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贵州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1
作者 周罗娜 刘辉 +4 位作者 王梅 陆邦富 李俊 刘军林 陈中爱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2,共6页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酸汤和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红酸汤样品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红酸汤样品,多样性低于红酸汤样品;真菌菌群则相反。两种红酸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存...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酸汤和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红酸汤样品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红酸汤样品,多样性低于红酸汤样品;真菌菌群则相反。两种红酸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对丰度上。从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8个细菌门、4个真菌门,从韭菜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18个细菌门、3个真菌门,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1%)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从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43个细菌属、25个真菌属,从韭菜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103个细菌属、18个真菌属,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1%)均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迟缓乳杆菌属(Lenti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小坂菌属(Kosakonia)、乳酪杆菌属(Lacticaseibacillus)、Lactiplantibacillus;优势真菌属均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毕赤酵母属(Pichia)、Ascomycota_gen_Incertae_sedis、Tetracladium、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红酸汤 韭菜红酸汤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酒曲发酵马铃薯蒸馏酒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2
作者 周罗娜 贺圣凌 +2 位作者 吕都 邓禄军 范士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为探究不同酒曲对马铃薯蒸馏酒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以“黔薯7号”马铃薯作为原料,选取5种市售酒曲(AK、AB、AN、YD、CZC)分别发酵制备马铃薯蒸馏酒,对马铃薯蒸馏酒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感官评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为探究不同酒曲对马铃薯蒸馏酒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以“黔薯7号”马铃薯作为原料,选取5种市售酒曲(AK、AB、AN、YD、CZC)分别发酵制备马铃薯蒸馏酒,对马铃薯蒸馏酒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感官评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马铃薯蒸馏酒理化指标差异较大,酒曲YD、AB、AK、CZC发酵酒样的酒精度(37.50%vol)、总酸含量(3.80 g/L)、p H值(4.40)、总酯含量(400.67 g/L)分别最高,甲醇含量均远低于国家规定。CZC发酵酒样感官评分最高,为87.1分。从5种酒样中共检出6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酒曲AK、AB、AN、YD、CZC发酵酒样分别检出26种、29种、20种、18种、30种,其中共有成分4种,分别为β-苯乙醇、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主成分分析(PCA)可将5种马铃薯蒸馏酒区分,说明不同酒曲对马铃薯蒸馏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和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可为马铃薯蒸馏酒酿造酒曲的筛选、研发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曲 马铃薯 蒸馏酒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5 位作者 朱秀英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8,共12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霉菌 茶炭疽病 发酵液 响应面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快速诱变选育高产单宁酶菌株 被引量:5
4
作者 熊进 吴鑫颖 +3 位作者 邱树毅 简辉 周罗娜 任佳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230,共6页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处理黑曲霉B0201,选育高产单宁酶突变株,为单宁酶的发酵生产提供优良菌株。确定等离子体处理条件,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挑选突变株,利用变色圈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产酶量,获得最佳诱变时间为180 s,正突变率高...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处理黑曲霉B0201,选育高产单宁酶突变株,为单宁酶的发酵生产提供优良菌株。确定等离子体处理条件,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挑选突变株,利用变色圈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产酶量,获得最佳诱变时间为180 s,正突变率高达19%。通过2%的高浓度单宁酸显色平板初筛850株菌,液态摇瓶发酵复筛90株菌,得到高产单宁酶的菌株B1401。诱变后单宁酶酶活为17.61 U/g,是原始菌株酶活8.94 U/g的2倍左右,且传代菌种产单宁酶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酶 黑曲霉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诱变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片的热泵干燥与干燥动力学拟合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罗娜 王辉 +4 位作者 刘嘉 刘永翔 雷尊国 叶发银 计保芮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6期208-213,共6页
以马铃薯为原料,拟探索在热泵干燥的过程中,马铃薯片的切片厚度、漂烫时间、干燥温度、马铃薯品种及酸、盐处理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片的切片厚度、漂烫时间、干燥温度对干燥速率均有较大影响,当切片厚度为2 mm,漂烫时间为... 以马铃薯为原料,拟探索在热泵干燥的过程中,马铃薯片的切片厚度、漂烫时间、干燥温度、马铃薯品种及酸、盐处理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片的切片厚度、漂烫时间、干燥温度对干燥速率均有较大影响,当切片厚度为2 mm,漂烫时间为60 s,干燥温度为80℃时,马铃薯片的干燥速率最快;马铃薯品种不同,干燥速率也有所不同,其中品种为费乌瑞它的马铃薯片干燥速率最快;马铃薯片经过酸、盐预处理均能提高热泵干燥的干燥速率,其中乳酸、氯化钠提高得最多。通过模型拟合,得出符合马铃薯片热泵干燥动力学特性的模型为Page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马铃薯片热风干燥的过程,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片 热泵干燥 模型拟合 动力学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饼病病原菌与茶树互作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辉 玉锋 +4 位作者 周罗娜 赵兴丽 罗林丽 贺圣凌 张欣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44-50,共7页
茶饼病是危害我国茶产业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其主要危害茶树嫩叶、新梢,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目前,关于茶饼病的流行规律、病原菌分离及防治技术等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鲜见关于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的研究报道。为茶饼病科学、高效... 茶饼病是危害我国茶产业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其主要危害茶树嫩叶、新梢,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目前,关于茶饼病的流行规律、病原菌分离及防治技术等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鲜见关于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的研究报道。为茶饼病科学、高效的绿色防控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茶饼病病原菌、病原菌与茶树互作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饼病 外担菌 互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脱水不添加防腐剂冷藏马铃薯泥产品的灭菌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罗娜 刘嘉 +2 位作者 陈中爱 王梅 刘永翔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186-189,共4页
以马铃薯泥产品为主要原料,以微生物为主要指标,以色差、脂肪氧化程度为次要指标,研究高温高压、微波、二次蒸煮灭菌方法对不脱水马铃薯泥产品贮藏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脱水不添加防腐剂真空包装的薯泥在以上3种灭菌方式中,4℃冷藏... 以马铃薯泥产品为主要原料,以微生物为主要指标,以色差、脂肪氧化程度为次要指标,研究高温高压、微波、二次蒸煮灭菌方法对不脱水马铃薯泥产品贮藏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脱水不添加防腐剂真空包装的薯泥在以上3种灭菌方式中,4℃冷藏条件下二次蒸煮灭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泥 灭菌方式 冷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周罗娜 陈银翠 +5 位作者 玉锋 赵兴丽 卢声洁 刘辉 罗林丽 贺圣凌 《茶叶通讯》 2021年第2期247-252,共6页
为明确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叶绿素总量,MDA摩尔质量浓度以及PPO、POD、PAL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稀释50倍的木霉菌... 为明确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的促生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叶绿素总量,MDA摩尔质量浓度以及PPO、POD、PAL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稀释50倍的木霉菌发酵液对茶树幼苗进行灌根处理20 d,茶树幼苗株高、根长、根重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12.57%、40.40%和61.70%(P<0.05);叶绿素总量明显增加,增幅为14.71%(P<0.05);MDA摩尔质量浓度明显降低,降幅为27.93%(P<0.05);PPO、POD、PAL酶活性增高,增幅分别为31.47%(P<0.05)、10.64%(P<0.05)和4.21%。稀释50倍的木霉菌发酵液,除了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茶树幼苗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发酵液 茶树幼苗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罗娜 赵兴丽 +4 位作者 玉锋 刘辉 罗林丽 贺圣凌 陈银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8期96-100,109,共6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发酵培养基,以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后的茶炭疽菌菌落直径为优化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建立了发酵培养基优化模型,获得了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比如下:葡萄糖18.34g/L、酵母浸膏1.88g/...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发酵培养基,以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后的茶炭疽菌菌落直径为优化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建立了发酵培养基优化模型,获得了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比如下:葡萄糖18.34g/L、酵母浸膏1.88g/L、磷酸氢二钾0.86g/L、硫酸亚铁0.63g/L。在此条件下,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后的茶炭疽菌菌落直径为3.01cm,比未优化前的菌落直径缩小了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发酵液 茶炭疽菌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凝胶添加剂替代明矾对荞酥质构与风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罗娜 黄珊 +6 位作者 刘辉 李俊 贺圣凌 卢扬 刘思睿 曾勇 陈昌恒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143-153,共11页
【目的】探明食品凝胶添加剂替代传统添加剂明矾生产荞酥的可行性,为贵州绿色优质特色食品荞酥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传统添加剂明矾作对照,开展黄原胶、魔芋胶、瓜尔豆胶和谷朊粉4种凝胶添加剂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苦荞粉流变... 【目的】探明食品凝胶添加剂替代传统添加剂明矾生产荞酥的可行性,为贵州绿色优质特色食品荞酥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传统添加剂明矾作对照,开展黄原胶、魔芋胶、瓜尔豆胶和谷朊粉4种凝胶添加剂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苦荞粉流变性质、糊化特性、质构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明矾替代添加剂;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复配添加剂组合,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4种添加剂添加量在0.2%~1.0%时(添加剂占主料苦荞粉的质量百分比),均可明显提升苦荞粉流变学性质、糊化特性及质构特性。4种添加剂最优复配添加剂组合为黄原胶0.2%+魔芋胶0.3%+瓜尔豆胶0.5%+谷朊粉0.2%,该条件下的苦荞粉流变学性质为应力137.29 Pa、黏度0.72 Pa·s、法向应力36.87 Pa,质构特性为硬度1.19 N、粘附性0.90 mJ、内聚性0.49 Ratio、弹性1.28 mm、胶粘性0.56 N、咀嚼性1.03 mJ,与明矾对照最接近;损耗模量(G")曲线与明矾吻合度好。最优复配添加剂制得荞酥的微观结构与明矾相当,均表现紧密;感官评价为82.90分,荞酥质构特性为硬度54.00 N、粘附性0.32 mJ、内聚性0.18 Ratio、弹性2.54 mm、胶粘性19.97 N、咀嚼性50.56 mJ,与明矾无显著差异。【结论】黄原胶、魔芋胶、瓜尔豆胶和谷朊粉4种食品凝胶添加剂均可作为荞酥生产中传统明矾添加剂的替代品,尤其以4种添加剂复配组合效果最佳,最优复配添加剂组合为黄原胶0.2%+魔芋胶0.3%+瓜尔豆胶0.5%+谷朊粉0.2%,该复配添加剂组合能更好地提升荞酥的质构特性、突出其风味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酥 苦荞粉 明矾 黄原胶 魔芋胶 瓜尔豆胶 谷朊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兴丽 张金峰 +4 位作者 玉锋 赵玳琳 张莉 周罗娜 陶刚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1-439,共9页
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拮抗木霉菌,本文采用梯度稀释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木霉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出1株强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该菌株对茶炭疽病菌抑菌率达76.96%,并能在茶炭... 为获得对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拮抗木霉菌,本文采用梯度稀释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木霉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中筛选出1株强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该菌株对茶炭疽病菌抑菌率达76.96%,并能在茶炭疽病菌菌落上产生大量白色菌丝及绿色分生孢子,使茶炭疽病菌菌落萎缩,颜色变暗;其发酵液也能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0.08%。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株LS17110205发酵液能使茶炭疽菌菌丝表面皱缩。基于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LS17110205鉴定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该研究结果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抑菌率 茶炭疽病 鉴定 木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红曲霉FBKL3.0018液态发酵产酯化酶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任佳明 李付丽 +2 位作者 吴鑫颖 邱树毅 周罗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73,共5页
以从中温大曲中筛选获得的紫色红曲霉FBKL3.0018为研究对象,并对该菌株液态发酵产酯化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此菌株优化后的液态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5%麦芽糖、2%牛肉膏、0.04%硫酸镁,最高酶活力达到116.... 以从中温大曲中筛选获得的紫色红曲霉FBKL3.0018为研究对象,并对该菌株液态发酵产酯化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此菌株优化后的液态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5%麦芽糖、2%牛肉膏、0.04%硫酸镁,最高酶活力达到116.32 U/m L,较培养基优化前提高45%;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5 d、摇床转速160 r/min,最高酶活力达到153.34 U/m L,较培养条件优化前提高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红曲霉 酯化酶 液态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魔芋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兴丽 贺圣凌 +4 位作者 刘思睿 罗林丽 周罗娜 范士杰 玉锋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63,共8页
镰刀菌引起的魔芋茎腐病是魔芋栽培过程中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贵州省兴义市魔芋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9年从贵州省兴义市采集魔芋茎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rDNA-ITS与tef序列分析的分子鉴... 镰刀菌引起的魔芋茎腐病是魔芋栽培过程中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贵州省兴义市魔芋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9年从贵州省兴义市采集魔芋茎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rDNA-ITS与tef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3株镰刀菌纯培养物,经鉴定分属于2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菌株xymy-8没有致病性,茄腐镰刀菌菌株xymy-7、xymy-9有致病性,且致病性有差异,其中菌株xymy-7的致病性强于菌株xymy-9的致病性。试验结果为魔芋茎腐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茎腐病 镰刀菌 分子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芽苗黄酮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珊 刘辉 +6 位作者 周罗娜 卢扬 李俊 陈昌恒 吕都 潘牧 曾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63-70,共8页
为提高苦荞芽苗黄酮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以卡拉胶+变性淀粉、阿拉伯胶(gum arabic,GA)+变性淀粉、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变性淀粉+明胶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三种苦荞芽苗黄酮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水分含量、休止角、吸湿性... 为提高苦荞芽苗黄酮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以卡拉胶+变性淀粉、阿拉伯胶(gum arabic,GA)+变性淀粉、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变性淀粉+明胶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三种苦荞芽苗黄酮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水分含量、休止角、吸湿性和抗氧化特性等理化指标及微观形态、粒径等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卡拉胶+变性淀粉制备的微胶囊水分含量(6.58%)较低,堆积密度较大,休止角较小(13.20°),流动性较好,吸湿性变化慢,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抗氧化能力更强,表面形态饱满,呈球形,粒径均一度较高。GA+变性淀粉、MD+变性淀粉+明胶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较高依次为82.21%、82.72%,相较于卡拉胶+变性淀粉,这两种微胶囊抗氧化能力较低,吸湿稳定性较差,颗粒表面有较大孔洞且粒径均一度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三种微胶囊都含有黄酮的特征吸收峰。三种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释放性能优于在模拟胃液中,这有利于芯材在肠道中释放并发挥抗氧化作用。综合分析可知,卡拉胶+变性淀粉是制备苦荞芽苗提取物微胶囊较为理想的壁材。该研究有助于促进苦荞芽苗提取物的微胶囊化及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芽苗黄酮 微胶囊化 喷雾干燥 壁材 功能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分子标记的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4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84-1692,共9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 【目的】研究贵州省茶棍蓟马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为掌握贵州省茶棍蓟马的遗传动态和扩散规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棍蓟马种群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为靶标,利用MEGA 6.0、DnaSP 5.10、Arlequin 3.5.2.2和Network 2.0等软件对种群遗传分化、基因流水平、分子变异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基于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分析时,分别检测到11种和9种单倍型,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较高,分别为0.609和0.633;总体遗传固定指数(FST)分别为0.11902和0.09052,基因流(Nm)分别为2.00和2.51,表明贵州省茶棍蓟马各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高,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mtDNA CO Ⅰ和mtDNA CO Ⅱ基因序列的单倍型网状树分析均无明显分支;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表明,茶棍蓟马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总群体的中性检验Fu’s Fs不显著(P>0.05),且错配分布曲线呈现多峰,说明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或处于临界状态。【结论】贵州省茶棍蓟马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虽然尚未形成明显的种群扩张,但可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将茶棍蓟马种群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贵州省茶产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mtDNA COⅠ基因 mtDNA CO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茶棍蓟马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林丽 孟泽洪 +6 位作者 李帅 赵兴丽 周罗娜 贺圣凌 魏茹蕙 张欣 玉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0-511,共12页
【目的】基于mtDNA COI和COⅡ的联合序列,探讨中国南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利用MEGA 6.0,DnaSP 5.10和Arlequin 3.5.2.2等软件对中国南方茶棍蓟马8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目的】基于mtDNA COI和COⅡ的联合序列,探讨中国南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利用MEGA 6.0,DnaSP 5.10和Arlequin 3.5.2.2等软件对中国南方茶棍蓟马8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子变异及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推断群体演化历史。【结果】茶棍蓟马mtDNA COI和COⅡ序列均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COI和COⅡ联合序列的长度为1146 bp,共有22个单倍型。中国南方茶棍蓟马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92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600)。8个地理种群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高(F_(ST)=0.84830),基因交流水平低(Nm=0.040),群体可能由于遗传漂变而发生明显分化。AMOVA分析显示,茶棍蓟马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种群(F_(CT)=0.84922);Mantel检测显示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029,P<0.01)。中性检验结果表明,除云南两个地理种群外的其他地理种群近期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结论】中国南方茶棍蓟马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基因交流较少;地理距离可能是影响茶棍蓟马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地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白魔芋软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林丽 赵兴丽 +5 位作者 周罗娜 贺圣凌 刘思睿 张欣 罗可 玉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37-3146,共10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探究杀菌剂对病原菌株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白魔芋软腐病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集自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种植基地具有软腐病典型症状的白魔... 【目的】明确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探究杀菌剂对病原菌株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白魔芋软腐病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集自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种植基地具有软腐病典型症状的白魔芋茎部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所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结合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对病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选取13种常见杀菌剂,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确定引起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为环状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菌株编号XYmy-A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供试杀菌剂中有7种药剂对菌株XYmyA1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0%乙蒜素乳油、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微乳剂、25%溴菌腈微乳剂、3%中生菌素可溶液剂和0.3%四霉素水剂在供试浓度下对病原菌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而1.5%噻霉酮水乳剂和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只有在高浓度下对病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0.3%四霉素对菌株XYmy-A1的抑制效果最强,其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_(50))为0.1980 mg/L,其次是25%溴菌腈微乳剂,其EC50为9.1359 mg/L。【结论】引起贵州省安龙县白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为环状果胶杆菌,可首选0.3%四霉素水剂和25%溴菌腈微乳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效试验,1.5%噻霉酮水乳剂、3%中生菌素可溶液剂、80%乙蒜素乳油和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微乳剂可作为备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魔芋 软腐病 病原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土壤有益微生物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兴丽 卢声洁 +3 位作者 贺圣凌 罗林丽 周罗娜 玉锋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4个品种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情况,通过相似性分析初步探讨茶树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与其抗病性的关系。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黄金芽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低,中茶108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高;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样品共检测到10个门类的细菌,主要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0.13%~36.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52%~32.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01%~21.0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2%~17.84%);4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放线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中茶108根际土壤细菌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茶108与黄金芽群落结构差异最大;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含有的有益微生物包括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 spp.)、Gaiellal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以及Nitrosomonadaceae spp.。其中,黄金茶与黄金芽根际土壤5种有益微生物含量均高于中茶108和白叶一号;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金芽与黄金茶的发病情况比中茶108和白叶一号严重,表明茶树抗病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茶树的抗病性,有益微生物菌群所占比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优势菌群 多样性 有益微生物 炭疽病 抗病性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曲发酵夏秋茶毒理学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圣凌 赵兴丽 +3 位作者 周罗娜 宋诗颖 罗林丽 刘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1-247,共7页
目的 利用红曲发酵夏秋茶,探究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食用毒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红曲发酵夏秋茶进行遗传毒性评价。结果 经过急性经... 目的 利用红曲发酵夏秋茶,探究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价其食用毒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红曲发酵夏秋茶进行遗传毒性评价。结果 经过急性经口给药的受试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且雌雄小鼠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大于10 g/(kg BW),属于实际无毒级,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红曲发酵夏秋茶各剂量组嗜多染红细胞/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red blood cells,PCE/RBC)比例无明显差别,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红曲发酵夏秋茶无细胞毒性。结论 在本试验研究剂量和条件下,通过红曲发酵的夏秋茶既无食用毒性也无遗传毒性,该结论能为其食用安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夏秋茶 安全性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苦荞茎叶提取物对甘薯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辉 周罗娜 +2 位作者 贺圣凌 王梅 罗林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13期100-101,共2页
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甘薯褐变的关键酶。以4个苦荞品种(黔苦2015、黔苦2号、黔农7014、西农9940)为材料,进行室内发芽培养获得幼苗,收集茎叶,并磷酸盐缓冲液为提取液获得4种苦荞茎叶提取物,研究其对甘薯块茎PPO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 多酚氧化酶(PPO)是导致甘薯褐变的关键酶。以4个苦荞品种(黔苦2015、黔苦2号、黔农7014、西农9940)为材料,进行室内发芽培养获得幼苗,收集茎叶,并磷酸盐缓冲液为提取液获得4种苦荞茎叶提取物,研究其对甘薯块茎PPO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黔农7014苦荞品种的茎叶磷酸盐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可逆过程,抑制常数(KI=KIS)为33.53μL。研究结果可为探寻甘薯PPO的天然抑制剂奠定关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茎叶 多酚氧化酶 黑美人马铃薯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