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汉族青少年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夏才伟 邱勇 +3 位作者 孙旭 邱旭升 朱泽章 朱锋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1-573,共3页
目的检测江苏地区青少年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分布情况,建立正常青少年VDR基因多态性分布谱。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139名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VDR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39名青少年中,VDR... 目的检测江苏地区青少年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分布情况,建立正常青少年VDR基因多态性分布谱。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139名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VDR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39名青少年中,VDR基因AA、Aa和aa基因型分别为8(5.76%)名、55(39.57%)名和76(54.67%)名,BB、Bb和bb基因型分别为7(5.04%)、34(24.46%)和98(70.50%)。结论江苏地区汉族健康青少年VDR基因型分布男女性别之间趋于一致,与文献报道的国人、日本人没有显著性差异,与韩国人、欧洲人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等位基因 种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夏才伟 王生介 +4 位作者 厉晓龙 刘伟峰 刘俊 杨雷 蒋小军 《脊柱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L4/L5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6月行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其中单侧内固定16例,平均随访22.1个月;双侧内固定24例,平均随访...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L4/L5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6月行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其中单侧内固定16例,平均随访22.1个月;双侧内固定24例,平均随访20.8个月。比较2种手术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评分、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种手术患者术前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评分、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单侧固定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方面优于双侧的患者。结论初期临床结果表明单侧内固定能够提供和双侧内固定同样的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费用更低,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胸廓成形术后肋骨自然再生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夏才伟 邱勇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钱邦平 朱锋 马薇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情况,比较男女性患者间肋骨再生差异。方法:1999年至2004年我院共行脊柱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及胸廓成形术治疗66例AIS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15.62岁,平均Cobb角58...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情况,比较男女性患者间肋骨再生差异。方法:1999年至2004年我院共行脊柱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及胸廓成形术治疗66例AIS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15.62岁,平均Cobb角58.86°;男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16.83岁,平均Cobb角60.87°。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复诊时应用Philips等提出的肋骨再生分级标准对患者肋骨再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个月复诊60例患者,225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31.6%处于再生4级,52.9%处于5级;术后6个月复诊29例患者,107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79.4%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复诊32例患者,121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0.1%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内未见肋骨再生达到7级;术后2年复诊22例患者,79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8.7%处于再生5~7级,其中有4根肋骨(5.1%)达到7级。男女患者间肋骨再生分级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IS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可分为2期,即肋骨形成期和塑形改建期,肋骨形成期在术后6个月基本完成,塑形改建期则持续时间较长;肋骨再生没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廓成形术 肋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髌股关节的股骨髁骨折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夏才伟 蒋青 谢小肖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90-190,192,共2页
单纯股骨髁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发病率较低,累及髌股关节面的股骨髁骨折更为少见,因属于关节内骨折,如处理不当,术后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笔者于2015年10月收治1例累及髌股关节面的股骨髁骨折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股骨髁骨折 髌股关节面 空心螺钉内固定 关节内骨折 创伤性关节炎 四肢骨折 右膝部 骨折块 功能锻炼 随访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脊柱侧凸
5
作者 夏才伟 邱勇 《颈腰痛杂志》 2006年第1期67-71,共5页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在青少年中发病较为普遍,且病因至今未明,成为脊柱外科界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鸡、兔、大鼠等动物的脊柱侧凸模型,以研...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Scoliosis,IS)在青少年中发病较为普遍,且病因至今未明,成为脊柱外科界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鸡、兔、大鼠等动物的脊柱侧凸模型,以研究其发病机制。本文就多年来脊柱侧凸模型建立情况及当前病因学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藉此对今后的实验开展工作有所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动物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6
作者 厉晓龙 王生介 +3 位作者 夏才伟 刘伟峰 杨雷 蒋小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7期3100-3104,共5页
背景:脊柱双侧内固定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形成的应力遮挡效应会导致融合椎体的骨量丢失以及临近椎体退变加速。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01/2... 背景:脊柱双侧内固定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形成的应力遮挡效应会导致融合椎体的骨量丢失以及临近椎体退变加速。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01/2010-01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全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JOA评分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固定后及末次随访与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5例患者中优36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91%。6个月后X射线及CT提示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提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固定 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疗效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生介 厉晓龙 +4 位作者 夏才伟 刘伟峰 刘俊 杨雷 蒋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3-587,共5页
目的:比较单侧及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探讨单侧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3月~2009年6月在我科行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固定术治疗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4例,其中行单侧内固定22... 目的:比较单侧及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探讨单侧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3月~2009年6月在我科行髓核摘除椎体间融合固定术治疗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4例,其中行单侧内固定22例,平均随访20.3个月;双侧内固定32例,平均随访19.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无统计学差异,术前VAS评分及ODI评分单侧组分别为7.23分和42.36分,双侧组分别为6.96分和41.88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单侧组分别为2.77分和16.82分,双侧组分别为2.91分和18.75分,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比双侧组平均减少22min,出血量平均减少57ml,住院费用平均减少6007元,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异。结论: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达到双侧内固定同样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费用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下关节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守丰 邱勇 +3 位作者 夏才伟 朱泽章 朱锋 马兆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7-200,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上、下端椎及顶椎凸、凹侧下关节突软骨组织学分级和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探讨其软骨内成骨性生长在侧凸进展中的作用。方法:16例AIS患者,平均年龄13.5岁,取...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上、下端椎及顶椎凸、凹侧下关节突软骨组织学分级和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探讨其软骨内成骨性生长在侧凸进展中的作用。方法:16例AIS患者,平均年龄13.5岁,取上、下端椎和顶椎凸、凹侧下关节突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其软骨细胞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凋亡指数(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采用PCNA/PARP比值及组织学分级作为软骨内成骨活跃程度的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AIS患者上、下端椎和顶椎凸、凹侧下关节突软骨组织学分级、软骨细胞的增殖指数(PCNA)、凋亡指数(PARP)和PCNA/PARP比值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上、下端椎和顶椎凸、凹侧下关节突软骨内成骨活跃程度没有差异,关节突软骨内成骨性生长发育可能对脊柱侧凸进展没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关节突 软骨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前后柱骨骺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守丰 邱勇 +3 位作者 夏才伟 朱泽章 朱锋 马兆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5-309,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前后柱软骨组织学和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无差异及其对脊柱侧凸发生、进展的影响。方法:26例11~16岁AI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行前路松解术或前路矫...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前后柱软骨组织学和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无差异及其对脊柱侧凸发生、进展的影响。方法:26例11~16岁AI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行前路松解术或前路矫形内固定术;B组14例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术。A组取胸弯上端椎、顶椎和下端椎椎体生长板,B组取下关节突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其软骨细胞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指数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指数。采用组织学分级作为生长潜能的指标,PCNA指数和PARP指数分别代表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作为软骨内成骨活跃度的指标。结果:A组AIS患者前柱椎体生长板组织学分级、增殖-肥大层软骨细胞的增殖指数(PCNA)和凋亡指数(PARP)均明显高于B组AIS患者后柱下关节突软骨,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同年龄段AIS患者脊柱前、后柱生长潜能和软骨内成骨活跃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前柱生长过快、后柱生长缓慢,从而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和进展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软骨 软骨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伟峰 王生介 +3 位作者 夏才伟 厉晓龙 杨雷 蒋小军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后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26例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后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26例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L4~5椎间盘突出症19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7例。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评分等功能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末次随访时VAS、ODI及JOA评分,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6~28个月,平均22个月;末次随访时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椎间不稳的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表明,单侧内固定能提供与双侧内固定相同的疗效,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邱勇 夏才伟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钱邦平 朱锋 马薇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03-506,共4页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及1~3年随访的矫形效果,探讨性别对AIS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1999年~2004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LenkeⅠ型AIS患者56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15.4岁,平均Cobb角58.0°,...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及1~3年随访的矫形效果,探讨性别对AIS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1999年~2004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LenkeⅠ型AIS患者56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15.4岁,平均Cobb角58.0°,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男性21例,平均年龄16.0岁,平均Cobb角63.2°,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及并发症,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男女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66min和258min,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1689ml和1343ml,输血量分别为1148ml和919ml,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0.9个和10.7个,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和1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平均Cobb角分别为26.4°和27.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4%和56%,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27.3°和29.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6%和45%,矫正丢失分别为4.3°和6.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男女性AIS患者在术后及1~3年随访的矫形效果、手术相关参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性别对AIS患者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性别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角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的骨密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旭 邱勇 +8 位作者 朱锋 李卫国 邱旭升 夏才伟 刘臻 朱泽章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13-617,634,共6页
目的分析低角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女性患者的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探讨其与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18例Cobb角15~40°的女性AIS患者。... 目的分析低角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女性患者的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探讨其与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18例Cobb角15~40°的女性AIS患者。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非优势侧股骨颈和腰椎的BMC/BMD。探讨这两个部位的BMC/BMD与患者的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的年龄平均为(13.4±1.4)岁,Cobb角平均为(28.3±6.2)°。股骨颈BMD平均为(0.827±0.103)g/cm2,腰椎BMD平均为(0.887±0.124)g/cm2,显著低于同龄健康女性儿童;股骨颈BMC平均为(3.49±0.56)g,腰椎BMC平均为(29.78±7.37)g。患者的BMC/BMD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而与体重、身高、Risser征、月经状况、BMI和年龄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和年龄是影响患者BMD的主要因素。结论低角度女性AIS患者存在全身性的骨量减低,且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而与生长发育和人体测量学相关指标显著相关。这提示AIS患者的骨量减低与生长发育和低体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骨密度 低角度 女性儿童 生长发育 人体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中钙调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芮碧宇 邱勇 +1 位作者 夏才伟 朱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于手术中取A、B组患者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取C组患者非病变部位两侧椎旁肌作为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标本钙调蛋白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mRNA表达量。结果:A、B组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比C组高(P<0.05),并且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显著高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钙调蛋白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比A组患者高(P<0.05),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显著低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钙调蛋白mRNA在AIS患者椎旁肌中的表达较无脊柱侧凸者高,而且其表达随着侧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AIS患者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表达有异常,钙调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钙离子通道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钙调蛋白 肌浆网钙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及单枚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3
14
作者 厉晓龙 王生介 +3 位作者 刘伟峰 夏才伟 刘俊 杨雷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后路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经单侧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后路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经单侧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2±6)个月。6个月后X线及CT提示椎间融合,钛网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无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评定,术前(4±0.5)分,术后(13±0.8)分,平均改善率为85%。结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弓根螺钉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中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嵘 邱勇 +3 位作者 芮碧宇 顾香芳 夏才伟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32-534,共3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NT-3 mRNA表达水平。取4例相同年龄段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切口头端非病变部位椎旁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椎旁肌中NT-3的mRNA表达阳性率50%,相对表达量为0.0237±0.0158,IS组患者椎旁肌中表达阳性率63.16%,相对表达量为0.1213±0.0939,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P=0.051)。9例Cobb角>50°的IS患者表达阳性率为44.44%,相对表达量0.0431±0.0359,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0例Cobb角≤50°的IS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80%,相对表达量为0.1604±0.0895,与对照组和Cobb角>50°的IS患者比较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正常椎旁肌组织中NT-3在核酸水平微量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组织中NT-3 mRNA表达增加,尤其在小角度IS患者中增加明显,提示IS患者中存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神经营养素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4
16
作者 厉晓龙 王生介 +2 位作者 夏才伟 刘伟峰 刘锦波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腰椎后路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枚Cage的融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腰椎后路经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枚Cage的融合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评定,本组优良率为92%。结论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17
作者 王嵘 邱勇 +3 位作者 蒋健 王景美 夏才伟 张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74-475,F0003,共3页
国内脊髓空洞症的动物模型多见于兔、犬等大中型动物。我们建立了一种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的大鼠模型,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23只,动物证号SCXK(沪)2003-0002,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12只... 国内脊髓空洞症的动物模型多见于兔、犬等大中型动物。我们建立了一种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的大鼠模型,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23只,动物证号SCXK(沪)2003-0002,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12只,自体血液注射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和假手术组(D组)各3只,正常组(E组)2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大鼠模型 交通 动物模型 生理盐水组 雄性大鼠 自体血液 实验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DOBUTTON纽扣钢板技术重建肩锁关节初期疗效
18
作者 朱建国 夏才伟 恽常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58-460,共3页
目的评价纽扣钢板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期疗效,探讨其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6月行纽扣钢板技术重建喙锁韧带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5~55岁,平均38.8岁... 目的评价纽扣钢板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期疗效,探讨其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6月行纽扣钢板技术重建喙锁韧带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5~55岁,平均38.8岁。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s,VAS)及Constant评分,随访6个月后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1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6d,未出现切口感染、缝线松动断裂、钢板移位、肩锁关节复位失败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前VAS评分平均6.2分,术后1个月平均1.5分;术前Constant评分平均27.3分,术后1个月平均8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按Karlsson标准评定,优良率100%。结论初期临床结果表明纽扣钢板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复位稳定,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脱位 纽扣钢板技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N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19
作者 蒋小军 王生介 +1 位作者 刘伟峰 夏才伟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34期387-387,共1页
目的:观察ETN(Expert Tibial Nail)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及ETN相对于普通胫骨交锁髓内钉的优点。方法:采用闭合复位ETN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5例。结果:经术后5~17个月的随访,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13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双下... 目的:观察ETN(Expert Tibial Nail)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及ETN相对于普通胫骨交锁髓内钉的优点。方法:采用闭合复位ETN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5例。结果:经术后5~17个月的随访,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13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双下肢均等长,功能恢复按Sanders标准进行评价:优14例,良1例。结论:ETN治疗胫骨远端骨折适应范围更广,是一种更安全方便牢固,创伤小,愈合快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N 胫骨远端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夏才伟 邱勇 +4 位作者 孙旭 邱旭升 王守丰 朱泽章 朱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465-1469,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低骨量及异常生长模式之间的联系。方法对164例 AIS 女性患者进行人体形态学测量,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臂长、月经情况、Cobb 角、Risser 征等指标,并收集其...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低骨量及异常生长模式之间的联系。方法对164例 AIS 女性患者进行人体形态学测量,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臂长、月经情况、Cobb 角、Risser 征等指标,并收集其静脉血标本。经体检收集122名健康女性青少年静脉血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分析 AIS组及正常青少年组 VDR 基因型,比较2组间及 AIS 组内各亚组 VDR 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AIS 组 Bb 基因型及 B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IS 组内体重指数(BMI)≥18 kg/m^2组 Aa 频率明显高于 BMI<18kg/m^2组(P<0.05),BMI<18 kg/m^2组、臂长<160 cm 组及初潮年龄≥12岁组 Bb 型频率明显高于BMI≥18 kg/m^2组、臂长≥160 cm 组及初潮年龄<12岁组(P<0.05)。结论 VDR 基因 BsmI 位点多态性分布可能与 AIS 女性患者低骨量及异常生长模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受体 骨化三醇 基因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