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末冶金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运娜 贾磊 +2 位作者 周永欣 吕振林 近藤勝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65-3179,共15页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能,作为增强体引入铜基体中有望开发出新一代高强、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然而,碳纳米管在铜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差及其与铜的润湿性问题,成为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CNTs/Cu)复合材料的主要...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能,作为增强体引入铜基体中有望开发出新一代高强、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然而,碳纳米管在铜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差及其与铜的润湿性问题,成为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CNTs/Cu)复合材料的主要挑战,并显著影响了复合材料的性能。本文对目前有关制备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包括碳纳米管前期预处理方法、碳纳米管在铜粉末中分散的方法、复合材料的烧结方法进行总结,概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导电导热性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思考和展望,以便为制备CNTs/Cu复合材料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铜基复合材料 分散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一种新的鱼类毒性试验材料 被引量:40
2
作者 周永欣 成水平 +1 位作者 胡炜 孙美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1期59-63,共5页
本文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采用换水式试验,在硬度为200mg/L(以CaCO3计)、pH7.8±0.2、温度24-25℃条件下研究了铬、铜、锌和五氯酚(PCP)... 本文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采用换水式试验,在硬度为200mg/L(以CaCO3计)、pH7.8±0.2、温度24-25℃条件下研究了铬、铜、锌和五氯酚(PCP)对稀有鲫的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对2日龄稀有鲫的24h和96h和LC50控制范围分别263.6-334.7和1153-178.5mg/L(n=8)。铬、铜、锌和五氯酚对2日龄稀有鲫的急性毒性值(96hLC50)范围,从铜的52.2μg/L到铬的52000μg/L,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铜>五氯酚>锌>铬。研究结果表明,稀有鲫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毒性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Qu鲫 急性 毒性 五氯酚 实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和石墨颗粒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永欣 徐飞 +3 位作者 吕振林 马雷 程逞 盛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93 97,97,共5页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SiC和石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通过观察磨损表面形貌,研究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SiC颗粒作为载荷的主要承载单元,起到了较好的硬质承载支点的...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SiC和石墨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通过观察磨损表面形貌,研究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SiC颗粒作为载荷的主要承载单元,起到了较好的硬质承载支点的作用,石墨颗粒则发挥了较好的自润滑减摩效果,二者协同作用明显提高了铜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该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石墨 铜基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用蒙乃尔合金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永欣 吕振林 +2 位作者 张敏 赵西城 范志康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4-27,共4页
研究了不同组织和摩擦条件下蒙乃尔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无论在干摩擦条件还是航空煤油润 滑条件下,具有单相显微组织的蒙乃尔合金具有最佳的摩擦磨损性能,即摩擦因数和磨损失重量均最低,而铸态组 织,尤其晶粒大,其摩擦磨损性... 研究了不同组织和摩擦条件下蒙乃尔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无论在干摩擦条件还是航空煤油润 滑条件下,具有单相显微组织的蒙乃尔合金具有最佳的摩擦磨损性能,即摩擦因数和磨损失重量均最低,而铸态组 织,尤其晶粒大,其摩擦磨损性能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乃尔合金 摩擦磨损 摩擦因数 单相显微组织 铸态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体颗粒参数对多孔陶瓷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永欣 林钰青 +2 位作者 陈献富 邱鸣慧 范益群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85,共5页
分别采用3种规则形状的氧化铝为骨料,添加一定量的烧结助剂,通过干压成型法制备多孔支撑体.考察了粉体颗粒参数(形状、粒径分布)对支撑体机械性能、微结构以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椭球形氧化铝为骨料,添加质量分数0.6%的烧结助剂... 分别采用3种规则形状的氧化铝为骨料,添加一定量的烧结助剂,通过干压成型法制备多孔支撑体.考察了粉体颗粒参数(形状、粒径分布)对支撑体机械性能、微结构以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椭球形氧化铝为骨料,添加质量分数0.6%的烧结助剂,在1 600℃烧成的多孔陶瓷膜支撑体三点弯曲强度达到80 MPa以上,孔径为3.34μm,孔隙率为34.8%,纯水渗透率在500m^3/(m^2·h·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氧化铝 支撑体 颗粒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永欣 李继红 +2 位作者 徐春杰 张敏 张忠明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35-1537,共3页
新形势下生产实习,按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的生产实习模式,实施集中与分散、定点与轮换相结合的生产实习方法,强化校内专业知识预习,建立多层次的... 新形势下生产实习,按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的生产实习模式,实施集中与分散、定点与轮换相结合的生产实习方法,强化校内专业知识预习,建立多层次的实习基地,开展技术讲座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模式,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实习 三位一体模式 实践性教学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七天亚慢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永欣 成水平 胡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75-380,共6页
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能性,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7d亚慢性毒性,它们对稀有鲫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别是2500、10、200、20和80... 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能性,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7d亚慢性毒性,它们对稀有鲫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别是2500、10、200、20和80μ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则分别为5000、20、400、40和160μg/L。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是一种较好的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Qu鲫 亚慢性毒性 五氯酚 重有色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模铸渗法制备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永欣 赵西城 +1 位作者 吕振林 张敏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35,54,共4页
通过涂覆预制块的预置方法,利用消失模(V-EP)铸渗工艺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着重研究碳化硅粒径对表面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颗粒粒径在600~850μm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复合效果好,铸渗复合层厚度可达4 mm左右... 通过涂覆预制块的预置方法,利用消失模(V-EP)铸渗工艺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着重研究碳化硅粒径对表面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颗粒粒径在600~850μm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复合效果好,铸渗复合层厚度可达4 mm左右,表面较平整;碳化硅颗粒粒径对SiC/钢复合材料表面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随着SiC颗粒粒径的增加,复合材料铸渗层的表面质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实型铸渗 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碳化硅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球墨铸铁腐蚀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永欣 张冰毅 +2 位作者 时慧英 吕振林 饶启昌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53,共3页
研究了Si、Ni、Cu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腐蚀磨损耐磨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含硅量增加及添加铜、镍元素 ,马氏体球墨铸铁显微组织中碳化物数量减少 ,石墨球尺寸增大 ,腐蚀磨损耐磨性增加 ;磨损形貌观察表明 ,马氏体球墨铸铁腐蚀磨损机制以... 研究了Si、Ni、Cu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腐蚀磨损耐磨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含硅量增加及添加铜、镍元素 ,马氏体球墨铸铁显微组织中碳化物数量减少 ,石墨球尺寸增大 ,腐蚀磨损耐磨性增加 ;磨损形貌观察表明 ,马氏体球墨铸铁腐蚀磨损机制以磨料磨损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墨铸 腐蚀磨损 舍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Al-Si合金变质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永欣 吕振林 赵西城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4,共2页
综述Al Si合金变质剂种类,比较分析各自的工艺特点、变质效果、综合成本、研究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发展和研究一种绿色、长效、高品质变质剂及相关的变质处理工艺,是必要的。含铈的混合稀土是Al Si合金良... 综述Al Si合金变质剂种类,比较分析各自的工艺特点、变质效果、综合成本、研究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发展和研究一种绿色、长效、高品质变质剂及相关的变质处理工艺,是必要的。含铈的混合稀土是Al Si合金良好的变质剂,无渣无污染,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合金的实收率,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合金 变质剂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不同水硬度下铜对草鱼、鲢和大鳞泥鳅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周永欣 周仁珍 尹伊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3期62-67,共6页
实验以草鱼、鲢和大鳞泥鳅的鱼苗为材料,测定了水硬度对铜的急性毒性的影响,水硬度在255、141、37和14mg/L(以 CaCO_3计)时铜对草鱼的48小时 LC_(50)分别是519、354、91和76μg/L,96小时 LC_(50)则分别为460、307、67和39μg/L.在同样... 实验以草鱼、鲢和大鳞泥鳅的鱼苗为材料,测定了水硬度对铜的急性毒性的影响,水硬度在255、141、37和14mg/L(以 CaCO_3计)时铜对草鱼的48小时 LC_(50)分别是519、354、91和76μg/L,96小时 LC_(50)则分别为460、307、67和39μg/L.在同样的硬度条件下,对鲢的48小时 LC_(50)是452、393、71和40μg/L,96小时 LC_(50)分别为452、296、41和31μg/L.大鲢泥鳅鱼苗在硬度260、137、36和10μg/L(以 CaCO_3计)条件下,铜的48小时 LC_(50)为369、305、1113和67μg/L,而96小时 LC_(50)则分别是226、135、67和18μg/L.铜的急性毒性和水硬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方程来描述:草鱼 ln96小时■_(50)=1.1345+0.9051ln 硬度 r=0.99ln96小时■_(50)=2.2118+0.7220ln 硬度 r=0.97鲢 ln96小时■_(50)=0.4564+1.0207ln 硬度 r=0.97ln96小时■_(50)=1.1371+0.9232ln 硬度 r=0.98大鳞泥鳅ln96小时■_(50)=1.2823+0.7506ln 硬度 r=0.99ln96小时■_(50)=2.8635+0.5563ln 硬度 r=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大磷泥鳅 水硬度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D型石墨变质剂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永欣 范志康 时惠英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1-22,共2页
为获得D型石墨而熔制以钛和稀土合金为主的中间合金,其熔点、密度适中,被铁水吸收良好。可在冲天炉、电炉熔炼条件下稳定地获得D型石墨铸铁。
关键词 石墨 孕育 石墨铸铁 铸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CrMo钢泵体开裂失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永欣 吕振林 +2 位作者 张敏 唐文亭 赵西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2-54,共3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对30CrMo钢泵体裂纹形貌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泵体裂纹为相变应力和热应力以及材质冶金质量不高共同作用而产生。
关键词 30CrMo钢泵体 裂纹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氯酚对大型溞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永欣 成水平 +1 位作者 孙美娟 胡炜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4期79-84,共6页
本文采用换水式试验研究了五氨酚溞(PCP)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稀释水硬度为80─100mg/L(以CaCO3计)。急性和慢性试验均使用小于一日龄的幼溞,试验温度为25─26℃,... 本文采用换水式试验研究了五氨酚溞(PCP)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稀释水硬度为80─100mg/L(以CaCO3计)。急性和慢性试验均使用小于一日龄的幼溞,试验温度为25─26℃,慢性试验进行了20d。用小于一日龄幼溞进行的亚慢性试验暴露了19d,而用四日龄幼溞的亚慢性试验则进行了16d,水温均保持在19─20℃。PCP对大型溞的24h和48hEC50分别是489和245μg/L。依据第1胎所产幼溞数求得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在慢性试验中分别是160和80μg/L,在19d亚慢性试验中分别为200和100μg/L,二者相近。试验结果表明,第1胎所产幼溞数是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蚤 五氯酚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鲫、大鳞泥鳅——新的七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永欣 胡炜 成水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29,共4页
讨论了稀有鲫和大鳞泥鳅作为七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依据生长和现存量作为观察指标,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铬和五氯酚对大鳞泥鳅的N... 讨论了稀有鲫和大鳞泥鳅作为七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依据生长和现存量作为观察指标,测定了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铬和五氯酚对大鳞泥鳅的NOEC和LOEC。铬、铜、锌、镉和五氯酚对稀有鲫的NOEC分别是2500,10,200,20,80μg/L,LOEC分别是5000,20,400,40,160μg/L。铬和五氯酚对大鳞泥鳅的NOEC是2500和80μg/L,LOEC是5000和160μg/L。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和大鳞泥鳅是七天亚慢性试验的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Ju鲫 大鳞泥鳅 七天亚慢性试验 重有色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渗法制备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永欣 吕振林 +1 位作者 邢志国 赵西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3-56,共4页
铸渗法是目前制备颗粒增强表面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通过试验和热力学分析得到了采用V-EPC铸渗法制备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时SiC粒子在钢水铸渗过程中分解的热力学依据。通过改变试验条件和方案,可有效延缓碳化硅粒子的分解速度... 铸渗法是目前制备颗粒增强表面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通过试验和热力学分析得到了采用V-EPC铸渗法制备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时SiC粒子在钢水铸渗过程中分解的热力学依据。通过改变试验条件和方案,可有效延缓碳化硅粒子的分解速度,从而达到制备出复合效果良好的SiC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增强 表面复合材料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度对SiC_p/Al复合材料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永欣 马斌 吕振林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8-20,共3页
采用半固态机械搅拌法制备不同粒度的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SiC粒度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为100μm时,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布氏硬度值最大,相对磨损率最小。其... 采用半固态机械搅拌法制备不同粒度的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SiC粒度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为100μm时,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布氏硬度值最大,相对磨损率最小。其磨损机理是较软的铝基体对SiC颗粒起很好的支撑效果,使镶嵌在合金基体中耐磨的SiC颗粒对合金基体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粘着磨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态机械搅拌法 SiC粒度 SICP/AL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及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永欣 赵西城 吕振林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采用V-EPC铸渗方法,以Q235钢为母材,制备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其制备工艺及其冲蚀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剂的调整,可以制备出复合良好、表面平整的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其冲蚀磨损耐磨性可比Q235钢提高1.3倍... 采用V-EPC铸渗方法,以Q235钢为母材,制备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其制备工艺及其冲蚀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剂的调整,可以制备出复合良好、表面平整的SiC颗粒增强钢基表面复合材料,其冲蚀磨损耐磨性可比Q235钢提高1.3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表面复合 铸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渗法制备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永欣 赵西成 +1 位作者 吕振林 杨西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8-673,共6页
铸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新技术.综述这项技术在金属铸渗机理、铸渗工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概况,阐述铸渗法制备金属表面耐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铸渗机理和铸渗组织的新进展,总... 铸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新技术.综述这项技术在金属铸渗机理、铸渗工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概况,阐述铸渗法制备金属表面耐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铸渗机理和铸渗组织的新进展,总结了新近开发的一些改善铸渗效果的工艺措施,并指出了该项技术目前还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同时为金属基表面复合材料的制备、选择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渗工艺 铸渗机理 表面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角度对Si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永欣 赵西城 吕振林 《铸造》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497,500,共4页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Si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冲击角度对其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及其冲蚀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率随冲击角α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60°时最大;Si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相对耐冲蚀性在45°时...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Si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冲击角度对其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及其冲蚀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率随冲击角α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60°时最大;Si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相对耐冲蚀性在45°时最大,为Q235钢的3.82倍。随着冲击角度的变化,切削作用和冲击作用对基体的支撑效应和颗粒对基体的阴影效应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角度 SiC/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冲蚀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