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帅红 张憬怡 +3 位作者 钟小敏 叶玮怡 李煜连 张欣惠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81,共11页
县域是实现碳减排政策落实的关键空间单元,研究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9年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费统计碳排放数据,反演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能源消费碳... 县域是实现碳减排政策落实的关键空间单元,研究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9年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费统计碳排放数据,反演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速由快变慢,呈现出收敛态势,但未达到碳峰值;其中三大次级城市群碳排放由大到小依次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县域碳排放形成以省会城市及周边县(区)为核心的三大高密度碳排放中心,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模式呈均质性特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3)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碳排放的主导因子,人口规模和公共支出对其贡献也较强,GDP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解释力度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数据 碳排放 时空演变格局 影响因素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的特征、模式与逻辑--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29
2
作者 窦银娣 叶玮怡 李伯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以湖南省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技术构造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特征和逻辑模式。结果表明:1)张谷英村“三生”功能更新主要表现出生活功能产居一体化、生产功能旅游化、生态功能景观化、... 以湖南省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技术构造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讨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特征和逻辑模式。结果表明:1)张谷英村“三生”功能更新主要表现出生活功能产居一体化、生产功能旅游化、生态功能景观化、旅游功能多样化的旅游适应性特征及圈层分化和阶段有序的时空分异特征。2)张谷英村通过生活空间的人文景观开发与民俗文脉挖掘、生产空间的多元高质旅游服务模块构建、生态空间的生态环境保育与自然景观修复,实现传统物质空间的旅游功能更新和功能融合发展。3)旅游驱动型乡村社会通过供需关系构建、示范效应延伸、主客交往反馈,扩展功能更新范围、加深功能更新程度、提升多元功能质量。“三生”功能的更新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演化的共生耦合关系,其旅游化过程体现了空间结构有序变迁和空间属性质量提升的协同演化进程,以多功能交互、多层次联动的综合路径推助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更新 “三生”空间 旅游驱动 传统村落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食物系统的供应链治理经验与启示——以国际咖啡认证体系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恩朴 叶玮怡 +1 位作者 廖柳文 兰芳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2年第1期72-82,共11页
以“多目标准则体系”为核心的供应链治理能够带来系统性变化,助推农业食物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在当前食物系统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及时总结相关经验对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国际咖啡认证... 以“多目标准则体系”为核心的供应链治理能够带来系统性变化,助推农业食物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在当前食物系统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及时总结相关经验对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国际咖啡认证体系为例,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分析了咖啡供应链的网络特征及其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发现2019年全球咖啡生豆贸易网络属于无标度网络,具有突出的异质性、不均衡性和产销分离特征,并曾面临不公平贸易、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森林砍伐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引出并重点介绍了公平贸易认证、4C认证和UTZ认证等国际上应对咖啡供应链问题的认证体系与相关实践经验。最后总结国际咖啡认证对中国建设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启示,认为中国应当加强对现有认证体系的有效性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建立农产品环境标签制度,以及广泛开展食物–健康–环境教育,以实现更加有效的食物供应链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系统转型 可持续食物系统 供应链治理 国际认证体系 咖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高校地理研学初探--以食物系统研学路线设计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恩朴 叶玮怡 +1 位作者 廖柳文 兰芳 《地理教学》 2023年第2期39-44,共6页
地理研学是高校地理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地理研学能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学科综合素养。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探讨本科阶段地理研学,以及现有研学实践相对忽视“流空间”视角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流空间”视角下高校... 地理研学是高校地理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地理研学能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学科综合素养。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探讨本科阶段地理研学,以及现有研学实践相对忽视“流空间”视角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流空间”视角下高校地理研学的初步构想。在介绍人口流动、供应链物流、基础设施廊道、物种迁徙和流域水系等几类典型地理流研学路线的基础上,本文从研学主题确定、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探讨了“流空间”视角下开展地理研学的总体思路,并通过一个竞赛获奖案例分享“流空间”视角下研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研究有望拓展地理研学的思路,改进地理学类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逻辑,提升高校地理研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地理流 高校地理研学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样带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区际耦合
5
作者 余森 马恩朴 +2 位作者 季艺雯 叶玮怡 蔡建明 《自然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533,共20页
选取中国北方110个县域单元为研究样带,基于样带2000—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耕地多功能指数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揭示了样带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特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分析耕地多功能区际耦合关系。... 选取中国北方110个县域单元为研究样带,基于样带2000—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耕地多功能指数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揭示了样带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特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分析耕地多功能区际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2年北方典型样带耕地利用多功能时空格局变化明显,经济生产功能呈上升趋势,冀南和山东大部分区域功能增长较为明显;社会生活功能整体上升显著,高值区主要聚集在样带北部的内蒙古各县域单元;生态环境功能较为稳定,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样带中部。(2)研究期内样带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样带南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的县域单元,即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区际差异逐渐扩大。(3)在耕地多功能耦合网络中,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功能具有明显的网络结构,但各功能整体以低强度联系为主;较低中心度的区县占主导,通过对网络空间聚类分析发现,各功能板块接收和溢出关系的内部联系较为紧密,外部联系需要加强。(4)耕地多功能的利用及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变除了区域差异外,还需考虑在耕地多功能耦合网络中的位置和关系等区际耦合关联。研究结果可为耕地多功能利用政策的制定和耕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北方样带 耦合网络 时空分异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远程耦合视角下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6
作者 叶玮怡 马恩朴 +1 位作者 廖柳文 于正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2-1650,共19页
基于1995—2020年6个时间断面的国际大豆贸易关系矩阵,从远程耦合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大豆贸易远程耦合系统及其贸易流向与强度,分析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际大豆贸易的远程耦合联系愈... 基于1995—2020年6个时间断面的国际大豆贸易关系矩阵,从远程耦合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大豆贸易远程耦合系统及其贸易流向与强度,分析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际大豆贸易的远程耦合联系愈加广泛,但整体处于弱联结状态,网络凝聚性、连通性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结构特性;(2)大豆发送系统集中于少数美洲国家,大豆接收系统数量众多,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作为贸易中介点外溢效应显著;以中国、巴西、美国为绝对核心,国际大豆贸易网络呈现明显的极化结构;(3)大豆贸易凝聚子群在空间上呈现出由碎片化小片区集合向地缘性大片区集聚的结构演变;(4)地理距离、制造业发展水平、大豆生产面积是大豆贸易网络演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大豆生产面积对贸易量正向影响显著,地理距离对贸易关系负向作用明显,但在加权网中地理距离影响为正,意味着存在互补性的远距离系统之间耦合作用更强;(5)部分贸易国的大豆扩张面积与森林减少面积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尤其在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出口国表现突出,大豆贸易将资源环境压力由众多亚欧进口国向少数南美出口国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耦合 大豆贸易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系统 贸易流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恩朴 叶玮怡 +1 位作者 龙花楼 廖柳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58-3077,共20页
在农地利用转型研究中引入全程耦合视角,进行空间维度的系统集成,有望能够更加确切地揭示城乡土地系统的遥相关机理。为此,本文在综述农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揭示土地系统“遥相关”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全程耦合框架和食物系统纽带两个... 在农地利用转型研究中引入全程耦合视角,进行空间维度的系统集成,有望能够更加确切地揭示城乡土地系统的遥相关机理。为此,本文在综述农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揭示土地系统“遥相关”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全程耦合框架和食物系统纽带两个方面论证理论创新的科学基础,将食物系统作为衔接城市与乡村、以及整合“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的纽带,提出“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农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明确了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农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农地利用转型解释的研究路径以及农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内容体系。认为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是资源内禀力、要素外驱力、市场配置力和政府调控力通过城市生产要素回馈路径、城市辖区食物短缺路径和城乡居民需求驱动路径协同作用的结果。深入解析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需要采取地理空间网络化思维,即需要将“流空间”与地点空间整合起来,从要素供求以及环境层面连接到案例区的其他多个区域出发来解释案例区的农地利用转型。本文同时介绍了农地利用转型解释中需要关注的5种要素流效应,指出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研究应重点关注农地利用转型机制、城市食物域内农地利用形态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农地利用对需求变化的响应水平及影响因素、以及农地利用转型调控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有望拓展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领域,并为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食物系统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 要素流 全程耦合 农地利用转型 理论框架
原文传递
城市食物系统演化的人地耦合启示及驱动力——以北京食物系统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恩朴 叶玮怡 +1 位作者 廖柳文 蔡建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7-2635,共19页
为探明“城市化如何驱动食物系统变化”以及“食物系统变化蕴含何种人地耦合关系”的问题,本文以北京食物系统为例,研究了该食物系统自1978年以来的演变过程,揭示食物系统演变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并建立食物系统变化指标体系和城市化驱... 为探明“城市化如何驱动食物系统变化”以及“食物系统变化蕴含何种人地耦合关系”的问题,本文以北京食物系统为例,研究了该食物系统自1978年以来的演变过程,揭示食物系统演变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并建立食物系统变化指标体系和城市化驱动力指标体系,运用驱动力评价、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北京食物系统演变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近40多年来北京食物系统总体经历了本地农业生产不断弱化、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食物流通里程不断增加的演变过程。这种变化从地理学视角来看本质上是城市食物消费蕴含的人地耦合关系从邻近扩展到更远距离的过程——即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演化过程。在驱动该过程的影响因素中,居民收入增长是主要的初始驱动力,要素非农化是主要中间环节,人口集聚则具有最广泛的影响,最终导致外埠供应比例不断上升,食物里程持续增长。研究表明:蕴含在食物系统中的人地关系不只局限于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区域,而是以“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整合“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的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来认知此类开放系统中的人地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食物系统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 近远程耦合 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窦银娣 叶玮怡 +1 位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5-224,共10页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①“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①“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②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③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旅游适应性 空间功能旅游化 旅游推动型村落 评价体系 传统村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