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被引量:56
1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管烨 张季生 贺日政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3-770,共18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 地球物理探测 工作程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被引量:28
2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7 位作者 李秋生 贺日政 匡朝阳 侯贺晟 熊小松 管烨 王海燕 Klemperer.L.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8-2014,共7页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 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体 中央隆起区 地壳结构 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深部汇聚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石油地震反射新剖面及基底构造浅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薛爱民 匡朝阳 李秋生 贺日政 李鹏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86-290,共5页
针对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取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存在很大困难等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羌塘布设了总长约52km的试验剖面,初步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羌塘地区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的方法技术。处理后的地震叠加剖面上反射... 针对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取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存在很大困难等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羌塘布设了总长约52km的试验剖面,初步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羌塘地区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的方法技术。处理后的地震叠加剖面上反射信息丰富,揭示出盆地基底以上各构造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为查明构造圈闭和构造界面,确定地层的组合等方面,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文中在对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两条剖面显示的盆地基底的埋深、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地震新剖面 反射特征 基底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二维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3 位作者 匡朝阳 贺日政 李鹏武 朱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2-390,共9页
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取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存在很大困难。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通过50km长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剖面,初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羌塘地区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技术。研究对比表明,合理加大接收排列,采用... 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取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存在很大困难。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通过50km长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剖面,初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羌塘地区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技术。研究对比表明,合理加大接收排列,采用有效深井、药量,添加适当大炮与适当延长记录长度等措施能够在该地区获得较丰富的地下反射信息。从试验处理的剖面看,该施工方式是合理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地震勘探 采集方法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基底结构与南北向变化--基于一条270km反射地震剖面的认识 被引量:16
5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5 位作者 李永铁 李秋生 王海燕 匡朝阳 酆少英 熊小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19-3326,I0001,I0002,I0003,3327,共12页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烈,呈现出隆凹变形相间的格局,南羌塘则相对较平缓。羌塘中央隆起之下为连贯的弧形反射,其北侧发育一个深度达8km的半地堑构造,规模较大,可为油气资源储存提供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基底结构 南北向变化 反射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与叠加速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6 位作者 李秋生 匡朝阳 刘金凯 李朋武 管烨 贺日政 王海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681,共5页
本文主要阐述藏北羌塘盆地龙尾错区块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分析两条剖面的反射特征,并对叠加剖面进行了初步解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北侧存在大规模的深凹陷构造;盆地浅部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较强... 本文主要阐述藏北羌塘盆地龙尾错区块的二维反射地震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分析两条剖面的反射特征,并对叠加剖面进行了初步解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北侧存在大规模的深凹陷构造;盆地浅部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形存在较大差异;出现较强的基底反射特征;中生代、古生代地层的反射特征差异较大。文中尝试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叠加速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了与叠加剖面较一致的结果,并进一步对某探井的构造背景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盆地 反射地震剖面 试验 叠加速度 初步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金属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一种经济的、变化的采集观测系统实验 被引量:12
7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匡朝阳 刘金凯 侯贺晟 酆少英 王海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53-2560,共8页
如何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同时探测大型金属矿集区浅自几百米,深至地壳底部的地壳精细结构,揭示成矿的深部过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攻关实验内容。本文针对庐枞金属矿集区的浅深兼顾的探测目标,实验了一种区域长剖面和矿集区剖面结合... 如何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同时探测大型金属矿集区浅自几百米,深至地壳底部的地壳精细结构,揭示成矿的深部过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攻关实验内容。本文针对庐枞金属矿集区的浅深兼顾的探测目标,实验了一种区域长剖面和矿集区剖面结合的变观测系统采集技术。结果表明,区域长剖面使用40m道距,240m炮距,18~20m井深,16~20kg药量,中间放炮,720道双边接收,60次覆盖的采集参数能够获得浅层至Moho的有效反射,揭示出成矿区的深部构造。矿集区剖面加密道距至10m,炮距80m,将覆盖次数增加到90次,并采用十字测线的拟三维采集技术能有效补充获得丰富的矿区浅层信息,揭露出浅层控矿构造及其与深部的联系。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采用上述变观测系统方法来保证获得浅、深多重反射信息的采集技术是可行的,实际结果证实了该方法技术实验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集实验 变观测系统 经济的 深地震反射 庐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反射地震数据揭示的拉萨地体北部到羌塘地体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3 位作者 李洪强 李文辉 熊小松 徐泰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9-1687,共9页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 由多个地体拼接而成的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厚的地壳。在高原中部,从拉萨地体到羌塘地体,穿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的地壳厚度变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论述从拉萨地体北端横跨BNS到达羌塘地体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结果。探测发现了清晰的Moho反射,揭示了拉萨地体—羌塘地体Moho深度和地壳厚度的变化。探测结果表明,在BNS下方Moho深度由南至北出现了6.2 km的急剧减小,并且与BNS向北28 km处的羌塘地体南部比较,地壳厚度变浅了12.5 km。否定了前人对BNS下方Moho存在20 km显著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部 班公怒江缝合带 莫霍面 地壳厚度 深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西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壳尺度的构造叠置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Simon KLEMPERER 王海燕 董树文 李文辉 李洪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0-217,共8页
陆陆碰撞过程是板块构造缺失的链条。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主体。然而,人们对印度板块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尚不了解。如大陆碰撞及其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如何进行的、印度板块是俯冲在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过程是板块构造缺失的链条。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主体。然而,人们对印度板块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尚不了解。如大陆碰撞及其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如何进行的、印度板块是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还是回转至板块上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以及两者比例如何,这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印度板块低角度沿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MHT)俯冲在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之下已经被反射地震图像很好地揭示。然而,关于MHT如何向北延伸,前人的研究仅获得了分辨率较低的接收函数图像。因而,MHT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印度板块的俯冲行为仍是一个谜。喜马拉雅造山楔增生机制,也就是印度地壳前缘的变形机制,反映出物质被临界锥形逆冲断层作用转移到板块上部,或是以韧性管道流的样式向南溢出。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给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地区横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沿东经81.5°展布的高分辨率深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揭示了地壳尺度结构构造。剖面显示,MHT以大约20°的倾斜角度延伸至大约60 km深度,接近埋深为70~75 km的Moho面。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运移到北面的印度地壳厚度已经不足15 km。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显示中地壳逆冲构造反射发育。我们认为,伴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地壳尺度的多重构造叠置作用使物质自MHT下部的板块向其上部板块转移,这一过程使印度地壳厚度减薄了,同时加厚了喜马拉雅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置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0
作者 卢占武 韩立国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2-377,共6页
波阻抗是描述地层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 ,而波阻抗反演是地震反演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笔者介绍了国内外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目前波阻抗反演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各种反演方法进行了分类 ,总结出各种方法的特点 ,并探讨了今后... 波阻抗是描述地层岩性的重要参数之一 ,而波阻抗反演是地震反演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笔者介绍了国内外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目前波阻抗反演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各种反演方法进行了分类 ,总结出各种方法的特点 ,并探讨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波阻抗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专题地质填图的地球物理技术——短周期密集台阵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占武 李文辉 +5 位作者 张新彦 李秋生 蔡玉国 任彦宗 程永志 王光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专题地质填图强调,针对某个主要地质体、沉积盆地、重要成矿带、地震带断裂系统等,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调查和填图,以解决目标地质体结构、沉积盆地基底起伏、成矿地质体规模、断裂系统分布等重... 以问题和需求为驱动的专题地质填图强调,针对某个主要地质体、沉积盆地、重要成矿带、地震带断裂系统等,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调查和填图,以解决目标地质体结构、沉积盆地基底起伏、成矿地质体规模、断裂系统分布等重大问题。地球物理是专题填图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近10年发展起来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技术,因其布设灵活、应用广泛、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备受关注。通过介绍短周期密集台阵发展现状,以及在城市、矿山、地震灾害区、沉积盆地等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进行近地表结构调查的应用实例,提出了该技术在专题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前景和技术方案建议,力图通过短周期密集台阵的调查构建结构成像方法,丰富和完善专题填图的技术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专题地质填图 密集地震台阵 浅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庐江-枞阳多金属矿集区反射地震剖面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4 位作者 匡朝阳 刘金凯 酆少英 王海燕 侯贺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2-1417,共6页
利用反射地震剖面处理过程中获取的叠加速度得到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剖面,为研究庐枞矿集区近地表-上地壳的结构提供了新依据。地震剖面综合研究表明:郯庐断裂、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是庐枞地区的3条重要的断裂... 利用反射地震剖面处理过程中获取的叠加速度得到庐枞(庐江-枞阳)矿集区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剖面,为研究庐枞矿集区近地表-上地壳的结构提供了新依据。地震剖面综合研究表明:郯庐断裂、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是庐枞地区的3条重要的断裂,断裂深部均表现为低速异常。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的发育深度和规模均不及郯庐断裂。火山岩出露地区表现为地震波速高和反射波组凌乱的特征;新生代沉积地层则表现为波速低和反射波组连续的地球物理特征。罗河矿区位于强、弱反射转换区,同时也是低、高速体的转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集区 反射地震 试验 叠加速度 初步解释 庐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勘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新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占武 张宏远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4期28-32,i002,共6页
20世纪末,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勘探等多方面的应用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勘探在岩性、沉积相、构造体系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实例,用以说明地震勘探的多用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发展 不同地质条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剥鸡蛋壳的你,能给地球“剥皮儿”吗--深地震反射剖面揭开地壳精细结构的神秘面纱
14
作者 卢占武 李文辉 王海燕 《地球》 2022年第3期6-11,共6页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食中,鸡蛋有着各种各样的做法,如炒鸡蛋、煮鸡蛋、鸡蛋羹、荷包蛋等,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鸡蛋为100%,因此也是人们最常选用的吃法之一。大家在吃煮鸡蛋时,一定会注意到煮熟的鸡蛋发生了凝固且能看到明显的分...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食中,鸡蛋有着各种各样的做法,如炒鸡蛋、煮鸡蛋、鸡蛋羹、荷包蛋等,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鸡蛋为100%,因此也是人们最常选用的吃法之一。大家在吃煮鸡蛋时,一定会注意到煮熟的鸡蛋发生了凝固且能看到明显的分层,由表及里分别是蛋壳、蛋白和蛋黄,这就是鸡蛋的内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煮鸡蛋 鸡蛋壳 精细结构 剥皮 消化率 美食 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78
15
作者 董树文 项怀顺 +5 位作者 高锐 吕庆田 李建设 战双庆 卢占武 马立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29-2542,共14页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证实"耳状"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侏罗系厚度约4~5k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m),三叠系-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m;追踪郯-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OHO,宽约10km。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a)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结构 地幔流体通道 成矿作用 反射地震剖面 火山岩盆地 庐-枞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被引量:65
16
作者 高锐 马永生 +6 位作者 李秋生 朱铉 张季生 王海燕 李鹏武 卢占武 管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61-1367,共7页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又关联着松潘地块的油气远景评价。2004年完成了第一条横过松潘地块北缘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长约257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的细结构,发现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同属统一的稳定的大陆地块,并且下地壳均以北倾的强反射为主要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为松潘地块向西秦岭下地壳俯冲提供了地震学证据。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出西秦岭造山带在造山后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造山带 基底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大陆岩石圈精细结构 被引量:41
17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8 位作者 卢占武 李秋生 匡朝阳 刘金凯 侯贺晟 酆少英 熊小松 李文辉 邓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839,共22页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并应用于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矿产资源勘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扼要介绍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的发展及其部分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岩石圈精细结构 挤压构造 伸展构造 走滑构造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0
18
作者 叶卓 李秋生 +6 位作者 高锐 管烨 贺日政 王海燕 卢占武 熊小松 李文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47-2958,共12页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网25个台站的H-κ结果,获得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地区)地壳厚度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减薄的图像:地壳从闽西北山区的33 km减薄到厦门沿海一带的29 km以下,平均地壳厚度为31.3 km,具有陆地向洋壳过渡的特征;地壳泊松比从内陆到沿海显示出分带特征,闽中西部内陆地区小于0.26,沿海地带高于0.26,且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表现为相对异常高值.地壳上地幔顶部(0~2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结果显示闽江断裂等NW向断裂深切Moho界面,在断裂两侧Moho面急剧抬升或下沉,产状改变,这些特征向内陆地区逐渐变得不明显.闽江等NW向断裂对研究区地壳厚度、地震等有明显控制作用.上地幔尺度(300~7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未见410 km和660 km速度间断面突变和起伏异常,其绝对深度略大于IASP91模型的,上地幔转换带厚度正常(250±5 km),表明中国大陆东南缘上地幔转换带未受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推断中国大陆东南缘及台湾海峡下方不存在俯冲板块,或俯冲前缘未扰动到410 km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MOHO 泊松比 闽江断裂 上地幔转换带 菲律宾板块 欧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枞金属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结果——揭露地壳精细结构,追踪成矿深部过程 被引量:48
19
作者 高锐 卢占武 +5 位作者 刘金凯 匡朝阳 酆少英 李朋武 张季生 王海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43-2552,共10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庐枞矿集区全地壳的精细结构,在研究火山岩盆地的深部构造、探讨成矿深部过程等方面取得了新认识。从长江至大别山下,Moho由30km左右加深至33km左右,罗河矿下方Moho错断大约3km。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着罗河断裂...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庐枞矿集区全地壳的精细结构,在研究火山岩盆地的深部构造、探讨成矿深部过程等方面取得了新认识。从长江至大别山下,Moho由30km左右加深至33km左右,罗河矿下方Moho错断大约3km。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着罗河断裂向东发育的"耳状"非对称盆地,并不存在另外一半隐伏在红层之下的盆地。罗河铁矿对应Moho错断处,处在构造的转换带上。罗河断裂之下存在近于透明的弱反射区域,可能是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喷发的通道。郯庐断裂、罗河-缺口断裂、长江断裂是庐枞地区的三个重要断裂。郯庐断裂带为不对称花束状构造,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小岭矿与龙桥矿可能产出在一个隆起的火成岩体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金属矿集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解释 精细地壳结构 成矿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被引量:51
20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1-418,共8页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该剖面首次揭露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结合部位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的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特征提供了若尔盖盆地俯冲到西秦岭造山带之下,而西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到若尔盖盆地之上的地震学证据,初步揭示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两者在造山后期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地块 若尔盖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盆山构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