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血供巨大脑膜瘤全脑血管造影及术前栓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4 位作者 黎海亮 胡鸿涛 陈呈世 肖金成 余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评价全脑血管造影及经动脉栓塞术对巨大富血供脑膜瘤术前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5月-2012年5月共治疗脑膜瘤108例,其中巨大富血供脑膜瘤28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证实。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颈外及双侧椎动脉.了解... 目的评价全脑血管造影及经动脉栓塞术对巨大富血供脑膜瘤术前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5月-2012年5月共治疗脑膜瘤108例,其中巨大富血供脑膜瘤28例,均经影像学及病理证实。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颈外及双侧椎动脉.了解脑膜瘤供血动脉情况及选择需要栓塞的颈外动脉分支。26例行术前栓塞,2例未行栓塞。所有全部或部分栓塞患者均在1~3d后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28例中,完全栓塞12例,均为颈外动脉供血;部分栓塞14例,均为颈内、外动脉或颈外与椎基底动脉参与供血;未栓塞2例.均为完全颈内动脉供血。患者均在栓塞后1~3d进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在肿瘤完全栓塞及部分栓塞患者的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显著缩短,肿瘤易被彻底切除。未发生与栓塞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富血供巨大脑膜瘤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及栓塞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治疗胃癌肝转移疗效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5 位作者 黎海亮 程洪涛 肖金成 胡鸿涛 郑琳 孟艳莉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5期2301-2303,共3页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药物灌注治疗胃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药物灌注治疗,共介入治疗115周期,化疗药物为奥沙利铂+5-Fu,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均行增强CT测...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药物灌注治疗胃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药物灌注治疗,共介入治疗115周期,化疗药物为奥沙利铂+5-Fu,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均行增强CT测量肿瘤大小,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检测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724)。采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随访期限直至患者死亡。结果本组患者完全缓解(CR)10%(4例),部分缓解(PR)50%(20例),病变稳定(SD)20%(8例),病变进展(PD)20%(8例),总有效率(CR+PR)60%(24例)。1年生存率78%,2年生存率52%,3年生存率23%。从介入治疗始中位生存期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7个月。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药物灌注是治疗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瘤 肝动脉 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暂时阻断颈内动脉在头颈部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3 位作者 黎海亮 陈呈世 肖金成 余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暂时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在头颈部肿瘤切除的术前价值。方法 3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肿瘤侧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阻断30 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神经系统的变化。球囊阻断后监测残端动脉压力;计算残端动脉压力... 目的探讨暂时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在头颈部肿瘤切除的术前价值。方法 3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肿瘤侧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阻断30 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神经系统的变化。球囊阻断后监测残端动脉压力;计算残端动脉压力与患者平均动脉压比值。阻断时无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残端压≥阻断前50%为阴性,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残端压<阻断前50%为阳性。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阴性,2例阳性。2例阳性中,1例阻塞后患者出现神经症状,立即终止试验后患者症状消失;1例无神经相关症状,残端压40 mm Hg。30例阴性患者中,2例行部分颈内动脉切除,7例结扎颈内动脉,21例保留颈内动脉,肿瘤均完整切除,患者无术后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2例阳性患者均放弃手术切除:1例行粒子植入结合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1例行氩氦刀结合动脉药物灌注治疗。结论暂时性球囊阻断颈内动脉试验简便易行。通过评价患者闭塞颈内动脉后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及监测残端动脉压,有助于选择头颈部肿瘤治疗方式,可有效避免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 头颈部肿瘤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5 位作者 黎海亮 程洪涛 胡鸿涛 肖金成 郑琳 姚全军 《当代医学》 2010年第5期34-36,共3页
目的评价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治疗内科化疗无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5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共介入治疗124周期,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5-氟尿嘧... 目的评价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治疗内科化疗无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5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共介入治疗124周期,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均行增强CT测量肿瘤大小,检测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724)。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结果本组患者完全缓解(CR)2例(4%),部分缓解(PR)15例(30%),病变稳定(SD)10例(20%),病变进展(PD)23例(46%),总有效率(CR+PR)34%(17例)。1年生存率82%,2年生存率30%。从诊断肝转移始中位生存期38个月,从介入治疗始中位生存期2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结论经左锁骨下动脉留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灌注是治疗内科化疗无效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瘤 肝动脉 留置导管 化疗栓塞 动脉灌注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肿瘤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重要并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3 位作者 黎海亮 肖金成 胡鸿涛 程洪涛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7期8-10,共3页
目的分析肝肿瘤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重要并发症种类、影像学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本组共分析了326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458个病灶,共消融944次,随访时间6~48个月。结果共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肝脓肿3例(0.92%),肝包膜出... 目的分析肝肿瘤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重要并发症种类、影像学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本组共分析了326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458个病灶,共消融944次,随访时间6~48个月。结果共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肝脓肿3例(0.92%),肝包膜出血2例(0.63%),肝功能衰竭2例(0.63%),肾功能衰竭1例(0.32%),阻塞性黄疸1例(0.32%),电极处皮肤烧伤1例(0.32%),气胸1例(0.32%),血胸1例(0.32%),结肠穿孔1例(0.32%),针道种植转移1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是治疗肝肿瘤安全方法之一,术前详细评估患者、术后早期发现并发症及应用合适方法治疗会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射频消融 随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3 位作者 黎海亮 肖金成 胡鸿涛 程洪涛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7期76-78,共3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RFA)对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56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2~80岁,平均(56±10)岁;肿瘤最大径1.5~10.0cm,平均(4.5±...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RFA)对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56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2~80岁,平均(56±10)岁;肿瘤最大径1.5~10.0cm,平均(4.5±2.2)cm。其中单发转移灶35例,多发转移21例,共98个病灶。患者均为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全身化疗失败或无法耐受,且无其他脏器转移证据者。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术后每个月行肝功能、血象、肿瘤标记物检查,每3个月行腹部CT增强扫描1次。对于随访过程中肿瘤的局部残存及复发,在可能的前提下仍行RFA治疗。根据治疗后的影像表现分为病灶完全消融组和病灶部分消融组2个亚组。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对所有患者的整体生存期及两个亚组的生存期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Kaplan-Meier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FA全部采用经皮途径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完成。32例患者经过1次或多次治疗后达到局部病灶完全消除(病灶完全消融组);24例患者病灶部分消除(病灶部分消融组)。随访时间l0~48个月,平均(25±10)个月。死亡33例,至今存活23例。中位生存期27个月(95%可信区间:24~32个月)。至观察终点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46/56例)、71.4%(40/56例)、41.1%(23/56例)。病灶完全消融组和部分消融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8%(22/32例)和4.3%(1/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FA可以有效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内病变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转移 射频消融术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疗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3 位作者 黎海亮 胡鸿涛 程洪涛 肖金成 《当代医学》 2012年第6期83-85,共3页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因食管癌或支气管癌引起食管-气管瘘行食管或气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记录技术成功率、首次临床成功率及失败率、瘘口重新开放率以及各种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首次...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因食管癌或支气管癌引起食管-气管瘘行食管或气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记录技术成功率、首次临床成功率及失败率、瘘口重新开放率以及各种并发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首次临床成功患者及首次临床失败患者生存时间,用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有无差异。结果 32例患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28例瘘口封堵满意,首次临床成功率88%,4例瘘口未能完全封堵,首次临床失败率12%,28例瘘口封堵满意患者中,6例随访中出现瘘口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后瘘口封闭。所有患者均已死亡,平均生存期10.4月。首次瘘口完全封堵患者平均生存期11.3月,首次瘘口未完全封堵患者平均生存期4.2月,P<0.001。结论恶性食管-气管瘘患者应用覆膜支架治疗有效,部分瘘口完全封闭后可再复发,再复发患者可继续行支架置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气管瘘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宗登伟 李天晓 +1 位作者 翟水亭 曹会存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是否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破裂急性期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A组,25例)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B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DSA曝光次数和造影剂的用量。结果:两组中年龄、性别、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电解脱弹簧圈的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P<0.01),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P<0.01),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P<0.01)。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可靠的参考图像,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目,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治疗胆囊癌肝转移疗效评价
9
作者 宗登伟 郭晨阳 +3 位作者 黎海亮 程洪涛 胡洪涛 肖金成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1期173-175,共3页
目的评价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治疗胆囊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30例胆囊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共介入治疗110周期,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顺铂,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均行增强CT测... 目的评价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治疗胆囊癌肝转移患者临床价值。方法30例胆囊癌肝转移患者均采用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共介入治疗110周期,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顺铂,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所有患者每次介入治疗前均行增强CT测量肿瘤大小,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采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随访期限直至患者死亡。结果本组患者完全缓解(CR)3%(1例),部分缓解(PR)50%(15例),病变稳定(SD)20%(6例),病变进展(PD)27%(8例),总有效率(CR+PR)53%(16例)。1年生存率60%,2年生存率20%。介入治疗始中位生存期13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月。结论肝动脉药物灌注加化疗栓塞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胆囊癌肝转移患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瘤 胆囊癌 吉西他滨 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FOX方案肝动脉化疗栓塞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琳 黎海亮 +5 位作者 郭晨阳 肖金成 程洪涛 胡鸿涛 宗登伟 余朴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FOLFOX方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胃癌术后肝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FOLFOX方案TACE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组)32例,采用Seldinger法插管入肝转移瘤供血动脉... 目的探讨FOLFOX方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胃癌术后肝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FOLFOX方案TACE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组)32例,采用Seldinger法插管入肝转移瘤供血动脉,用奥沙利铂50 mg+超液化碘油进行化疗栓塞。随后将导管头端留置在肝总动脉,经导管序贯泵入奥沙利铂100 mg,2h,脱氧氟尿苷针3.0g,44h。泵入脱氧氟尿苷前静脉滴注亚叶酸钙300 mg;1周后口服替吉奥40mg每日2次,连用2周,休息1周为1周期。B组(TACE+常规动脉灌注化疗组)28例作为对照,化疗栓塞药物同A组,在肝总动脉用奥沙利铂100 mg+脱氧氟尿苷1.0 g行灌注化疗,每4周重复治疗1次。2组均连续4次介入治疗。治疗后按mRECIST标准行影像学检查评价有效率,随访14个月,比较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至疾病进展时间。结果 A组近期有效率81.25%优于B组57.14%(P<0.05),A组1年生存率96.88%高于B组75.00%,A组至疾病进展时间(11.51±0.48)个月长于B组的(7.87±0.58)个月,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OLFOX方案TACE并留管灌注联合替吉奥治疗胃癌术后肝转移的疗效优于TACE并常规动脉灌注化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术后 肝转移癌 FOLFOX方案 肝动脉化疗栓塞 留管灌注 替吉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孟艳莉 黎海亮 +4 位作者 郭晨阳 肖金成 宗登伟 胡鸿涛 骆俊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0-683,共4页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TACE治疗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患者肝脏病变首次TACE后第3天开始每日给予As2O310 mg,静脉滴注,连续14 d,休息...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TACE治疗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患者肝脏病变首次TACE后第3天开始每日给予As2O310 mg,静脉滴注,连续14 d,休息3周重复,后间歇给予TACE治疗。B组患者给予序贯性TACE。观察两组的近、远期疗效、介入频次、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 A组客观有效率36.7%(11/30),获益率86.7%(26/30);B组客观有效率23.3%(7/30),获益率80.0%(24/30),两组客观有效率和获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P=0.731。A组患者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为8.0个月(95%可信区间5.7~10.3);B组患者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为4.0个月(95%可信区间2.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7×10-6。A组患者中共行介入65次,每例平均2.2次;B组患者中共行介入111次,每例平均4.7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38×10-4。A组30例患者中生活质量改善10例,稳定17例,降低3例;B组患者中改善7例,稳定10例,降低13例,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As2O3联合TACE在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应用中,可以减少TACE的治疗次数,达到相同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砷剂 动脉内化疗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晨阳 胡鸿涛 +3 位作者 黎海亮 杜峰 宋涛 宗登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356-2358,共3页
目的:分析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热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在CT引导下.微波热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共治疗223次,治疗肿瘤数目127个。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40。80w.持续时间5~30min。结果:患者随... 目的:分析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热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在CT引导下.微波热凝固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共治疗223次,治疗肿瘤数目127个。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40。80w.持续时间5~30min。结果:患者随访4~50个月,平均随访33个月,随访中28例(28.6%)存活.66例(67.3%)死亡,4例(4.1%)失访。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8.4%(67例),41.8%(41例),27.6%(27例)。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5例,包括腹腔内出血1例,胆汁瘤形成1例,肝脓肿1例,十二指肠穿孔1例.急性腹膜炎1例。1例死亡与微波治疗相关。结论:CT引导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效、微创、并发症少.术前预防性治疗、术中熟练操作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CT引导 微波热凝固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栓塞治疗脑动脉瘤32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翟水亭 宗登伟 +4 位作者 李天晓 曹会存 王子亮 白卫星 孟艳丽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84-985,共2页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栓塞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微波治疗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晨阳 胡鸿涛 +4 位作者 黎海亮 姚全军 程洪涛 宗登伟 郑琳 《当代医学》 2009年第35期666-667,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恶性骨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31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原发性骨肿瘤10例,转移性骨肿瘤21例。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微波消融治疗,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20~80W,持续时间5~30分钟。结果治疗后...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恶性骨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31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原发性骨肿瘤10例,转移性骨肿瘤21例。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微波消融治疗,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20~80W,持续时间5~30分钟。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肢体功能改善,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均下降。CT复查肿块均缩小,治疗有效率(CR+PR)10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45.2%,3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恶性骨肿瘤安全、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微波消融治疗 恶性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翟水亭 李天晓 +4 位作者 宗登伟 曹会存 王子亮 白卫星 刘建文 《当代医学》 2010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58处病变,狭窄性36处,闭塞性22处,采用球囊成形、支架成形、腔内旋切和内膜下血管成形等多种介入手段干预、治疗。结果58处病变:单纯球囊成形8例,辅...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3例58处病变,狭窄性36处,闭塞性22处,采用球囊成形、支架成形、腔内旋切和内膜下血管成形等多种介入手段干预、治疗。结果58处病变:单纯球囊成形8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7例(15例自膨式支架,4例弹簧式支架),均成功;单纯腔内旋切6例,辅助支架成形的11例(15例自膨式支架,1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1例;单纯内膜下血管成形3例,辅助支架成形的8例(13例自膨式支架,2例弹簧式支架),手术失败4例。3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5例疗效欠佳。4例患者因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行切开解压后好转,2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膝关节以下离断术。术后平均随访10.5个月(2~33月),2例术后6月症状复发未予进一步治疗,1例术后1年再次介入治疗,余患者疗效稳定。结论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程度的病变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闭塞性病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6
16
作者 翟水亭 李天晓 +4 位作者 曹会存 宗登伟 王子亮 白卫星 刘建文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16期33-35,37,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三维DSA(3D DSA)与二维DSA(2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说明3DDSA优于2D DSA。方法42例资料完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2D和3D DSA检查,常规2D DSA检查后即行旋转DSA检查。由3D工作站生成容积再现图像(VR)。从以下5方... 目的通过对比三维DSA(3D DSA)与二维DSA(2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说明3DDSA优于2D DSA。方法42例资料完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2D和3D DSA检查,常规2D DSA检查后即行旋转DSA检查。由3D工作站生成容积再现图像(VR)。从以下5方面随即评价2D DSA、旋转DSA和3D DSA:①图像整体质量,②动脉瘤的显示,③动脉瘤形状的显示,④动脉瘤瘤颈的显示,⑤动脉瘤与毗邻血管的显示。对50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动脉瘤的显示:2D DSA未能发现3个动脉瘤,这些动脉瘤在旋转DSA上为不确定。VR可以发现所有的动脉瘤。②图像的整体质量:2D DSA可以清楚显示细小动脉,图像整体质量优于旋转DSA和3D DSA。③动脉瘤形状的显示:VR明显优于2D DSA和旋转DSA。④动脉瘤瘤颈和动脉瘤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的显示:VR明显优于2D DSA和旋转DSA。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方面优于2D DSA和旋转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二维DSA 三维DSA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天晓 翟水亭 +4 位作者 曹会存 白卫星 王子亮 宗登伟 孟艳丽 《中原医刊》 2006年第18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内支架置入(ES)以及血栓旋切等微创手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7支病变血管,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局部灌注溶栓2例,单独PT...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内支架置入(ES)以及血栓旋切等微创手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7支病变血管,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局部灌注溶栓2例,单独PTA 2例,PTA+ES16例,血栓旋切+ES12例,分期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5例症状明显缓解(78%),术后主干血管即时再通32支(86%),术后4周29支病变血管保持通畅(78%),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再通率分别为66%和63%;1例患者于术后1周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安全途径,术后规范抗凝对于保持血管再通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下肢 介入性 血栓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138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翟水亭 李天晓 +4 位作者 曹会存 王子亮 白卫星 宗登伟 孟艳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3期2570-2571,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翟水亭 李天晓 +4 位作者 曹会存 白卫星 王子亮 宗登伟 孟艳丽 《中原医刊》 2006年第14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88例采用旋转血管造影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栓塞材料采用G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88例采用旋转血管造影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栓塞材料采用G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28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 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结果126例脑动脉瘤,123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7.6%;失败3例,占2.4%;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7例,占5.6%,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3例,占2.4%;死亡2例,占1.3%。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 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阻塞型布-卡氏综合征介入治疗穿刺开通方法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翟水亭 李天晓 +4 位作者 曹会存 白卫星 王子亮 宗登伟 孟艳丽 《中原医刊》 2006年第16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阻塞型布-卡氏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穿刺开通方法。方法利用不同的穿刺手段对356例该类型BCS行穿刺开通术,并对阻塞段行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放射学方法处理。结果本组不同类型完全阻塞患者共356例,经不同穿... 目的探讨完全阻塞型布-卡氏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穿刺开通方法。方法利用不同的穿刺手段对356例该类型BCS行穿刺开通术,并对阻塞段行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放射学方法处理。结果本组不同类型完全阻塞患者共356例,经不同穿刺方法共对411支静脉行开通术,共开通338例计390支静脉血管,开通率为94.9%,未开通14例,占所有病例的3.8%;死亡4例,占1.1%。结论完全阻塞型BCS的介入治疗,只要采用适当的穿刺开通方法,其开通率高且安全,并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血管阻塞 门脉高压 放射学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