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种浓度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ALT、AST二级标准品的研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昌宇 徐国宾 +11 位作者 刘欧 李海霞 刘岩 齐丽丽 何振坤 徐静 黄宪章 庄俊华 王兰珍 张雪莲 于琴 刘牧龙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制5个浓度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二级标准品,为常规检测ALT、AST提供稳定性和互通性良好的准确度验证材料和校准品。方法收集无脂血、溶血的含ALT和AST的5个浓度水平的混合人血清,滤... 目的研制5个浓度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二级标准品,为常规检测ALT、AST提供稳定性和互通性良好的准确度验证材料和校准品。方法收集无脂血、溶血的含ALT和AST的5个浓度水平的混合人血清,滤菌后分装于冻存管中,(-70±2)℃保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该标准品的均匀性,并观察其在15~25℃(室温)、2~8℃和-70℃的稳定性。4家实验室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含和不含磷酸吡哆醛(PLP)参考方法对标准物质定值,并评定不确定度。观察血清物质在7种进口配套检测系统的互通性,并用直线回归分析进行评价。结果血清物质均匀性良好(P>0.05),稳定性在15~25℃和2~8℃时能满足使用要求,-70℃保存至少稳定1年。4家实验室对该标准品的定值结果具有一致性,总体不确定度较小。血清物质的互通性良好,仅浓度4和5在含PLP的方法间互通性稍差。结论研制的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可用作ALT、AST的二级标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氨酶 均匀性 稳定性 互通性 标准参考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成人血清肌酐参考区间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学晶 徐国宾 +7 位作者 市原清志 李海霞 王芳 夏昌宇 杨宏云 王伟 杨慧荣 王腾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对北京、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成人血清肌酐(Cr)参考区间进行调查,观察不同地区人群Cr水平的差异,为肾功能损伤诊断提供客观实验室证据。方法选择北京、香港和中国台湾3个地区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相似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用问卷调查方式... 目的对北京、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成人血清肌酐(Cr)参考区间进行调查,观察不同地区人群Cr水平的差异,为肾功能损伤诊断提供客观实验室证据。方法选择北京、香港和中国台湾3个地区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相似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参考方法)定值、互通性良好的标准物质验证血清Cr测定方法的准确性;观察3个地区人群血清Cr水平的一致性;其后连续2次测定研究对象血清Cr,观察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3次调查所用的血清Cr检测法准确性、一致性良好;3地区人群血清C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血清Cr水平差异显著(P<0.01);3次调查血清Cr的分布规律接近,调查结果稳定、一致。合并3次调查人群(共3 297人,男性1 071人,女性2 226人)结果,血清Cr呈非正态分布,采用P2.5~P97.5设立参考区间。女性<60岁与>60岁的血清Cr水平差异显著(P<0.01)。<60岁女性参考区间:43.3~72.7μmol/L,>60岁女性参考区间:43.9~81.9μmol/L。男性血清Cr水平随年龄变化不显著,参考区间59.6~99.6μmol/L。结论北京、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成人血清Cr水平无显著差异,可设立性别特异、女性年龄特异的统一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酐 参考区间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检测系统4种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清葡萄糖的精密度和正确度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欧 徐国宾 +2 位作者 王兰珍 夏昌宇 刘岩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调查6个检测系统4种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清葡萄糖(Glu)的精密度和正确度,为选择准确的Glu测定比对目标系统提供依据。方法2个候选参考实验室使用美国CDC推荐的血清Glu己糖激酶参考方法,为5个浓度水平的冰冻混合人血清定值;以NIST有证... 目的调查6个检测系统4种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清葡萄糖(Glu)的精密度和正确度,为选择准确的Glu测定比对目标系统提供依据。方法2个候选参考实验室使用美国CDC推荐的血清Glu己糖激酶参考方法,为5个浓度水平的冰冻混合人血清定值;以NIST有证参考物质SRM965a评价参考方法的正确度,以是否通过IFCC组织的参考实验室间Glu比对(RELA)进一步验证参考实验室的测定能力;每个常规分析系统(n=3)采用配套的校准品按厂家的要求进行校准;以测定定值冰冻人血清的均值与靶值的偏倚评价其正确度,以变异系数(CV)评价其不精密度。结果2个候选Glu参考实验室测定4个水平的有证参考物,获8组数据,其中4组平均偏差介于2.4%~2.8%,另外4组小于2%;RELA比对结果显示参加本实验的2个参考实验室与其他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等效一致。6个(A^F)检测系统间5水平标本测定的CV范围1.81%~2.89%,各测定系统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分别为:-2.47%^-0.32%、1.69%~4.5%、-2.27%~0.27%、3.55%~4.97%、1.69%~3.5%、-0.97%~0.32%。各检测系统5个水平的相对总误差均小于CLIA′88规定的Glu检测的可接受范围(±10%)的1/2,同时也小于Glu生物学变异允许总误差(±6.9%)。结论2个Glu测定候选参考实验室定值准确,参加本次调查的6个检测系统4种Glu分析方法具有理想的精密度和正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葡萄糖 常规方法 参考测量程序 正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免疫层析定性法和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静瑜 张伟 +1 位作者 夏昌宇 徐国宾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71-572,共2页
目的观察固相免疫层析快速定性检测方法在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不同浓度范围内与定量方法结果比较的符合率,评价cTnI定性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美国普林斯顿医学生物技术(PBM)公司固相免疫层析快速测试板定性检测399份患者血浆样本c... 目的观察固相免疫层析快速定性检测方法在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不同浓度范围内与定量方法结果比较的符合率,评价cTnI定性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美国普林斯顿医学生物技术(PBM)公司固相免疫层析快速测试板定性检测399份患者血浆样本cTnI浓度,同时与Beckman Coulter免疫化学发光定量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cTnI〉0.04 ng/L为阳性诊断切点,将样本按cTnI浓度由低至高分为6组,第1组为cTnI定量阴性组,其他5组均为定量阳性组。结果第1组阴性符合率及第2~6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8.0%、3.4%、17.3%、46.2%、94.4%和100.0%。定量法阴性组有3份样本定性法阳性,分别是黄疸、乳糜和高类风湿因子(RF)水平样本。结论 cTnI定性法检测特异性高,但应注意干扰因素影响;由于定性法敏感性低,阴性时仍应进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I 急性心肌梗死 化学发光法 床旁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家临床实验室定值冰冻人血清校准前后γ-GT测定结果分析
5
作者 唐筑灵 夏昌宇 +3 位作者 黄韻祝 杨文秀 王锦支 徐国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7期100-100,共1页
关键词 临床实验室 冰冻保存 Γ-GT 测定结果 校准品 人血清 定值 eppendorf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肾γ-谷氨酰转肽酶纯化及其互通性初步研究
6
作者 吴南 夏昌宇 +1 位作者 徐国宾 夏铁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193-2195,共3页
目的:从猪肾中纯化γ-谷氨酰转肽酶(GGT),并对其稳定性、互通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制备国产GGT参考物建立基础。方法:使用冷丙酮沉淀、硫酸铵处理及层析的方法从猪肾中纯化提取GGT。采用非加速试验方法观察其稳定性,并用国际临床化学协会... 目的:从猪肾中纯化γ-谷氨酰转肽酶(GGT),并对其稳定性、互通性进行初步研究,为制备国产GGT参考物建立基础。方法:使用冷丙酮沉淀、硫酸铵处理及层析的方法从猪肾中纯化提取GGT。采用非加速试验方法观察其稳定性,并用国际临床化学协会推荐的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分别对不同基质中的目的蛋白进行测定,根据两者偏离方向和大小与新鲜人血清是否一致判定其互通性。结果:目的蛋白经SDS-PAGE电泳呈单一条带,其GGT特异性比活为150 U/mg。-20℃下在人工基质中保存至少6个月无酶活性损失。高中低不同活性浓度的目的蛋白测定结果未偏离出由多份人血清样本预测的95%置信区间。结论:从猪肾中纯化得到的GG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比活,在人工基质中稳定性和互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移酶 纯化 互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葡萄糖候选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欧 徐国宾 +6 位作者 闪全忠 夏昌宇 李海霞 刘岩 王兰珍 齐丽丽 何振坤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研制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葡萄糖标准物质,为葡萄糖常规方法的准确度验证,提供稳定和互通性良好的真实值控制品。方法收集足量正常体检人群无肉眼溶血、脂血和黄疸的血清标本,依次采用Sartorius公司的0.8、0.45、0.2μm过滤微膜过滤... 目的研制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葡萄糖标准物质,为葡萄糖常规方法的准确度验证,提供稳定和互通性良好的真实值控制品。方法收集足量正常体检人群无肉眼溶血、脂血和黄疸的血清标本,依次采用Sartorius公司的0.8、0.45、0.2μm过滤微膜过滤除菌后分装于冻存管中。按《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认可准则》[1]的要求,对冰冻混合人血清进行均匀性研究,短期稳定性(室温、4℃、-20℃)和长期稳定性(-80℃)研究,定值结果用"靶值±不确定度"表示,2家候选葡萄糖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均值作为靶值,不确定度包括测定变异和测定系统偏差、瓶间差及稳定性所带来的不确定度。并对冰冻混合人血清在6种进口配套检测系统中的互通性进行观察。结果共制备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C1、C2、C3、C4、C5)。C4水平血清瓶间标准偏差为0.018 mmol/L,其余4水平瓶间偏差为零,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P值全部大于0.05。稳定性研究经线性回归方差分析P值全部大于0.05。2家候选葡萄糖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均值为3.08、5.92、13.60、9.311、8.71 mmol/L,不确定度相应为0.09、0.17、0.36、0.230、.55 mmol/L。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的坐标点全部位于40份人血清标本的直线回归95%可信区间范围内,该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与血清的反应性相同。结论 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均匀性 稳定性 互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4厂家15套血清葡萄糖检测系统精度的比对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欧 徐国宾 +3 位作者 王兰珍 夏昌宇 李海霞 刘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996-3999,共4页
目的:了解国产葡萄糖检测试剂在不同自动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的精度。方法:向参加调查的国内4个葡萄糖试剂生产厂家发放经美国CDC推荐的血清葡萄糖己糖激酶参考方法定值的5水平候选葡萄糖标准物质,各厂家自行选取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采... 目的:了解国产葡萄糖检测试剂在不同自动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的精度。方法:向参加调查的国内4个葡萄糖试剂生产厂家发放经美国CDC推荐的血清葡萄糖己糖激酶参考方法定值的5水平候选葡萄糖标准物质,各厂家自行选取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采用试剂配套校准品和第2水平候选标准物质校准后测定。结果:15个检测系统采用试剂配套校准品校准后5水平候选标准物质测定结果的变异均明显高于以C2为校准品校准后测定结果的变异;经原厂校准品校准后,8个GOD法检测系统的变异明显高于7个HK法检测系统的变异,但以C2为校准品校准后GOD法与HK法检测系统的变异无此明显差异。15个检测系统以原厂校准品校准后C1~C5候选标物的偏倚分别是-2.92%~11.68%、-3.37%~9.79%、-3.75%~8.75%、-3.11%~9.55%、-4.38%~8.28%,其中3个检测系统的偏倚超出了葡萄糖常规测定方法中欧洲生物学目标和计算出的生物学允许的总误差5.5%,2个检测系统的偏倚超出了美国标准的总分析误差6.0%,1个检测系统的偏倚超出了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可接受偏差10%的要求;以C2为校准品校准后C1~C5候选标物的偏倚分别是-1.95%~3.57%、-1.52%~1.85%、-2.72%~2.27%、-1.82%~2.9%、-2.83%~2.19%。15个检测系统的偏倚均小于欧洲生物学目标和计算出的生物学允许的总误差5.5%的要求,同时小于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可接受偏差10%的1/2。结论:部分常规血清葡萄糖检测系统的偏倚较大,采用具有互通性的候选标物为校准品可以提高常规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标准物质 精密度 正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家参考实验室间ALT和AST的测定结果比对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夏昌宇 刘岩 +8 位作者 郭红雁 孙桂珍 黄宪章 庄俊华 于琴 刘牧龙 王兰珍 张雪莲 徐国宾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9-503,共5页
目的调查我国4家参考实验室应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加和不加磷酸吡哆醛参考方法测定ALT和AST的室内和室间变异,为设定合适的室内和室间变异的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加和不加磷酸吡哆醛的IFCC方法,用均一性良好的5个浓度... 目的调查我国4家参考实验室应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加和不加磷酸吡哆醛参考方法测定ALT和AST的室内和室间变异,为设定合适的室内和室间变异的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加和不加磷酸吡哆醛的IFCC方法,用均一性良好的5个浓度冰冻混合人血清作为比对材料,观察各实验室测量比对样本的室内和室间变异,并与2006年和2007年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价计划(RALE)的结果做比较。同时分析加与不加磷酸吡哆醛时AST、ALT测定值及AST/ALT比值的差异。结果本次比对的室间变异大于室内变异,仅个别实验室在个别结果出现室内变异大于室间变异的情况。室内变异不大于RELA比对室内变异的变化,室间变异亦明显小于后者。加磷酸吡哆醛法的ALT和AST测量值均比未加法高,两种方法得到的AST/ALT比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建议酶学参考实验室ALT、AST测定室内变异分别小于2.72%、2.58%;使用冰冻血清作比对材料时,二者的室间变异小于3.5%;冰冻干燥品作比对材料时,二者的室间变异小于4.5%。应观察不同个体样本加和不加磷酸吡哆醛转氨酶测定值及其比值的变化在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磷酸吡哆醛 临床酶试验 参考标准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常用肌酐检测系统的准确度评估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学晶 徐国宾 +3 位作者 夏昌宇 李海霞 李淑葵 杨宏云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37-1043,共7页
目的评估常用cr检测系统的准确度,观察系统间Cr测量值的相对变异及所带来的eGFR差异。方法参照CLSIEP14-A2实验方案,在10套酶法和1套苦味酸法Cr检测系统上验证CAPLN24的互通性。LN24共6个浓度,分别为68.1、126.9、185.7、244.5、... 目的评估常用cr检测系统的准确度,观察系统间Cr测量值的相对变异及所带来的eGFR差异。方法参照CLSIEP14-A2实验方案,在10套酶法和1套苦味酸法Cr检测系统上验证CAPLN24的互通性。LN24共6个浓度,分别为68.1、126.9、185.7、244.5、303.2和361.9μmol/L,Cr定值基于NIST—IDMS方法。以LN24定值为靶值,评估各检测系统的准确度,分析各系统问变异。eGFR采用基于苦味酸法cr的MDRD公式和基于酶法cr的CKD—EH公式进行计算。结果LN24在11套cr检测系统间具有互通性。4套系统在各浓度的偏倚均〈4.4μmoL/L,2套系统在各浓度的偏倚均〉4.4μmol/L,1套系统存在较固定偏倚[(-4.2±0.7)μmoL/L],其余系统在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倚。Cr在68.1μmoL/L时,eGFR偏差最高可达14.9ml·min^-1·(1.73m^2)^-1。系统间sD随cr浓度升高而升高(2.6~6.1μmoL/L);系统问CV随Cr浓度升高而下降(4.0%~1.7%)。去除负偏倚显著的2套系统,系统间变异及eGFR偏差均明显下降。测量新鲜血发现,各酶法系统间Cr差异大部分〈10μmoL/L;苦味酸法与酶法的差异离散度大,差异范围-15~20μmoL/L。Cr〈100μmoL/L时,MDRD公式和CKD—EH公式计算出的eGFR可相差~18~40ml·min^-1·(1.73m2)~。结论部分酶法Cr检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各酶法系统间的差异较为固定,可通过数学校正达到统一。苦味酸法和酶法肌酐测量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异,用数学公式不能校正。低浓度时,肌酐测量偏倚和采用不同公式计算eGFR均可导致较大的eGFR偏差。建议临床实验室重视低浓度下Cr测量的准确度和一致性,并采用统一的公式计算eG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酸酐 肾小球滤过率 肾疾病 偏倚(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进口配套γ谷氨酰转移酶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精密度和正确度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童清 夏昌宇 +3 位作者 王清涛 贾慧敏 徐国宾 徐静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42-947,共6页
目的调查国内临床实验室使用的6个系列进口配套γ谷氨酰转移酶(GGT)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为实验室酶学测定确定具有准确性的目标系统提供依据。方法国内两家候选酶学参考实验室使用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 目的调查国内临床实验室使用的6个系列进口配套γ谷氨酰转移酶(GGT)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为实验室酶学测定确定具有准确性的目标系统提供依据。方法国内两家候选酶学参考实验室使用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GGT参考测量方法,为5个活性浓度水平的新鲜冰冻混合人血清确定靶值,实验人员用基于厂家配套校准品等方式校准的6个厂家配套检测系统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每个厂家均由独立分布于5个实验室的5台仪器组成(其中1个厂家为2台),各台仪器于实验前由各厂家工程师进行了一次日常维护。收集检测数据,统计同一厂家检测系统、不同厂家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及各厂家检测系统测定结果均值与参考方法靶值的偏倚。结果6个厂家(A、B、C、D、E、F)配套测定系统间5个水平检测结果的差异为16.1%-35.4%;不同检测系统间5个水平样本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为5.3%-8.8%;同厂家配套检测系统间5个水平样本测定结果CV分别为A:2.17%-5.07%、B:4.21%-10.98%、C:0.52%-2.38%、D:1.35%-2.59%、E:0.23%-1.54%、F:1.83%-2.38%。各厂家测定系统检测结果均值与靶值的偏倚分别为A:0.43%-8.41%、B:-1.49%- -13.04%、C:11.2%-17.73%、D:0.19%-4.62%、E:-0.30%- -2.63%、F:-0.46%-7.90%。调查显示:有2个厂家结果在本次调查的浓度范围内偏倚均小于1/4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规定的允许总误差(TAE);有2个厂家结果在特定浓度范围内偏倚可满足1/4 TAE;有2个厂家结果的偏倚在大多数情况下近于或大于1/2 TAE。调查同时显示:在高、低浓度水平,有半数以上调查厂家结果的偏倚大于1/4 TAE。结论不同厂家配套检测系统间结果的均值存在明显差异,其结果的可比性明显劣于同一厂家检测系统间的可比性;厂家应进一步保证其检测系统经参考方法校正,并应注重对检测系统测定线性的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移酶 酶试剂 参考值
原文传递
2例线粒体病患者的MT-ND6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誉 夏昌宇 +5 位作者 张英 郑雪飞 裴珮 张惠丽 马祎楠 戚豫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4期15-18,共4页
目的报道2例携带MT-ND6基因突变的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探究线粒体DNA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常见线粒体病突变位点(如A3243G,A8344G,T8993G/C,G13513A等)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法分... 目的报道2例携带MT-ND6基因突变的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探究线粒体DNA突变的致病机制。方法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常见线粒体病突变位点(如A3243G,A8344G,T8993G/C,G13513A等)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法分析16.6kb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应用Mito Tool在线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PROVEAN、SIFT和Poly Phen-2等软件进行错义突变的功能分析并判定突变性质。结果 2名先证者在ND6基因上各发现1个mt DNA变异,分别为G14453A和T14325C,二者均位于基因保守区,预测显示对蛋白功能有害,父母及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G14453A是MT-ND6基因上罕见的致病突变位点,该突变与MELAS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T14325C是LHON的可疑致病位点,但其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线粒体基因全测序不仅有助于常见线粒体病的临床诊断和产前筛查,还能提高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线粒体病的分子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ND6基因 突变 线粒体DNA 线粒体病
原文传递
线粒体DNA缺失与线粒体病临床表型复杂程度的关系分析
13
作者 张彦春 马祎楠 +10 位作者 卜定方 刘辉 夏昌宇 张英 朱赛楠 郑雪飞 裴珮 王松涛 许玉凤 潘虹 戚豫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2期3449-3453,共5页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tDNA)4 977 bp缺失(△mtDNA4977)突变比例和拷贝数与线粒体病临床表型复杂程度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病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60例线粒体病患者,同时选取101名健康体检者...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tDNA)4 977 bp缺失(△mtDNA4977)突变比例和拷贝数与线粒体病临床表型复杂程度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病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60例线粒体病患者,同时选取101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DNA样品,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未发现常见的热点突变.将所有患者按起病年龄分为低年龄组(<10岁)和高年龄组(10岁≤年龄<20岁),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缺失突变比例及拷贝数,利用内参核基因计算每个细胞中mtDNA的数量;采用独立t检验、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线粒体疾病组的△mtDNA4977突变比例在低年龄组为(2.66±0.63)%,在高年龄组为(3.09±0.74)%,均比健康对照组的同年龄层的突变比例高(t=8.57、4.38,P<0.01);平均每个细胞△mtDNA4977拷贝数在低年龄组为(2.79 ±0.50)拷贝,在高年龄组为(2.97±0.48)拷贝,均比健康对照组的同年龄层的突变拷贝数高(t=4.50、-3.67,P<0.01);△mtDNA4977突变比例与线粒体病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低年龄组r =0.519,P<0.01;高年龄组r=0.772,P<0.01);平均每个细胞的△mtDNA4977拷贝数与线粒体病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低年龄组r =0.389,P<0.01;高年龄组r=0.607,P<0.05);平均每个细胞的总mtDNA拷贝数与线粒体病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低年龄组r=-0.260,P<0.01;高年龄组r=-0.430,P<0.05).结论 △mtDNA4977突变比例和拷贝数、总mtDNA拷贝数与线粒体病的复杂程度有相关性,其中以△mtDNA4977突变比例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缺失 线粒体疾病 DNA拷贝数异常 突变
原文传递
细胞永生化对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影响
14
作者 张彦春 裴佩 +2 位作者 夏昌宇 马祎楠 戚豫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6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EB病毒转化形成的永生细胞对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及拷贝数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3位携带线粒体A3243G突变的患者,采集静脉血7ml,其中2ml提取总DNA,为对照组;5ml用EB病毒转化成为永生细胞,提取总DNA,为实验组。采用Taqman探针联合... 目的探讨EB病毒转化形成的永生细胞对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及拷贝数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3位携带线粒体A3243G突变的患者,采集静脉血7ml,其中2ml提取总DNA,为对照组;5ml用EB病毒转化成为永生细胞,提取总DNA,为实验组。采用Taqman探针联合扩增受阻突变体系定量聚合酶链反应(ARMS-q PCR)方法检测线粒体A3243G突变比例和拷贝数。运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的线粒体A3243G突变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野生型线粒体DNA拷贝数,突变型线粒体DNA拷贝数和总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EB病毒转化对线粒体DNA数量上无明显影响,证实了通过EB病毒转化建立的永生细胞株可以长久保存线粒体DNA,为线粒体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永生化 突变比例 拷贝数 A3243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