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水象甲幼虫发生程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社文 谭小平 +3 位作者 张佳峰 曾燕清 李贵尤 杜永春 《植物检疫》 2007年第6期345-346,共2页
稻水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根后,导致水稻植株矮缩、发黄、分蘖减少甚至死苗,造成水稻严重减产,本文对稻水象甲发生程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损失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 稻水象甲幼虫 生长发育 产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水象甲种群扩散机制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社文 谭小平 +4 位作者 成进 彭晖 李建河 杨亚平 龚磊 《植物检疫》 2006年第6期343-344,共2页
通过对株洲县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和为害的观察,不同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调查,结合灯下虫口数量的综合分析认为,稻水象甲越冬场所广,是近年湖南省稻水象甲种群扩散和为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提出“依托农业防治... 通过对株洲县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和为害的观察,不同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效果对比调查,结合灯下虫口数量的综合分析认为,稻水象甲越冬场所广,是近年湖南省稻水象甲种群扩散和为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提出“依托农业防治,突出科学用药”的控害策略以及狠治越冬代成虫压基数,抛秧、移栽后3~5d狠治成虫,重治秧田减低转化率的全程控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扩散机制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诱杀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社文 解德华 +1 位作者 成进 张佳峰 《植物检疫》 2006年第3期148-150,共3页
阿维菌素、吡虫啉、锐劲特3种药剂与饼干粉、玉米粉、鱼粉、小颗粒乳猪饲料配制的7种诱杀剂和红火蚁克星Ⅳ型、地安灭蚁净处理红火蚁蚁巢试验证明:9种诱杀剂均能在4~7天内基本杀灭蚁巢内的工蚁、兵蚁、有翅繁殖蚁和蚁后,可应用到红... 阿维菌素、吡虫啉、锐劲特3种药剂与饼干粉、玉米粉、鱼粉、小颗粒乳猪饲料配制的7种诱杀剂和红火蚁克星Ⅳ型、地安灭蚁净处理红火蚁蚁巢试验证明:9种诱杀剂均能在4~7天内基本杀灭蚁巢内的工蚁、兵蚁、有翅繁殖蚁和蚁后,可应用到红火蚁诱杀处理中,尤其是地安灭蚁净对红火蚁引诱力强,适合红火蚁搬运,是防治红火蚁的理想诱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诱杀 饵剂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在湖南的发生及危害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社文 张佳峰 +1 位作者 解得华 成进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8,共3页
经过近3年对红火蚁发生危害规律的研究,本文详细阐述红火蚁在湖南张家界传入、发生及其生物学特性,以指导红火蚁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关键词 红火蚁 发生危害规律 监测与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脊菱蜡蝉的预测预防
5
作者 周社文 肖铁光 +4 位作者 刘年喜 成进 周检军 于宇 唐红健 《作物研究》 2005年第4期248-248,共1页
关键词 预测预防 国内外市场 栽培材料 黄花菜 检疫对象 传播性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的措施
6
作者 周社文 《湖南农业》 2000年第11期9-9,共1页
一、坚持抓好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工作 二化螟是危害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发生趋势逐年加重。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药剂防治,防治效果下降。近两年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18%杀虫双水剂,667平方米用200毫升,防治效果35%。
关键词 病虫害防治 抗药性 用药方法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稻水象甲发生状况与防治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立兵 周社文 +2 位作者 肖铁光 李姣 张佳峰 《作物研究》 2007年第1期68-70,73,共4页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检疫害虫,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对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发生实况、危害特点与发生规律、预测预报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好的防控稻水象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水象甲 发生规律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肖铁光 周社文 +3 位作者 李姣 孟祥建 李建和 何建云 《作物研究》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描述了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各龄历期。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在25士1℃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48.2d,... 描述了稻水象甲(Lissorhortrus oryzophilus Kusche)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各龄历期。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在长沙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幼虫在25士1℃温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48.2d,卵期7d,幼虫期30d,蛹期10d,成虫期30d左右。试验证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发育最适温度在22℃~25℃之间,卵的孵化率为84.2%,幼虫成活率为87.5%。但在高温条件下(〈32℃时),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相当低,并随着发育龄期增加死亡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生物学特性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脊菱蜡蝉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肖铁光 周社文 +4 位作者 王文艺 何建云 成进 周检军 唐红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2,76,共4页
为了解黄花菜检疫性害虫V脊菱蜡蝉(OliarusvicariousWalker)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于2003-2004年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V脊菱蜡蝉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越冬,一年中在6月下旬出现一次明显的成虫高峰.若虫在(25... 为了解黄花菜检疫性害虫V脊菱蜡蝉(OliarusvicariousWalker)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于2003-2004年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V脊菱蜡蝉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越冬,一年中在6月下旬出现一次明显的成虫高峰.若虫在(25±1)℃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153d,卵期22d,若虫期125d,成虫期6d.V脊菱蜡蝉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2℃和422.14日度,若虫各龄(1至5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24,13.30,8.19,5.80,13.60℃和1056,464.85,264.57,466.58,238.4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脊菱蜡蝉 生物学特性 消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诱剂对橘小实蝇的监测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年喜 周社文 +5 位作者 肖铁光 王伏强 何建云 郑先敏 吴昌奇 李姣 《作物研究》 2009年第3期201-202,共2页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可危害250多种水果和蔬菜。通过在湖南农业大学2 hm2柑橘园开展的4种不同性诱剂对橘小实蝇的监测诱集试验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对湖南农业大学橘园危害并不明显,橘小实蝇(Me)诱剂对橘小...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可危害250多种水果和蔬菜。通过在湖南农业大学2 hm2柑橘园开展的4种不同性诱剂对橘小实蝇的监测诱集试验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对湖南农业大学橘园危害并不明显,橘小实蝇(Me)诱剂对橘小实蝇的监测效果最好,可为及时发现该虫危害、监测疫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小实蝇 性诱剂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桑绵粉蚧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玲 刘慧 +2 位作者 欧高财 肖铁光 周社文 《作物研究》 2011年第3期245-248,共4页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给我国的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及越冬前后脂肪含量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存在雌雄二型现象,在30℃...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给我国的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针对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及越冬前后脂肪含量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存在雌雄二型现象,在30℃条件下,卵、若虫(1龄、2龄、3龄)的生长发育均较快,发育历期分别为1.2±0.17,4.5±0.50,2.3±0.26,3.2±0.17 d,产卵前期为8.1±0.06 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07℃,有效积温为10.12 d.℃,若虫期(1龄、2龄、3龄)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50,14.74,13.65℃;扶桑绵粉蚧越冬前、后脂肪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35.86%和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与瓜实蝇的显微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铁光 周社文 +3 位作者 张佳峰 黄玲 唐小燕 罗利娟 《作物研究》 2009年第4期272-272,274,F0002,F0003,共4页
采用moticam显微摄像技术,研究比较了桔小实蝇和瓜实蝇的显微形态,初步探讨了二种实蝇形态的差异,同时给出了23张二种实蝇显微形态特征图。
关键词 桔小实蝇 瓜实蝇 显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及其SIT防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姣 肖铁光 周社文 《作物研究》 200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原产于东南亚,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综述了桔小实蝇各虫态发育特性及行为偏好特性,并对SIT防治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概括,为更好地防治桔小实蝇和应用SIT防治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桔小实蝇 发育特性 SIT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卵巢发育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铁光 周社文 +2 位作者 张佳峰 黄玲 唐小燕 《作物研究》 2009年第4期273-274,F0002,共3页
利用显微摄影技术对湖南桔小实蝇卵巢发育研究表明,成虫卵粒成熟高峰期在6月中旬至下旬,故推算第一代产卵高峰期为6月中下旬。
关键词 桔小实蝇 卵巢发育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稻水象甲成虫越冬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年喜 黄志农 +5 位作者 周社文 杨亚平 倪新玲 刘勇 谭小平 李建河 《湖南农业科学》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对湖南稻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的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活动规律及其寄主营养与产卵繁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该虫的发生规律和测报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水象甲 越冬成虫 越冬规律 湖南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的几点体会
16
作者 成进 张佳峰 周社文 《植物检疫》 2005年第3期185-187,共3页
关键词 《植物检疫条例》 贯彻执行 植物检疫对象 市场经济发展 植物检疫工作 1992年 执法人员 病虫草害 农业生产 健康发展 检疫关 细则 植保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菜V脊菱蜡蝉(Oliarus vicarious Walker)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17
作者 刘年喜 肖铁光 +4 位作者 周社文 成进 何健云 周检军 唐红健 《作物研究》 2005年第4期244-245,共2页
V脊菱蜡蝉隶属同翅目(H om op tera)菱蜡蝉科(C ix iid ae),是为害黄花菜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对V脊菱蜡蝉各虫态进行了研究,为V脊菱蜡蝉栖息地调查和V脊菱蜡蝉各龄虫态鉴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V脊菱蜡蝉 检疫性害虫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水稻一种新的矮缩病研究简报
18
作者 萧启明 吴力游 +2 位作者 刘学端 张内河 周社文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964-965,共2页
1992年9月,在湖南省几个县的晚稻上,发现一种未见报道的“矮缩病”,其症状与国内外报道的水稻病毒病明显不同。病株严重矮缩,分蘖明显增多,节间缩短,叶枕重叠,叶枕间偶有小开叶抽出。孕穗期观察,病株只有健株的1/3高(健株均高为106cm,... 1992年9月,在湖南省几个县的晚稻上,发现一种未见报道的“矮缩病”,其症状与国内外报道的水稻病毒病明显不同。病株严重矮缩,分蘖明显增多,节间缩短,叶枕重叠,叶枕间偶有小开叶抽出。孕穗期观察,病株只有健株的1/3高(健株均高为106cm,病株均高为36cm),新叶薄而脆,黄化或斑驳花叶,部分心叶纵卷,或叶尖捻卷枯死,有的老叶及叶鞘皱缩;根系变黑、衰退,抽穗期无穗抽出(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缩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大实蝇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穗 何建云 +3 位作者 张佳峰 周社文 刘年喜 肖铁光 《作物研究》 2009年第3期203-204,207,共3页
柑橘大实蝇Tetradacus citri(Chen)是一种毁灭性的检疫害虫,严重威胁柑橘类作物。描述了柑橘大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并且通过设定不同温度:0,3,10,15,21℃与自然对照6.5℃,观察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发生与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试... 柑橘大实蝇Tetradacus citri(Chen)是一种毁灭性的检疫害虫,严重威胁柑橘类作物。描述了柑橘大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并且通过设定不同温度:0,3,10,15,21℃与自然对照6.5℃,观察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发生与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的蛹经O℃或21℃处理30d后,完全不能羽化,10℃下处理的蛹,羽化率与处理时间长短关系不大,为68.3%-76.7%,15℃下30d后羽化率明显下降,为33.3%。还对湖南省境内柑橘大实蝇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具体通过药剂筛选试验进行了探讨,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猎蝇的诱杀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诱剂和常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大实蝇 生物学特性 羽化 综合防治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桑绵粉蚧雄虫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凤 刘慧 +3 位作者 肖铁光 欧高财 周社文 陈常铭 《作物研究》 2011年第1期63-65,共3页
研究表明,扶桑绵粉蚧雄虫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寄主、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湿度)和种群密度。扶桑绵粉蚧在65%~70%RH,24 h全光照,温度28±1℃条件下,取食棉花(营养生长期)产雄率最大,雌雄比例为0.62∶0.38;在室温、24h全光照、... 研究表明,扶桑绵粉蚧雄虫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寄主、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湿度)和种群密度。扶桑绵粉蚧在65%~70%RH,24 h全光照,温度28±1℃条件下,取食棉花(营养生长期)产雄率最大,雌雄比例为0.62∶0.38;在室温、24h全光照、80%RH条件下,取食棉花(营养生长期)时,种群密度在200头/株产生雄虫的机率最大,雌雄比例为0.585∶0.415。相同条件下,取食冬苋菜(营养生长期)产雄率最大,雌雄比例为0.68∶0.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雄虫 寄主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