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质谱法检测空肠弯曲菌及李斯特菌 被引量:8
1
作者 屠博文 吉俊敏 +4 位作者 杜强 黎俊宏 唐宏兵 熊吉滨 韩晓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62-267,共6页
目的:通过VITEK MS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养殖场及市售活鸡来源的空肠弯曲菌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进行激光解析飞行质谱鉴定,建立两种致病菌的质谱鉴定方法。方法:从样品中分离获得疑似的空肠弯曲菌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经不同配比的基质液... 目的:通过VITEK MS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养殖场及市售活鸡来源的空肠弯曲菌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进行激光解析飞行质谱鉴定,建立两种致病菌的质谱鉴定方法。方法:从样品中分离获得疑似的空肠弯曲菌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经不同配比的基质液处理后进行质谱鉴定。通过分析检出菌特征峰及相对丰度差异来评价不同配比基质液对两种致病菌检测的影响。结果:空肠弯曲菌和李斯特菌对基质液配比要求具有明显差异,前者不需要经过甲酸裂解,而对三氟乙酸含量敏感,后者鉴定结果受到甲酸裂解制约。基质液含水量控制在体积分数30%可以有效避免特征峰缺失并提高检出率。结论:控制基质液的含水量、基质浓度和三氟乙酸含量可以增加空肠弯曲菌和李斯特菌的特征峰数量,增强相对丰度,提高致病菌检出率。基质液配比优化研究有助于增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鉴定能力,有助于提高疾病预防和食源性风险监测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EKMS微生物检测系统 空肠弯曲菌 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 基质液配比 微生物质谱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毒力特征的质谱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屠博文 薛银刚 +4 位作者 姚萍 王楠 黎俊宏 唐宏兵 杜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36,150,共8页
目的:分析本地区食品风险监测样品中霍乱弧菌的分布,评价使用VITEK-MS微生物质谱进行霍乱弧菌快速鉴定的优劣。方法:从淡水产品和病人分离获得霍乱弧菌,分别进行VITEK-2生化鉴定和VITEK-MS质谱鉴定。血清凝集和胶体金显色法检测霍乱弧... 目的:分析本地区食品风险监测样品中霍乱弧菌的分布,评价使用VITEK-MS微生物质谱进行霍乱弧菌快速鉴定的优劣。方法:从淡水产品和病人分离获得霍乱弧菌,分别进行VITEK-2生化鉴定和VITEK-MS质谱鉴定。血清凝集和胶体金显色法检测霍乱弧菌血清型,PCR检测ctx毒力基因。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类型。结果:经快速鉴定检出23株霍乱弧菌,17株为非O1/O139血清型,6株为O139型并且携带ctx毒力基因。VTIEK-MS微生物质谱检出的霍乱弧菌具有典型的指纹图谱特征,O139型霍乱弧菌具有典型的特有峰和缺失峰特征。全基因组测序显示O139血清型具ctxAB、ace和tcp毒力岛等毒力基因,而非O1/O139株则只具有辅助毒力因子,个别腹泻病例株携带了zot基因。结论:非O1/O139和O139型霍乱弧菌无论在毒力基因种类和质谱特征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广泛应用VITEK-MS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进行霍乱弧菌血清鉴定有望成为霍乱监测的新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微生物质谱(VITEK-MS) 全基因组测序 毒力基因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DI-TOF质谱在院内感染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屠博文 史伟峰 +3 位作者 韩晓冬 杜强 徐晓怡 郝超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665-4670,共6页
目的采用MALDI-TOF质谱分析方法鉴定院内感染致病菌。方法同步使用VITEK-2和MALDI-TOF质谱鉴定院内感染致病菌。从检测时间、鉴定率及检出数量进行两种方法的对比。将微生物大分子指纹图谱进行共性峰比对计算,获得院内感染致病菌株间同... 目的采用MALDI-TOF质谱分析方法鉴定院内感染致病菌。方法同步使用VITEK-2和MALDI-TOF质谱鉴定院内感染致病菌。从检测时间、鉴定率及检出数量进行两种方法的对比。将微生物大分子指纹图谱进行共性峰比对计算,获得院内感染致病菌株间同源性结构关系的差异。结果共检出31株大肠埃希氏菌、2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及解鸟苷酸拉乌尔菌等罕见致病菌9株。MALDI-TOF质谱检测能够在1h内检出所有的致病菌,且鉴定率和检出数量高于VITEK-2。结论致病菌的院内感染呈现科室为中心点源传播的模式。MALDI-TOF质谱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能够进行临床耐药菌的聚类分析,有望成为致病菌鉴定和临床耐药菌风险监测工作的主要技术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感染MALDI-TOF质谱 VITEK-2生化分析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矿物吸附Cu^(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苏贵珍 陆建军 +2 位作者 陆现彩 李娟 屠博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5-580,共6页
在金属硫化物的表生氧化过程中,施氏矿物是最常见的一种次生矿物。施氏矿物具有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吸附能高的特点,能够吸附环境流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细胞,从而影响重金属元素及微生物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利用化学合成的... 在金属硫化物的表生氧化过程中,施氏矿物是最常见的一种次生矿物。施氏矿物具有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吸附能高的特点,能够吸附环境流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细胞,从而影响重金属元素及微生物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利用化学合成的施氏矿物,开展了施氏矿物吸附Cu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实验。结果显示:施氏矿物对金属Cu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均有较强的吸附性;施氏矿物对Cu2+的吸附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而对氧化亚铁硫的吸附行为不符合Langmuir模型,可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施氏矿物的存在对流体中微生物的活动性及其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可能会降低氧化菌分解金属硫化物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矿物 氧化亚铁硫杆菌 吸附作用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过程中矿物表面微生物附着现象及意义 被引量:20
5
作者 陆现彩 屠博文 +6 位作者 朱婷婷 李娟 王朝华 周跃飞 赵兴青 陆建军 王汝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8,共8页
微生物风化作用作为最为重要的表生过程之一,与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局部环境污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在矿物表面的附着能够显著提高矿物的风化速率。本文在总结矿物表面微生物附着现象及特征的基础上,概述了微生物附着导... 微生物风化作用作为最为重要的表生过程之一,与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局部环境污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在矿物表面的附着能够显著提高矿物的风化速率。本文在总结矿物表面微生物附着现象及特征的基础上,概述了微生物附着导致的矿物表观风化速率的上升和表面侵蚀现象,初步分析了微生物在矿物表面附着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强调了微生物-矿物作用界面研究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开展分子生物学、表面矿物学和微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在分子层次上揭示矿物微生物风化的微观机制,更准确地评估微生物风化的地球化学意义,有助于提高对局部环境问题的调控和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风化 表面附着 界面过程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氧化亚铁硫杆菌的Cu^(2+)吸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雨 陆现彩 +3 位作者 陆建军 屠博文 李娟 徐兆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9-564,共6页
通过不同生长阶段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对Cu2+的吸附实验研究,发现对数期和稳定期的氧化亚铁硫杆菌的Cu2+吸附容量存在一定差别,对数生长期比稳定期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吸附量略高。同时,Cu2+的吸附量与溶液的pH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 通过不同生长阶段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对Cu2+的吸附实验研究,发现对数期和稳定期的氧化亚铁硫杆菌的Cu2+吸附容量存在一定差别,对数生长期比稳定期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吸附量略高。同时,Cu2+的吸附量与溶液的pH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在吸附过程中,Cu2+与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表面存在的化学基团发生了质子交换反应。对数生长期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和稳定期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吸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细胞的表面化学非均质性较强。不同生长阶段细菌的吸附性能差异可能与细胞表面的化学结构存在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阶段 氧化亚铁硫杆菌 CU2+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矿区废矿石次生氧化产物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娟 陆建军 +3 位作者 陆现彩 王汝成 徐兆文 屠博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6-682,共7页
对铜陵矿区废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原生矿物及其风化产物的组成,探讨次生矿物的形成机制。XRD及SEM/EDS分析表明,废矿石中残留的主要原生矿物为黄铁矿,次生矿物为针铁矿、赤... 对铜陵矿区废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原生矿物及其风化产物的组成,探讨次生矿物的形成机制。XRD及SEM/EDS分析表明,废矿石中残留的主要原生矿物为黄铁矿,次生矿物为针铁矿、赤铁矿、水铁矿及次生硫酸盐矿物。原生矿物风化为次生矿物的过程是从黄铁矿的裂隙带等有缺陷的部位开始,逐步氧化成最终产物针铁矿。中间过程出现了矿物相及形态的多样性,局部可能会先形成中间产物水铁矿,由于水铁矿很不稳定,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会很快转化成针铁矿或赤铁矿。针铁矿在风化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形态,针状矿物最先形成,随后重结晶成球状集合体和菱方双锥单晶,最后在废矿石表面完全覆盖一层土状针铁矿。SEM观察到的黄铁矿表面的生物矿物与最外层风化层上的菌丝类物质说明,在废矿石的风化过程中生物亦起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矿石 次生矿物 生物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检测沙门氏菌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强 屠博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研究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对国标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改进效果。方法从肉鸡专项监测中选取106份样品,采用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和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菌检验》进行沙门氏菌对比检测。与国标法相比,全自动免疫... 目的研究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对国标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改进效果。方法从肉鸡专项监测中选取106份样品,采用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和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菌检验》进行沙门氏菌对比检测。与国标法相比,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取消了SC和TTB增菌,经BPW增菌后直接使用系统富集目标菌并接种显色平板。结果免疫磁珠法阳性检出率为32%,国标法阳性检出率为31%,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磁珠法取消了二次增菌的步骤,检测时间比国标法节省24 h,且平板上的单个菌落生长率和菌株特异性也更好。采用磁珠法检测的106份样品中,有34份样品检出可疑显色菌株,都有单个可疑菌落生长,最后均鉴定为目标菌沙门氏菌;采用国标法有38份样品检出可疑显色菌株,其中3份无单个可疑菌落生长经再次转种,最后有5株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等干扰性杂菌,仅33株为目标菌沙门氏菌。结论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特异性好、单个菌落生长率高且检测时间短,可以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 沙门氏菌 食源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沙门氏菌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液相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9
作者 杜强 黎俊宏 +5 位作者 严程 赵莹 屠博文 毛旭健 董昕 张露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7-295,共9页
目的:建立应用新型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携带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中4种基因:qnrS、aac(6')-Ib-cr、oqxA、oqxB的方法。方法:针对食源性沙门氏菌携带的qnrS、aac(6')-Ib-cr、oqxA、oqxB四种PMQR基因,设... 目的:建立应用新型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携带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中4种基因:qnrS、aac(6')-Ib-cr、oqxA、oqxB的方法。方法:针对食源性沙门氏菌携带的qnrS、aac(6')-Ib-cr、oqxA、oqxB四种PMQR基因,设计对应引物和微球,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对7株标准菌株进行特异性实验;对4株各含1种PMQR基因的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重复性和灵敏度实验;然后检测来自食源性风险监测的71株耐喹诺酮类沙门氏菌,和普通PCR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成功建立了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携带的qnrS、aac(6')-Ib-cr、oqxA、oqxB四种PMQR基因的方法,携带qnrS基因的耐药株检出限为5 CFU/mL、携带aac(6')-Ib-cr基因的耐药株检出限为25 CFU/mL、携带oqxA和oqxB基因的耐药株检出限为10 CFU/mL。所有阳性判定结果荧光中位值(MFI)均≥5倍阴性对照组。重复性实验变异系数(CV)均小于5%,特异性实验结果特异性100%,阴性菌株无阳性信号反应。qnrS检出率29.6%(21/71)、aac(6')-Ib-cr 35.2%(25/71)、oqxA 28.2%(20/71)、oqxB 23.9%(17/71),方法比对的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实验建立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aac(6')-Ib-cr、oqxA、oqxB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稳定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可以为食源性沙门氏菌PMQR基因的检测以及耐药性的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芯片技术 xMAP xTAG PMQR 食源性沙门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芯片技术在沙门菌抗原缺失血清型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毛旭建 唐宏兵 +4 位作者 屠博文 赵莹 钱红 黎俊宏 杜强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液相芯片技术在检测、鉴定抗原缺失的沙门菌中的应用。方法依据国标GB 4789.4-2016和盲样考核手册,对3份考核盲样进行增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分别采用血清凝集和多重PCR液相芯片技术进行血清型分型,比较其优缺点。结果3份考核... 目的探讨液相芯片技术在检测、鉴定抗原缺失的沙门菌中的应用。方法依据国标GB 4789.4-2016和盲样考核手册,对3份考核盲样进行增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分别采用血清凝集和多重PCR液相芯片技术进行血清型分型,比较其优缺点。结果3份考核样经分离、纯化,以血清凝集法和多重PCR液相芯片技术进行分型分析,鉴定结果一致,2份样品为阿贡纳沙门菌和婴儿沙门菌,1份样品为未检出。2017S-10(5)-1 H相中第二相未观察到凝集现象,2017S-10(5)-3第一相观察不到凝集现象,分别经3次、2次诱导后才获得鉴定结果,分别耗时3d、2d,平均成本为1 000元/样本;液相芯片技术分型耗时4h,平均成本为500元/样本。结论利用液相芯片技术能够快速、准确鉴定抗原缺失血清型沙门菌,可在有条件的机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细菌鉴定 血清型分型 血清凝集法 多重PCR 液相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菲 薛银刚 +4 位作者 屠博文 王利平 赵亚芳 江晓栋 薛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54-3261,共8页
为研究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群落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PM_(2.5)中细菌的16S r RNA基因进行研究.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00150,以97%的相似水平划分,各样品的OTUs为1890~6519,同时样本的Coverage指数较高,表明测序结果可以准确地... 为研究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群落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PM_(2.5)中细菌的16S r RNA基因进行研究.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00150,以97%的相似水平划分,各样品的OTUs为1890~6519,同时样本的Coverage指数较高,表明测序结果可以准确地代表样本中的空气细菌群落.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常州春季PM_(2.5)中相对丰度>1%的有11个细菌门、14个细菌纲和12个细菌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排名前3的优势细菌类群,占总基因丰度的80.88%.属水平优势细菌主要有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6.03%)、Rubellimicrobium(5.95%)、微囊藻属(Microcystis,4.86%)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16%),但在属水平上未能进行分类的基因序列比例高达81.11%.基于PM_(2.5)中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来源分析,发现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的环境来源多变,其主要环境源可能为淡水,其次是土壤、植物和人为源.利用冗余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NH_4^+、NO_3^-、O_3、SO_4^(2-)、OC、气压和CO是常州市春季PM_(2.5)中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细菌类群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PM2.5 细菌群落 来源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霞 刘菲 +5 位作者 薛银刚 屠博文 周璐璐 江晓栋 施昕澜 薛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5-263,共9页
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反映其生态系统环境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6年12月对常州市某工业园区地下水进行采集,采用高通量技术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 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反映其生态系统环境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6年12月对常州市某工业园区地下水进行采集,采用高通量技术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呈现出典型的淡水种群特征,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6. 4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 06%)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3. 04%)等55个细菌门,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47. 51%)、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9. 58%)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6. 75%)等95个细菌纲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6. 38%),Perlucidibaca (9. 17%)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 12%)等564个细菌属组成。经分析,水质情况影响着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水质较好的点位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均匀度也较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氯化物、钙、电导率、铁、氟化物和硫酸盐是能显著解释地下水细菌群落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地下水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淡水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淋球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13
作者 王志宇 屠博文 陈红岩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7期982-98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淋球菌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使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流层析分析(RPA-LFA)技术建立淋球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使用淋球菌核酸检... 【目的】建立一种淋球菌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使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流层析分析(RPA-LFA)技术建立淋球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使用淋球菌核酸检测国家参考品对该方法的分析灵敏度与分析特异性进行评价;使用已上市的淋球菌核酸检测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RPA-LFA法分别对临床采集的61份生殖道分泌物样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RPA-LFA法的分析灵敏度为104 cells/mL;分析特异性良好,对10株不同淋球菌菌株均可测出,对10株非淋球菌菌株均不能测出;RPA-LFA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一致性高(Kappa=0.97),RPA-LFA法的阳性检出率为52.5%(32/61)与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检出率54.1%(33/61)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荧光定量PCR方法为参比,RPA-LFA方法检测灵敏度为96.97%,检测特异性为100.00%;单个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流程时间为120±20min,明显长于RPA-LFA的(35±5)min,且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RPA-LFA淋球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且不需要复杂精密的温控设备,检测结果判读简单,缩短了淋球菌核酸检测的时间,降低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瑟氏球菌 淋病 核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家珍 于金汛 +1 位作者 田新宇 屠博文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 了解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HIV主动检测艾滋病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促进大学生HIV主动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3—5月在山东省潍坊市某高校抽取调查对象共670... 目的 了解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HIV主动检测艾滋病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促进大学生HIV主动检测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3—5月在山东省潍坊市某高校抽取调查对象共670名,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艾滋病主动检测意愿及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670份,回收有效问卷666份,问卷有效率为99.40%。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6.31%(375/666)报告有HIV检测意愿,在不同性别(χ^(2)=10.543,P=0.001)、有无性行为经历(χ^(2)=57.280,P<0.001)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OR=2.932,95%CI:1.803~4.770)、医学专业(OR=5.562,95%CI:3.491~8.860)、有性行为经历(OR=3.547,95%CI:2.160~5.824)、基础知识认知情况优秀(OR=2.751,95%CI:1.257~6.021)、对艾滋病人接纳程度中(OR=12.195,95%CI:6.211~23.810)或高(OR=3.597,95%CI:1.764~7.299)、高危性行为阻断能力优秀(OR=7.756,95%CI:4.464~12.821)的大学生HIV检测意愿更强。结论 该校大学生艾滋病检测意愿不高,高校应结合学生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知识讲座,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改善大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对艾滋病患者的接纳程度及高危性行为阻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HIV主动检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艾滋病 主动检测意愿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毒力相关基因分布
15
作者 王婧婧 毛旭建 +4 位作者 赵莹 杜强 屠博文 王凤鸣 黎俊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125,共5页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分离株耐药性及毒力相关基因分布差异。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从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数家合作医疗机构中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全自动微生物药敏分析仪做...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分离株耐药性及毒力相关基因分布差异。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从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数家合作医疗机构中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全自动微生物药敏分析仪做菌株鉴定、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探讨菌株克隆型,黏液拉丝试验鉴定菌株的毒力表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菌株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结果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主要来源于痰、伤口分泌物、血液标本;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分布主要科室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显微外科、神经外科;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高,具有多药耐药和广泛耐药性;鲍式不动杆菌菌株种包含15种ST型(牛津分型),主要为ST195,共检测出黏液丝试验阳性菌株22株(占比15.28%),共检出40株荚膜血清型(占比27.78%),菌株毒力基因主要为abaI、ompA、HemO、bap、CsuE、bfmS基因。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主要来源于痰等标本,主要分布在ICU,其多药耐药及广泛耐药率均较高。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以ST195型为主要流行菌株。鲍氏不动杆菌携带多种毒力基因,临床应严格防控重症监护病房中耐药高毒力鲍氏不动杆菌菌株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鲍氏不动杆菌 毒力基因 耐药机制 耐药性 菌株分布
原文传递
食源性沙门菌耐药特征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16
作者 赵莹 董昕 +3 位作者 陈嘉 杜强 屠博文 许晓国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6-1382,共7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耐药特征及其进化关系,为食源性沙门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21—2023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17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药物敏感性... 目的了解江苏省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耐药特征及其进化关系,为食源性沙门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21—2023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17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综合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CARD)对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和分析,使用PubMLST数据库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通过软件GraphPad Pism 9.5绘制耐药基因热图,使用软件Figtree v1.4.4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117株沙门菌共鉴定出21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耐药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77.78%)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四环素(58.97%)、氨苄西林/舒巴坦(55.55%)、萘啶酸(51.28%),耐药率均超过50.00%,最主要的耐药谱型为CT-AMP-AMS-NAL。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得到61种耐药基因,其中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测定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共分析得出23种ST型,主要型别为ST34和ST11,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大多数相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同源性较高。结论常州市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以ST34为主,菌株携带多种类型的耐药基因,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需引起重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监测沙门菌耐药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血清型 耐药基因 全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血流感染来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和毒力基因的分析
17
作者 王婧婧 毛旭建 +4 位作者 赵莹 杜强 屠博文 王凤鸣 黎俊宏 《现代医学》 2024年第4期523-529,共7页
目的:采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分析血流感染(BSI)来源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和毒力基因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到2023年6月常州市某三甲医院BSI来源Ab菌株25株进行WGS,使用基因组流行病学中心(CGE)的ResFinder4.0程序... 目的:采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分析血流感染(BSI)来源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和毒力基因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到2023年6月常州市某三甲医院BSI来源Ab菌株25株进行WGS,使用基因组流行病学中心(CGE)的ResFinder4.0程序解析其耐药基因,R软件制作热图;在PubMLST(https://pubmlst.org/)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CSIPhylogeny1.4和FigTreev1.4.4软件绘制最大似然树(MLT),用ITOL(https://itol.embl.de)工具美化并分析其同源性,SPSS 26.0软件分析不同毒力基因耐药性差异。结果:25株Ab有20株属我国常见的ST2,其余为ST2266、ST25、ST106、ST1917、ST1641。25株Ab共检测出28种获得性耐药基因。25株菌株均携带blaADC-25,除编号为S1、S4、S10、S12、S24这5株菌株,其余均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blaOXA-23和blaOXA-66,每个菌株的耐药基因分布不同,其中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被携带的菌株数量最多。25株Ab均携带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外膜孔蛋白、脂多糖、生物膜、外排泵、磷脂酶等毒力因子。毒力基因abaI、galE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在部分抗生素中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Ab的耐药性、毒力特征复杂多样,携带不同毒力基因的菌株之间耐药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血流感染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原文传递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_(NDM)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8
作者 屠博文 赵莹 +6 位作者 黎俊宏 杜强 毛旭建 唐宏兵 吉俊敏 韩晓冬 王昆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3,108,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扩增方法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_(NDM)的快速检测方法,为广泛耐药菌基因类型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遵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引物和探针设计原则,以bla_(NDM)基...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扩增方法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_(NDM)的快速检测方法,为广泛耐药菌基因类型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遵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引物和探针设计原则,以bla_(NDM)基因特异性序列为靶基因,设计相应的RPA扩增引物和探针。取梯度稀释已知拷贝数的DNA模板和致病菌核酸样品进行各扩增体系的RPA扩增实验,分析扩增体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特征以便筛选和评价bla_(NDM)基因的RPA扩增体系。结果 3组扩增体系的引物和探针能够有效的扩增靶基因,检出限达到2×10~2copys/反应,与其他细菌样品无非特异性扩增反应,能够在2~7 min内实现靶基因有效扩增。结论建立了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_(NDM)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体系,该反应迅速,检出限较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适用于耐药菌的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NDM 现场检测技术 广泛耐药菌
原文传递
新冠病毒Omicron XBB.1.5和XBB.1.9及其亚分支变异株流行情况及相关认知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屠博文 王楠 +11 位作者 董泽丰 许果 付建光 陈嘉欣 陈曦 李鑫娜 王达 冯欢欢 何芳 于翔翔 吴海鸥 朱立国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通过定期对全球和我国新冠病毒重要变异株开展系统文献查阅、主要数据库查询和风险研判,跟踪最新变异株流行态势和进化特征,能为制定本土防控政策提供依据。分析显示,近期Omicron XBB.1.5与XBB.1.9.1在全球流行中占据优势,XBB.1.9.2的... 通过定期对全球和我国新冠病毒重要变异株开展系统文献查阅、主要数据库查询和风险研判,跟踪最新变异株流行态势和进化特征,能为制定本土防控政策提供依据。分析显示,近期Omicron XBB.1.5与XBB.1.9.1在全球流行中占据优势,XBB.1.9.2的上传序列数占XBB.1.9谱系的89.4%,我国本土变异株以BA.5.2.48、BF.7.14与BA.5.2.49为主。XBB.1.5的传播力高于其他变异株,XBB.1.9的预期传播潜力高于XBB.1.5突变株;XBB.1.5等变异株的致病性与其他Omicron株相似,具有与XBB.1相当的免疫逃逸能力,是迄今为止免疫逃逸最强的Omicron变异株之一。接种3针次疫苗后的BA.5免疫突破人群仍有较大风险再感染XBB.1.5。XBB.1.5、XBB.1.9及其亚变异株的流行态势和免疫学关键证据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变异 传播力 致病力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致病菌MALDI-TOF质谱分析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屠博文 史伟峰 +1 位作者 韩晓冬 郝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24期4221-4226,共6页
目的研究影响常见食源性疾病致病菌MALDI-TOF质谱分析的关键因素。方法分析鉴定不同时间段内的6株致病菌,比较检出峰的荷质比、峰值及特征峰的差异。结果检出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最适培养基和检测时间... 目的研究影响常见食源性疾病致病菌MALDI-TOF质谱分析的关键因素。方法分析鉴定不同时间段内的6株致病菌,比较检出峰的荷质比、峰值及特征峰的差异。结果检出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最适培养基和检测时间上具有差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质谱分析的时效性等要求较低,易检出。抑制状态的致病菌具有特殊质谱峰,延长培养时间导致部分检出率下降,质谱特征峰缺失,峰值显著减弱。肺炎克雷伯菌的质谱兼容性低,菌株间差异大,使用血平板可以提高检出率。结论质谱鉴定对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选择具有致病菌种属特异性,微生物生理状态同样影响着质谱结果,分析抑制状态下致病菌的特有生物标志峰有利于提高质谱分析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 质谱特征峰 致病菌质谱分析 检出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