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rfMRI影像学特征及与其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建 单秀红 +2 位作者 黄海霞 丁楷模 赵蓓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影像学特征及与其相关性。方法 将2022年11月-2023年7月医院精神科门诊确诊的40例抑郁症发作期患者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重度组,采用rfMRI记录脑区影像学信息,比...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影像学特征及与其相关性。方法 将2022年11月-2023年7月医院精神科门诊确诊的40例抑郁症发作期患者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重度组,采用rfMRI记录脑区影像学信息,比较轻中度组、重度组肝-脑功能区域的影像学特征。同期选取医院进行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健康志愿者、抑郁症患者肝-脑功能区域的影像学特征,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肝-脑功能区域异常影像学特征值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结果 轻中度组左侧枕中回ReHo值较重度组降低,双侧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ReHo值较重度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左侧枕中回ReHo值较抑郁症患者降低,双侧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ReHo值较抑郁症患者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脑功能区域中左侧枕中回ReHo值与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506,P<0.05),右侧楔前叶、左侧楔前叶、右侧中扣带回、左侧中扣带回、右侧杏仁核、左侧杏仁核ReHo值与HAMD-24评分呈负相关(r=-0.446、-0.452、-0.462、-0.481-、0.520、-0.531,P<0.05)。结论 症患者肝-脑功能异常改变的区域分布于楔前叶、枕中回、中扣带回、杏仁核,且随着抑郁症患者病情进展,枕中回ReHo值逐渐升高,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ReHo值逐渐降低,枕中回、楔前叶、中扣带回、杏仁核区域异常与抑郁症病情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肝-脑功能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p16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单秀红 郑金绪 +1 位作者 王绪 彭卫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1期800-802,共3页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4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用S P法对肿瘤标本的p16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36例术前进行了CT扫描。结果 :肺癌组织中p16表达阴性率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4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用S P法对肿瘤标本的p16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36例术前进行了CT扫描。结果 :肺癌组织中p16表达阴性率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Ⅱ期组显著高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Ⅰ期组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率在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显著高于瘤体直径≤ 30mm组、无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 (P <0 0 5 ) ;而在有无毛刺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平扫CT值≥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的CT增强值与p53表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单秀红 郑金旭 +1 位作者 王绪 彭卫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993-996,共4页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中CT增强值与微血管密度及突变型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4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CT扫描和因子、p53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S-P法),因子用来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果:5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T增强值与微血管密度...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中CT增强值与微血管密度及突变型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4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CT扫描和因子、p53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S-P法),因子用来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果:54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T增强值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酌=0.6313;p53阳性组的平均MVD、平均CT增强值显著高于p53阴性组,P=0.007、P=0.000。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CT增强值与微血管密度有关,也与p5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增强CT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张水造影CT在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单秀红 彭卫斌 冷菊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850-851,共2页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低张力水造影CT对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06~2001-12间的295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被分成了两组进行螺旋CT扫描,166例实行了非低张1%的泛影葡胺造影CT扫描,129例实行了低张水造影后CT扫描。结果:非低张1%泛...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低张力水造影CT对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06~2001-12间的295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被分成了两组进行螺旋CT扫描,166例实行了非低张1%的泛影葡胺造影CT扫描,129例实行了低张水造影后CT扫描。结果:非低张1%泛影葡胺造影法对胆总管下端结石诊断的敏感性、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3%、98%、90%;低张水造影法分别为87%、98%、92%。非低张1%泛影葡胺造影法对胰头及其周围小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3%、94%、86%;低张水造影法分别为92%、97%、95%。其中有2例壶腹部癌及1例十二指肠乳头区小腺癌,非低张1%泛影葡胺造影法仅诊断出壶腹癌1例;4例壶腹癌,低张水造影法诊断出3例。结论:低张水造影法与非低张1%泛影葡胺造影法对总胆管下端结石的诊断价值无显著性差异;而对胰头及其周围小肿瘤的诊断,前者较后者有明显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低张水造影法对壶腹部小肿瘤的诊断也有高敏感性、高准确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张水造影CT 梗阻性黄疸 应用价值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和大小的肺癌动态增强CT表现 被引量:2
5
作者 单秀红 郑金旭 +2 位作者 王绪 彭卫斌 吴建农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08-210,212,共4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大小和部位对动态增强CT表现的影响。方法 :对 37例周围型肺癌 (直径≤ 30mm组11例 ,直径 >30mm组 2 6例 ) ,2 4例中央型肺癌 (直径均在 30mm以上 ) ,术前行 3min内的动态增强CT扫描 ,术后肺癌组织行Ⅷ RAg...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大小和部位对动态增强CT表现的影响。方法 :对 37例周围型肺癌 (直径≤ 30mm组11例 ,直径 >30mm组 2 6例 ) ,2 4例中央型肺癌 (直径均在 30mm以上 ) ,术前行 3min内的动态增强CT扫描 ,术后肺癌组织行Ⅷ RAg的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直径≤ 30mm组的周围型肺癌到达高峰强化的延迟时间均在 90s,峰值后CT值下降快 ;而直径 >30mm组到达高峰时间均在 6 0s,且峰值后CT值下降慢。前者的平均高峰增强值 (4 6 .6 4± 8.0 5 )Hu显著高于后者(32 .6 5± 7.38)Hu (t=5 .13,P <0 .0 0 1) ;前者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后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t=2 .12 ,P >0 .0 5 )。 5 4 % (13/ 2 4 )的中央型肺癌强化高峰在 6 0s,平均高峰强化值为 (2 6 .5 6± 3.0 1)Hu ,显著低于周围型肺癌 (t=5 .72 ,P <0 .0 0 1)。 4 2 % (11/ 2 4 )的中央型肺癌的动态增强CT呈缓慢升高 ,且最大强化值均在 16Hu以下。结论 :大小和部位不同的肺癌动态增强表现有区别 ,但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影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增强CT与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单秀红 郑金旭 +1 位作者 王绪 彭卫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CT增强表现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对 2 9例周围型肺腺癌标本进行S 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VEGF表达 ,并且用FVⅢ RA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检测微血管密度 (MVD)。全部病例CT增强的同时有 17例进行了 ...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CT增强表现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对 2 9例周围型肺腺癌标本进行S 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VEGF表达 ,并且用FVⅢ RA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来检测微血管密度 (MVD)。全部病例CT增强的同时有 17例进行了 3min内的动态CT增强扫描。结果  2 9例周围型肺腺癌组织中的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呈正相关 (r=0 .76 ) ,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VD、VEGF强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 .0 5 ) ,Ⅱ期组的MVD、VEGF强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组 (P <0 .0 1) ;其中 17例 3min内的CT增强值与MVD呈正相关 (r=0 .73~ 0 .84 ) ;VEGF强表达组的CT增强值显著高于弱表达组 (P <0 .0 5 )。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在3min内的CT增强值与血管生成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动态CT扫描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的分子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单秀红 郑金旭 彭卫斌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肺癌 分子病理学 CT检查 临床表现 肺癌间质 肺癌细胞 肺癌周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新财 薛玉 +4 位作者 陈宝定 张歆 王珂珂 俞力 单秀红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95-497,561,562,56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6例(156个结节),术前细胞学检查确定为良性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即刻超声造影,对不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6例(156个结节),术前细胞学检查确定为良性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即刻超声造影,对不全消融结节行二次消融.在术后随访观察消融术后结节大小变化及并发症情况.同时与此期间在我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6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出现人数及甲状腺功能恢复等.结果仅4/156枚需二次消融,一次消融率达97.4%.消融后第1、3、6及12个月体积缩小率分别为20.98%,45.37%,75.12%和86.83%;23/156(14.7%)枚结节在随访6-12个月内消失.观察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人数多于对照组,其术后并发症出现人数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是传统手术治疗的一个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高强聚焦超声消融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64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8
9
作者 贾颖军 王亚非 +2 位作者 顾建平 单秀红 胡曙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8期1161-1163,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64层螺旋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6例均为单发病灶,左叶17例,右叶19例,大部分病灶境界...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64层螺旋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6例均为单发病灶,左叶17例,右叶19例,大部分病灶境界不清楚增强后表现为囊性伴壁结节灶5例,其余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有5例周围可见晕环征,合并钙化者17例,其中细颗粒状钙化4例,粗颗粒状钙化8例,混合性钙化5例。36例患者中3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淋巴结强化明显,囊性变7例,合并壁结节4例,11例病灶内见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4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64层螺旋CT多维重建能够更好地评价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乳头状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2-DG修饰超顺磁性氧化铁的制备及体外实验 被引量:8
10
作者 耿兴东 单秀红 +1 位作者 熊非 顾宁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1期1-4,共4页
目的合成一种2-脱氧-D-葡萄糖(2-DG)包被γ-Fe2O3纳米探针,检测其性质特征及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葡萄糖受体的靶向性摄取。方法运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γ-Fe2O3@二巯基丁二酸(DMSA),再与2-DG共轭生成γ-Fe2O3@DMSA-DG,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检... 目的合成一种2-脱氧-D-葡萄糖(2-DG)包被γ-Fe2O3纳米探针,检测其性质特征及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葡萄糖受体的靶向性摄取。方法运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γ-Fe2O3@二巯基丁二酸(DMSA),再与2-DG共轭生成γ-Fe2O3@DMSA-DG,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检测粒子结构特征;噻唑蓝试验(MTT)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分别加入含无糖DMEM的探针培养基γ-Fe2O3@DMSA、γ-Fe2O3@DMSA-DG、γ-Fe2O3@DMSA-DG+2-DG(4.5 mg/mL),将探针在不同时间(10 min、20 min、1 h、2 h)孵育PC3细胞,运用普鲁士兰染色法和铁三嗪法分析PC3细胞对探针的吸收情况,并以体外MRI观察T2WI信号强度变化。结果 2-DG以酰胺键连接γ-Fe2O3@DMSA,粒子平均直径10 mm;探针未见明显毒性;γ-Fe2O3@DMSA-DG可被PC3细胞靶向摄取,并可在早期被2-DG抑制。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γ-Fe2O3@DMSA-DG探针,其对PC3细胞葡萄糖受体有较好的靶向性,使用临床型MR仪可对其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2-脱氧-D-葡萄糖 超顺磁性氧化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绞窄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表现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袁德琪 贾颖军 +2 位作者 胡曙东 王亚非 单秀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9例肠系膜上动脉...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9例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充盈缺损均得到正确诊断。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41例(70.7%);靶征:肠壁水肿增厚12例(20.7%),其中有8例肠壁出现分层改变(13.8%),4例肠壁未见强化(6.9%);腹腔积液25例(43.1%);缆绳征:肠系膜水肿及渗出38例(65.5%);漩涡征:肠系膜血管增粗、扭曲及旋转4例(6.9%);鸟嘴征:扩张的肠袢在梗阻部位逐渐变尖,向某点集中2例(3.4%);肠壁积气2例(3.4%)。肠系膜静脉积气1例、门静脉积气1例。结论:多排螺旋CT能较好显示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绞窄性肠梗阻术前重要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窄性肠梗阻 诊断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叶间裂变异的64层MSCT多平面重组图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昊 王亚非 +3 位作者 单秀红 谌业荣 胡曙东 倪恩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肺叶间裂的变异资料。方法运用64层螺旋进行CT扫描,选择451例肺部无明显病变或手术影响观察肺叶间裂的患者,应用MPR技术显示、观察并统计肺叶间裂及其变异情况。结果451例被检查者中有肺叶间裂变异者占69.18%(312... 目的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肺叶间裂的变异资料。方法运用64层螺旋进行CT扫描,选择451例肺部无明显病变或手术影响观察肺叶间裂的患者,应用MPR技术显示、观察并统计肺叶间裂及其变异情况。结果451例被检查者中有肺叶间裂变异者占69.18%(312例);其中,右肺变异者占62.53%(282例),左肺变异者占18.18%(82例)。右肺282例中177例存在一种变异,105例合并其它变异。左肺82例中25例存在一种变异,57例均合并其它的变异。肺叶间裂变异存在3种类型:(1)肺叶间裂不全,其中右水平裂不全占45.45%(205例),右斜裂不全占19.51%(88例),左斜裂不全占16.41%(74例);(2)肺叶间裂缺如:其中右水平裂缺如占0.89%(4例),右水平裂合并斜裂缺如占0.22%(1例),左斜裂缺如占0.44%(2例)(;3)附属裂:存在附属裂的占13.97%(63例),其中右肺附属裂占11.97%(54例),左肺附属裂占2.44%(11例)。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能显示肺叶间裂各种变异,可为临床学科提供可靠、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间裂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不同病因下腹腔游离气体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耿兴东 单秀红 +1 位作者 胡慧 王鹏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20期3341-3343,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不同病因下腹腔游离气体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腹腔游离气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41例患者中非消化道穿孔合计5例,其中肝脓肿破裂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不同病因下腹腔游离气体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腹腔游离气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41例患者中非消化道穿孔合计5例,其中肝脓肿破裂2例,子宫脓肿破裂3例;消化道穿孔合计36例,其中胃溃疡穿孔6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8例,胃癌穿孔3例,结肠癌穿孔2例,乙状结肠炎症坏死穿孔1例,回肠溃疡穿孔1例,胃、小肠及小肠及结肠复合伤穿孔3例,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肠镜扩张术及息肉摘除术穿孔各1例,腹腔均见到游离气体影。非消化道穿孔表现为腹腔游离气体量较少,病变处脓肿及其相邻包膜破裂。消化道穿孔表现为腹腔游离气体量较多,消化道病变处不连续。结论非消化道穿孔与消化道穿孔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多层螺旋CT有助于对不同原因腹腔游离气体定性、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穿孔 非消化道穿孔 腹腔游离气体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耿兴东 单秀红 +2 位作者 谌业荣 胡慧 王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9期1705-1707,共3页
目的总结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鼻型结外淋巴瘤CT表现及临床资料。8例CT平扫,2例CT平扫加增强。结果 10例中,Ann-Arbor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10例CD3、CD56、Ti A-1穿孔素及Ki6... 目的总结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鼻型结外淋巴瘤CT表现及临床资料。8例CT平扫,2例CT平扫加增强。结果 10例中,Ann-Arbor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10例CD3、CD56、Ti A-1穿孔素及Ki67表达均阳性;病变位于鼻腔9例,呈鼻腔铸型生长,其中,单侧鼻腔8例,双侧鼻腔1例,鼻前庭皮下组织浸润6例,伴有鼻中隔粘膜梭形增厚6例,2例伴有鼻咽局部粘膜不规则增厚,3例有上颌窦口增宽,4例合并不同程度副鼻窦炎,5例伴有相邻骨质轻度吸收改变;发生于软腭及右侧口咽部1例;病变密度与横纹肌相仿,增强呈中等度强化;2例出现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有特征性,有助于与鼻炎、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鼻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月圆 胡曙东 单秀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的47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甘露醇并注射山莨菪碱后进行多层螺旋CT小肠低张造影技术扫描检查,并实施动态监测双期增强扫描,采集的数...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的47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甘露醇并注射山莨菪碱后进行多层螺旋CT小肠低张造影技术扫描检查,并实施动态监测双期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容积重建技术(VRT)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诊断医师根据对图像显示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能够用于诊断的显示最佳的0级率图像,同时与临床内镜或病理结果相对照,从而得出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MSCTE)在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结果 MSCTE检查对小肠黏膜与肠壁结构、系膜血管、肠管充盈等显示良好,显示0级率分别为70. 21%(33/47)、89. 36%(42/47)和74. 47%(35/47)。47例中小肠癌15例,Crohn氏病5例,淋巴瘤1例,间质瘤3例,血管瘤1例,炎症5例,憩室4例,不完全性梗阻2例,肠系膜血管动脉瘤伴血栓5例,腹主动脉瘤2例,阴性2例,肠道准备不充分1例,漏诊1例,诊断的阳性率为91. 5%。结论MSCTE技术应用于小肠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病变 低张造影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NBDG用于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荧光检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慧 单秀红 +3 位作者 朱伟 钱晖 许文荣 王亚非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评价荧光2-N[7-硝基苯-2-乙二酸,3-4羟氨基](2-[N-(7-nitrobenz-2-oxa-1,3-diazol-4-yl)amino],NBD)标记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2-DG)即2-NBDG,靶向探测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可行性。方法:2-N... 目的:评价荧光2-N[7-硝基苯-2-乙二酸,3-4羟氨基](2-[N-(7-nitrobenz-2-oxa-1,3-diazol-4-yl)amino],NBD)标记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2-DG)即2-NBDG,靶向探测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可行性。方法:2-NBDG分别孵育接种在6孔板里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1,10,20,40 min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摄像;为了进行竞争性抑制,用D型葡萄糖预先孵育细胞30 min后再加入2-NBDG孵育20 min,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摄像。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孵育不同时间及有无竞争抑制的细胞吸收2-NBDG量的差异。结果:荧光成像显示2-NBDG积聚在MDA-MB-231细胞膜和细胞质内,加入D型葡萄糖竞争抑制后,荧光信号显著减弱;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最初的1 min 2-NBDG被肿瘤细胞迅速摄取(MDA-MB-231细胞自发荧光强度为2.66±0.09,2-NB-DG孵育1 min后荧光强度为4.04±0.18),10 min时吸收持续增加(荧光强度为5.64±0.17),20 min吸收最明显(荧光强度为25.10±0.57);加入D型葡萄糖竞争抑制后,细胞摄取2-NBDG的荧光强度降低46%。结论:2-NBDG能迅速被高表达Glut1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靶向吸收,有望成为葡萄糖代谢的光学标记物来检测高代谢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细胞 2-NBDG 荧光成像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MRI上FLASH与MEDIC序列定量测量猪膝关节软骨体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礼荣 王德杭 +4 位作者 尉传社 俞同福 单秀红 陈文华 孙维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在3.0TMRI上比较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与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MEDIC),对猪膝关节软骨体积定量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方法:使用水激发FLASH与水激发MEDIC序列扫描20个猪膝关节,扫描完成立即解剖剥离软骨获得体积,最后比较由... 目的:在3.0TMRI上比较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与多回波数据联合成像(MEDIC),对猪膝关节软骨体积定量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方法:使用水激发FLASH与水激发MEDIC序列扫描20个猪膝关节,扫描完成立即解剖剥离软骨获得体积,最后比较由图像测量出的体积和解剖出的体积,评估图像测量的准确性。结果:FLASH中膝关节各部的体积测量的可重复性误差由2.5%~3.2%,MEDIC的可重复性误差由1.6%~3.0%。MEDIC及FLASH图像测量的体积与形态学测量的体积有很高的相关性,r=0.90~0.98。在FLASH和MEDIC序列软骨体积测量值与形态学测量值之间的随机配对误差分别是4.3%~6.8%和2.9%~6.6%,系统性误差分别是-0.6%~1.2%和-1.1%~2.8%。结论:在3.0TMRI上MEDIC图像体积测量可重复性与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关节软骨的定量测量;同时一个矢状位MEDIC可提供膝关节软骨各部较全面的体积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软骨 体积 可重复性 FLA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在胃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雷 单秀红 +3 位作者 王亚非 倪恩珍 唐志洋 谌业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常规技术对不同部位胃癌病灶T分期以及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185例胃癌患者术前采用64排CT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检出特异性为100%,早期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2.0%,进展期胃癌检...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常规技术对不同部位胃癌病灶T分期以及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185例胃癌患者术前采用64排CT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检出特异性为100%,早期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2.0%,进展期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9.4%;胃癌T、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5.4%和69.2%,T1与T3、T2与T3分期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6.0%、85.4%和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0与N1、N1与N3分期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CT胃癌术前分期准确性较高,不同部位胃癌T分期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胃癌及N分期的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胃癌 诊断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定量分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谌业荣 陆瑜 +1 位作者 单秀红 胡曙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2期1995-1999,共5页
目的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甲状腺腺瘤(T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采用不同b值(300、500、800s/mm^2)行DWI检查的36例患者的36个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PTC结节27个,TA结节9个)的实性部... 目的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甲状腺腺瘤(T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采用不同b值(300、500、800s/mm^2)行DWI检查的36例患者的36个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PTC结节27个,TA结节9个)的实性部分的ADC值进行测量。对各病灶相应b值的ADC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相应诊断阈值并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PTC组ADC值均低于TA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PTC组及TA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 839±0. 452)×10^(-3)mm^2/s及(2. 787±0. 539)×10^(-3)mm^2/s(b值为300s/mm^2时)、(1. 507±0. 431×) 10^(-3)mm^2/s及(2. 323±0. 563)×10^(-3)mm^2/s(b值为500s/mm^2时)、(1. 245±0. 409)×10^(-3)mm^2/s及(1. 970±0. 534)×10^(-3)mm^2/s(b值为800s/mm^2时)。其中以b值为300s/mm^2时ADC值诊断效果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 914;诊断阈值取2. 060×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74. 0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68. 97%,阴性预测值为56. 25%,约登指数为74. 07。结论 ADC值对PTC与TA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以b值为300s/mm^2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腺瘤 表观弥散系数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受体靶向的钆喷酸葡胺长循环脂质体的肿瘤细胞靶向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姜树红 戈延茹 +2 位作者 单秀红 莫传杰 陈智贤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916-1918,共3页
目的:制备葡萄糖受体靶向的钆喷酸葡胺(Gd-DTPA)长循环脂质体,并研究其对高表达葡萄糖受体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合成新型含葡萄糖表面活性剂(N-棕榈酰葡萄糖胺),利用逆向蒸发法制备Gd-DTPA脂质体、PEG修饰Gd-DTPA脂质体、葡萄糖修饰G... 目的:制备葡萄糖受体靶向的钆喷酸葡胺(Gd-DTPA)长循环脂质体,并研究其对高表达葡萄糖受体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合成新型含葡萄糖表面活性剂(N-棕榈酰葡萄糖胺),利用逆向蒸发法制备Gd-DTPA脂质体、PEG修饰Gd-DTPA脂质体、葡萄糖修饰Gd-DTPA脂质体以及葡萄糖PEG修饰Gd-DTPA脂质体。将4种脂质体分别与前列腺癌细胞一起培养,用MRI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摄取的Gd-DTPA浓度。结果:成功合成新型含葡萄糖表面活性剂(N-棕榈酰葡萄糖胺),以及制备4种Gd-DTPA脂质体。前列腺癌细胞对4种脂质体都有摄取,每种脂质体MRI检测的SE-T1W信号值分别为Gd-DT-PA脂质体362、PEG修饰Gd-DTPA脂质体299、葡萄糖修饰Gd-DTPA脂质体397、葡萄糖PEG修饰Gd-DTPA脂质体377。结论:葡萄糖的修饰有利于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喷酸葡胺 脂质体 PEG肿瘤细胞 葡萄糖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