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中^(85)Kr的分离与监测技术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予宇 杨海兰 《辐射防护通讯》 2001年第1期28-32,共5页
概述了国际上通用的空气中 85 Kr分离浓集和监测方法。重点比较了各种 85 Kr分离浓集技术的特点 ,表明低温冷冻变温 (或结合变压 )处理方法是目前空气中 85 Kr最好的浓集方式 。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液闪测定 氪85 放射性核素 分离 浓集 大气污染 放射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A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书绅 陈晓秋 刘予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75-78,共4页
简要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SEA)在国外的发展过程.提出EIA存在的5个明显缺欠,说明SEA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的改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种方法.里约大会之后,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加强SEA方... 简要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SEA)在国外的发展过程.提出EIA存在的5个明显缺欠,说明SEA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的改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种方法.里约大会之后,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加强SEA方法学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环境评价 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水环境调查示踪方法
3
作者 刘予宇 小野孝 《辐射防护通讯》 1999年第3期38-40,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水环境调查示踪测定方法。即将“稀土元素 D T P A”作示踪物质,结合 I C P M S分析方法,用于水环境的示踪研究,该法具有药剂投放量小、需取水量小、探测灵敏度高、对环境破坏力极小的... 本文介绍了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水环境调查示踪测定方法。即将“稀土元素 D T P A”作示踪物质,结合 I C P M S分析方法,用于水环境的示踪研究,该法具有药剂投放量小、需取水量小、探测灵敏度高、对环境破坏力极小的特点。可取代国内一般采用的放射性试剂等物质作示踪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调查 示踪法 稀土元素 DTPA 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酸雨及其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史秀华 刘予宇 浮田正夫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日本的酸雨状况 ,从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水质、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土壤酸化、森林生长等方面论述了日本酸雨对环境生态系统影响的现状。同时 ,探讨了酸雨与森林衰退之关系。
关键词 酸雨 酸沉降 环境生态系统 土壤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生长锌钴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线森林的高能量纤维状超级电容器(英文) 被引量:7
5
作者 杨钊 杨禹 +3 位作者 吕春祥 张永毅 张骁骅 刘予宇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随着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发展,新型纤维状超级电容器逐渐成为最新一代储能器件。然而,纤维状超级电容器较低的电导率和较小的比电容限制了其在高能量密度器件中的应用。本工作采用水热法在碳纳米管纤维表面生长锌钴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线森林... 随着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发展,新型纤维状超级电容器逐渐成为最新一代储能器件。然而,纤维状超级电容器较低的电导率和较小的比电容限制了其在高能量密度器件中的应用。本工作采用水热法在碳纳米管纤维表面生长锌钴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线森林设计高能量纤维状超级电容器,利用锌钴双金属氧化物和碳纳米管纤维的协同效应显著提高复合纤维的电化学性能。使用聚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醇/氯化锂凝胶电解质与复合纤维组装全固态纤维状对称超级电容器,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组装的复合纤维比电容达到112.67 mF·cm^-2,功率密度0.45 mw·cm^-2时的能量密度为12.68μwh·cm^-2。复合纤维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以1 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10 000次循环,其电容保持率为90.63%。此外,在几种不同弯曲角度下,循环伏安曲线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说明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力学稳定性。全固态纤维状超级电容器的优异性能为便携式和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纤维 锌钴双金属氧化物 纳米线森林 纤维状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改性CuZnAlO_x催化剂对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培静 蔡夫锋 +2 位作者 张军 刘予宇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91-798,I0002,共9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ZnAlOx(CZA)催化剂,通过浸渍法得到一系列不同硼(B)负载量的yB/CZA(y=0.28%、0.38%、0.73%、0.89%和4.10%,质量分数)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此外,为探究催化剂的构效关系,采用ICP、BET、SEM、N2O...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ZnAlOx(CZA)催化剂,通过浸渍法得到一系列不同硼(B)负载量的yB/CZA(y=0.28%、0.38%、0.73%、0.89%和4.10%,质量分数)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此外,为探究催化剂的构效关系,采用ICP、BET、SEM、N2O化学吸附、TEM、XRD、H2-TPR和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引入主要影响催化剂的Cu分散性、还原性及Cu-B间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性能。其中,0.38B/CZA催化剂获得最高催化活性,这与其具有较高的Cu分散性与较强的Cu-B相互作用力有关;在反应温度为250℃,n(H2O):n(CH3OH)=3,空速为9000mL/(g·h)时,CH3OH转化率达到93%,CO选择性仅有0.3%,且反应102h后仍未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nAlOx催化剂 甲醇水蒸气重整 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液中二氧化碳电还原技术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旭锐 邵晓琳 +2 位作者 易金 刘予宇 张久俊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425,共13页
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还原利用CO2生产低碳燃料,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存储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成为了近年里一个甚受瞩目的研究与开发热点.尽管以往科学家关于催化剂活性、产物选择性以及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已做了... 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还原利用CO2生产低碳燃料,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存储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成为了近年里一个甚受瞩目的研究与开发热点.尽管以往科学家关于催化剂活性、产物选择性以及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已做了广泛的报道,但对催化稳定性和电化学反应器系统的设计及实用性方面还未给予充分重视.本文针对影响低温水溶液中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技术实用化的上述两个重要因素,从技术应用需求角度出发,在概述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主要存在的技术挑战,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 电催化 低温 现状与挑战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概述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琪 许武韬 +1 位作者 刘予宇 张久俊 《自然杂志》 2017年第4期242-250,共9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氧化碳(CO_2)电化学还原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此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电/水电的弃电,将温室气体CO_2还原为低碳燃料和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这一技术可以促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氧化碳(CO_2)电化学还原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此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电/水电的弃电,将温室气体CO_2还原为低碳燃料和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这一技术可以促进废弃物(气体)利用以实现能源储存与转换,变废为宝,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有发展潜力的CO_2处置方法。使用的催化剂和电解质不同,CO_2电化学还原过程给出的产物也不尽相同。本文概述了CO_2电化学还原的原理以及催化剂、电解质和反应器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电化学还原 催化剂 电解质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概览 被引量:2
9
作者 饶旭峰 许杰 +1 位作者 刘予宇 张久俊 《自然杂志》 2017年第4期235-241,共7页
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_2)利用光能和电能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其他有机化合物,还原过程结合了光催化还原和电化学还原的优点,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简要介绍并比较光催化转化、电催化还原和光电协同催化还原CO_2的原理... 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_2)利用光能和电能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其他有机化合物,还原过程结合了光催化还原和电化学还原的优点,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简要介绍并比较光催化转化、电催化还原和光电协同催化还原CO_2的原理和特点,得出光电催化还原CO_2具备诸多优点,并对光电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光电催化 二氧化碳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化物电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晓琳 刘予宇 +1 位作者 易金 张久俊 《自然杂志》 2020年第1期27-36,共10页
高效CO2电催化还原生产低碳燃料和有价值的化学品,正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中发展高效电催化剂是关键技术之一。尽管催化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作用机理探究等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但在活性、稳定性、选择性以及生产成本等方面,合成的... 高效CO2电催化还原生产低碳燃料和有价值的化学品,正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其中发展高效电催化剂是关键技术之一。尽管催化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作用机理探究等已有越来越多的报道,但在活性、稳定性、选择性以及生产成本等方面,合成的催化剂还远不能满足实际要求,需要持续寻求更新颖的材料与合成技术。近年来,在众多被探索的电催化剂中,金属硫化物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和应用前景。文章围绕新型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研究的现状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电化学还原 电催化 金属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to formic acid on crystalline SnO_2 nanosphere catalyst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奕舒 李亚楠 +3 位作者 张霞 刘予宇 周晓东 乔锦丽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1-1088,共8页
A novel catalyst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based on nanostructured SnO2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facile hydrothermal self-assembly method.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 gave outstanding catalytic... A novel catalyst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based on nanostructured SnO2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facile hydrothermal self-assembly method.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 gave outstandi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in CO2 electroreducti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formate selectivity depended strongly on the electrolyte conditions. A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 i.e., 56%, was achieved for formate formation in KHCO3 (0.5 mol/L). This is attributed to control of formate production by mass and charge transfer processes. Electrolysis experiments using SnO2-50/GDE (an SnOz-based gas-diffusion electrode, where 50 indicates the 50% ethanol content of the electrolyte) as the catalyst, showed that the electrolyte pH also affected CO2 reduction. The optimum electrolyte pH for obtaining a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 for formate production was 8.3. This is mainly because a neutral or mildly alkaline environment maintains the oxide stability. The fara- daic efficiency for formate production declined with tim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this is the result of deposi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fluoride ions on the SnO2-50/GDE surface, which hinders reduction of CO2 to for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Tin dioxideFormateFaradaic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药废水的厌氧生化性评价及UASB处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伟成 田哲 +4 位作者 戚伟康 牛启桂 刘予宇 李玉友 高迎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156-5160,共5页
为了处理山东某一药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首先采用间歇式实验对山东某一制药厂各主要车间生产废水及综合废水进行厌氧可生化性评价。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两级中温UASB,以某一时期排放的厂区综合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缩短HRT,考察在COD容... 为了处理山东某一药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首先采用间歇式实验对山东某一制药厂各主要车间生产废水及综合废水进行厌氧可生化性评价。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两级中温UASB,以某一时期排放的厂区综合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缩短HRT,考察在COD容积负荷的逐步升高下,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变化。进水COD稀释至10 000 mg/L左右,p H维持在6.8到7.1。在单级UASB最大工程设计容积负荷6 g COD/(L·d)的条件下,经过两级UASB的串联处理,总COD的去除率能达73.5%,出水COD能基本稳定在2 600 mg/L。在这个系统运行时期,产气稳定,出水p H值稳定在7.4到8.0之间,VFA在500 mg/L以下。实验结果表明,两级UASB处理该制药厂废水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废水 厌氧生化性评价 UASB反应器
原文传递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生产废水的UASB处理及硫酸盐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伟成 张红 +4 位作者 戚伟康 牛启桂 刘予宇 李玉友 高迎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14,共5页
采用UASB处理以甲醇为有机溶剂的对乙酰氨基苯璜酰氯(p-ASC)生产废水。通过逐步减少HRT,考察有机负荷(OLR)从2.0 g COD/(L·d)逐步提高到24.0 g COD/(L·d)过程中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的OLR 7.0 g COD/(L·... 采用UASB处理以甲醇为有机溶剂的对乙酰氨基苯璜酰氯(p-ASC)生产废水。通过逐步减少HRT,考察有机负荷(OLR)从2.0 g COD/(L·d)逐步提高到24.0 g COD/(L·d)过程中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的OLR 7.0 g COD/(L·d)的条件下,p-AS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76%和100%。虽然进水没有硫酸盐,但是出水却有硫化物和硫酸盐的产生。进一步保持最优的OLR条件下的HRT(0.45 d)不变,逐步增加进水p-ASC浓度到1 100 mg/L,产甲烷菌没有发现受到抑制。持续增加进水硫酸盐浓度到3 000 mg/L,发现硫酸盐还原菌没有受到抑制,但是产甲烷菌却受到抑制,最后减少硫酸盐浓度到1 000 mg/L,厌氧系统在1周后几乎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苯璜酰氯生产废水 UASB反应器 产甲烷菌 硫酸盐还原菌
原文传递
3,4,5-三甲氧基苯甲醛生产废水的厌氧可生化性及UASB处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苗西亮 吴江 +5 位作者 刘予宇 倪嘉苓 戚伟康 李伟成 李玉友 高迎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457-3461,共5页
为了能经济有效地处理山东某一化工厂的3,4,5-三甲氧基苯甲醛生产废水,首先采用间歇式实验对车间生产废水进行厌氧可生化性评价。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单级中温UASB,用二沉池的污泥为接种污泥,保持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变,通过逐步提高进... 为了能经济有效地处理山东某一化工厂的3,4,5-三甲氧基苯甲醛生产废水,首先采用间歇式实验对车间生产废水进行厌氧可生化性评价。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单级中温UASB,用二沉池的污泥为接种污泥,保持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变,通过逐步提高进水COD的方式,考察在COD容积负荷(OLR)从1.0 g·(L·d)^(-1)逐步升高至10.0 g·(L·d)^(-1)的情况下,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变化。在140 d的连续实验过程中发现,最优的OLR在6.0 g·(L·d)^(-1)(进水COD6 000 mg·L^(-1)左右),COD去除率能稳定在60.3%,出水pH值稳定在7.4到8.0之间,VFA在500 mg·L^(-1)左右。实验结果表明,UASB处理该制药厂废水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5-三甲氧基苯甲醛生产废水 厌氧生化性评价 UASB反应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