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电运行培训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武卫平 孔玉娟 《东北电力技术》 2010年第12期27-28,共2页
阐述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选线原理,指出了培训系统与仿真系统的配合与调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例对选线装置的应用作一介绍。
关键词 变电运行培训 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 调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 被引量:3
2
作者 武卫平 孔玉娟 《东北电力技术》 2010年第2期37-39,共3页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一次系统采用计算机软件实时仿真(采用真实、不带电设备);二次系统采用与电力生产现场相同的真实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在软件仿真的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之间用信号转换装置和功率放大器相连接,一次设...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一次系统采用计算机软件实时仿真(采用真实、不带电设备);二次系统采用与电力生产现场相同的真实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在软件仿真的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之间用信号转换装置和功率放大器相连接,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经电缆接通二次回路,实物与软件结合使培训更接近现场实际,培训功能更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 数字 物理混合 仿真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老年人,重视老年性癫痫
3
作者 孔玉娟 《科学之友》 2024年第12期33-34,共2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日益增长。当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已达10%,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性癫痫具有隐匿性,加之其与精神疾病、认知疾病的相似性以及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往往被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日益增长。当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已达10%,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性癫痫具有隐匿性,加之其与精神疾病、认知疾病的相似性以及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往往被大家忽略。据流行病学调查,癫痫好发于婴儿、青少年及老年人,一般人群的癫痫年患病率为5%~7%,老年群体的癫痫年患病率明显高于婴儿及青少年。所以,我们应重视老年性癫痫,了解发病原因与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平均寿命 老年性癫痫 精神疾病 老年人群 流行病学调查 老龄化时代 老年群体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开关设备在农村配电网中的应用
4
作者 孔玉娟 刘多斌 《吉林电力技术》 2000年第3期22-25,共4页
根据我国农村电网线路长、负荷分布广、短路电流及负荷电流较小、分支线多的特点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 ,为提高其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效益 ,在农村配电网中采用智能更高的自动化开关设备 ,可以自动识别故障性质 ,迅速排除瞬时性故障 ,并... 根据我国农村电网线路长、负荷分布广、短路电流及负荷电流较小、分支线多的特点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 ,为提高其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效益 ,在农村配电网中采用智能更高的自动化开关设备 ,可以自动识别故障性质 ,迅速排除瞬时性故障 ,并将永久性故障的停电时间和停电范围限制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开关设备 农村配电网 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孔玉娟 《中国处方药》 2016年第3期114-115,共2页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超选择性动静脉联...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超选择性动静脉联合方法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24 h、30 d后,经过NIHSS评价打分,观察组患者得分为(15±4)分、(6±2)分,对照组患者得分为(18±6)分、(10±4)分。结论使用动静脉联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联合 缺血性卒中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对合并缺氧事件的脑卒中患者高危因素的影响
6
作者 罗婧 孔玉娟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26-2030,共5页
目的分析“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对合并缺氧事件脑卒中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山西省汾阳医院就诊的80例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 目的分析“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对合并缺氧事件脑卒中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山西省汾阳医院就诊的80例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干预其生活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干预其生活方式,每6个月观察血压及生化指标,观察期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的口味偏咸37.5%、口味偏油20.0%、蔬菜75.0%、水果77.5%、喝奶57.5%,干预1年后,口味偏咸5.0%,口味偏油2.5%,蔬菜97.5%,水果97.5%、喝奶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的每周运动时间≥4 h者占比为35.0%,干预1年后,运动规律率上升为57.5%;干预前吸烟率为65.0%,干预1年后吸烟率下降为17.5%;干预前饮酒率为70.0%,干预1年后饮酒率下降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从干预前的(149.90±5.57)mmHg、(99.08±6.01)mmHg、(6.34±0.86)mmol/L、(5.55±0.57)mmol/L、(2.07±0.14)mmol/L、(20.49±3.19)μmol/L下降至干预后的(131.5±6.21)mmHg、(85.25±5.87)mmHg、(4.94±0.47)mmol/L、(3.54±0.59)mmol/L、(1.16±0.10)mmol/L、(15.58±3.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方式与检查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合并缺氧事件的脑卒中人群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有利于疾病转归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危因素 互联网+ 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孔玉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8期105-106,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T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的影响。方法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20 ... 目的分析研究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T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的影响。方法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退,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既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脂作用,也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MT),缓解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孔玉娟 冯美琴 《系统医学》 2018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究脑梗塞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对其吞咽障碍病症的改善情况和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自2015年3月—2017年5月间在该院接受脑梗塞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42例患者合并吞咽障碍,随机将所选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 目的探究脑梗塞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对其吞咽障碍病症的改善情况和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自2015年3月—2017年5月间在该院接受脑梗塞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42例患者合并吞咽障碍,随机将所选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吞咽基础训练,研究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个性化护理,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VFSS评分、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 9,P=0.774 9),护理1周后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 9,P=0.668 1),护理4周后两组SSA评分可见显著差异(t=3.572 2,P=0.000)。护理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5 7,P=0.478 3),护理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04 0,P=0.013 9),护理8周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3 6,P=0.021 7)。对照组患者共16例患者病情控制有效,占76.19%,研究组患者共19例患者病情控制有效,占90.4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 9,P=0.021 4)。结论脑梗塞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能使其病情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脑梗塞患者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丁咯地尔配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效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孔玉娟 《中外医疗》 2012年第30期82-83,共2页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使用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用400 mg丹参粉针加上500 mL的右旋糖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使用丁咯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用400 mg丹参粉针加上500 mL的右旋糖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2.5%和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57.5%和总有效率82.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论丁咯尔地配合依达拉奉应用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良好,且无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咯地尔 依达拉奉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电网无功补偿方式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玉娟 《农村电工》 2003年第10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农村电网 无功补偿方式 补偿电容器 电力电容量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锻炼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中风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玉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6期169-169,171,共2页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中风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老年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锻炼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中风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老年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锻炼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优良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锻炼和健康教育干预手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中风后遗症 康复锻炼 健康教育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在腔隙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孔玉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第9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在腔隙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腔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在腔隙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腔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抑制过氧化脂质生成,对缺血半暗带起到保护作用,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 脑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学英 武钟毅 +1 位作者 孔玉娟 白新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2期245-246,共2页
目的调查分析山西省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的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105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记录患者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调脂及应用其他药... 目的调查分析山西省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的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105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记录患者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调脂及应用其他药物的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中卒中复发者11例占(10.48%),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率为100.00%,降压、降糖、调脂治疗的达标率分别为62.86%、72.00%、50.08%;其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降压、降糖及调脂治疗的符合率仍低,不规范用药率很高。结论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二级预防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高血压药 降血糖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构成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春林 刘志伟 +1 位作者 李慧波 孔玉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年来青年人(15岁~45岁)缺血性卒中病因构成的演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004年在本院就诊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入选本研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年来青年人(15岁~45岁)缺血性卒中病因构成的演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004年在本院就诊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入选本研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01例,其中31岁~45岁者占71.3%。总体病因构成情况:病因未确定者42例(41.6%),大动脉硬化者23例(22.8%),心源性脑栓塞20例(19.8%),其他原因者16例(15.8%)。然而,前10年(1985年~1994年)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构成与后10年(1995年~2004年)并不相同。前10年中病因未确定者占53.3%(24/45),而后10年为32.1%(18/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构成在20年内有明显改变,近10年来,病因未确定者的百分比构成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该病的理论知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缺血性脑卒中 病因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3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学英 高春林 孔玉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3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子痫 神经系统异常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电量分析法判断计量装置的接线正误
16
作者 乔新国 孔玉娟 《农村电工》 2003年第7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电能计量装置 接线 电量分析法 窃电 电流互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孔玉娟 《健康之路》 2018年第2期162-162,共1页
目的:此次研究特就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58例自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科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干预的患者,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 目的:此次研究特就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58例自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科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干预的患者,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高血压脑出血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GCS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行动能力、交流能力、转移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未见显著差异(P>0.05)。患者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对照组发生率为34.48%,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 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治疗超溶栓时间窗的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显光 王保爱 孔玉娟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872-1875,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发病24 h内、超溶栓时间窗(6 h)的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6~24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2例,按随机分配方式分为...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发病24 h内、超溶栓时间窗(6 h)的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6~24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2例,按随机分配方式分为观察组(替罗非班+双抗治疗)59例、对照组(双抗治疗)63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时和治疗后24 h、7 d时的NIHSS评分,入院时和治疗后3个月时mRS评分≤2分的例数,同时记录两组颅内外出血情况,计算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同病因亚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及7 d时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时mRS评分≤2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中,不同病因亚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81,P=0.010),其中小动脉闭塞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χ2=11.459,P<0.05)及心源性栓塞组(χ2=9.528,P<0.05)。观察组小动脉闭塞亚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小动脉闭塞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以及3个月后死亡病例,两组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不同病因的AIS的超溶栓时间窗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在小动脉闭塞组的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