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积宏 周刊社 +3 位作者 张东东 普布多吉 张伟华 史继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0-992,共13页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反应指数 人体舒适度指数 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一种新的四季划分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史继清 周刊社 +3 位作者 张东东 杜军 甘臣龙 普布多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3-784,共12页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及气温阈值,分析了西藏地区的四季开始日和长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西藏物候季节划分方法和生育期季节划分方法适用于西藏高原地区的农事活动。(2)基于阈值“6℃、15℃”“5℃、16℃”“6℃、16℃”和“6℃、17℃”分析典型气象站四季时间长度变化特征发现,改则冬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察隅夏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且拉萨、昌都、改则、察隅四季长度均呈现夏季上升和秋冬季下降的趋势。(3)拉萨和昌都的夏季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发现两站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出现突变,佐证了夏季阈值取17℃的合理性。(4)西藏新四季划分法指标为“6℃、17℃”,该指标划分西藏四季发现,夏季站点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的较低海拔地区;春、秋季持续时间整体呈现西北部和南部偏短、中东部偏长的特征,夏季呈现中部偏长、四周偏短的特点,冬季与春秋季则相反;四季时空特征符合西藏地区实际情况。春、夏、秋、冬季平均开始日分别为3月21日、6月16日、7月25日、11月3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划分方法 气温阈值 物候 生育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高原地区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次旺顿珠 德庆卓嘎 周刊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持续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变化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隆子县黑青稞气候适宜性分析
4
作者 普布多吉 罗珍 +2 位作者 扎西拉姆 周刊社 张东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96-102,共7页
黑青稞是隆子县主要种植的特色青稞品种,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属于世界最大的黑青稞种植基地,种植面积约34.4 km^(2)。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黑青稞适宜性影响,采用1961—2022年西藏隆子县气象观测资料,选取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 黑青稞是隆子县主要种植的特色青稞品种,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属于世界最大的黑青稞种植基地,种植面积约34.4 km^(2)。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当地黑青稞适宜性影响,采用1961—2022年西藏隆子县气象观测资料,选取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运用统计方法研究隆子县黑青稞生长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隆子县黑青稞生长适宜性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隆子县黑青稞种植区域的海拔在3800~4200 m之间,近62 a的年平均气温为5.5℃,呈显著升高趋势(P<0.001),且气温日较差变大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281.3 mm,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938.2 h,呈不显著升高趋势;年≥0℃和≥10℃的有效积温均呈明显升高趋势,积温持续日数变长,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85%,适宜黑青稞生长的积温分布范围变大,气象条件适宜,可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大。本研究结论可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高黑青稞产量和品质及调整当地农业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利气象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子县 黑青稞 气候分析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气候季节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指标
5
作者 史继清 罗骕翾 +4 位作者 张伟华 周刊社 胡洁 张东东 甘臣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7-1807,共11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季节变化对生态和环境的响应机制,研究西藏季节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指标变得尤为重要。根据1981—2023年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四季划分气温阈值6℃、17℃、17℃、6℃,探讨气...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季节变化对生态和环境的响应机制,研究西藏季节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指标变得尤为重要。根据1981—2023年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四季划分气温阈值6℃、17℃、17℃、6℃,探讨气候季节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指标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38站春、夏、秋、冬四季开始日期平均出现在4月21日、6月17日、7月17日、10月17日,时间长度平均为56 d、29 d、92 d、188 d。(2)当年气候季节起止时间、时间长度整体上呈现“冬季标准差最小、夏季标准差最大”的特征。(3)气候季节起止时间、时间长度早晚等级呈现“正常等级天数>略偏早晚、偏早晚等级天数>显著早晚、异常早晚等级天数”的特点,A指标更符合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指标的阈值。(4)西藏地区春夏季的开始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冬季则有推迟的趋势。(5)春季开始日期、冬季结束日期、夏季时间长度以正常等级为主,夏秋冬季开始日期、春秋季结束日期以早等级为主,春秋季时间长度以短等级为主,冬季时间长度以长等级为主,夏季结束日期以晚等级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气候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产生活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季节 早晚和长短等级 标准差 演变规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冬虫夏草资源适宜性区划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刊社 张建春 +4 位作者 黄晓清 袁雷 罗珍 施磊 魏克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68-2779,共12页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中稀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适宜度尚不清晰。根据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生态环境条件,以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年平均降水量...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中稀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适宜度尚不清晰。根据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生态环境条件,以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为区划主要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藏高原冬虫夏草生长区进行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比如县、索县,昌都市的边坝县、丁青县、类乌齐县、江达县、洛隆县、察雅县、贡觉县部分产区处在适宜区;那曲地区的那曲县、嘉黎县、巴青县、聂荣县,拉萨市的当雄县及其他产区处在次适宜区;日喀则市的大部分地区、林芝市和山南市的低海拔地区为不适宜区。在出产冬虫夏草的地区(市)中,那曲地区、昌都市分布面积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52.1%—59.3%,山南市、日喀则市、拉萨市和林芝市分布面积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13.7%—26.1%,整个西藏高原产区的冬虫夏草分布面积平均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34.5%。综合区划图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西藏高原冬虫夏草空间分布格局,区划结果与采挖地乡镇调查结果符合程度高,与冬虫夏草单位草原面积统计产量分布较为一致。这一研究方法可为以后冬虫夏草资源调查提供参考,为冬虫夏草资源评估及区划等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物种分布 栖息地需求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刊社 杜军 +2 位作者 袁雷 马鹏飞 刘依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4,共8页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的制约,气候生产潜力与年降水量和主要生长季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上游地区。过去29年,由于温度的逐年升高,伴随降水的增加,气候生产潜力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增幅较明显。整个怒江流域未来90年(2011-2100年)有向"暖湿型"气候方向发展的趋势,降水将成为该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未来气候对该流域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气候生产潜力 高寒草甸 Miam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1
8
作者 周刊社 罗骕翾 +2 位作者 杜军 建军 石磊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地温与气温的气候突变关系,并对21世纪地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各研究站点年平均浅层地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藏西部和藏中部比藏东部增温显著;各季节几乎地温上升显著,其中冬、春季升幅显著高于夏、秋季。(2)年、季深层地温除昌都无显著变化外,其余站点几乎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狮泉河、日喀则、拉萨各季深层地温升幅显著高于同期浅层地温,而泽当和昌都各季深层地温升幅低于同期浅层地温。(3)研究地温对气温的响应发现,研究期内藏西部的狮泉河浅层年地气温差小于深层,藏中部的日喀则和拉萨浅层年地气温差20世纪90年代前大于深层,90年代后接近或小于深层;藏东部的昌都浅层年地气温差在80年代中期前小于深层,80年代中期后大于深层。各土层年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年地温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西藏21世纪地温随着气温显著升高,藏西部和藏中部增温幅度整体高于藏东部。年均地温高于气温,且其升温幅度大于气温,气温升高,地温增加,预估至21世纪末,昌都、拉萨、波密地温水平将分别达到偏南的八宿、泽当和察隅现有地温水平,相当于所有站点南移近1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地温变化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刊社 刘依兰 王彦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条播条件下对国内外62份苜蓿种质55个4龄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比较大,生殖枝数/m2、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 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条播条件下对国内外62份苜蓿种质55个4龄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苜蓿品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比较大,生殖枝数/m2、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小荚数,每小荚种子数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比较复杂。通过对两年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种子产量与生殖枝花序数在两年中相关均极显著,可以作为高种子产量品种选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百分比在品种之间和茬次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发现两年中实际种子产量占潜在种子产量几乎均小于4%,绝大部分在1%~2%之间。研究发现千粒重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国内品种千粒重表现比较大的变异,多数品种间千粒重差异较大,但国外品种间(除Jindera外)千粒重变异较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子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8年西藏高原青稞产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刊社 邓伟 +3 位作者 崔元良 洪健昌 措姆 罗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3期88-98,共11页
定量评估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西藏高原青稞生长环境变化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采用Miami模型、T... 定量评估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对于西藏高原青稞生长环境变化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高原青稞产区不同气候区的7个典型气象站观测资料序列,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藏高原青稞产区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961—2018年青稞产区各站气温生产潜力(NPP_t)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降水生产潜力(NPP_r)呈显著增加趋势,蒸散生产潜力(NPP_e)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NPP_b)也均表现为波动的增加趋势。西藏高原主要青稞产区东部及沿雅江一带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降水,高寒的北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限制因子为气温或蒸散。NPP_t、NPP_r、NPP_e、NPP_b均表现为年代际增加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且在21世纪初显著增加。1961—2018年气候的"暖湿型"变化趋势有利于当地青稞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青稞的生产不仅依赖于气候资源,还依赖于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青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3年西藏高原20cm地温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刊社 陈华 卓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5期209-216,共8页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高原20 cm耕作层地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71—2013年西藏8个气象站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各站年气温和地...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高原20 cm耕作层地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71—2013年西藏8个气象站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各站年气温和地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P<0.05),冬、春季的气温和地温升温率明显大于夏、秋季;西藏西部和中部各地增温趋势明显大于东部,且大部分站点和时段地温增温率大于气温增温率。年、季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20世纪70—80年代偏低,90年代正常,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高。各站年地温、湿季地温、干季地温与同期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湿季西藏中部和东部各站地温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不同时段的地温与同期气温及降水的相关程度湿季均大于干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刊社 杜军 +3 位作者 沈旭 蒲桂娟 张东东 党雪妮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27-641,共15页
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5个气象站1971-2018年气温、降水数据和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全球模式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分析保护区附近及保护区气温、降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利用西藏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附近5个气象站1971-2018年气温、降水数据和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全球模式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分析保护区附近及保护区气温、降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保护区附近年平均气温从西部到东部渐低,年降水量从西部到东部渐多。年平均气温(T)呈显著升高趋势,年降水量(R)和年蒸散量(E)均呈微弱增加趋势,伴随各站气温NPP(NPPt)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NPP(NPPr)呈微弱增加趋势,大部分站点蒸散NPP(NPPe)和标准NPP(NPPb)均呈微弱增加趋势;(2)NPPt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变小,NPPr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变大,NPPe、NPPb从西部到东部先变大后变小。狮泉河、改则站植被NPP限制因子为降水,申扎、班戈站为蒸散,安多站为蒸散或气温;(3)21世纪不同年代NPPt、NPPr、NPPe和NPPb与20世纪所有年代相比均显著增大。保护区NPPt、NPPr、NPPe和NPPb在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相对于1960-1990年均明显增加。保护区在近48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趋势下,植被NPP均有所增加,东南部的寒冷湿润地区增加幅度较大,而西北部寒冷干旱地区增加幅度较小。未来气候有利于当地植被NPP提高,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羌塘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第二、三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刊社 刘大为 洪建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27-430,共4页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三产业从无到有得到飞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几年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三产业从无到有得到飞速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几年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产业结构和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藏医药、矿泉水等优势产业伴随发展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本文重点分析西藏不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地区GDP的结构比例等,探讨了西藏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比例结构,并提出以后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刊社 普布卓玛 刘依兰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8期14-21,共8页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是研究苜蓿遗传特性、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研究领域已涉及到形态、细胞学、生理、基因位点和DNA序列等不同层面。同时还总结了苜蓿... 苜蓿品种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是研究苜蓿遗传特性、进行遗传育种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研究进展,研究领域已涉及到形态、细胞学、生理、基因位点和DNA序列等不同层面。同时还总结了苜蓿的遗传因素、植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种子产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0
15
作者 杨志刚 卓玛 +3 位作者 路红亚 达瓦次仁 马鹏飞 周刊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mm·(10a)一,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mm·(10a)^-1和1.4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a 径流量 降水量 变化特征 雅鲁藏布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06年珠穆朗玛峰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杜军 翁海卿 +3 位作者 李春燕 拉巴 杨勇 周刊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7-604,共8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1971-2006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季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近36 a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站点均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以-15.6 mm.(1...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1971-2006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季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近36 a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站点均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以-15.6 mm.(10a)-1的速度减少,明显低于中国东部平原、西北北部和南部地区;减幅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年蒸发皿蒸发量20世纪90年代最大,80年代最小.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蒸发皿蒸发量 日照时数 风速 相对湿度 珠穆朗玛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05年西藏主要农区农田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拉巴 周刊社 石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5-821,共7页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散量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35a西藏主要农区年蒸散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为-16.5~-71.6mm.(10a)-1,以泽当减幅最大;四季蒸散量均呈现为减小趋势,以冬季减幅最明显.土壤水分年亏缺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小59.6mm,特别是近25a(1981—2005年)减幅更明显.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年、季蒸散量均为逐年代减小趋势.90年代与80年代比较,主要农区各季土壤水分亏缺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夏季由亏缺转为盈余.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散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散量减少趋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盈亏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2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石磊 杜军 +1 位作者 周刊社 卓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1248,共8页
基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土壤湿度资料和80个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突变,及土壤湿度与降水、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土壤... 基于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土壤湿度资料和80个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时空演变、突变,及土壤湿度与降水、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土壤湿度与降水量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时间上存在2~4个月的时滞相关.1980—2012年高原土壤湿度呈显著增多趋势,土壤湿度变化发生突变的年份为2003年.在土壤湿度变化过程中,降水和气温的作用明显,5—10月降水量和1—6月气温是影响高原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5—10月降水量决定了多水期的土壤湿度,而多水期土壤湿度和1-6月气温共同决定了少水期的土壤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变化趋势 突变检验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9
作者 卓嘎 陈涛 +1 位作者 周刊社 罗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5-634,共10页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土壤湿度呈现... 利用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气象局研制的多源土壤温湿度融合分析产品,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即春季土壤湿度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土壤湿度呈现出浅层和深层低湿、中间层高湿的特点,且土壤湿度由浅到深层变化幅度逐渐减小.随着温度回升,3-8月为土壤湿度增加时段,湿度增加区域从藏东南向西北、塔里木盆地向藏东北扩展,9月以后土壤湿度呈大范围减小.随着季节变化,浅层土壤湿度高湿度区域从南部向北部移动,中间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浅层相反,深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差异不大,高湿度区域基本位于高原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牧区地表湿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胡军 拉巴 周刊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37-2444,共8页
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 利用1961~2006年藏北牧区6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潜在蒸散,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讨论了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46a藏北牧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增幅0.01~0.05/10a;四季地表湿润指数大部分牧区也呈增大趋势,春、秋季增幅明显。近26a(1981~2006年)、季潜在蒸散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显现增多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增大趋势加大,以夏季最为突出。就年平均而言,藏北牧区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以高湿低温为其主要气候特征;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冷干型的气候特征;90年代初之后,气温持续升高,地表湿润指数显著增加,呈现以暖湿为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湿润指数对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日较差的响应最为敏感,而对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响应也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地表湿润指数 气候变化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