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9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璐琦、唐舟、邓子戈、刘振宇作品
1
作者 陈璐琦 唐舟 +1 位作者 邓子戈 刘振宇 《美与时代(城市)》 2019年第7期120-120,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朵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研究
2
作者 刘振宇 李维刚 《财务管理研究》 2025年第3期20-28,共9页
随着酒店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亚朵生活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将酒店与零售相结合,打破单一住宿的局限,实现了价值创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基于此... 随着酒店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亚朵生活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将酒店与零售相结合,打破单一住宿的局限,实现了价值创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基于此,采用案例研究法,对亚朵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分析其价值创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亚朵公司通过打造新型住宿体验、重塑零售运营体系成功获取客流量,为价值创造奠定基础,同时与上下游各环节协同发展、与其他品牌方深入合作,带动了价值链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 亚朵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滨海盐碱地雨养旱作紫花苜蓿蒸散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3
作者 张立锋 谢楠 +11 位作者 崔素倩 孙国通 冯伟 石嘉琦 潘璇 智健飞 秦文利 李建明 张洪发 李亚楠 刘振宇 刘忠宽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85,共11页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内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蒸散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2021至2023年间,紫花苜蓿年蒸散量分别为609.9,644.3和678.5 mm,在第二茬和第三茬生长期日均蒸散量最高,而第三茬总蒸散量最大,蒸腾量分别占蒸散量的79.8%,80.6%与80.6%。蒸散与土壤蒸发的变化主要受净辐射、空气温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蒸腾则对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反应敏感。研究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满足苜蓿生长需求,但在前两茬生长期仍存在水分缺口,因此需加强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雨养旱作 紫花苜蓿 蒸发 蒸腾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16个紫花苜蓿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4
作者 石嘉琦 谢楠 +9 位作者 崔素倩 孙国通 潘璇 张立锋 刘忠宽 刘振宇 张洪发 李亚楠 杨青川 龙瑞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80,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河北滨海地区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栽培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本研究以1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测定并比较了5种盐浓度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发芽指标的变化差异,并利用临界盐浓度阈值、层次分析... 为筛选出适宜河北滨海地区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栽培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本研究以1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测定并比较了5种盐浓度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发芽指标的变化差异,并利用临界盐浓度阈值、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进行了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轻度盐胁迫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生长,‘甘农5号’‘甘农12号’‘北极熊’‘公农5号’的百株干重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7.1%,44.2%,7.4%和31.3%;中重度盐胁迫则显著降低了紫花苜蓿的发芽率、发芽势和百株干重。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划分为强、中、弱3个耐盐等级,强耐盐的包括2个紫花苜蓿品种,分别是‘甘农5号’和‘WL377HQ’;中等耐盐的包括‘甘农12号’‘前景’‘莎莎’和‘赛沃7’;剩下的10个品种为弱耐盐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种 耐盐性 层次分析 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和贮藏时间对苜蓿青贮品质和霉菌数量的影响
5
作者 贾海阔 吴春会 +5 位作者 祖晓伟 刘振宇 陈欢 刘震灵 王明亚 李秋凤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9,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有机酸、菌剂和酶制剂单独及混合添加对苜蓿青贮品质和霉菌数量的影响,并确定其适宜的添加剂和贮藏时间。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置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CK组)、5 g/... 试验旨在探究有机酸、菌剂和酶制剂单独及混合添加对苜蓿青贮品质和霉菌数量的影响,并确定其适宜的添加剂和贮藏时间。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置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CK组)、5 g/t青贮发酵剂组(CK^(+)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组(T1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0.3 g/kg β-葡聚糖酶组(T2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0.3 g/kg木聚糖酶组(T3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0.3 g/kg β-葡聚糖酶+0.3 g/kg木聚糖酶组(T4组),贮藏时间分别为7、15、25、35、55、60 d。结果显示,贮藏时间和添加剂均显著影响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微生物数量(P<0.05)。贮藏时间和添加剂的交互作用对苜蓿青贮的乳酸(LA)、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及乳酸菌、霉菌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CK组相比,第55和60天,T3组、T4组的pH值、氨态氮(NH_(3)-N)、NDF、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LA、粗蛋白(CP)含量显著增加(P<0.05)。第55天,T4组的霉菌数量显著低于CK组、CK^(+)组及T2组(P<0.05)。研究表明,苜蓿贮藏55 d,添加苯甲酸+柠檬酸+复合菌+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青贮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贮藏时间 苜蓿 青贮品质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丙烯-乙烯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符明恒 高建树 +4 位作者 杨啸 邵磊山 李静静 蒋文军 刘振宇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1,共5页
通过将等规聚丙烯分子链中丙烯链段替代为乙烯链段,建立了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50的分析模型可反映聚合物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 通过将等规聚丙烯分子链中丙烯链段替代为乙烯链段,建立了丙烯-乙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利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乙烯含量及其分布对共聚物热输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度为50的分析模型可反映聚合物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导率逐渐增加;相同乙烯含量时,共聚物中乙烯链段数越小,对其声子振动态密度的影响越小,有助于提升其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乙烯共聚物 分子动力学模拟 乙烯含量 热导率 振动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策略融合蜣螂优化算法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方法
7
作者 许佳璐 刘笑楠 +1 位作者 李朋超 刘振宇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4,共11页
针对蜣螂优化(DBO)算法在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探索和局部开发能力不平衡、求解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指数积(LPOE)运动学模型的多策略融合蜣螂优化算法(MSFDBO)。首先建立基于LPOE模型的运动学参数辨识... 针对蜣螂优化(DBO)算法在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探索和局部开发能力不平衡、求解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指数积(LPOE)运动学模型的多策略融合蜣螂优化算法(MSFDBO)。首先建立基于LPOE模型的运动学参数辨识模型;然后采用Piecewise混沌映射和精英反向学习策略进行种群初始化,得到分布更加均匀的种群;融入鱼鹰探索行为,提高DBO算法的全局探索能力,通过随机扰动机制扩大搜索范围,减少DBO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的可能性。为测试算法性能,使用12个基准测试函数对MSFDBO算法的搜索性能进行实验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寻优性能。对4台T6A-19型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参数进行辨识并补偿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绝对位置平均误差、均方根平均误差分别降低了85.47%、8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学参数标定 蜣螂优化算法 精英反向学习 鱼鹰探索行为 随机扰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世赛的数控铣实训课程应用研究
8
作者 卢辉 刘振宇 《时代汽车》 2025年第2期43-45,共3页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使职业教育面临更高要求以满足高技能人才需求。世界技能大赛体现职业技能先进水平,职业院校需紧盯其赛事各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文中重点阐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包括其实操考核方式、比赛模块与设施等内容...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使职业教育面临更高要求以满足高技能人才需求。世界技能大赛体现职业技能先进水平,职业院校需紧盯其赛事各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文中重点阐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包括其实操考核方式、比赛模块与设施等内容。通过与该项目对比,指出我国职业院校在数控铣教学中存在实训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模式与软件应用滞后等问题,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不符。为此,提出应对标世赛标准更新实训基础设施,依据竞赛内容修订实训课程,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和工件质量,从而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技能大赛 数控铣 实训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点建议|省政协委员刘振宇:加快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 助推外贸型企业可持续发展
9
作者 刘振宇 《陕西画报》 2024年第1期70-70,共1页
为加快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影响下我省维护“双链”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协调机制与应对策略,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推进共建“一带一... 为加快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影响下我省维护“双链”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协调机制与应对策略,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同时,加强与欧盟、美国等开展包括CBAM、碳中和等领域的战略对话,提高我省出口型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型企业 金融机构 供应链 碳足迹核算 水平评价 可持续发展 战略对话 应对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YOLOv5的工件识别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振宇 吕昊元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11-420,共10页
针对工业生产流水线中工件识别速度慢、精度低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改进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5)的工件识别方法,称为YOLO_Meta。对YOLOv5原有的网络架构进行多个阶段的调整,包括利用双路注意力机制模块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主干特... 针对工业生产流水线中工件识别速度慢、精度低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改进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5)的工件识别方法,称为YOLO_Meta。对YOLOv5原有的网络架构进行多个阶段的调整,包括利用双路注意力机制模块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可以更全面地提取特征;引入1种新型解耦头增强模型对各层级特征图的利用效率;利用聚类算法计算随机锚框相似度,对先验框进行过滤以及加入标签平滑算法等。基于MS COCO数据集和自制工件数据集进行实验并根据模型深度和宽度将模型分为大、中、小3款。实验结果表明:在MS COCO数据集上,大、中、小3款模型对比原模型的AP分别提高了3.4%、1.8%、6.9%。在自制工件数据集上,大模型对比原模型mAP提高了19.1%,F1分数提高了15.2%。文章提出的YOLO_Meta模型与原始模型相比,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准确率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为工件检测任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YOLO 工件 稀疏注意力机制 上下文解耦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竞赛驱动涉农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振宇 刘琪芳 +2 位作者 郭小凤 李林葳 崔清亮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期179-182,共4页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科技竞赛为涉农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广阔舞台。农科院校的专业性较强,面对新农科建设的新要求,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科技兴农...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科技竞赛为涉农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广阔舞台。农科院校的专业性较强,面对新农科建设的新要求,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科技兴农,依托科技竞赛推动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满足我国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乙烯-丁烯共聚物的传热性质
12
作者 刘振宇 高建树 +3 位作者 邵磊山 李静静 蒋文军 何慧 《弹性体》 CAS 2024年第2期32-36,共5页
建立了乙烯α-丁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不同丁烯含量和丁烯嵌段分布对乙烯-丁烯共聚物的传热性质。结果表明,选用聚合单体数为60的乙烯-丁烯分子链模型可有效地反映聚烯烃弹性体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随着丁... 建立了乙烯α-丁烯共聚物的物理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不同丁烯含量和丁烯嵌段分布对乙烯-丁烯共聚物的传热性质。结果表明,选用聚合单体数为60的乙烯-丁烯分子链模型可有效地反映聚烯烃弹性体的真实性质且计算量适中。随着丁烯摩尔分数由20%增加至80%,共聚物的热导率由0.2783 W/(m·K)逐渐下降至0.1728 W/(m·K)。此外,随着丁烯嵌段数越大,共聚物由嵌段共聚更多地转变为无规共聚的形式,其热导率降低,声子振动态密度由高频分量逐渐地转变为低频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聚烯烃弹性体 热导率 声子振动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义分割的视觉SLAM算法研究
13
作者 刘振宇 李月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4年第9期2590-2593,共4页
目前大多数的视觉SLAM算法基于静态环境的假设,环境中的动态物体容易引起位姿估计的不准确。提出一种针对动态环境的改进算法。基于DS-SLAM方案进行改进,首先采用自适应阈值提取ORB特征点并通过改进四叉树算法将特征点均匀化;之后采用... 目前大多数的视觉SLAM算法基于静态环境的假设,环境中的动态物体容易引起位姿估计的不准确。提出一种针对动态环境的改进算法。基于DS-SLAM方案进行改进,首先采用自适应阈值提取ORB特征点并通过改进四叉树算法将特征点均匀化;之后采用稀疏光流法跟踪角点的运动,同时结合Segment语义分割线程的结果分割动态物体;最后采用几何约束滤除动态点,保留高质量的特征点进行位姿估计,完成定位和建图功能。利用TUM数据集进行精度评测,相比于DS-SLAM算法,改进算法的实时性提升了9.02%。动态环境中相机位姿误差缩小了38.94%。通过提高特征点的质量,结合光流法和语义分割的优势,提升了机器人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SLAM 动态环境 光流法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域环境下特定多目标跟踪算法的改进
14
作者 穆晓芳 李毫 +2 位作者 刘嘉骥 刘振宇 李越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3,共9页
【目的】针对监控视频跨域环境下的多目标跟踪画面中,频繁遮挡、轨迹开始终止时刻未知、目标太小、目标间交互、表观相似以及摄像头视角变化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跟踪算法。【方法】该算法最大化利用低分检测对象,将未匹配的低... 【目的】针对监控视频跨域环境下的多目标跟踪画面中,频繁遮挡、轨迹开始终止时刻未知、目标太小、目标间交互、表观相似以及摄像头视角变化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跟踪算法。【方法】该算法最大化利用低分检测对象,将未匹配的低分对象进行二次匹配,目标跨域后,依据摄像头拓扑排序规则,以及相邻摄像头的未匹配跟踪轨迹,同时对检测器YOLOv5算法进行优化改进,通过信息流的层层递进,有效解决多尺度问题和小目标信息提取不充分等问题,在相邻的摄像头中快速匹配到跟踪对象,以提高跨域环境下特定多目标跟踪的精度。【结果】对比消融试验表明,本改进算法MOTA达到了62.8%,IDswitch也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跟踪 YOLO 计算机视觉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文利 智健飞 +6 位作者 谢楠 张立锋 刘忠宽 刘振宇 冯伟 潘璇 代云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49-2567,共19页
【目的】豆科绿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是实现化肥减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通过探讨华北冬小麦季节性休耕区冬闲田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和减量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及花后叶片衰老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豆科冬绿肥的氮肥替代及玉... 【目的】豆科绿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是实现化肥减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通过探讨华北冬小麦季节性休耕区冬闲田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和减量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及花后叶片衰老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豆科冬绿肥的氮肥替代及玉米氮素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2022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深州试验站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并全量还田毛叶苕子(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施氮,设不施氮(0 N)、67.5 kg·hm^(-2)(25%N)、135.0 kg·hm^(-2)(50%N)、202.5 kg·hm^(-2)(75%N)、270.0 kg·hm^(-2)(100%N,常规施氮水平)5个氮肥用量,研究毛叶苕子还田和减量施氮对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穗部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叶片衰老特性及土壤养分、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田的氮素盈余。【结果】毛叶苕子还田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可弥补氮肥减施造成的玉米减产。2021—2022年毛叶苕子还田显著提高玉米产量(8.15%—9.21%),可弥补氮肥减施25%—50%所造成的减产。毛叶苕子连续还田明显降低玉米穗部性状秃尖长,显著提高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因素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毛叶苕子还田后玉米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显著增加10.21—12.32 g/plant、39.94—72.37 g/plant、4.67%—4.78%、3.31%—3.99%,能弥补氮肥减施25%—50%对玉米花前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的负效应。毛叶苕子还田显著延缓玉米花后叶片衰老。2021、2022年HV处理玉米花后绿叶面积分别增加303.44—1115.10、266.23—837.62 cm2/plant,相对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12%—13.84%、0.56%—9.13%,Vmax分别降低0.30%、0.05%,Tmax分别延迟6.01、3.56 d。毛叶苕子连续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2021、2022年毛叶苕子还田分别增加土壤氮投入量40.92、72.79 kg·hm^(-2),降低玉米最佳施氮量40.96、48.90 kg·hm^(-2),降低农田氮素盈余7.94、0.14 kg·hm^(-2),替代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15.71%、19.71%,替代常规施氮量15.71%、26.23%。【结论】毛叶苕子还田能激活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供氮能力,延缓玉米花后叶片衰老,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改善穗性状,协调产量构成,有利于氮肥减施后玉米的增产稳产。毛叶苕子对土壤氮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弥补氮肥减施后产量损失的基础。华北冬小麦季节性休耕区利用毛叶苕子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减氮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减量施氮 玉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土壤供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铝复合材料强韧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凯 刘振宇 +1 位作者 肖伯律 马宗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94,229,共15页
以碳纳米管、石墨烯为代表的超高性能纳米碳,具有优越的力、热、电等综合性能,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以纳米碳为强化相少量加入到铝中,有望开发出高强、高模、低热膨胀的复合材料,并使复合材料保持轻质、易加工等特性,在航空、航天、... 以碳纳米管、石墨烯为代表的超高性能纳米碳,具有优越的力、热、电等综合性能,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以纳米碳为强化相少量加入到铝中,有望开发出高强、高模、低热膨胀的复合材料,并使复合材料保持轻质、易加工等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因而以纳米碳/铝为代表的新一代铝基复合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易团聚,与铝等大多数金属并不浸润,且容易分布在晶界上诱导显著的晶粒细化,使得复合材料的强韧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升困难,或者使强度提高的同时使塑韧性下降显著,限制了其工程应用潜力。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纳米碳/铝复合材料强韧化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纳米碳分散、界面和构型调控等,以期推动新一代轻质高强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的发展,支撑国家未来重大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铝复合材料 强韧化 分散 界面 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降低大豆组织蛋白豆腥味的复合菌株筛选
17
作者 徐文 张雪儿 +3 位作者 刘振宇 张佳琪 张小芊 贾冬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0-245,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风味活度值和感官评价,比较了生香酵母、活性干酵母、植物乳杆菌和肉葡萄球菌对大豆组织蛋白(textured soybean protein,TSP)豆腥味的降低效果,筛选出可有效降低豆腥味的2种菌株,并研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风味活度值和感官评价,比较了生香酵母、活性干酵母、植物乳杆菌和肉葡萄球菌对大豆组织蛋白(textured soybean protein,TSP)豆腥味的降低效果,筛选出可有效降低豆腥味的2种菌株,并研究其复配质量比和添加方式。结果表明,4种菌对大豆组织蛋白豆腥味均有一定的消减效果,其中活性干酵母的降腥效果最明显,其发酵TSP中豆腥味物质含量减少了70%;肉葡萄球菌的增香作用最大,其发酵TSP中良好风味物质的含量增加了865.41%。选择活性干酵母作为降腥菌、肉葡萄球菌作为增香菌,二者复配适宜的的质量比为10∶1,添加方式为先加肉葡萄球菌于20℃发酵12 h后加活性干酵母于该温度下发酵2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组织蛋白 豆腥味 复合菌 发酵 降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P工艺下DP600热轧双相钢铁素体相变模型
18
作者 周晓光 马鑫 +1 位作者 姜珊 刘振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3-489,共7页
为了建立ESP工艺条件下DP600热轧双相钢的铁素体相变动力学数学模型,采用动态相变膨胀仪对实验钢分别进行等温相变和连续冷却相变实验.基于实测的铁素体相变孕育期和铁素体体积分数,在变形温度以上结合经典形核理论计算铁素体相变孕育期... 为了建立ESP工艺条件下DP600热轧双相钢的铁素体相变动力学数学模型,采用动态相变膨胀仪对实验钢分别进行等温相变和连续冷却相变实验.基于实测的铁素体相变孕育期和铁素体体积分数,在变形温度以上结合经典形核理论计算铁素体相变孕育期,变形温度以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GV计算铁素体相变孕育期.考虑冷却速度的影响对可加性法则进行修正并基于此计算了连续冷却条件下的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和体积分数.结果表明:修正后的相变模型计算的铁素体相变开始温度和体积分数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可用于预测ESP工艺下DP600钢的铁素体相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育期 铁素体相变 相变动力学 数学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阶段思维培养的电类专业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
19
作者 薛丹 夏凤 +3 位作者 刘振宇 李晓游 张俊 刘笑楠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8期117-121,共5页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不同阶段的低阶与高阶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该文结合专业基础课(模电、数电)和专业课(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具体课程实践案...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不同阶段的低阶与高阶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该文结合专业基础课(模电、数电)和专业课(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的具体课程实践案例,首先介绍以专业基础课为依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低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探索;然后介绍以专业课为载体,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发挥“双导师制”作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探索;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分阶段思维培养过程。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作为桥梁,检验学生从解决工程问题的低阶能力到解决产业技术问题、科学问题的高阶能力的提升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阶段思维培养 案例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思政 电类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及其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0
作者 秦文利 张立锋 +6 位作者 智健飞 谢楠 刘振宇 冯伟 潘璇 代云霞 刘忠宽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38-47,共10页
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 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上茬作物种植模式为主处理,设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夏玉米单作模式2种;以冬小麦氮肥施用量为副处理,设常规施肥(氮肥用量225.0 kg/hm^(2))、减氮20%(氮肥用量180.0 kg/hm^(2))、减氮50%(氮肥用量112.5 kg/hm^(2))、减氮100%(不施氮肥)、增氮20%(氮肥用量270.0 kg/hm^(2))、增氮50%(氮肥用量337.5 kg/hm^(2))6个水平。测定冬小麦的穗部农艺性状、子粒产量、子粒品质指标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上茬种植模式和下茬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各指标的影响特征;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不同模式的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冬小麦子粒产量最高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冬小麦穗部性状,分别显著提高冬小麦穗长0.37 cm、结实小穗数1.23个,明显降低不孕小穗数0.28个,为冬小麦增产奠定基础。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子粒产量、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076.05、2173.75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分别显著提高0.34%、0.89%、2.34 mL;地上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9.01 kg/hm^(2)、23.52%、6.12 kg/kg,土壤氮依存率显著降低9.24%;纯收入显著提高2905.34元/hm^(2)。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茬冬小麦的最佳施氮量为213.00 kg/hm^(2),较夏玉米单作模式的下茬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减少32.04 kg/hm^(2),节氮率为13.08%。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在提高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品质和纯收入的同时,还实现了氮肥减施和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华北平原区,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模式是一种节本、降耗、增产、增效的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