较研究 异种皮
原文传递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小鼠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海雷 陈隆望 +4 位作者 吕良 凌翔伟 卢才教 赵光举 卢中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7-203,共7页
目的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 c protein 6,Gas6)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6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皮肤缺损组、皮肤缺损组+生理盐水组、皮肤缺损+Gas6(1μg)组、皮... 目的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 c protein 6,Gas6)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6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皮肤缺损组、皮肤缺损组+生理盐水组、皮肤缺损+Gas6(1μg)组、皮肤缺损+Gas6(5μg)组和皮肤缺损+Gas6(10μg)组,每组16只,其中10只用来观察各组小鼠皮肤创面愈合情况,剩余6只于造模后第5天分离创面组织巨噬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10水平,RTPCR检测精氨酸酶-1(Arg-1)、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记物CD197和M2型标记物CD163、F4/80的表达,HE染色检测皮肤创面病理改变,Masson染色分析创面肉芽组织及胶原沉积情况。结果皮肤缺损造模后第3天伤口表面开始结痂。Gas6治疗组伤口面积小于PBS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PBS组。与正常组相比,皮肤缺损组小鼠第5天巨噬细胞CD197的比例升高明显(P=0.0049)、CD163和F4/80双阳性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86)、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13)、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14)、iNOS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08)、Arg-1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21)、组织炎症浸润加重。与PBS对照组相比,Gas6治疗组CD197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0)、CD163和F4/80双阳性比例明显升高(P=0.000)、IL-6水平明显降低(P=0.000)、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03)、iNOS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018)、Arg-1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01)、组织炎性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结论Gas6可促使皮肤缺损小鼠巨噬细胞由M1向M2转化,加快缺损皮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 巨噬细胞 极化 皮肤缺损 创面修复 炎症 病理损伤 胶原纤维
原文传递
皮肤温度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江小琼 蔡福满 +4 位作者 侯祥庆 邓海松 凌翔伟 郭海雷 卢中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分析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性,以温度变化情况量化风险水平,探讨该指标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连续整群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ICU、呼吸科ICU、急诊科ICU、CCU患者... 目的分析皮肤温度变化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性,以温度变化情况量化风险水平,探讨该指标监测在压力性损伤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连续整群抽样法选取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ICU、呼吸科ICU、急诊科ICU、CCU患者415例,获取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基线数据,以及每日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性。以X-tile分析计算皮肤相对温差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结果骶尾部皮肤相对温差与压力性损伤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1)。该指标预测压力性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0.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1,约登指数为0.753,灵敏度为85.37%,特异度为89.89%。当皮肤相对温差≤-0.1℃时,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以入院后第4、5天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最高(3.44%),其发生风险是皮肤相对温差>-0.1℃时的6.63倍[HR=6.36,95%CI(3.91~10.36)]。结论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建议应密切关注患者入院后第4、5天骶尾部皮肤温度变化情况,当皮肤温度降低(相对温差≤-0.1℃)时,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 皮肤温度 危险度评估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