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的使动转换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凤樨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7-333,共17页
汉语的使动转换不仅见于非宾格动词,在非作格动词中也可观察到。本文检视出现在使动转换的双音节复合动词,发现这些动词无论非宾格还是非作格皆具有非施事性,此为汉语使动转换的必要条件。此特征也显现在其他语言,但并非所有具有非施事... 汉语的使动转换不仅见于非宾格动词,在非作格动词中也可观察到。本文检视出现在使动转换的双音节复合动词,发现这些动词无论非宾格还是非作格皆具有非施事性,此为汉语使动转换的必要条件。此特征也显现在其他语言,但并非所有具有非施事性的状态变化动词皆可转换,我们认为能否转换与致使的动力有关。外力致使的状态变化事件可有致使者,有使动式,而内力致使的状态变化事件不可有致使者,无使动式。因此无施事性与外力致使为汉语使动转换的两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转换 非宾格 非作格 施事性 外力致使
原文传递
离合词与词法句法的分工——再议“同源宾语说” 被引量:6
2
作者 朱佳蕾 刘凤樨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34,共18页
潘海华、叶狂(2015)在词汇主义的理论前提下,提出汉语离合词实为不及物动词带同源宾语并经过音系删略(PF-deletion)所形成的结构。该分析试图解决离合词分离时粘着语素直接入句给词汇主义理论带来的问题,也为离合词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 潘海华、叶狂(2015)在词汇主义的理论前提下,提出汉语离合词实为不及物动词带同源宾语并经过音系删略(PF-deletion)所形成的结构。该分析试图解决离合词分离时粘着语素直接入句给词汇主义理论带来的问题,也为离合词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本文指出同源宾语说虽然坚持词库-句法应分清界限,实际上在离合同源结构的推衍过程中并未将词汇主义贯彻到底,PF-删略词内成分违反了词汇完整性假说,离合词拷贝的名物化也无法解释离合词内宾语的特性。除了句法推衍的问题之外,本文还指出,同源宾语假设的一个前提,即离合词是不及物动词,不符合离合词表现出的句法分布:离合词与典型的及物动词加宾语的结构具有相同的句法分布,与不及物动词表现不同。最后本文指出,离合词中动宾的句法形态依存性以及语义不可分离性都不足以判定词/短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合词 粘着语素 同源宾语说 词库/句法分界 过度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