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春山 余波 +1 位作者 史晨怡 王宇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4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与协调指数模型,分析援藏与西藏... 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4年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与协调指数模型,分析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援藏与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关联度在0.687~0.750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并且援藏在经济实力与乡村经济方面的绩效更为明显;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耦合度始终处于中度以上水平,协调指数也持续上升,援藏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逐渐达到高级协调状态;2014年,各县区援藏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处于中度以上水平,但协调指数处在中级以下。西藏自治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以及濒临失调4种协调发展区,勉强协调区为主;高海拔及边境地区耦合作用略强于其他地区,但协调指数较低;自然条件好的河谷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异,高协调指数呈现趋中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藏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耦合度 协调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特征、新理念 被引量:5
2
作者 姚士谋 周春山 +2 位作者 张童 金万富 史晨怡 《城市观察》 2017年第2期26-31,共6页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地理界与规划学界提出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育条件及其成长规律之后,"城市群"这个学术名词已经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普遍认同,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中国城市群新论》出版发行,总结...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地理界与规划学界提出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育条件及其成长规律之后,"城市群"这个学术名词已经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的普遍认同,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中国城市群新论》出版发行,总结了21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新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与思维导向有了新的认识;2概括了中国城市群发展形式、发展目标的新变化;3深入探究了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机制、创新理念;4城市群内信息化、网络化与城镇化更加密切,更加一体化,并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特色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镇密集区 主体形态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导向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春山 张润朋 +1 位作者 金万富 史晨怡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49,共8页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扩张对自然生态空间侵蚀突出,城市增长边界的界定和管控面临严峻挑战。该文利用GIS技术,划定了2010年广州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建成区;遵循空间开发导向,确定了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根据规划期内城市人...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空间扩张对自然生态空间侵蚀突出,城市增长边界的界定和管控面临严峻挑战。该文利用GIS技术,划定了2010年广州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建成区;遵循空间开发导向,确定了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根据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增长规模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非建设用地开发性综合指数,明确城市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将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建成区归并,确定2020年广州市UGB,大致形成了流溪河以北的机场、花都区连片建设区,珠江以北、流溪河以南和帽峰山等自然山体以南连片建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北部连片建设区、南沙区连片建设区等多片集中建设区,总体呈现"中心城区+外围"多个连片建设区的发展格局。研究方法对全国其他城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水平 城市增长边界 建成区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援藏与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史晨怡 周春山 余波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54,共13页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密切关联。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在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趋势分析,探讨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特征;... 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具有密切关联。以西藏自治区74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建立援藏与西藏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在分析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趋势分析,探讨援藏与西藏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特征;运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0年~2015年援藏与西藏城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援藏与西藏城镇化综合水平均持续上升,但大部分县区仍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2)援藏与西藏城镇化逐步进入高级协调状态。2015年,各县区援藏与城镇化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与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特征;援藏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分区随海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由较高耦合协调区向地区中心集聚;3)援藏与西藏各县(市、区)城镇化各要素之间均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财政转移支付与建筑工程投资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援藏在经济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果。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地区提出未来援藏工作及西藏城镇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藏 西藏自治区 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加权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5
作者 周春山 罗利佳 +1 位作者 史晨怡 王珏晗 《热带地理》 2017年第6期802-813,共12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域单元1995―2015年21年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 以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域单元1995―2015年21年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式快速增长,经济指数港澳总体上一直是湾区内最高值,广深增加速度较快;2)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总体上在扩大,相对差异在缩小;3)经济空间格局由港澳两极中心变化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多极中心,呈现出沿内湾倒"U"型分布趋势;4)外部环境、区位特征、区域发展政策等是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政策 外部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63
6
作者 周春山 邓鸿鹄 史晨怡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2,共8页
区域协同能发挥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以协同学为基础并参考相关研究,将区域协同发展分为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4个阶段,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梳理其协同发展进程,从经济、城乡、交通、政策与规... 区域协同能发挥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以协同学为基础并参考相关研究,将区域协同发展分为孤立、扩散、共生和融合4个阶段,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梳理其协同发展进程,从经济、城乡、交通、政策与规划5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共生阶段)的协同发展特征,剖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由此提出下一阶段(融合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学 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思考 被引量:31
7
作者 周春山 金万富 史晨怡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12,共11页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城市群面临新的挑战,珠三角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现状,将其与国内外城市群对比,提出了珠三角发展战略思路。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期间,珠三角城市群经...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城市群面临新的挑战,珠三角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现状,将其与国内外城市群对比,提出了珠三角发展战略思路。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期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人口红利面临枯竭;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经济全球化程度下降等;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与国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内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相比,总体发展势头下降。在此背景下,应将产业技术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人口政策创新、区域合作与人文引领作为新时期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城市群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时空演变格局及预测 被引量:197
8
作者 王少剑 高爽 +1 位作者 黄永源 史晨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6-1330,共15页
由CO2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提高碳排放绩效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碳排放绩效的研究多从国家尺度和行业尺度进行探讨,由于能源消耗统计数据有限,缺乏城市尺度的研究。基于遥感模拟反演的1992-2013年... 由CO2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提高碳排放绩效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碳排放绩效的研究多从国家尺度和行业尺度进行探讨,由于能源消耗统计数据有限,缺乏城市尺度的研究。基于遥感模拟反演的1992-2013年中国各城市碳排放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定,构建马尔可夫和空间马尔可夫概率转移矩阵,首次从城市尺度探讨了中国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预测其长期演变的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均值呈现波动中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城市碳排放绩效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节能减排潜力大;全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特征,城市间碳排放绩效水平的差异性显著;空间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理背景在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类型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长期演变的趋势预测来看,中国碳排放绩效未来演变较为乐观,碳排放绩效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碳排放绩效分布呈现向高值集中的趋势。因此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提高城市碳排放绩效,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同时不同地理背景的邻域城市之间应建立完善的经济合作联动机制,以此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水平并追求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低碳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排放绩效 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马尔可夫链 时空演变 趋势预测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