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手术优先模式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185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斌
王怀良
+11 位作者
丁榆德
李秉航
倪健
陈丽丹
席理
黄庆华
双琨
张智勇
滕利
归来
孙晓梅
祁佐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2-431,共10页
目的探索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正畸联合序列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185例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病例,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面型特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下颌前突或偏突畸形;②Ⅱ型:...
目的探索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正畸联合序列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185例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病例,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面型特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下颌前突或偏突畸形;②Ⅱ型:上颌后缩并下颌前突畸形;③Ⅲ型:磨牙轻度近中错FDA1、前牙対刃或轻度反FDA1、或前牙覆FDA1覆盖正常但面中部轻度凹陷。全部采用先正颌、后正畸的治疗模式,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选择手术方式。Ⅰ型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Ⅱ型采用Le Fort Ⅰ上颌截骨同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Ⅲ型采用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式配合上颌前牙正畸或同期行梨状孔四周生物材料植入充填术。术后2周所有患者均行术后快速正畸治疗6~12个月。分析患者术前、术后7 d、正畸完成后的X线片标记点测量数据。 结果所有患者整体疗程时间缩短,容貌面型显著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及颞颌关节功能良好。未出现重度感染、骨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中骨折6例(3.24%),即刻钛板固定;下牙槽血管神经束损伤2例(1.1%);术后暂时性开颌19例(10%),经术后颌间牵引1个月消除。其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硬、软组织测量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手术优先模式治疗后的颌骨、牙齿咬合关系的稳定性与传统常规正颌外科模式相近,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SNB角、ANB角平均复发率约为22%、19.8%,复发角度小于2°。 结论先手术后正畸的手术优先治疗模式可以作为多数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适应证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优先模式
安氏Ⅲ类错[牙合]
下颌前突
矢状劈开截骨术
勒福Ⅰ型截骨术
原文传递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先天性颅缝早闭症中的应用
2
作者
双琨
杨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8-9,共2页
先天性颅缝早闭症是一类出生后颅缝过早闭合造成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融合,造成颅骨的改变,是先天性头颅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因其无反向移动的远期风险与可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点在颅缝...
先天性颅缝早闭症是一类出生后颅缝过早闭合造成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融合,造成颅骨的改变,是先天性头颅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因其无反向移动的远期风险与可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点在颅缝早闭的治疗中广泛应用,本文在此对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先天性颅缝早闭症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可吸收
内固定
超声激活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下颌角不对称肥大的诊断与手术方法
3
作者
孙铁成
双琨
+1 位作者
雷博文
杨斌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4期383-391,共9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角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角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角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角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mm、(12.84±2.96)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mm、(10.95±3.25)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mm、(-0.02±0.37)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不对称
截骨术
计算机
模拟
下颌角不对称肥大
数字化测量
原文传递
题名
手术优先模式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185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斌
王怀良
丁榆德
李秉航
倪健
陈丽丹
席理
黄庆华
双琨
张智勇
滕利
归来
孙晓梅
祁佐良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出处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2-431,共10页
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Z151100004015056,Z18110000171818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项目(2016-12M-1-018)
文摘
目的探索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正畸联合序列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的185例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病例,根据X线头影测量结果及面型特征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下颌前突或偏突畸形;②Ⅱ型:上颌后缩并下颌前突畸形;③Ⅲ型:磨牙轻度近中错FDA1、前牙対刃或轻度反FDA1、或前牙覆FDA1覆盖正常但面中部轻度凹陷。全部采用先正颌、后正畸的治疗模式,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设计,针对不同类型选择手术方式。Ⅰ型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Ⅱ型采用Le Fort Ⅰ上颌截骨同期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式; Ⅲ型采用下颌根尖下截骨术式配合上颌前牙正畸或同期行梨状孔四周生物材料植入充填术。术后2周所有患者均行术后快速正畸治疗6~12个月。分析患者术前、术后7 d、正畸完成后的X线片标记点测量数据。 结果所有患者整体疗程时间缩短,容貌面型显著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及颞颌关节功能良好。未出现重度感染、骨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术中骨折6例(3.24%),即刻钛板固定;下牙槽血管神经束损伤2例(1.1%);术后暂时性开颌19例(10%),经术后颌间牵引1个月消除。其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硬、软组织测量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手术优先模式治疗后的颌骨、牙齿咬合关系的稳定性与传统常规正颌外科模式相近,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SNB角、ANB角平均复发率约为22%、19.8%,复发角度小于2°。 结论先手术后正畸的手术优先治疗模式可以作为多数Angle Ⅲ类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适应证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关键词
手术优先模式
安氏Ⅲ类错[牙合]
下颌前突
矢状劈开截骨术
勒福Ⅰ型截骨术
Keywords
Anterior subapical osteotomy
Surgery-first approach
Angle Ⅲ malocclusion
Mandibular prognathism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Le Fort Ⅰ osteotomy
分类号
R783.5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先天性颅缝早闭症中的应用
2
作者
双琨
杨斌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出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8-9,共2页
文摘
先天性颅缝早闭症是一类出生后颅缝过早闭合造成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融合,造成颅骨的改变,是先天性头颅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因其无反向移动的远期风险与可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点在颅缝早闭的治疗中广泛应用,本文在此对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先天性颅缝早闭症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颅缝早闭
可吸收
内固定
超声激活固定技术
分类号
R473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下颌角不对称肥大的诊断与手术方法
3
作者
孙铁成
双琨
雷博文
杨斌
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
出处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4期383-391,共9页
基金
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21003)
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Z181100001718187)
+1 种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22154)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所基金项目(YS202011)。
文摘
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角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角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角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mm、(12.84±2.96)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mm、(10.95±3.25)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mm、(-0.02±0.37)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
面部不对称
截骨术
计算机
模拟
下颌角不对称肥大
数字化测量
Keywords
Facial asymmetry
Osteotomy
Computers,analog
Asymmetrical hypertrophy of the mandibular angle
Digital measurement
分类号
R782.2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手术优先模式治疗AngleⅢ类牙颌畸形185例临床回顾分析
杨斌
王怀良
丁榆德
李秉航
倪健
陈丽丹
席理
黄庆华
双琨
张智勇
滕利
归来
孙晓梅
祁佐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3
原文传递
2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先天性颅缝早闭症中的应用
双琨
杨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数字化设计的下颌角不对称肥大的诊断与手术方法
孙铁成
双琨
雷博文
杨斌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