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26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震海 万德森 +7 位作者 王国强 方淯靖 周志伟 潘志忠 陈功 李力人 伍小军 丁培荣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8-910,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等14项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等14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1126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病理学 临床 预后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造口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46
2
作者 卢震海 万德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29-1030,共2页
关键词 肠造口手术 外科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 造口并发症 肠造口术 回肠造口 曲张静脉出血 结肠造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肝样腺癌1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6
3
作者 卢震海 万德森 +1 位作者 潘志忠 张惠忠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胃肝样腺癌 文献复习 胃肿瘤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卢震海 万德森 +2 位作者 肖锡宾 侯景辉 吴秋良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7期561-562,共2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淋巴结癌胚抗原 (CEA)的表达 ,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癌胚抗...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淋巴结癌胚抗原 (CEA)的表达 ,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癌胚抗原 (CE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示 5 0例Dukes’B期患者 12 8枚淋巴结中发现 10枚淋巴结CEA表达 ,有淋巴结CEA表达的 6例患者全部在术后 5年内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而其他 44例患者只有 5例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RT -PCR法示 11例肠癌的 44枚淋巴结中有 12枚淋巴结CEAmRNA表达 ,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 )仅发现 3枚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 ,免疫组化法发现 4枚淋巴结CEA表达。结论 存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基于RT -PCR的CEA检测可作为早期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一种手段 ,为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淋巴结 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6
5
作者 卢震海 万德森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3-235,共3页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外科手术 生物学特性 软组织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原则 被引量:1
6
作者 卢震海 万德森 《中国处方药》 2010年第6期44-46,共3页
外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标准和主要的治疗手段,低中危的原发性GIST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介于50%-80%。然而,单纯的外科治疗有时并不能到达根治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比较大的胃肠道间质瘤,往往超过半数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
关键词 外科治疗原则 胃肠道间质瘤 5年生存率 手术切除后 GIST 原发性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梁君林 万德森 +5 位作者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李力人 卢震海 伍小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4-56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复发转移是结直肠癌术后非常重要的预后因素,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是大肠癌根治术后个体化随访和辅助治疗的依据。本文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 背景与目的:复发转移是结直肠癌术后非常重要的预后因素,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是大肠癌根治术后个体化随访和辅助治疗的依据。本文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1999年692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例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复发转移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1%和19.7%,非复发转移组分别为92.8%和86.1%。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体类型、肠壁浸润深度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别进行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浸润深度与远处转移有关,而肿瘤部位与局部复发有关。结论: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或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浸润深度是术后远处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位于直肠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直肠癌 根治手术 手术后期 复发转移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直肠癌远端扩散长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潘志忠 万德森 +6 位作者 张昌卿 邵建永 李力人 陈功 周志伟 卢震海 王福龙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99-1202,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直肠癌远端的安全分子切除长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索直肠癌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阐明根治性直肠癌远端正常肠管应切除的安全长度。方法:收集1996年8月~1997年10月手术切除的P53阳性直肠癌标... 背景与目的:目前直肠癌远端的安全分子切除长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索直肠癌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阐明根治性直肠癌远端正常肠管应切除的安全长度。方法:收集1996年8月~1997年10月手术切除的P53阳性直肠癌标本61例,应用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常规HE染色,在显微镜下测量远端肠壁内浸润长度,并根据组织回缩比率,换算成活体远端浸润的实际长度;长期追踪随访,用寿命表法估计、比较各组浸润长度的生存曲线。结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阳性直肠癌,82.0%(50/61)病例向远端浸润,肠壁内扩散的分子长度0.11~3.50cm,平均0.59cm,>3cm仅1例;而用常规HE染色观察,29例(47.5%)发生肠壁内扩散,长度为0.10~1.39cm,平均0.13cm,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随访结果表明,浸润长度>1cm的病例,其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远端浸润或浸润<0.5cm组(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染色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P53阳性直肠癌远端浸润多数在1cm以内,根治术切除肿瘤远端正常肠管3cm对95%以上的病例已安全。浸润长度>1cm的病例生存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 肠壁 HE染色 切除 阳性 长度 分子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任镜清 周志伟 +5 位作者 万德森 卢震海 陈功 王国强 唐绍贤 王俊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1-595,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报道尚不多,且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52例,Cox...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报道尚不多,且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52例,Cox模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复发转移率为19.74%,肝转移率为9.87%。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输血、病程、肿瘤大小、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有无输血、术前血清CEA水平、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与术后肝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术前血清CEA水平、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术后肝转移有关。结论: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术前血清CEA升高、肿瘤分化不良、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肝转移的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外科手术 复发 预后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周志伟 任镜清 +6 位作者 万德森 陈功 卢震海 潘志忠 李力人 伍小军 丁培荣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49-1152,共4页
背景与目的: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仍未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9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根据... 背景与目的: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仍未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9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根据Cox回归模型的结果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index,PI),并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4%、17.73%、11.48%。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肝外病变、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瘤切除、肿瘤大体类型、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分布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瘤切除、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瘤数目和大小与预后有关。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3组的生存率两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转移瘤切除、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瘤数目和大小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的重要因素,对于可行肝转移灶切除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PI值可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肿瘤/继发性 预后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原发大肠癌7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玮 周志伟 +6 位作者 万德森 卢震海 陈功 潘志忠 李力人 伍小军 丁培荣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509,共5页
背景与目的:多原发大肠癌在大肠癌中并非少见,但其生物学行为较独特。本研究探讨多原发大肠癌(MPCC)的临床特点、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的70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 背景与目的:多原发大肠癌在大肠癌中并非少见,但其生物学行为较独特。本研究探讨多原发大肠癌(MPCC)的临床特点、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的70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C)61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MC)9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术前经肠镜、钡灌肠或CT诊断,15例患者因远端肿瘤过大无法进镜于术中诊断。70例患者中伴发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者33例。除3例患者肿瘤广泛播散仅行短路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52例,姑息性切除15例。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45.7%,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和59.3%。结论:MPCC的发生过程与腺瘤及息肉关系密切。其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MPCC总体预后较好。应着重随访伴发腺瘤及息肉的MPC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多原发癌 腺瘤 外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周志伟 万德森 +6 位作者 王国强 任镜清 卢震海 林素暇 唐绍贤 叶燕丽 陈功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18-822,共5页
背景与目的:YH-16是新合成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YH-16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 背景与目的:YH-16是新合成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YH-16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CT26细胞的IC50;经小鼠脾脏下极包膜下注入CT26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YH-16组、中剂量YH-16组、高剂量YH-16组,YH-16剂量分别为0mg/kg、0.40mg/kg、0.75mg/kg和1.50mg/kg,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1)YH-16对结肠癌CT26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IC50分别为(2.16±0.28)μg/ml和(0.64±0.10)μg/ml,前者是后者的3.38倍;(2)对照组,低、中、高剂量YH-16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92.3%、80.0%和73.3%。高剂量YH-16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剂量YH-16组和中剂量YH-16组(P值均<0.05);(3)对照组,低、中、高剂量YH-16组脾脏肿瘤体积的中位数分别为1.180cm3、1.201cm3、0.887cm3和0.781cm3,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YH-16各剂量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降低,四组肝转移瘤的MVD分别为65.00±9.58、58.15±8.81、51.60±7.10和44.53±11.47,中、高剂量YH-16组的MVD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高剂量YH-16组MVD计数较中剂量和低剂量YH-16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可以明显抑制结肠癌肝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肝肿瘤/继发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30
13
作者 梁伊仁 万德森 +4 位作者 陈功 卢震海 李幼娟 林月好 池沛冬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51-1253,共3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umorsuppliedgroupoffactors,TSGF)是我国首个获国家批准上市的第一类癌症体外标记物,国外还未见此类报道。为了解其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我们测定了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并评价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相关物质(tumorsuppliedgroupoffactors,TSGF)是我国首个获国家批准上市的第一类癌症体外标记物,国外还未见此类报道。为了解其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我们测定了肿瘤患者血清TSGF水平并评价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定量分析测定523例肿瘤患者和400例正常人的血清TSGF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非恶性肿瘤(A组)、恶性肿瘤(B组)、恶性肿瘤根治治疗后(C组)及正常人(D组)其血清TSGF水平分别为66.57、71.24、60.78及53.56u/ml。经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A组和D组、B组和C组、B组和D组、C组和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和C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诊断灵敏度为63.86%,特异性是90.89%,真阳性率是87.01%,假阳性率是13.00%。结论:TSGF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升高,对筛查肿瘤疾病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恶性肿瘤相关物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国强 万德森 +7 位作者 周志伟 潘志忠 陈功 卢震海 方淯靖 伍小军 李力人 丁培荣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1-414,共4页
背景与目的:FOLFOX6方案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已有一段时间,但尚未见系统评价FOLFOX6方案临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观察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评价该方案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91例结直肠... 背景与目的:FOLFOX6方案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已有一段时间,但尚未见系统评价FOLFOX6方案临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观察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评价该方案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9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OX6方案化疗,即草酸铂100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2h,d1;甲酰四氢叶酸(leucovorin,CF)400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2h,d1,接着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400mg/m2静脉推注,继以5-FU2.4g/m2持续静脉滴注46h。应用CT、MRI评价每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用X2检验分析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CR4例,PR33例,SD19例,PD35例,有效率40.7%,既往未接受其它治疗(第一组,60例)与既往接受过其它治疗(第二组,31例)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位生存17个月,第一组中位生存20个月,第二组中位生存12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imetoprogress,TTP)7个月,第一组TTP为9个月,第二组TTP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多为Ⅰ~Ⅱ级,未见Ⅳ级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休息期间或作相应的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FOLFOX6方案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案,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较为理想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肿瘤/继发性 草酸铂 化学疗法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辰生 万德森 +7 位作者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伍小军 李力人 卢震海 丁培荣 李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7-590,共4页
背景与目的:中下段直肠癌在我国发生率较高,如何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治疗效果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临床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999年收治的599例中... 背景与目的:中下段直肠癌在我国发生率较高,如何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治疗效果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临床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999年收治的59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全组患者中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355例,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LAR)244例。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70.7%,其中APR与LAR依次为:67.5%、75.2%(P=0.026)。单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围手术期输血、T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以及肿瘤距肛缘长度与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围手术期输血、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局部复发、围手术期输血、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预后重要的指标。LAR正逐渐成为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首选的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外科手术 预后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6
作者 邱海波 伍小军 +6 位作者 周志伟 万德森 陈功 卢震海 王国强 拉吉夫 潘志忠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7-449,共3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156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免疫表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156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免疫表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CD4+,CD4+/CD8+,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CD8+则明显升高(P<0.05),随着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进展,CD3+,CD4+均明显下降(P<0.05),CD4+/CD8+,NK细胞亦下降,CD8+则明显升高。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及姑息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均回升,CD8+则降低。未能切除肿瘤仅行改道术或者探查术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CD3+,NK细胞则继续下降,CD8+稍上升,但是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而CD4+及CD4+/CD8+则略高于术前。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与肿瘤分期有关,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低。根治术和姑息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宋玉成 万德森 +6 位作者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伍小军 李力人 卢震海 丁培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探讨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根治性术后,行标准辅助化疗的Dukes’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因... 目的:探讨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根治性术后,行标准辅助化疗的Dukes’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14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肿瘤组织Survivin阳性率为51.76%,正常组织中无Survivin表达,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大体类型、组织分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部位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显著相关,Survivin阳性者复发转移率54.52%,显著高于Survivin阴性者(26.83%)(P=0.009)。Survivin阳性患者3年、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Cox模型多因素分析,Survivin是影响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Survivin在Dukes’C期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与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可作为预测辅助化疗疗效的分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kes’C期 结直肠癌 SURVIVIN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伍小军 万德森 +4 位作者 潘志忠 周志伟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92例能完全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新复核并进行随访 ,分析原发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中位生存时间为 5 9 1个月 ,术后 2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9 38%和 6 7 4 5 %。原发灶肿瘤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 ;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 (P <0 0 5 )。以 2cm为界比较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5cm为界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肿瘤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原发灶 预后 病理切片 免疫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指数与结肠癌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美春 孔令亨 +5 位作者 卢震海 方淯靖 潘志忠 朱亚萍 温咏珊 万德森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28-93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肥胖被证实为增加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都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BMI与我国结肠癌发病的关系,为结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病例-... 背景与目的:肥胖被证实为增加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都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探讨BMI与我国结肠癌发病的关系,为结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707例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和709名健康人的BMI情况,比较两组人群BMI的情况。结果:首次确诊的结肠癌患者平均BMI为(24.52±4.56)kg/m2,健康对照人群平均BMI为(23.75±3.14)kg/m2,结肠癌患者的BM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t=-3.72,P<0.001)。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进行分组后,可以看出结肠癌患者的BMI比健康对照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BMI的升高是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为1.059(95%CI,1.029~1.090)。结论:汉族人结肠癌的发生与BMI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危险因素 体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国强 卢震海 +1 位作者 方淯靖 万德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结肠癌的分子分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20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蜡块,挑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有争论的相关因子Wnt1、β-catenin、TCF4及增殖、转移相... 目的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结肠癌的分子分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20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蜡块,挑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有争论的相关因子Wnt1、β-catenin、TCF4及增殖、转移相关靶基因MMP7、CD44v7、Survivin、c-Myc、Cyclin D1、PPARγ,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结肠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它们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结肠癌组织中MMP7、Survivin表达是影响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阳性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MP7、Survivin表达是影响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