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抗胆碱能药物评价
1
作者 郑方芳 靳晶晶 +5 位作者 任艳丽 张椿英 赵美 孙爽 陈红 宋俊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中抗胆碱能药物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根据抗胆碱能认知负荷量表(anticholinergic cognit...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带药中抗胆碱能药物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0例,根据抗胆碱能认知负荷量表(anticholinergic cognitive burden,ACB)评分分为抗胆碱能组223例(ACB评分≥1分)和非抗胆碱能组17例(ACB评分0分)。应用ACB评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胆碱能负担进行量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抗胆碱能负担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抗胆碱能组年龄明显低于非抗胆碱能组[(75.17±7.21)岁vs(79.12±8.75)岁,P<0.05],出院带药种类明显高于非抗胆碱能组[8(6,10)种vs 5(4,7)种,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带药种类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胆碱能负担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75,95%CI:1.249~1.986,P=0.001)。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比例较高。临床上应重点关注多重用药,以降低抗胆碱能药物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胆碱能拮抗剂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意外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心包积液发病机制与诊疗的最新进展
2
作者 高硕 孙爽 宋俊贤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5年第1期62-67,共6页
心包积液是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恶性心包积液认识和管理的研究不断增多。基于此,本文作者对恶性心包积液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心包积液是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也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恶性心包积液认识和管理的研究不断增多。基于此,本文作者对恶性心包积液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促使临床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3
作者 宋俊贤 崔淯夏 +2 位作者 王萌 陈江天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8-144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9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将患...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9例。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55例和非缺血性脑卒中组384例;进一步将其中114例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例和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颅内动脉病变特点,应用颅内动脉钙化总积分以评价颅内动脉钙化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入院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糖化血红蛋白、B型脑钠肽水平、3支病变、Gensini评分显著增高,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钙化、重度钙化、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颅内动脉狭窄≥50%比例显著高于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6%vs 78.2%,P=0.041;40.7%vs 21.8%,P=0.037;81.5%vs 62.1%,P=0.039;55.6%vs 35.6%,P=0.04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7,95%CI:1.205~3.970,P=0.010)。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存疾病多,病情以及冠状动脉与颅内动脉病变重;并且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卒中 冠状动脉疾病 颅内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性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头痛1例
5
作者 孙爽 方舒 +2 位作者 曹成富 卢明瑜 宋俊贤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413-417,共5页
心源性头痛是由潜在的冠状动脉病变所致,表现为头痛伴或不伴胸部症状的罕见疾病。头痛症状常常由于牵涉痛、心肌缺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大量致痛的神经化学介质释放和脑皮质灌注不足引起。鉴于该疾病总体患病率低、缺乏冠心病典型的胸... 心源性头痛是由潜在的冠状动脉病变所致,表现为头痛伴或不伴胸部症状的罕见疾病。头痛症状常常由于牵涉痛、心肌缺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大量致痛的神经化学介质释放和脑皮质灌注不足引起。鉴于该疾病总体患病率低、缺乏冠心病典型的胸痛表现,且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引发的头痛难以鉴别,常常造成疾病准确诊断和治疗的延误。现报道1例仅表现头痛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完成血运重建,并给予标准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术后随访至今6个月,活动耐量较前明显提高,未再发作头痛。本病例报道旨在提高对心源性头痛患者的认识,以期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最终改善症状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头痛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瓣叶交界对齐的应用
6
作者 吴永健 陈阳 宋俊贤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8期813-815,共3页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适应证拓展至年轻、低风险、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受到重视。TAVR术后冠状动脉遮挡所致的冠状动脉介入困难逐渐引起临床关...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适应证拓展至年轻、低风险、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受到重视。TAVR术后冠状动脉遮挡所致的冠状动脉介入困难逐渐引起临床关注,冠状动脉通路、瓣膜耐久性等问题逐渐浮现,而瓣叶交界对齐能够部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瓣叶交界对齐 人工智能 器械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学分布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俊贤 李晓 +2 位作者 李忠佑 宋婧 陈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明确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学分布以及恶性积液和非恶性积液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26例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因分... 目的:明确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学分布以及恶性积液和非恶性积液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26例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病因分布情况;并根据多浆膜腔积液是否为恶性肿瘤所致,分为恶性积液组和非恶性积液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结果:(1)病因学分布:326例患者中78例(23.9%)病因不明;在病因明确患者中,常见原因依次为自身免疫性疾病(n=50,15.3%)、恶性肿瘤(n=47,14.4%)、心功能不全(n=37,11.3%)、结核(n=26,8.0%)和低白蛋白血症(n=17,5.2%)。在恶性肿瘤所致患者中,97.9%(46/47)为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转移所致。(2)临床特征差异:与非恶性积液组患者(n=279)相比,恶性积液组患者(n=47)主要以急性起病、大量心包积液和易发生心包填塞为主;血液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CT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CT)检查阳性率高;心包积液以血性为主,细胞总数、乳酸脱氢酶和多个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但Light标准在鉴别恶性和非恶性积液中无明显作用;此外,细胞病理检查作为诊断恶性积液的“金标准”,阳性率低。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心功能不全是以心包积液为主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主要病因。恶性积液患者起病急、病情重且易恶化,CT或PET-CT以及心包积液实验室检查在恶性与非恶性积液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多浆膜腔积液 病因 临床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与继发性低胆固醇血症 被引量:4
8
作者 宋俊贤 任景怡 陈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2-615,共4页
Hypocholesterolemia is characterized by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hat is lower than the 5th percentile for age and sex,or the cut-off value which predicts the adverse prognosis by epidemiological study.Unlike hypercho-... Hypocholesterolemia is characterized by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that is lower than the 5th percentile for age and sex,or the cut-off value which predicts the adverse prognosis by epidemiological study.Unlike hypercho-lesterolemia,physician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morbidity,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hypocholesterolemia in clinical practice.In fact,hypocholesterolemia is a common dislipidemia,and mainly results from secondary factors.The causes of primary hypocholesterolemia are some disorders owing to genetic mutation in the pathway of cholesterol absorption,biosynthesis or metabolism,including abetalipoproteinemia,hypobetalipoproteinemia,Tangier disease,chylomicron retention disease and inherited disorders of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The causes of secondary hypocholesterolemia comprise anemia,hyperthyroidism,malignancy,live disease,critical illness,serious stress,malabsorption or malnutrition,acute or chronic infection,chronic inflammation,and use of some drugs.In addition,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hypocholesterolemia can result in some adverse events,such as increased mortality,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ancer,infection,adrenal failure,suicide and mental disorder.Therefore,with the practice of intensive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and the tendency to the increased indications of statins,it’s high time that physicians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hypocholesterol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胆固醇血症 病因学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救治和预后的时间节律性 被引量:16
9
作者 宋俊贤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876-879,共4页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已是公认的救治理念。在发病早期及时开通梗死血管,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指南对AMI再灌注治疗时...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已是公认的救治理念。在发病早期及时开通梗死血管,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指南对AMI再灌注治疗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2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冠状血管造影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践与成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俊贤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4期18-19,16,共3页
溧阳市自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来,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建立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解决了该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简单介绍相关工作... 溧阳市自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来,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建立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解决了该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简单介绍相关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 做法 成效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噁草·丙草胺EW封闭防除机插稻田杂草试验简报
11
作者 宋俊贤 吴福民 +4 位作者 李明 刘才忠 李华 史志刚 时盛伟 《上海农业科技》 2015年第6期148-148,141,共2页
为观察40%噁草·丙草胺EW封闭防除机插稻田杂草的效果,特进行了其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前用40%噁草·丙草胺EW封闭处理防除稻田杂草,其防效好于40%苄嘧·丙草胺和40%噁草·丁草胺,防效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 为观察40%噁草·丙草胺EW封闭防除机插稻田杂草的效果,特进行了其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前用40%噁草·丙草胺EW封闭处理防除稻田杂草,其防效好于40%苄嘧·丙草胺和40%噁草·丁草胺,防效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其对水稻生长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0%噁草·丙草胺E W 封闭除草 机插稻田 杂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
12
作者 宋俊贤 金幸 +6 位作者 黄泽清 吴福民 刘才忠 李华 史志刚 李明 时盛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2期64-64,115,共2页
2014年在溧阳市开展了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每667m2用量为20m L或30m L的条件下,防效与满穗相当,药后21d,300g/L噻... 2014年在溧阳市开展了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剂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复配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每667m2用量为20m L或30m L的条件下,防效与满穗相当,药后21d,300g/L噻呋酰胺·戊唑醇悬浮复配剂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62.0%和78.9%,且对水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呋酰胺·戊唑醇 满穗(噻呋酰胺) 水稻纹枯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胸痛患者呼叫急救医疗服务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文凤 田振彪 +5 位作者 冯雪艳 李忠佑 宋俊贤 朱继红 仁晖 陈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胸痛患者从发作至呼叫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延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北京地区2014-01~2015-12因胸痛呼叫EMS且送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救治的患者304例,搜集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救治时间点、病史特点、病因及... 目的 分析急性胸痛患者从发作至呼叫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延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北京地区2014-01~2015-12因胸痛呼叫EMS且送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救治的患者304例,搜集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救治时间点、病史特点、病因及预后,以患者发病至呼叫EMS的中位时间为切点分为呼叫无延迟组和呼叫延迟组,对比分析两组基线资料.结果 304例患者中,男性151例(占49.7%),中位年龄74岁,心源性疾病167例(占54.9%),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85例(占28.0%),急诊病死率8.2%、急诊入院率25.3%、总体死亡率9.5%.院前时间、患者时间和转运时间分别为180 min、96 min和63 min.多因素研究发现,年龄≥65岁的老年人、城区呼叫、胸痛部位典型和伴有发热与患者从发病至呼叫EMS的时间延迟有关.结论 急性胸痛患者的院前救治,尤其应关注老年人、郊区居民和冠心病患者,建议尽早呼叫EMS来院,以缩短院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胸痛 急救医疗服务(EMS) 院前时间 患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晕厥患者病因及诊治状况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立娜 仁晖 +5 位作者 陈江天 李忠佑 罗碧芬 李素芳 宋俊贤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96-3299,共4页
背景目前,晕厥的病因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并存在诊治不规范现象。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分布和诊治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医生对晕厥的正确认识。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院和/或出院诊断为"晕厥"和/或&qu... 背景目前,晕厥的病因诊断仍有一定困难,并存在诊治不规范现象。目的探讨晕厥的病因分布和诊治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医生对晕厥的正确认识。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院和/或出院诊断为"晕厥"和/或"意识丧失"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发作诱因、意识丧失发作前中后症状、"意识丧失"和"晕厥"出现的频次、与"意识丧失"和/或"晕厥"相关的出入院诊断等。结果共纳入509例"晕厥"和/或"意识丧失"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病因明确239例,包括晕厥182例(76.2%),非晕厥57例(23.8%)。病因明确的晕厥患者病因依次为神经介导性晕厥(100例,54.9%)、心源性晕厥(59例,32.4%)、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17例,9.3%)、其他复合病因晕厥(6例,3.4%)。入院诊断为"晕厥",但病因中包含非晕厥疾病(如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共116例。出院诊断为"晕厥",但病因中包含非晕厥疾病的患者共21例。84例患者的病程记录中,76例(90.5%)存在"意识丧失"和"晕厥"概念混淆的情况。509例患者共1 084人次发作意识丧失,未记录发作诱因有147人次(13.6%),而未记录前驱症状、发作中或发作后症状分别有354人次(32.7%)、299人次(27.6%)和353人次(32.6%);诊断明确的182例晕厥患者共395人次发作晕厥,未记录发作诱因有47人次(11.9%),未记录前驱症状、发作中或发作后症状分别有131人次(33.2%)、127人次(32.2%)和136人次(34.4%)。临床医生对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的治疗以教育(43例,43.0%)和功能锻炼(13例,13.0%)为主,心源性晕厥患者多给予植入起搏器(24例,40.7%)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4例,23.7%),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患者给予调整药物和教育治疗分别为9、3例。上述3种病因所致的晕厥患者中,未给予任何治疗者共39例(22.2%)。结论住院晕厥患者病因主要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和其他复合病因晕厥;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意识丧失和晕厥概念混淆、病史询问不详细、治疗不充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病因 意识丧失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初报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福民 李华 +4 位作者 刘才忠 史志刚 李明 时盛伟 宋俊贤 《现代农药》 CAS 2014年第1期55-56,共2页
对4种药剂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初花期用药1次,50%多·酮WP 1050~3150 g/hm2、25%氰烯菌酯SC 1500~3000 mL/hm2及25%戊唑醇EW 1200 mL/hm2防效均超过70%,明显高于25%戊唑醇EW其它处理和25%咪鲜胺EC... 对4种药剂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初花期用药1次,50%多·酮WP 1050~3150 g/hm2、25%氰烯菌酯SC 1500~3000 mL/hm2及25%戊唑醇EW 1200 mL/hm2防效均超过70%,明显高于25%戊唑醇EW其它处理和25%咪鲜胺EC防效;小麦初花期和盛花期各用药1次,防效进一步提高,50%多·酮WP 和25%氰烯菌酯SC各处理防效均在88%以上,与25%咪鲜胺EC、25%戊唑醇EW药剂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在赤霉病流行年份,50%多·酮WP、25%氰烯菌酯SC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防治药剂 筛选试验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居民阿司匹林停药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江天 段英伟 +1 位作者 宋俊贤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909-3912,共4页
目的调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北京城区居民阿司匹林使用现状,探讨影响阿司匹林长期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曾被处方阿司匹林的社区居民932名。按是否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持续治疗组和中断治疗组。结... 目的调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北京城区居民阿司匹林使用现状,探讨影响阿司匹林长期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曾被处方阿司匹林的社区居民932名。按是否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持续治疗组和中断治疗组。结果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社区居民中,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比例分别为64.3%和35.7%。服用阿司匹林期间,4.3%患者出现内脏出血,其中鼻衄、黑便、牙龈出血、血尿和咯血发生率分别为1.7%、1.0%、1.0%、0.5%和0.1%;上腹痛或不适发生率9.0%。13.7%被调查者中断阿司匹林治疗。中断治疗组10年心血管病风险高于持续治疗组(10%和7%,P=0.023),中断治疗组上腹痛或不适、内脏出血和皮下出血发生率也更高,更多患者认为无服药必要和担心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服用剂量更低且疗程更短。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北京城区社区居民阿司匹林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内脏出血、认为无服药必要、皮下出血、担心不良反应、上腹痛或不适,服用阿司匹林时间越长者越不易中断治疗。结论北京城区居民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尚需规范,阿司匹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服用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认识偏差均为阿司匹林治疗中断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中断治疗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方芳 陈红 +3 位作者 任景怡 宋俊贤 秦莉 罗宇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25例对照者,给予辛伐他汀20mg/d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12个月时,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并测定主要血脂参数、超...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25例对照者,给予辛伐他汀20mg/d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12个月时,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并测定主要血脂参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①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T2DM组及对照组患者血脂水平。②辛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T2DM组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5.94±0.87)%vs.(5.65±0.65)%,P﹥0.05],治疗12个月后,FMD虽有上升趋势[(6.10±0.71)%],但仍无显著性差异。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对照组的FMD。③治疗12个月时T2DM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由(15.21±3.71)mg/L降至(10.51±2.90)mg/L(P﹤0.01)。④辛伐他汀对T2DM患者FPG、FIns及HOMA-IR均无影响。结论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尽管可以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但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未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2型糖尿病 内皮功能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06b-5p在调节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静 李素芳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评估miR-106b-5p对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组(n=9)及对照组(n=9)血浆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筛查,采用共表达网络分别对两组样本全体miRNAs的共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选取从两组网络中得到的共表达地位差异最为显... 目的:评估miR-106b-5p对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组(n=9)及对照组(n=9)血浆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筛查,采用共表达网络分别对两组样本全体miRNAs的共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选取从两组网络中得到的共表达地位差异最为显著的miR-106b-5p进一步研究,通过转染miR-106b-5p mimics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miR-106b-5p表达水平,筛查转染后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一步通过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转导通路数据库对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浆中miRNAs的共表达模式(140个节点,1 154条连接线)与对照组(140个节点,612条连接线)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在过表达miR-106b-5p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746个基因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组间差异倍数≥1.5,芯片错误发现率<0.01),主要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受体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等20个信号通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miRNAs共表达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共表达地位差异最为显著的miR-106b-5p可靶向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多个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微RNAS 转录组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慧颖 陈红 +4 位作者 安友仲 任景怡 宋俊贤 赵秀娟 朱凤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评估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观察终点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并根据此终点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 目的评估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年龄>18岁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观察终点为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并根据此终点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 286例患者,其中事件组63例(4.9%);相继对两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OR=1.030)、冠心病病史(OR=2.392)、心力衰竭病史(OR=7.333)、糖尿病病史(OR=1.995)、脑梗死病史(OR=2.230)、肾功能不全病史(OR=4.468)、高危手术(OR=10.716)、术中出血量(OR=1.022)和急诊手术(OR=2.583)为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和急诊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脏手术 围术期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和中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琪 王伟民 +7 位作者 刘健 曹成富 宋俊贤 张静 马玉良 赵红 卢明瑜 侯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9期672-676,共5页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完全血运重建对其心功能和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进行6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的患...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完全血运重建对其心功能和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进行6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的患者27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腔内影像学和血流储备分数(FFR)结果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是否为有血运重建意义的病变,对所有有血运重建意义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分入完全血运重建组共202例,未对所有有血运重建意义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分入非完全血运重建组共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点、手术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恶化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完全血运重建组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51.5%比94.6%,P<0.001)及使用腔内影像学指导PCI比例(16.3%比6.8%,P=0.0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完全血运重建组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LVEF恶化率(0.5%比6.8%,P=0.001)、再次血运重建率(9.4%比24.3%,P=0.013)、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1.5%比12.2%,P=0.001)、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5.4%比28.4%,P<0.001)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14.4%比43.2%,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各发生1例心原性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平均每例置入支架数(OR 1.572,95%CI 1.152~2.960,P=0.047)、完全血运重建(OR 10.314,95%CI 1.011~20.662,P=0.012)是LVEF恶化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完全血运重建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长期的心功能,并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功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完全血运重建 不完全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