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29
1
作者
陈顺洋
安文硕
+1 位作者
陈彬
陈光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2,共9页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功能的特点,分析了生境条件、物种和种植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总体上,红树林生态修复促进了有机碳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而在生态修复初期红树植被的固碳能力高于土壤。水文条件、滩涂高程、底质条件、物种、种植密度和种苗来源等关系到修复后红树植物的生长、颗粒态有机物的沉降、有机物的输出和保留、有机质的分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因此,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时选择适宜生境条件的修复地块,合理选择物种和种植措施,在提高植被恢复效果的同时可提高红树林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林
固碳
生态修复
植被
土壤
种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树林恢复初期莱氏锥滨螺分布动态
2
作者
陈顺洋
邢炳鹏
+5 位作者
薛志勇
朱红晔
陈彬
俞炜炜
安文硕
陈光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099-8108,共10页
树栖腹足类动物是红树林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受到红树植被的影响。因此,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腹足类动物的恢复依赖于植被的发育。滨螺科(Littorinidae)锥滨螺属(Mainwaringia)动物是亚洲红树林的广布种,但针对其在红树...
树栖腹足类动物是红树林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受到红树植被的影响。因此,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腹足类动物的恢复依赖于植被的发育。滨螺科(Littorinidae)锥滨螺属(Mainwaringia)动物是亚洲红树林的广布种,但针对其在红树林中的分布及种群特征的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锥滨螺属动物的恢复动态更是鲜有研究。调查了厦门下潭尾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恢复初期,新记录种莱氏锥滨螺(Mainwaringia leithii)种群恢复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植被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红树林恢复初期,秋茄植被生长迅速,株高、冠幅、基径和覆盖度分别由0.5年生幼林的41.3 cm、25.0 cm、1.04 cm和25%增长为8年生样地的179.2 cm、76.7 cm、5.96 cm和95%。在秋茄胚轴种植6个月左右开始记录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其密度和生物量在1.5 a后达到最大(分别为136个/m^(2)和1.86 g/m^(2)),而后逐渐降低,种植3 a后秋茄林内莱氏锥滨螺仅零星分布。除8年生的样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大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其密度相反,在1.5 a和2 a个体相对较小。结果表明,莱氏锥滨螺是下潭尾秋茄红树林常见的树栖软体动物,其种群快速响应红树林植被的恢复,这种恢复动态可能与植被发育过程中栖息环境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恢复时间
莱氏锥滨螺
秋茄
树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南常见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
3
作者
杨睿尧
谢丽梅
+3 位作者
安文硕
陈顺洋
陈彬
陈光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1,共8页
脂肪酸的组成分析对认识红树植物脂肪酸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食物网的结构,以及红树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铁炉港和清澜港两个港湾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杯萼海桑(Sonnerati...
脂肪酸的组成分析对认识红树植物脂肪酸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食物网的结构,以及红树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铁炉港和清澜港两个港湾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角果木(Ceriops tagal)、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等7种不同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在样品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月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8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占比44.32%),其次为硬脂酸(占比7.7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有油酸(占比7.61%)、亚油酸(占比9.81%)和二十碳烯酸(占比12.16%)。植物样品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为0.24~1.13。除木果楝和清澜港采集的木榄样品外,其余样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饱和脂肪酸。铁炉港的红海榄、杯萼海桑、角果木和榄李4种植物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清澜港同一物种的,而木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表现为清澜港高于铁炉港。脂肪酸组成上,木果楝和正红树在两个港湾的相似性高于其他红树植物,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亚油酸是造成红树植物脂肪酸组成差异的主要组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红树植物的脂肪酸组成与物种和区域有关,而热带地区红树植物可能具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
叶片脂肪酸
特征脂肪酸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29
1
作者
陈顺洋
安文硕
陈彬
陈光程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2,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0506105)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海三科2019017,2020017)。
文摘
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等也决定了修复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综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功能的特点,分析了生境条件、物种和种植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总体上,红树林生态修复促进了有机碳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而在生态修复初期红树植被的固碳能力高于土壤。水文条件、滩涂高程、底质条件、物种、种植密度和种苗来源等关系到修复后红树植物的生长、颗粒态有机物的沉降、有机物的输出和保留、有机质的分解等过程,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因此,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时选择适宜生境条件的修复地块,合理选择物种和种植措施,在提高植被恢复效果的同时可提高红树林固碳增汇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林
固碳
生态修复
植被
土壤
种植措施
Keywords
marine biology
mangrove
carbon sequestr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vegetation
soil
plantation measures
分类号
P735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树林恢复初期莱氏锥滨螺分布动态
2
作者
陈顺洋
邢炳鹏
薛志勇
朱红晔
陈彬
俞炜炜
安文硕
陈光程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漳州市龙海区林业局浮宫林业工作站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099-810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6171)
自然资源部专项业务费项目-海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估
中国-东盟海洋保护地网络建设项目。
文摘
树栖腹足类动物是红树林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受到红树植被的影响。因此,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腹足类动物的恢复依赖于植被的发育。滨螺科(Littorinidae)锥滨螺属(Mainwaringia)动物是亚洲红树林的广布种,但针对其在红树林中的分布及种群特征的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锥滨螺属动物的恢复动态更是鲜有研究。调查了厦门下潭尾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恢复初期,新记录种莱氏锥滨螺(Mainwaringia leithii)种群恢复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植被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红树林恢复初期,秋茄植被生长迅速,株高、冠幅、基径和覆盖度分别由0.5年生幼林的41.3 cm、25.0 cm、1.04 cm和25%增长为8年生样地的179.2 cm、76.7 cm、5.96 cm和95%。在秋茄胚轴种植6个月左右开始记录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其密度和生物量在1.5 a后达到最大(分别为136个/m^(2)和1.86 g/m^(2)),而后逐渐降低,种植3 a后秋茄林内莱氏锥滨螺仅零星分布。除8年生的样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大小随恢复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其密度相反,在1.5 a和2 a个体相对较小。结果表明,莱氏锥滨螺是下潭尾秋茄红树林常见的树栖软体动物,其种群快速响应红树林植被的恢复,这种恢复动态可能与植被发育过程中栖息环境的变化有关。
关键词
红树林
恢复时间
莱氏锥滨螺
秋茄
树栖
Keywords
mangrove
rehabilitation time
Mainwaringia leithii
Kandelia obovata
arboreal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南常见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
3
作者
杨睿尧
谢丽梅
安文硕
陈顺洋
陈彬
陈光程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1,共8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J06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171)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海三科2020017)。
文摘
脂肪酸的组成分析对认识红树植物脂肪酸资源、红树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食物网的结构,以及红树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海南岛铁炉港和清澜港两个港湾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角果木(Ceriops tagal)、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等7种不同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在样品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月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等8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均为棕榈酸(占比44.32%),其次为硬脂酸(占比7.7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有油酸(占比7.61%)、亚油酸(占比9.81%)和二十碳烯酸(占比12.16%)。植物样品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为0.24~1.13。除木果楝和清澜港采集的木榄样品外,其余样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饱和脂肪酸。铁炉港的红海榄、杯萼海桑、角果木和榄李4种植物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清澜港同一物种的,而木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表现为清澜港高于铁炉港。脂肪酸组成上,木果楝和正红树在两个港湾的相似性高于其他红树植物,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亚油酸是造成红树植物脂肪酸组成差异的主要组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红树植物的脂肪酸组成与物种和区域有关,而热带地区红树植物可能具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特点。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红树
叶片脂肪酸
特征脂肪酸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
Keywords
marine biology
mangrove
leaf fatty acids
characteristic fatty acids
unsaturated ratio of fatty acids
分类号
P735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陈顺洋
安文硕
陈彬
陈光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红树林恢复初期莱氏锥滨螺分布动态
陈顺洋
邢炳鹏
薛志勇
朱红晔
陈彬
俞炜炜
安文硕
陈光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南常见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
杨睿尧
谢丽梅
安文硕
陈顺洋
陈彬
陈光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