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液两相流中旋涡诱发圆柱振动时的脉动升力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卢家才 谢正武 +2 位作者 王妍芃 林宗虎 王弥康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6-80,共5页
一定条件下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圆柱时 ,圆柱在与来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受到了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在 1.6× 10 4到 6 .0×10 4的 Re数范围和 0到 0 .3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定条件下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圆柱时 ,圆柱在与来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受到了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在 1.6× 10 4到 6 .0×10 4的 Re数范围和 0到 0 .3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 ,流体工质为由空气和水混合而成的泡状流 ,采用弹性梁 -电阻应变式小力值传感器来测量圆柱受到的脉动升力 ,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连续采集 ,采集频率为5 0 0 Hz。对由实验得到的脉动升力数据进行自功率谱分析 ,得出在两相流中只有在小于 0 .10~ 0 .1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圆柱后部才会形成涡街 ,且此时的 Strouhal数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由脉动升力数据的均匀方根值算出脉动升力系数 C′L发现小 Re数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而在大 Re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先稍下降后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圆柱 脉动升力 涡街 旋涡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体绕方柱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卢家才 李永光 +1 位作者 林宗虎 李瑞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51-754,共4页
本文详细给出了气液两相流动双流体模型下的各控制方程组和相间作用力,通过将气泡引起的紊流与剪切引起的紊流线性叠加给出了气液两相流动的紊流模型。通过给出的边界条件,采用ITA-IPSA算法对垂直上升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方... 本文详细给出了气液两相流动双流体模型下的各控制方程组和相间作用力,通过将气泡引起的紊流与剪切引起的紊流线性叠加给出了气液两相流动的紊流模型。通过给出的边界条件,采用ITA-IPSA算法对垂直上升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方柱引起漩涡证替脱落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流场和局部含气率变化的示意图,数值模拟与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绕方柱 流动双体模型 数值模拟 流动 热交换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圆柱表面压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卢家才 谢正武 +2 位作者 王妍 林宗虎 王弥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5-58,共4页
在1.6×104~5.0×104的Re数范围和0~02的含气率范围内,利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和旋转工作台,对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由空气和水组成的气液两相流绕水平布置圆柱流动时圆柱表面的压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得... 在1.6×104~5.0×104的Re数范围和0~02的含气率范围内,利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和旋转工作台,对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由空气和水组成的气液两相流绕水平布置圆柱流动时圆柱表面的压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时均压力系数分布和脉动压力系数分布随含气率及Re数的变化特性.从这些特性中可以看出,气液两相流中圆柱背侧的旋涡从层流分离开始向紊流分离转变的临界Re数比单相流时低得多;当含气率超过01时,在圆柱背部的尾流中不再产生明显的涡街;用脉动压力分布可以比时均压力分布更清楚地表明旋涡的强度及分离位置.本实验范围内Re数对时均压力和脉动压力分布的影响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圆柱 压力分布 横向冲刷 脉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中旋涡诱发方柱和正三角柱振动时的脉动升力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家才 谢正武 林宗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0-364,共5页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柱体时,一定条件下会在柱体后部产生旋涡交替脱落现象,使柱体在与来流垂直的方向上受到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以截面分别是方形、正三角形的柱体为例,研究了这种带锐缘的柱体在气...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柱体时,一定条件下会在柱体后部产生旋涡交替脱落现象,使柱体在与来流垂直的方向上受到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以截面分别是方形、正三角形的柱体为例,研究了这种带锐缘的柱体在气液两相流中受到的脉动升力,得出了涡街的Strouhal数和柱体的脉动升力系数C'L随Re数和来流含气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范围内,方形柱体和正三角柱体的Strouhal数不随Re数变化,而在一定的含气率范围内,随着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C'L也不随Re数而变化,而随着来流含气率的增大相减小而后很快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 两相流 方柱 正三角柱 涡街 脉动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制冷循环的分析
5
作者 卢家才 李瑞阳 郁鸿凌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0-304,共5页
对新型蓄冷系统——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进行了火用分析,并通过与常见的盘管式冰蓄冷系统进行对比,发现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的火用效率有极大的提高,从而表明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通过对系统各部件火用损失... 对新型蓄冷系统——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进行了火用分析,并通过与常见的盘管式冰蓄冷系统进行对比,发现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的火用效率有极大的提高,从而表明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通过对系统各部件火用损失的分析,表明提高系统火用效率的有效措施是系统中采用高效的与制冷剂相匹配的压缩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 冰蓄冷 YONG分析 YONG效率 制冷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FC-123在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中的应用
6
作者 卢家才 李瑞阳 +1 位作者 郁鸿陵 章学来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1年第3期125-132,共8页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蓄冷系统,在其设计过程中,制冷剂的选择十分重要。从制冷剂与作为蓄冷介质的水之间是否发生水合反应、制冷剂对全球环境问题—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以及制冷剂在大型空调系统...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蓄冷系统,在其设计过程中,制冷剂的选择十分重要。从制冷剂与作为蓄冷介质的水之间是否发生水合反应、制冷剂对全球环境问题—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以及制冷剂在大型空调系统广泛采用的离心式制冷中的循环性能三个方面着手,对目前常用的HCFC-123、HFC-134a等替代制冷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选用HCFC-123作为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的制冷剂可满足经济和环保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FC-123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 水合反应 环境影响 蓄冷系统 制冷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及其对直接接触式相变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章学来 李瑞阳 +1 位作者 郁鸿凌 卢家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37-841,共5页
通过试验对在直接接触式气体水合物系统中非常有效的添加剂在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中进行了研究 ,发现锌粉对直接接触式相变换热效果最好 。
关键词 添加剂 直接接触式相变换热 锌粉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诱发顺列双圆柱升力功率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正武 苏新军 +1 位作者 卢家才 林宗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28-31,共4页
两相流诱发管束振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气液两相流中串联双圆柱的诱发振动特性,有助于理解管束中管子之间相互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研究复杂管束中的流体诱发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受到垂直向上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顺... 两相流诱发管束振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气液两相流中串联双圆柱的诱发振动特性,有助于理解管束中管子之间相互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研究复杂管束中的流体诱发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受到垂直向上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顺列双圆柱所受的升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来流雷诺数的范围为1.6×104~8×10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为0~0.30,管间距比L/D等于2.0、3.0、4.0.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试验范围内,在含气率小于0.15的情况下,当管间距比等于4.0时,每个圆柱的脉动升力功率谱图都存在峰值,而管间距比等于2.0、3.0时,只有后面的圆柱升力功率谱图上有峰值;当含气率大于0.15时,两根圆柱脉动升力功率谱图的峰值消失;雷诺数对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双圆柱 脉动升力 涡街 换热器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体形状对气液两相涡街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永光 卢家才 +2 位作者 王树众 林宗虎 王弥康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试验研究了柱体形状对气液两相涡街的影响,得出了在气液两相流中的最佳涡街发生体和发生两相涡街时,两相斯托拉赫数,来流截面含气率,水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工质为水和空气,混合物流动方向垂直向上。参数范围:相对压强0... 本文试验研究了柱体形状对气液两相涡街的影响,得出了在气液两相流中的最佳涡街发生体和发生两相涡街时,两相斯托拉赫数,来流截面含气率,水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工质为水和空气,混合物流动方向垂直向上。参数范围:相对压强0.0-0.2MPa;来流截面含气率0.0-0.35;水流量0.0-26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相流 涡街 气液二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中顺列管束涡街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正武 卢家才 +1 位作者 苏新军 林宗虎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5-27,共3页
对受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顺列管束旋涡脱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测量顺列管束所受升力的频谱特性来确定涡街的脱离频率。实验中来流雷诺数的范围为 1.6× 10 4~ 8× 10 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为 0~ 0 .30 ,横向管间距... 对受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的顺列管束旋涡脱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测量顺列管束所受升力的频谱特性来确定涡街的脱离频率。实验中来流雷诺数的范围为 1.6× 10 4~ 8× 10 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为 0~ 0 .30 ,横向管间距比 T/ D=1.5、 2 .0、 3.0 ,纵向管间距比 P/ D=2 .0、 3.0、 4.0。实验结果揭示了顺列管束涡街特性和斯特罗哈数随含气率、管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顺列管束 涡街 斯特罗哈数 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试验台的研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章学来 李瑞阳 +1 位作者 郁鸿凌 卢家才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3-115,121,共4页
研制了一个直接接触式冰蓄冷试验台 ,介绍了试验台的结构、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试验表明 ,该试验台测试系统精度高 ,达到了试验要求 ;水分离装置操作简单 ,分离效果好 ;喷头结构合理 。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换热 冰蓄冷 试验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油气两相流流量变化瞬态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志鹏 卢家才 +1 位作者 王妍 林宗虎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22-25,共4页
为了给油气两相流管线的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油气两相流瞬态模型研究提供检验数据,对流量改变引起的油气两相流瞬态过程进行了详细实验研究.实验系统的管路采用管径为29mm,总长为18m的有机玻璃管道,由水平... 为了给油气两相流管线的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油气两相流瞬态模型研究提供检验数据,对流量改变引起的油气两相流瞬态过程进行了详细实验研究.实验系统的管路采用管径为29mm,总长为18m的有机玻璃管道,由水平段、垂直上升段和垂直下降段三种管道布置组成;实验工质为30#机油和空气.在垂直下降段、水平段和垂直上升段设置测量段,测量压力、压降、含液率和流型;用微机数据采集系统实现自动连续采集,能得到流动参数快速变化的详细信息.该系统可同时采集16路信号,采集频率为1kHz.实验发现,增加气相流量时压力会陡然增加,超过最后的稳态值,出口流量也会出现瞬间峰值,增加液相流量和分别减小两相流量的操作不会引起超越稳态值的问题,因此在油气两相流管线的设计和运行操作时应考虑气相流量增加过程中出现的极大值超越稳态设计值所带来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流量变化 瞬态过程 两相流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冷空调的经济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章学来 李瑞阳 +1 位作者 卢家才 郁鸿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文建立了蓄冷空调经济性研究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一实例的经济性分析 ,得到了蓄冷率、蓄冷策略。
关键词 蓄冷空调经济性蓄冷率蓄冷策略电价结构直接接触式蓄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换热技术及其在蓄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章学来 李瑞阳 +1 位作者 卢家才 郁鸿凌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EI 2000年第2期32-38,共7页
介绍了直接接触式换热的特点 ,综述并分析了直接触式换热在蓄冷中的应用研究状况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努力的方向 ,最后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有关直接接触式蓄冷技术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蓄冷 直接接触式 换热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换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章学来 卢家才 +1 位作者 李瑞阳 郁鸿凌 《能源技术》 2001年第1期2-6,共5页
综述了直接接触式换热中单个液滴蒸发换热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进展情况 ,以及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整体换热研究进展状况。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换热 换热技术 蒸发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蓄冷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章学来 李瑞阳 +1 位作者 卢家才 郁鸿凌 《机电设备》 2000年第6期26-29,共4页
该文主要介绍了通过对直接接触式蓄冷系统的试验,观察到影响直接接触式换热的各种因素,并得出了蓄冷罐内容积换热系数随罐内水温的下降而减小,随初始水温的增加而减小,随罐内水位的升高而降低,随制冷节流阀开度增大而增大等结论。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换热 试验研究 冰蓄冷系统 蓄冷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换热技术的研究进展(续) 被引量:2
17
作者 章学来 卢家才 +1 位作者 李瑞阳 郁鸿凌 《能源技术》 2001年第2期53-55,58,共4页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 换热技术 换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放冷试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章学来 卢家才 +1 位作者 李瑞阳 郁鸿凌 《能源技术》 2000年第2期80-82,共3页
本文考察了不同水流量下的放冷时间的变化 。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放冷 蓄冷 空调 试验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水分离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章学来 卢家才 +1 位作者 李瑞阳 郁鸿凌 《制冷》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介绍了水进入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后的危害机理,并基于分子筛的吸附机理研制了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的水分离装置,试验证明该装置设计是成功的。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 水分离装置 沸石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两相流试验数据微机采集系统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正武 卢家才 林宗虎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8年第6期18-19,共2页
新型的油气两相流试验数据计算机采集系统,可以采集16个通道的油气两相流压力、持液率、流量等传感器送出的电信号。该系统充分发挥了目前试验室用微机的潜力,特别适合于较长时间的瞬态测量,不需要特殊的附加设备,对微机的内存要求... 新型的油气两相流试验数据计算机采集系统,可以采集16个通道的油气两相流压力、持液率、流量等传感器送出的电信号。该系统充分发挥了目前试验室用微机的潜力,特别适合于较长时间的瞬态测量,不需要特殊的附加设备,对微机的内存要求也不高。使用C语言编写的微机程序即可实现自动采集、分析、处理、存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集输 两相流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微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