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言
1
作者 周守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深海”是中国重大科技战略部署高地,也是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领域。作为沉积物搬运的终极场所,“深海”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升降、气候变迁、洋流活动及海平面变化等地球表层动力学过程信息,而且蕴藏了丰富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 “深海”是中国重大科技战略部署高地,也是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领域。作为沉积物搬运的终极场所,“深海”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升降、气候变迁、洋流活动及海平面变化等地球表层动力学过程信息,而且蕴藏了丰富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和深海钻探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深海沉积的认识逐渐加深,深海油气勘探在墨西哥湾盆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刚果盆地、坎帕斯盆地、英国北海盆地、东非鲁武马盆地和圭亚那—苏里南盆地等地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使得深海成为当今全球油气储量的主要增长领域,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技术 下刚果盆地 地质历史时期 深海钻探 海平面变化 深海沉积 墨西哥湾盆地 气候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开发技术 被引量:33
2
作者 周守为 孙福街 +1 位作者 曾祥林 房茂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0-635,共6页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应用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技术开采稠油。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出砂量越大,渗透率的提高幅度越大,直径小于39μm的地层微粒...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应用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技术开采稠油。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出砂量越大,渗透率的提高幅度越大,直径小于39μm的地层微粒是形成孔喉桥堵的微粒源,排出这部分颗粒对渗透率影响最大。分析分支数目和分支角度对产能的影响发现:在总分支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分支数目增多,产能略有降低,认为分支井不应追求过多的分支数目,以2~3个分支为宜;分支角度增大,多分支井的产能也增大,但增加的幅度变小。在南堡35—2油田运用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开采技术,分支水平井单层产量是周围普通定向井多层合采的3倍以上,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油井产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开发技术 适度出砂 分支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钻井隔水管“三分之一效应”的发现——基于海流作用下深水钻井隔水管变形特性理论及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守为 刘清友 +8 位作者 姜伟 毛良杰 杨秀夫 刘正礼 王国荣 黄鑫 石晓兵 付强 柳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深水钻井隔水管是连接平台和水下井口的关键设施,其在海水中既受到海流等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各种深水钻井工程因素的影响。深水钻井隔水管的受力和变形规律是深海钻井必须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它关系到隔水管的强度及... 深水钻井隔水管是连接平台和水下井口的关键设施,其在海水中既受到海流等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各种深水钻井工程因素的影响。深水钻井隔水管的受力和变形规律是深海钻井必须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它关系到隔水管的强度及其安全可靠性,同时也是隔水管结构设计、张紧力优化以及浮力块配置的依据。文中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分析理论模型,并以"海洋石油981"平台结构及其钻井参数为基础,自主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套基于钻井和海洋工况耦合作用下的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性能实验系统,并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完成了剪切流作用下的深水钻井隔水管力学性能实验。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剪切流作用下深水钻井隔水管的"三分之一效应",并通过力学模型分析以及材料力学基础理论进一步说明了"三分之一效应",即在剪切流作用下深水钻井隔水管所受最大弯曲载荷在其上端三分之一左右处,所产生的最大变形出现在隔水管上端三分之一偏下位置。该发现对于深水钻井隔水管结构设计、张紧力优化、浮力块配置以及提高深水钻井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剪切流 隔水管 力学性能实验 '三分之一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Eagle Ford页岩气开发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守为 姜伟 +1 位作者 张春阳 范白涛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据估计,我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高达20万亿~36万亿m3,虽然我国页岩气储量评估处于初级阶段,但仍然可以肯定我国是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如果都能开发,按当前的天然气年产量计算,可以开发200多年。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聚焦中国,逐鹿页... 据估计,我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高达20万亿~36万亿m3,虽然我国页岩气储量评估处于初级阶段,但仍然可以肯定我国是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如果都能开发,按当前的天然气年产量计算,可以开发200多年。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聚焦中国,逐鹿页岩气,页岩气有望成为我国常规能源替代品,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页岩气储层致密,渗透率低至纳达西级,若不采取特殊的增产措施难以实现商业开发。美国是目前唯一实现页岩气商业开采的国家,技术和商业模式都相当成熟,中海石油斥资10多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页岩气主产区Eagle Ford 33.3%的股份,该地区页岩气地质储量高达6 000亿m3,开发前景广阔。为提升我国页岩气总体水平,笔者率领技术专家深入考察了美国Eagle Ford页岩气项目,增进了对水平钻井与分段压裂等关键技术的了解,同时分析了相应扶持政策,对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GLE FORD 页岩气 勘探开发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技术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21
5
作者 周守为 陈伟 +2 位作者 李清平 周建良 施和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基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储层具有埋深浅、无致密盖层、非成岩、弱胶结、易于碎化等特点,提出了针对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通过机械破碎流化转移到密闭的... 基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储层具有埋深浅、无致密盖层、非成岩、弱胶结、易于碎化等特点,提出了针对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通过机械破碎流化转移到密闭的气、液、固多相举升管道内,利用举升过程中海水温度升高、静水压力降低的自然规律使水合物逐步气化,变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过程的不可控为可控,实现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安全试采;其工程实施策略为目标勘探确定井位、随钻测井证实水合物层位、钻探取样及分析作为试采实施依据,即在钻探取样获取岩心后确定水合物有效层位,依托深水工程勘察船、采用无隔水管钻杆钻进至水合物层后固井并建立井口,采用自主的井下喷射工艺使含水合物沉积物在举升过程中自然分解,利用密度差实现部分砂回填,其余气、液、固流化物返回地面测试流程,经过高效分离、气体储集、放喷等技术实现快速点火测试。2017年5月,中国海油在南海北部荔湾3站位依托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利用完全自主研制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水深1 310 m、水合物矿体埋深117~196 m处,在全球首次成功实施海洋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作业,标志着我国已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浅层 非成岩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 试采方案 试采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装备与设施——支撑起海洋石油工业的平台 被引量:22
6
作者 周守为 金晓剑 +7 位作者 曾恒一 赵英年 朱江 尤学刚 陈可钦 白刚 郭华 周超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从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角度,以海洋石油装备设施为载体,反映和勾绘海洋石油工业装备与设施的变迁和发展,突出了其作为海洋石油工业支撑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 海洋石油工业 装备与设施 平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79
7
作者 周守为 韩明 +3 位作者 向问陶 张健 周薇 姜伟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6期386-389,412,共5页
在我国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对于海洋石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技术面临三大挑战:缺乏淡水资源,常规聚合物不能满足要求;海上平台空间有限,对注聚设备有特殊要求;井网、井距... 在我国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对于海洋石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海上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技术面临三大挑战:缺乏淡水资源,常规聚合物不能满足要求;海上平台空间有限,对注聚设备有特殊要求;井网、井距和层系调整困难。文中介绍了针对渤海绥中36-1油田开展的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的情况和效果。聚合物驱技术在绥中36-1油田的成功实施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①首次在国内海上油田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②率先以疏水缔合聚合物作为驱油剂进行矿场使用;③取得了单井聚合物驱试验显著的增油效果。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在海上油田目前生产条件下实施是可行的,对于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提高采收率 疏水缔合聚合物 聚合物驱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能源勘探开发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6
8
作者 周守为 李清平 +3 位作者 朱海山 张厚和 付强 张理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1,共13页
本文简要梳理了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深水工程重大装备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各大海域亿吨级大型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概况。回顾了我国海洋石油特别是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至今约34年的飞速发展进程,明确了现阶段我国已具备3... 本文简要梳理了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深水工程重大装备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各大海域亿吨级大型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概况。回顾了我国海洋石油特别是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至今约34年的飞速发展进程,明确了现阶段我国已具备300 m水深以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和装备能力,达到5×107 t年产能,初步建成以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为核心的深水重大工程装备,同时我国南海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水深1 480 m)成功投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海洋能源开发面临着"南台北冰"恶劣的自然条件、高粘、易凝、高含CO2复杂油气藏特性、深水陆坡、远距离控制等巨大挑战,指出我国海洋能源工程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油气 海洋工程 海洋装备 深水油气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三维实验模拟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守为 李清平 +1 位作者 陈伟 付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共9页
调研了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进展,基于无量纲相似分析方法研制了三维可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系统。以甲烷、水和石英砂为实验介质,开展了降压、注热、注剂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三维实验模拟分析。根据室内模拟实验和... 调研了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进展,基于无量纲相似分析方法研制了三维可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系统。以甲烷、水和石英砂为实验介质,开展了降压、注热、注剂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三维实验模拟分析。根据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技术思路,以期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及深水工程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三维实验模拟 降压 注热 注剂 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上油田化学驱的聚合物研究 被引量:58
10
作者 周守为 韩明 +2 位作者 张健 向问陶 冯国智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1期25-29,共5页
根据渤海绥中36-1油田油藏特性和聚合物结构设计原理,结合海上平台特点,从功能单体设计出发,研制出具有速溶、高效增粘、较好的抗剪切性、良好流动性和驱油效果的耐盐型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该聚合物首次用于海上油田单井聚合物驱先导... 根据渤海绥中36-1油田油藏特性和聚合物结构设计原理,结合海上平台特点,从功能单体设计出发,研制出具有速溶、高效增粘、较好的抗剪切性、良好流动性和驱油效果的耐盐型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该聚合物首次用于海上油田单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见到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正在进行中的井组聚合物驱试验也已初步显示出增产效果,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作为绥中36-1油田的驱油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海上类似油田聚合物驱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聚合物驱油 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 先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模式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4
11
作者 周守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以海上稠油油藏为对象,以技术可行性为前提,从提高开发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加速该类型油藏开采的新模式。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投产初期就尽可能地提高采油速度,并尽可能延长高速开发的时间,以达到最大采收率。新模式模糊了一、二、三... 以海上稠油油藏为对象,以技术可行性为前提,从提高开发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加速该类型油藏开采的新模式。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投产初期就尽可能地提高采油速度,并尽可能延长高速开发的时间,以达到最大采收率。新模式模糊了一、二、三次采油的界限,把三阶段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和综合应用。在开发技术策略上,施行提前注水、注水即注聚、注水注聚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和以钻井压裂、适度防砂、电潜螺杆泵为主的钻采工艺配套技术体系。采用新的开采模式,海上稠油油藏的采收率将有可能在原模式基础上提高5%-10%,甚至更高,显著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石油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开发模式 钻井压裂 适度出砂 注水注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绿色开采技术 被引量:82
12
作者 周守为 陈伟 李清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极地和深水陆坡区,约95%储存在深水区,目前冻土和海域试采目标区为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并多伴有下覆游离气,可采用降压、注热、注剂和CO_2置换等方法进行开发;储存在深水浅层的细粒裂隙型、分散型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极地和深水陆坡区,约95%储存在深水区,目前冻土和海域试采目标区为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并多伴有下覆游离气,可采用降压、注热、注剂和CO_2置换等方法进行开发;储存在深水浅层的细粒裂隙型、分散型天然气水合物虽总量大,但因其埋深浅、非成岩、胶结性差,开采方法尚属空白。根据世界其他海域和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取样进展,首次提出了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绿色开采技术,即将深水浅层不可控的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藏通过海底采掘、密闭流化、气液固多相举升系统变为可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从而保证生产安全,减少浅层水合物分解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达到绿色可控开采的目的。文中重点论述了该技术提出的背景、技术原理、数学分析方法及主要技术核心等,以期为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浅层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开采 技术原理 数学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的研制与开发 被引量:33
13
作者 周守为 曾恒一 范模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2期73-78,共6页
我国自主研制了8艘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依托这8艘FPSO,成功开发了10个海上油田,其中7个为年产油100×104m3以上的油田。在FPSO研制过程中,共申请了12项专利,制定了多项技术标准。FPSO的研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FPS... 我国自主研制了8艘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依托这8艘FPSO,成功开发了10个海上油田,其中7个为年产油100×104m3以上的油田。在FPSO研制过程中,共申请了12项专利,制定了多项技术标准。FPSO的研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FPSO已成为海洋石油开发的战略性技术。目前中国海油3 900多万吨油当量的年产量中,75%的产能依靠FPSO支持。在研制FPSO过程中,已掌握了FPSO设计、建造的许多关键技术,并取得了多单元复杂系统总体优化设计技术、大型浮体浅水效应技术**、抗冰设计方法和抗强台风永久性系泊系统设计技术等4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它们的成功应用,使FPSO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FPSO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设计与建造FPSO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FPSO总体技术已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SO 研制 总体技术 国际先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51
14
作者 周守为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第10期55-60,共6页
在我国渤海湾相继发现40多亿t地质储量的原油,但这些原油多为稠油和重油,难以开发,在陆上油田开发经验不能用于海上,又无国际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基于海上稠油开发历程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海上稠油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 在我国渤海湾相继发现40多亿t地质储量的原油,但这些原油多为稠油和重油,难以开发,在陆上油田开发经验不能用于海上,又无国际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基于海上稠油开发历程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海上稠油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地集成、创新了适合于海上稠油开采的先进技术,逐步建立完善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该技术有效降低了油田开发成本,并成功地开发了被国际石油公司称为"21世纪挑战"的海上最大稠油油田。成功研发了开发海上边际油田的"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应用于渤海边际油田开发实践,并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海上油田开发的优快钻完井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渤海油田产量进一步增长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经过长期技术探索与矿场实践,大胆提出了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模式,即模糊一、二、三次采油界限,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集成,使油田在投产初期迅速达到高峰产量并高速开采,始终保持旺盛生产能力;采取多枝导流、控制适度出砂、早期注水、注水即注聚、注水注聚相结合等技术;通过以聚合物驱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多枝导流技术、电潜螺杆泵举升技术和地面除砂工艺等技术体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出更多的原油,达到最大采收率。基于高效开发新模式思想,成功开发了迄今为止世界海上最稠的渤海南堡35-2油田,并已在多个油田进行应用。这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不仅为我国海上油田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也为世界海上油田,特别是稠油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高效开发 稠油 边际油田 优快钻井 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国荣 周莉 +5 位作者 周守为 刘清友 张政 钟林 付强 李清平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5,共12页
我国能源强国和“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多种能源融合是解决各能源分系统割裂、调整优化能源格局、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在分析多种能源融... 我国能源强国和“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多种能源融合是解决各能源分系统割裂、调整优化能源格局、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在分析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多种能源融合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对标能源强国建设的清洁、高效等特征,提出了集能源转换、互补、再利用以及零碳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多能融合模式,进而提出了多种能源融合的基本发展路径。研究建议,立足资源禀赋、建立支撑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快突破多种能源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装备可靠性,加强“多种能源融合”相关人才培养,优化多种能源融合产业链结构,以更好推进我国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规划、建设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融合 能源强国 双碳 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中国海深水开发的挑战与机遇 被引量:18
16
作者 周守为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年第12期20-23,共4页
中国南海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深水区面积(大于300米水深)70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全球近50%的油气重大发现均在深水。深水除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还有储量更为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们预测,无论在中国还... 中国南海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深水区面积(大于300米水深)70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全球近50%的油气重大发现均在深水。深水除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还有储量更为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们预测,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其他地区,深水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油气资源接替的主要领域。而中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深水开发的潜力、技术现状及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中国深水开发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开发 南中国海 油气资源开发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天然气资源 南海海域 长期规划 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制与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17
作者 曹成 李宇 +10 位作者 张烈辉 梅安鑫 赵玉龙 李清平 周守为 文绍牧 胡勇 侯正猛 刘莉莉 查玉强 谢泽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175,共14页
溶解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机理,储层润湿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有关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效率、封存安全性等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在分析储层润湿性与渗流关系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理,进而... 溶解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机理,储层润湿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有关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效率、封存安全性等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在分析储层润湿性与渗流关系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了优化储层润湿性的调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岩石一般为亲水性,其润湿性主要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和岩石表面粗糙度的影响,CO_(2)-水-岩作用及储层中的有机酸作用会降低储层的水润湿性,使其变为CO_(2)润湿,不利于CO_(2)的安全封存;②CO_(2)溶解封存过程包含溶解、扩散和对流3个关键步骤,其中对流起主要作用,能增强气体分子传输、改善气液接触效果以及提高溶解速率,从而提高CO_(2)的溶解量;③润湿性对CO_(2)迁移和溶解量具有重要影响,CO_(2)润湿储层孔隙中气体扩散强度更高、气液两相界面面积更大,使CO_(2)迁移距离和溶解度增加,但不利于安全封存,而水润湿性岩石可以降低CO_(2)流动性,从而减小CO_(2)泄漏风险;④表面活性剂对于优化润湿性具有显著作用,而纳米颗粒流体可以逆转有机酸对岩石表面的作用,将CO_(2)润湿转变为水润湿或弱水润湿。结论认为:①综合考虑CO_(2)溶解封存量与封存安全性,认为水润湿储层对于CO_(2)安全封存更为有利;②通过调控优化润湿性提高储层亲水性,可以降低CO_(2)的泄漏风险,提高封存能力,从而保证CO_(2)长期封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溶解封存 润湿性 地层迁移 封存安全性 润湿性调控 表面活性剂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海洋封存的思考与新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守为 李清平 +3 位作者 朱军龙 周云健 赵常忠 何玉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I0001,共11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目前碳封存选址大多都集中在陆地,并且主要以气态CO_(2)或者液态CO_(2)的方式进行碳封存。陆地的碳封存潜力不及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目前碳封存选址大多都集中在陆地,并且主要以气态CO_(2)或者液态CO_(2)的方式进行碳封存。陆地的碳封存潜力不及海洋,而且前者对于储层的地质条件和作业条件要求均较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碳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已建成第一个海上碳封存项目——“恩平15-1”CO_(2)封存示范项目。为了加快推进CO_(2)海洋封存目标的实现,提出了CO_(2)水合物固态封存的新思路,探索了海洋碳封存的整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甲烷水合物开发的逆向思维,以及CO_(2)水合物形成条件远不及甲烷水合物苛刻的特点,可以将CO_(2)注入海底形成CO_(2)水合物碳矿;②基于“固态流化”法的逆向原理及思维将液态CO_(2)直接注入甲烷水合物层及其下伏层的泥砂中,不仅可以利用CO_(2)置换开发甲烷水合物,而且还能在海底浅层形成CO_(2)水合物进而实现碳封存;③利用现有油气田开发平台和设备,选择有利于CO_(2)封存的地质构造和咸水层,有望实现油气田开发和海洋碳封存的协同发展。结论认为,该方法已经通过了实验室可行性验证,有望为未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封存 碳矿 CO_(2)水合物 CO_(2)地质封存 “固态流化”法 甲烷水合物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目标下中国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战略 被引量:34
19
作者 魏纳 白睿玲 +4 位作者 周守为 罗平亚 赵金洲 张耀 薛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规模化开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为明确碳达峰目标下中国深海水合物的开发战略,根据水合物相关论文、专利的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开发技术划分为室内模拟测试、地质勘探、钻探取样、三气合采、... 规模化开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为明确碳达峰目标下中国深海水合物的开发战略,根据水合物相关论文、专利的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开发技术划分为室内模拟测试、地质勘探、钻探取样、三气合采、环境风险监测5种技术类型,并系统研究了水合物的开发现状和深海水合物的开发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洋水合物的开采技术具有意义重大和难度巨大的双重属性,在国家层面具有战略性和革命性特征,在技术层面则具有前沿性和竞争性特点;②中国海域水合物规模化开发仍面临储层热、流、力、空间、结构、多场时空演化不清,从储层、井筒到水下采油树、海底管道及下游工艺设施中气—液—砂—水合物四相复杂流动规律不清、水合物再生机制不明等理论与技术难题;③对于深水浅层水合物的开发,高精度探测技术、地球物理、地质及测井、钻探等立体化、综合探测技术是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④水合物资源评价方法正在向精细化发展,水合物资源开发模式与试采工程趋向水合物和油气联合开发,新型合采技术和合采设备将是下一步研发的热点和前沿方向,并提出了中国深海水合物的开发路径及2020—2035年开发理论与技术路线图。结论认为:①未来深海水合物开发战略的重点是探索和突破多类型、不同赋存形式的表层、浅层、深层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工艺;②针对深海水合物不同开发模式,急需建立由局部到整体、短期到长期的综合监测、系统评价机制,确保水合物的稳定试采和规模化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安全高效开采 开发战略 碳达峰 减排降碳 技术路线图 开发路径 联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钻探环空相态特性 被引量:21
20
作者 魏纳 孙万通 +4 位作者 孟英峰 周守为 付强 郭平 李清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0-720,共11页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钻探过程中,水合物钻屑随钻井液向上返出,随着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合物钻屑上升至一定位置开始分解,使井筒流动变为环空复杂气液固多相流,这对井下流动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考虑井筒温度、压力与水合物分解的耦合作...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藏钻探过程中,水合物钻屑随钻井液向上返出,随着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水合物钻屑上升至一定位置开始分解,使井筒流动变为环空复杂气液固多相流,这对井下流动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考虑井筒温度、压力与水合物分解的耦合作用与影响,建立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钻井过程中井筒温度模型、井筒压力模型、水合物动态传质分解模型和复杂环空多相流模型。通过模型求解,数值分析了井筒温度、环空压力和水合物分解在不同钻井工况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大钻井液排量,井筒中井底处循环钻井液温度升高,环空中井口处返出钻井液温度降低,分解起始位置下移;增大钻井液密度,环空压力升高,分解起始位置上移;增大钻井液入口温度,井筒温度升高,分解起始位置下移;增大机械钻速,分解起始位置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 相态特性 海洋钻井 复杂多相流 井筒温度 动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