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岩溶区水土漏失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蒋忠诚 李振炜 +2 位作者 罗为群 蓝芙宁 吴泽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水土漏失是岩溶区特有的水土流失问题,自21世纪以来才逐步开展研究与防治工作。本文在系统分析把握已有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的特点,揭示以岩溶地下河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漏失过程系统研究的重要性,总结水土漏... 水土漏失是岩溶区特有的水土流失问题,自21世纪以来才逐步开展研究与防治工作。本文在系统分析把握已有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的特点,揭示以岩溶地下河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漏失过程系统研究的重要性,总结水土漏失监测评价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的水土漏失研究在岩土缝组构刻画、水土漏失关键过程和机制、水土漏失评价模型等方面存在不足。面向西南岩溶区水土漏失防治的国家目标和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提出下一步应开展岩溶关键带水土漏失网络研究、水土漏失关键过程系统研究、以及水土漏失评价模型构建和应用3个重要方向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漏失 水土保持 岩溶 研究进展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典型岩溶区生态治理分区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兆鑫 罗为群 +2 位作者 蒋忠诚 吴泽燕 汤庆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1-671,703,共12页
文章以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因-结果”模型选取7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通过单参数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贡献率,分... 文章以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因-结果”模型选取7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通过单参数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贡献率,分析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生态系统脆弱性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36.43%、33.90%、18.91%、9.34%和1.43%,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轻度、中度脆弱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重度、极度脆弱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依据评价结果,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坡度、地块面积等条件,划定生态治理分区并制订相应治理措施。其中,封山育林区应禁止一切人为破坏活动;人工造林区可在植被盖度较低的地块种植阳性树种,在植被群落高度较高、盖度适中的地块种植中性和阴性树种;林下种植区可引进赤苍藤、金银花等特色经济植物;草地改良区可引进桂牧一号、菊苣草、甜象草等优质牧草;园地改造区可在现有经果林下套种赤苍藤、金银花等矮杆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区可引进赤苍藤、树仔菜等常绿经济植物;退耕还林区因地制宜造林种草;矿山修复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复垦复绿;非治理区保持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生态治理分区 果化示范区 环境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敏感性与服务功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分区治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5 位作者 陈雅祺 吴泽燕 胡兆鑫 刘绍华 马琪 覃礼堂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9-1854,共16页
【研究目的 】桂林是全球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喀斯特景观资源退化严重,开展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评价与治理研究,对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 【研究目的 】桂林是全球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喀斯特景观资源退化严重,开展桂林喀斯特景观资源评价与治理研究,对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以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研究区,选取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利用、岩性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选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地貌景观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结果 】研究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敏感性以轻度和一般敏感性为主,占区域喀斯特总面积的67.04%~76.24%,土地利用和岩性敏感性以高度和极敏感占主导,占比52.12%~62.21%;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表现为一般重要,占比36.23%~51.87%,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地貌景观表现为高度重要,占比37.99%~44.26%。基于生态系统敏感性与服务功能综合计算的景观保护重要性显示为中等以上等级,其面积占区域喀斯特总面积的83.57%。【结论 】依据景观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农林景观功能提升区、湿地与水景观修复区、矿山景观修复区、地质景观修复区和石漠化景观修复区等,提出了景观恢复与水资源调控、喀斯特地质景观保护与生态循环产业协同发展等治理模式,研究为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景观资源 生态系统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桂林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广西恭城县为例
4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5 位作者 蒋忠诚 刘绍华 胡兆鑫 汤庆佳 吴泽燕 张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定量分析了恭城县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恭城县石漠化主要经历了2000-2005加速恶化、2005-2015年快速改善和2015-2021年缓慢恶化三个阶段,石漠化总面积在88.96~229.55 km^(2);2000-2005年,恭城县石漠化表现为无石漠化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移,2005-2021年呈逆向改善。西岭镇、莲花镇、平安镇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55.47%~61.31%。灰岩区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104.0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2.91%;园地内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56.26 km^(2),占比为38.12%。结果表明:灰岩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长期种植的单一经济果林遭大面积砍伐,是导致近年恭城县石漠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城县 石漠化 时空演变格局 不同岩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及富集影响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峰 陈佳 +6 位作者 范萍萍 牛勇 方怒放 吴泽燕 谭廷俊 龙文涛 邰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36,共15页
[目的]探讨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作用规律,旨在明晰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影响机制,为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影响的相关文章,借助Ci... [目的]探讨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作用规律,旨在明晰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影响机制,为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影响的相关文章,借助CiteSpace和VOSveiwer软件对侵蚀—沉积过程中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知识图谱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近30 a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在2017—2023年迅猛上升,地球化学特征、生态风险评价、源解析、迁移转化等是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研究的热点。②侵蚀过程中降雨促使重金属由颗粒态向溶解态转化。径流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沉积环境中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影响重金属分布和富集。③有机质对重金属具有双重作用。既能吸附游离态重金属离子,降低土壤重金属的交换态含量,又能与重金属发生络合作用,提高重金属的有机结合态含量。④pH值对重金属形态的转化具有显著影响。酸性条件下促进重金属离子间络合、沉淀等作用;而碱性条件下土壤颗粒表面正电荷增加与重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相排斥,进而影响土壤颗粒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⑤土壤水分影响重金属的还原释放。土壤水分越高重金属的溶解度越大,但过量的水分会导致氧气不足,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Eh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铁锰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稳定性,进而造成重金属浓度变化。[结论]侵蚀—沉积过程中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呈现侵蚀区到沉积区显著的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侵蚀—沉积过程中重金属动态演化监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开发;侵蚀—沉积过程对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的内在联系机制的研究;不同因素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对重金属的交互影响,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侵蚀和沉积 赋存形态 浓度变化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土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实验条件优化
6
作者 蒋利 康志强 +3 位作者 梁月明 吴泽燕 涂纯 李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2-591,共10页
在水-二氧化碳-碳酸盐岩-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全球形成8.24×10^(8)t C/a的岩溶碳汇,其中部分岩溶碳汇以土壤有机质的形式固存,进而在国家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分布广泛的丛枝菌根真菌分泌的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 在水-二氧化碳-碳酸盐岩-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全球形成8.24×10^(8)t C/a的岩溶碳汇,其中部分岩溶碳汇以土壤有机质的形式固存,进而在国家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分布广泛的丛枝菌根真菌分泌的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取合格的GRSP是深入研究岩溶土壤有机碳汇的基础,然而以往研究因GRSP提取量不高、提取不充分、产物不专一等问题,以至其在有机质中发挥的作用机制无法深入开展研究,因此,提高GRSP提取量对于探究岩溶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岩溶区黑色、棕色、黄色和红色四种石灰土,通过温度和时间正交实验,筛选出适用于岩溶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的最佳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POM和MAOM在123℃和80min条件下提取时,EE-GRSP提取量最高。应用于四类石灰土后,EE-GRSP增量范围为4.6%~34.2%。相较于全土,MAOM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与更强的有机碳保护能力。因此,随着温度和提取时间的提高,MAOM中的EE-GRSP得到更完全的释放,提取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EE-GRSP提取条件优化对深入研究岩溶土壤碳汇潜力及其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提取条件优化 颗粒态有机质 矿物结合态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浅层裂隙土壤Cd剖面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范萍萍 陈佳 +4 位作者 张峰 牛勇 方怒放 吴泽燕 蔡华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0-321,共12页
[目的]研究浅层喀斯特裂隙土壤Cd的剖面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因素对裂隙中Cd分布的影响状况,为今后研究地下裂隙土壤中Cd的分布规律及Cd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浅层裂隙土壤Cd的... [目的]研究浅层喀斯特裂隙土壤Cd的剖面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因素对裂隙中Cd分布的影响状况,为今后研究地下裂隙土壤中Cd的分布规律及Cd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浅层裂隙土壤Cd的全量和形态,以及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粒径和团聚体等5种土壤性质指标,通过方差和相关分析阐明裂隙剖面土壤Cd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裂隙土壤的理化因子对Cd分布影响显著;(2)裂隙土壤pH平均为6.70,Cd含量平均为2.99 mg/kg,其剖面分布呈现0—20 cm富集,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赋存形态以可还原态为主;(3)Cd全量主要受pH、CEC、黏粒、粉粒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共同影响,但其剖面分布的主控因子是CEC;(4)Cd形态分布的控制因子则因形态而异,弱酸提取态的分布主要受有机质控制,可还原态主要受CEC控制,可氧化态受CEC、黏粒和粉粒共同影响,残渣态的主控因子为粉粒含量;(5)漏斗形和梯形裂隙剖面土壤Cd含量显著小于长方形裂隙剖面土壤Cd含量。[结论]裂隙土壤Cd剖面分布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和裂隙形态共同影响,长方形裂隙更易导致Cd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裂隙 剖面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对土壤水水化学及碳酸盐岩溶蚀的CO_2净消耗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泽燕 罗为群 +3 位作者 蒋忠诚 章程 胡兆鑫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为研究利用滤泥与不同有机肥搭配对岩溶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无机碳汇的最佳实施方案,在果化示范区开展了滤泥、滤泥+秸秆+沼液和滤泥+秸秆+牛粪等三种土壤改良方案试验,在各个改良地和对照地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和土壤水收集器,测试一年试片... 为研究利用滤泥与不同有机肥搭配对岩溶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无机碳汇的最佳实施方案,在果化示范区开展了滤泥、滤泥+秸秆+沼液和滤泥+秸秆+牛粪等三种土壤改良方案试验,在各个改良地和对照地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和土壤水收集器,测试一年试片溶蚀速率和不同月份土壤水主要阴阳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滤泥中含有大量钙盐和硫酸盐,导致土壤水类型为Ca-SO_4。各个改良地和对照地土壤水中参与岩溶作用的[Ca^(2+)+Mg^(2+)]/HCO^-_3(当量浓度)均大于1,表明外源酸参与了土壤中碳酸盐岩溶蚀。施肥高峰期,试验区本底土壤CO_2净消耗量出现负值,原因是硝化作用产生的H^+与土壤水中HCO^-_3发生脱气作用,导致CO_2从水中逸出。单施滤泥改良后,滤泥有机酸显著提高了试片溶蚀速率,但土壤水pH值降低,H^+的大量存在导致脱气作用加剧,年均碳酸贡献率为-0.32,年均减少CO_2净消耗量0.66 mmol·L^(-1)。滤泥配施秸秆和牛粪引起8月脱气作用加剧,其他月份同样削弱了脱气作用,最终导致CO_2年均净消耗量几乎不变。滤泥配施秸秆和沼液大大削弱了单施滤泥引起的脱气作用,同时减小了土壤中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的增强程度,最终导致CO_2年均净消耗量增加了0.065 mmol·L^(-1),该方案为最佳增加无机碳汇的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岩溶碳汇 土壤水化学 CO2净消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多要素图层布点及三维导航采样法——以广西平果县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泽燕 罗为群 +3 位作者 蒋忠诚 胡兆鑫 章程 杨奇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1-767,共7页
岩溶区具有峰丛与洼地串珠式分布、山地面积大、正负地形交错等特殊性,使用网格中心布点法和手持GPS导航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常出现布点位置不佳、点位到达耗时费力的问题。为此,研究了一套新的采样方法:首先,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网格... 岩溶区具有峰丛与洼地串珠式分布、山地面积大、正负地形交错等特殊性,使用网格中心布点法和手持GPS导航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常出现布点位置不佳、点位到达耗时费力的问题。为此,研究了一套新的采样方法:首先,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网格和网格点自动生成、批量编号;然后,以低洼汇水为主、兼顾其他地理要素的代表性为原则,在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中通过高清遥感影像、地形图、地质图、土壤类型图等图层的的叠加/切换对网格点位置进行调整、生成预布点;最后,使用奥维移动端进行野外调查路线规划和三维影像导航。该技术方法流程充分发挥各个GIS软件的优势,完美实现软件对接,能高效、高质、便捷地完成岩溶区室内布点、野外导航,对其他野外调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多要素图层布点 三维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7年广西平果县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泽燕 胡宝清 +3 位作者 罗为群 陈平 胡兆鑫 黄静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1期140-143,共4页
以MOD13Q1-NDVI为数据源,计算和分析平果县2000年和2016年植被演变和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叠加平果县岩性图比较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差异。结果表明:(1)平果县平均植被覆盖度72.49%,年均增长0.8%,以中高和高覆盖度为主,生态恢复和环境治... 以MOD13Q1-NDVI为数据源,计算和分析平果县2000年和2016年植被演变和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叠加平果县岩性图比较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差异。结果表明:(1)平果县平均植被覆盖度72.49%,年均增长0.8%,以中高和高覆盖度为主,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2)从2000年至2016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提高了9.93%和18.22%,地质背景对植被生长影响显著;(3)植被覆盖度重度增长、中度增长和轻度增长区域面积占全县71%,植被覆盖度减少较明显的区域主要是马头镇、新安镇等相对发展开发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平果 植被覆盖度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11
作者 蒋忠诚 罗为群 +4 位作者 童立强 程洋 杨奇勇 吴泽燕 梁建宏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1-468,共8页
文章通过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21世纪以来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2015年,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降至9.2万km^2,石漠化演变的总趋势由21世纪以前的加剧变化为21世纪的逐渐减缓,而... 文章通过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结果和相关统计资料,揭示了21世纪以来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2015年,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总面积降至9.2万km^2,石漠化演变的总趋势由21世纪以前的加剧变化为21世纪的逐渐减缓,而且,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程度显著变轻,由21世纪初的以重、中度石漠化为主演变为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危害最大的重度石漠化面积比例由38.08%降至15.31%,说明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石漠化演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国家实施植被修复工程力度、影响植被恢复的岩溶地貌类型、地下水开发程度、雨水资源以及区域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植被建设规划面积与石漠化减少面积成正比,生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峰林平原和溶丘洼地石漠化治理效果最好,地下水开发和比较丰沛的雨量可有力促进植被恢复和经济发展,居民贫困化可使石漠化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 石漠化 环境演变 影响因素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岩溶地区碳汇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12
作者 蒋忠诚 章程 +2 位作者 罗为群 肖琼 吴泽燕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我国率先开展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文章在系统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岩溶碳汇的原理,提出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岩溶流域6种碳循环过程模式,揭示了岩溶碳汇的稳定性并回答有关学者对岩溶碳汇的质疑,从四大圈... 20世纪90年代,我国率先开展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文章在系统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岩溶碳汇的原理,提出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岩溶流域6种碳循环过程模式,揭示了岩溶碳汇的稳定性并回答有关学者对岩溶碳汇的质疑,从四大圈层的碳循环角度提出发掘岩溶地区碳汇潜力的新理念。在综述岩溶地区碳汇人工干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土壤改良、水生生物固碳、加速岩溶过程等人工干预措施的碳汇潜力及研究应用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岩溶流域碳汇调查研究监测和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及固碳增汇试验示范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二氧化碳汇 岩溶流域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众对城市地标感知和认可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白旸 吴泽燕 《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14,20,共7页
从民众感知和认可的角度以惠州市为例对城市地标的塑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470份问卷,在可信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重响应分析方法和交叉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城市地标塑造的民众感知与认可标准,即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且融入... 从民众感知和认可的角度以惠州市为例对城市地标的塑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470份问卷,在可信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重响应分析方法和交叉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城市地标塑造的民众感知与认可标准,即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且融入民众生活。因此,关注内涵比关注类型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标 惠州 感知 认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及其治理
14
作者 黄静 胡宝清 +2 位作者 罗为群 吴泽燕 胡兆鑫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4期209-211,共3页
本文以西江流域为研究单元,阐述了该流域石漠化的成因及分布现状,并按照石漠化的程度进行分区,得出该流域的石漠化主要分布中部的红水河和浔江流域、西部的左、右江地区、东北部的漓江中下游一带,并对土地石漠化的危害进行分析,在此基... 本文以西江流域为研究单元,阐述了该流域石漠化的成因及分布现状,并按照石漠化的程度进行分区,得出该流域的石漠化主要分布中部的红水河和浔江流域、西部的左、右江地区、东北部的漓江中下游一带,并对土地石漠化的危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系统 西江流域 石漠化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读促写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15
作者 吴泽燕 《环球慈善》 2024年第2期0127-0129,共3页
新课改政策的落实,要求教师重视“以读促写”模式的作用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 教师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读写能力,借助阅读情境创设、读写资源拓展以及读写活动,协助 学生掌握文章主旨与情感... 新课改政策的落实,要求教师重视“以读促写”模式的作用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 教师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读写能力,借助阅读情境创设、读写资源拓展以及读写活动,协助 学生掌握文章主旨与情感的同时,稳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读促写 小学语文 高年级 写作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发明 吴泽燕 +1 位作者 章程 杨奇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3,共7页
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 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化制约等问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展望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工程中碳汇研究的趋势:一方面,将土壤分布格局、碳汇耦合机理研究和增加当地经济效益相结合,提高当地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推广和发展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将遥感技术与石漠化治理碳汇研究相结合,构建更多碳汇估算模型,为二期石漠化治理碳汇定量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峰丛洼地 碳汇 岩溶关键带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敏莉 罗为群 +3 位作者 吴泽燕 林佳欣 胡兆鑫 涂纯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共9页
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岩溶区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的主要因素,降雨变化是限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选择监测点,对不同降雨条件及20、50、80、110 cm深度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连续监测... 土壤水热因子是影响岩溶区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等的主要因素,降雨变化是限制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选择监测点,对不同降雨条件及20、50、80、110 cm深度土壤温度和水分进行连续监测,探讨峰丛洼地区降雨变化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机制及其两者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增大,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洼地土壤水分对不同条件下的降雨均有响应,但坡地土壤水分对中雨以上级别的降雨发生降雨响应,且坡地土壤水分响应程度较洼地土壤水分强烈。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仅存在于小雨或中雨,大雨或暴雨时,其变化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相关性在洼地和坡地呈相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降雨 洼地 坡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蚀演化的Q235钢材强度退化行为研究
18
作者 傅本钊 林瑞宗 +2 位作者 赵贇 郭琪 吴泽燕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4,共9页
【目的】为了评估腐蚀后钢材强度随点蚀演化的退化行为,基于不同腐蚀时间的钢基体表面蚀坑统计结果,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与Python程序实现了随机点蚀的原位演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机点蚀演化的力学性能评估方法。【方法】在保证... 【目的】为了评估腐蚀后钢材强度随点蚀演化的退化行为,基于不同腐蚀时间的钢基体表面蚀坑统计结果,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与Python程序实现了随机点蚀的原位演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机点蚀演化的力学性能评估方法。【方法】在保证数值模型与试验质量损失率一致的前提下,分析并验证了腐蚀钢材强度数值解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建立了点蚀影响下钢材的强度退化模型。此外,通过3组153个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了蚀坑深度及质量损失率共同影响下Q235腐蚀钢材的屈服强度与极限强度的退化规律,提出了具有通用性的腐蚀后钢材屈服强度与极限强度随质量损失率与腐蚀深度的演化公式。【结果】结果表明,当蚀坑深度已知时,钢材剩余强度随质量损失率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点蚀影响下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同时由质量损失率与蚀坑深度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钢材 点蚀演化 剩余强度 质量损失率 随机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355NH,Q355钢的腐蚀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伟伟 吴泽燕 《山西建筑》 2023年第24期37-41,共5页
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且材质均匀,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钢结构的腐蚀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钢结构的腐蚀问题不容忽视。采用中性盐雾加速腐蚀试验,使试件处于较高浓度的氯离子环境中,模拟钢材在海... 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且材质均匀,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钢结构的腐蚀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钢结构的腐蚀问题不容忽视。采用中性盐雾加速腐蚀试验,使试件处于较高浓度的氯离子环境中,模拟钢材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长期腐蚀行为,对Q355NH,Q355钢的腐蚀形貌,以及腐蚀后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得出,Q355NH钢和Q355钢的均匀腐蚀厚度、蚀坑深度与质量损失率的幂函数定量关系。在腐蚀发生的早期,相比Q355钢,Q355NH钢的腐蚀速率更大,但在长期腐蚀作用下,Q355NH钢的耐腐蚀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候钢 中性盐雾试验 均匀腐蚀 蚀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后M24高强度螺栓疲劳性能试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庆伟 谢丹 +3 位作者 马辉 郭琪 杨晨晴 吴泽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13417-13423,共7页
为了探究高强度螺栓腐蚀后的疲劳性能,对浸油和无浸油的M24高强度螺栓开展了中性盐雾加速腐蚀试验,对不同腐蚀程度的高强度螺栓分别开展了形貌观察和常幅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高强度螺栓表面锈层均由内锈层和外锈层组成;腐蚀后螺牙... 为了探究高强度螺栓腐蚀后的疲劳性能,对浸油和无浸油的M24高强度螺栓开展了中性盐雾加速腐蚀试验,对不同腐蚀程度的高强度螺栓分别开展了形貌观察和常幅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所有高强度螺栓表面锈层均由内锈层和外锈层组成;腐蚀后螺牙损失严重,并且螺牙根部也存在蚀坑;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螺栓的疲劳寿命逐渐降低,浸油和无浸油螺栓腐蚀150 d之后疲劳寿命分别下降了36%和28%;由于浸油螺栓表面的保护层在腐蚀前期被破坏,相同腐蚀时间浸油和无浸油两种螺栓的疲劳寿命相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螺栓 腐蚀 疲劳断口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