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耦合技术体系初探
1
作者 欧锦涟 张中正 +12 位作者 宋元泽 邱丽华 戎鑫愉 张家硕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鲍印广 于海涛 翟冬峰 刘广臣 崔法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17,共7页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选育突破性高产、优质、抗逆、广适小麦新品种,对于保障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文章对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综合阐述,对小麦分子育种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进行了综...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及选育突破性高产、优质、抗逆、广适小麦新品种,对于保障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文章对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综合阐述,对小麦分子育种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阐述了基因挖掘及育种专用芯片在分子育种有效实施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团队长期研究结果,初步提出了“两严一松”“四结合”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耦合技术体系,并阐述了其在组合选配、不同世代家系选择、品种潜力挖掘中的具体应用,列举了相关技术在育种实践应用中的成功案例,并对未来小麦分子育种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物育种 分子育种“ 两严一松”“四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崔法 赵春华 +6 位作者 鲍印广 宗浩 王玉海 王庆专 杜斌 马航运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50-1456,共7页
由山东农业大学创制的矮孟牛是重要的冬小麦遗传资源。为了揭示矮孟牛种质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对矮孟牛I型至VII型7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鉴定。PCR结果显示,矮孟牛II型、IV至VI... 由山东农业大学创制的矮孟牛是重要的冬小麦遗传资源。为了揭示矮孟牛种质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对矮孟牛I型至VII型7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鉴定。PCR结果显示,矮孟牛II型、IV至VII型中含有1RS和1BL,不含1BS和1RL;I型和III型中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在矮孟牛II型、IV型-VII型中1RS取代了1BS,而在矮孟牛I型和III型中含有正常的小麦染色体组。利用138个多态性标记分析了7个类型第一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其中3个标记检测到矮孟牛V型的特异片段,即位于1A染色体的标记Xwmc336和Xmag1884及位于1B染色体的Xgwm124,分别源于牛朱特和矮丰3号。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矮孟牛7个类型第一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为深入研究和利用该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种质 遗传差异 基因组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6
3
作者 崔法 冯仕庭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ST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GI)。结果肿瘤均单发,5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底,圆...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ST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GI)。结果肿瘤均单发,5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底,圆形或类圆形7例,分叶状1例,直径3.8-14.8cm,平均7.9cm;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中度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明显;MRI平扫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GI提示胃黏膜撑开,可见龛影。病理检查7例恶性,1例良性。结论多种影像检查相结合,有利于GST的定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扫描 平扫 胃间质瘤 影像诊断 GST 肿块 恶性 直径 检查 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强MRI对小脑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法 李晖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小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92年11月至2002年12月间,经低场强MRI检查发现的小脑病变15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活检,实验室检查或临床观察证实。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部分行增强扫描,对其MRI资料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小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992年11月至2002年12月间,经低场强MRI检查发现的小脑病变15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活检,实验室检查或临床观察证实。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部分行增强扫描,对其MRI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小脑先天畸形12例,出血16例,脑梗塞76例,各类肿瘤23例,脑挫伤9例,脑炎6例,脑软化灶3例,小脑萎缩7例。结论MRI对小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明显优于其他检查方法,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对小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强MRI 小脑疾病 扫描设备 造影剂 MRI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MRI诊断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崔法 户健祥 钮峥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4年第2期108-110,144,共4页
胸部疾病MRI应用日趋广泛,但对胸部MRI应用的报道较少。MRI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价值如何?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我院自1992年10月—1993年4月进行胸部MRI扫描259例,现将其中资料齐全,有异常发现的88例进行分析,探讨MRI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胸部疾病 MRI诊断 胸腔积液 肺不张 诊断价值 加权像 X线 中心型肺癌 MRI扫描 周围型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在X线摄影条件分析与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法 崔力新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15期2581-2583,共3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对X线摄影条件进行分析与控制,获取优质X线影像。方法:根据被检体的自然信息,采用变动管电压、变动管电流量的动态分析技术,由X线最大衰减系数确定最佳摄影管电压,管电流由计算机根据检查部位及目的的不同自动控制,曝光... 目的:利用计算机对X线摄影条件进行分析与控制,获取优质X线影像。方法:根据被检体的自然信息,采用变动管电压、变动管电流量的动态分析技术,由X线最大衰减系数确定最佳摄影管电压,管电流由计算机根据检查部位及目的的不同自动控制,曝光时间由智能数字化接口控制。结果: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采用该方法进行X线摄影,所成影像不但具有良好的对比度,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影像层次。它既克服了传统X线摄影条件选取的局限性及其不足,又丰富了体位设计内容。结论:在X线摄影条件的分析与控制中应用计算机,不但成像质量高,而且还具有控制精度高、使用灵活等优点,极具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分析 控制 X线最大衰减系数 体住设计 摄影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母细胞瘤MRI诊断
7
作者 崔法 冯仕庭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脊髓,1例多发;11例血管母细胞瘤中13个瘤灶,10个... 目的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1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脊髓,1例多发;11例血管母细胞瘤中13个瘤灶,10个为大囊小结节型,2个为实质型,1个为单纯囊型;大囊小结节型囊性部分T1WI、T2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结节强化明显,实质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发现和定性诊断。结论MRI及其造影增强对血管母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MRI诊断 磁共振成像 肿瘤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及其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 被引量:45
8
作者 袁园园 王庆专 +3 位作者 崔法 张景涛 杜斌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6,共8页
为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遗传构成及其特异位点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特点,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239个SSR、EST-SSR和STS标记对碧蚂4号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4个亲本进行标记筛选,获得33个特异标记可用于76份碧蚂4号衍生材料的分析... 为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遗传构成及其特异位点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特点,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239个SSR、EST-SSR和STS标记对碧蚂4号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4个亲本进行标记筛选,获得33个特异标记可用于76份碧蚂4号衍生材料的分析。在子一代和子二代材料中,除标记Xgwm577外的32个标记均能扩增出碧蚂4号特异带,且分别有8个和10个标记位点的传递频率大于50%;在子三代和子四代材料中能扩增出碧蚂4号特异带的标记分别有29个和20个,传递频率大于50%的标记位点分别有8个和4个;Xgwm261、Xedm80、SWES222和CFE223在4个世代中的传递频率都保持在50%以上;有18个标记位点对衍生品种(系)的遗传贡献率大于25%;推测这些基因组位点及其附近的染色体区域可能是被育种家强烈选择的部分,碧蚂4号含有一些特殊的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区段,可能是其成为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蚂4号 骨干亲本 衍生后代 特异位点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单株产量与株高的QTL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丁安明 崔法 +3 位作者 李君 赵春华 王秀芹 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857-2867,共11页
【目的】在QTL水平上揭示株高与产量的遗传关系及株高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育种株高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分别包含229和485个家系的2个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潍麦8号/烟农19(WY)和潍麦8号/济... 【目的】在QTL水平上揭示株高与产量的遗传关系及株高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育种株高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分别包含229和485个家系的2个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潍麦8号/烟农19(WY)和潍麦8号/济麦20(WJ),绘制2个较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在3个环境下对单株产量和株高性状进行测量评价及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研究株高与产量QTL的相互关系及排除株高影响后单株产量QTL效应的变化,探讨群体大小对QTL定位精度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在WY群体中检测到5个单株产量QTL和15个株高QTL,其中,8个QTL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3个为一因多效QTL;条件QTL分析表明,3个单株产量QTL与株高QTL无关,2个单株产量QTL的效应完全或部分由株高QTL所贡献,1个单株产量QTL的效应被株高QTL抑制。在WJ群体中检测到7个单株产量QTL和11个株高QTL,其中1个主效株高QTL加性效应值为8.82 cm,可解释20.68%的表型变异;条件QTL分析表明,5个单株产量QTL与株高QTL无关,2个单株产量QTL的效应完全由株高QTL所贡献。大群体WJ检测到的QTL效应值比小群体WY小,但LOD值高。【结论】株高与产量的关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株高QTL对产量QTL表达的贡献与抑制、环境效应以及与其它性状的互作等。不同遗传背景、不同生态环境下株高对产量的贡献是各个因素相协调的结果,高产育种中对株高的选择在不同背景下应该有所区别;与小群体相比,大群体检测QTL的精度和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产量 条件QTL分析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麦关联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被引量:17
10
作者 丁安明 李君 +3 位作者 崔法 赵春华 马航运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1-1524,共14页
为定位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获得与重要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区段,以分别含有229个和485个家系的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WY和WJ为材料,在4个环境中,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 为定位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获得与重要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区段,以分别含有229个和485个家系的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WY和WJ为材料,在4个环境中,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相关性状QTL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在WY群体中检测到每穗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QTL分别有9、9、4、7和5个,其中16个(55.2%)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在WJ群体中检测到这5个性状的QTL分别有20、16、11、14和9个,其中只有3个(6.7%)在单个环境中解释超过10%的表型变异。在WY群体中有5个QTL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WJ群体中,有11个QTL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2个群体中均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形成了含有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的染色体区段,并在2个群体检测到可能相同的9对QTL和2个染色体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相关性状 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候选骨干亲本科农9204遗传构成及其传递率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春华 樊小莉 +6 位作者 王维莲 张玮 韩洁 陈梅 纪军 崔法 李俊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4-584,共11页
科农9204是一个兼具高产和氮高效的候选小麦骨干亲本,其遗传背景复杂,携带冀麦38、小偃5号、绵阳75-18、小偃693和矮丰3号的遗传成分。利用221个PCR标记和89个DAr T标记,绘制了科农9204的全基因组基因型图谱。在2DL上,Xmag3596–Xmag408... 科农9204是一个兼具高产和氮高效的候选小麦骨干亲本,其遗传背景复杂,携带冀麦38、小偃5号、绵阳75-18、小偃693和矮丰3号的遗传成分。利用221个PCR标记和89个DAr T标记,绘制了科农9204的全基因组基因型图谱。在2DL上,Xmag3596–Xmag4089区段与增加千粒重和籽粒含氮量的QTL紧密连锁;在4BL上,Xcnl10与增加穗粒数、降低株高和穗茎长的QTL紧密连锁;在6BS上,Xcnl113和Xwmc756均与降低株高、穗茎长和穗下节间长的QTL紧密连锁。这些标记在科农9204衍生后代的传递率均为100.0%。利用已报道的关联性标记检测科农9204基因型在衍生后代的传递情况,与增加穗粒数相关的1个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率为71.6%;与增加千粒重相关的4个优异等位基因位点的传递率均为100.0%;与根部性状相关的4个基因位点中,3个传递率为100.0%。这些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位点,科农9204基因型在其衍生后代中有很高的传递率,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对应的优异的农艺性状密不可分。科农9204染色体区段上存在的重要QTL可能是其成为候选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骨干亲本 基因型图谱 重要染色体区段 优异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及其姊妹系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庆专 袁园园 +4 位作者 崔法 赵春华 杜斌 张景涛 王洪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100-1105,共6页
碧蚂4号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之一。本研究利用513对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引物对碧蚂4号与其4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碧玉麦对碧蚂2号的遗传贡献率最高,为41.1%;亲本蚂蚱麦对碧蚂1号的遗传... 碧蚂4号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之一。本研究利用513对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引物对碧蚂4号与其4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碧玉麦对碧蚂2号的遗传贡献率最高,为41.1%;亲本蚂蚱麦对碧蚂1号的遗传贡献率最高,为47.9%;碧蚂4号与4个姊妹系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异范围为0.779~0.823,表明碧蚂4号与4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比较大;碧蚂4号在188个位点上与其4个姊妹系存在差异,其特异位点主要源于亲本蚂蚱麦,占碧蚂4号特异位点的50.5%;分布在碧蚂4号1A、1B、1D、2A、2BS、2BL、2D、3A、6AL和7AL上的部分特异位点遗传距离很近,形成了密集特异位点的染色体区段,在这些区段上存在许多与产量、抗病、抗逆和适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和QTL位点,这可能是碧蚂4号区别于其4个姊妹系成为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碧蚂4号 骨干亲本 姊妹系 遗传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种质“矮孟牛”姊妹系遗传差异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春华 崔法 +4 位作者 李君 丁安明 李兴锋 高居荣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33-1341,共9页
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和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种质"矮孟牛"7个类型的性状和基因组遗传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个类型在调查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单株穗数等16个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矮孟牛V... 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和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种质"矮孟牛"7个类型的性状和基因组遗传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个类型在调查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单株穗数等16个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矮孟牛V型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比较协调,总体优于其他6个类型。在检测的2210对SSR、EST-SSR和STS标记中,有656对标记可在矮孟牛三亲本中显示多态性,将其用于矮孟牛7个类型全基因组遗传差异分析,并利用GGT2.0绘制7个类型的遗传差异图谱。在矮孟牛V型的1A、1B、2D、3A、4D、7A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特异位点,利用矮丰3号/牛朱特和孟县201/牛朱特构建的2个F2分离群体,经IciMappingV3.0单标记QTL作图分析,发现矮孟牛V型部分特异位点附近存在与产量构成因素等重要性状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可能是它作为骨干亲本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重要基因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种质矮孟牛 骨干亲本 遗传差异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芒长抑制基因B1近等基因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杜斌 崔法 +1 位作者 王洪刚 李兴锋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59-264,共6页
芒是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本研究以一对芒长度存在差异的近等基因系SN051-1(长芒)与SN051-2(短芒)为材料,对其形态性状、穗和旗叶光合能力进行了调查,对芒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SN051-1与SN051-2在抽... 芒是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本研究以一对芒长度存在差异的近等基因系SN051-1(长芒)与SN051-2(短芒)为材料,对其形态性状、穗和旗叶光合能力进行了调查,对芒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SN051-1与SN051-2在抽穗期、开花期、株高、穗长、每株穗数、小穗数和穗粒数等性状方面均表现一致,仅芒的长度差异明显;SN051-1穗部的光合效率高于SN051-2穗部的光合效率,其千粒重也高于SN051-2;遗传分析证明二者芒性的遗传由单基因控制,短芒为显性。此外,我们筛选获得一个与芒长性状紧密连锁的、位于5A染色体长臂的SSR标记Xgwm291,与该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4.99cM。因此,我们初步推断SN051-1与SN051-2可能是为位于5A染色体长臂的芒抑制基因B1的近等基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 芒抑制基因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后猛 崔法 +1 位作者 西廷业 王洪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38-42,共5页
为了建立小麦成熟胚的高频再生体系,以泰9817和泰山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金属离子(Cu2+和Ag+)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μmol/L CuSO4或10μmol/L AgNO3有助于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不同... 为了建立小麦成熟胚的高频再生体系,以泰9817和泰山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金属离子(Cu2+和Ag+)对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μmol/L CuSO4或10μmol/L AgNO3有助于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不同浓度CuSO4或AgNO3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影响不如对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的影响大;在最佳CuSO4浓度(1μmol/L)下,泰9817和泰山21的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未加CuSO4)提高了71.18%和87.37%、76.01%和88.92%1、59.64%和323.79%;在最佳AgNO3浓度(10μmol/L)下,泰9817和泰山21的胚性愈伤率、分化率及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未加AgNO3)提高了87.79%和99.35%、85.53%和93.88%、121.47%和275.21%。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特性不同金属离子(Cu2+和A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熟胚 愈伤组织 CUSO4 AGN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495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7
16
作者 宗浩 崔法 +5 位作者 鲍印广 赵春华 王玉海 杜斌 王庆专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5-389,共5页
为给新矮秆种质系山农495的利用提供依据,利用田间观察和室内赤霉酸鉴定与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山农495的矮秆性状受位于4BS染色体上的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且为赤霉酸不... 为给新矮秆种质系山农495的利用提供依据,利用田间观察和室内赤霉酸鉴定与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和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山农495的矮秆性状受位于4BS染色体上的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且为赤霉酸不敏感型。在供试的1 589个SSR引物中,有2个基因组SSR引物(Gwm113196、Wmc 511191)和1个EST-SSR引物(Dupw23210)在优选小群体中能扩增出多态性谱带。利用BC1回交群体和F2群体进行连锁标记分析,Gwm113196、Wmc 511191和Dupw23210与山农495矮秆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9、5.2、21.6 c M和4.1、5.0、19.8 c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山农495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RS特异标记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余利 何方 +4 位作者 陈桂玲 崔法 亓晓蕾 王洪刚 李兴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3-569,共7页
以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Kavkaz、山农030-1)、1AL·1RS易位系(Amigo)、荆州黑麦、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1R-7R二体异附加系以及普通小麦中国春、辉县红、铭贤169、Chancellor等为材料,对65个黑麦1RS特异标记进行鉴定,从中筛... 以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Kavkaz、山农030-1)、1AL·1RS易位系(Amigo)、荆州黑麦、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1R-7R二体异附加系以及普通小麦中国春、辉县红、铭贤169、Chancellor等为材料,对65个黑麦1RS特异标记进行鉴定,从中筛选出8个稳定的标记,即NOR-1、SECA2/SECA3、SCSS30.2、Sec1Gene、Sec1Pro、ω-Sec-P1/P2、ω-Sec-P3/P4和IB-267,可用于检测1AL·1RS易位系或1BL·1RS易位系;另外3个特异标记O-SEC5′-A/O-SEC3′-R、IAG95-1和SCM-9可用于区别1RS来源不同的1AL·1RS和1BL·1RS易位系。利用这11个标记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对40份山东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发现潍麦8号、鲁麦14、济宁13、山农664、山农优麦3号和烟农25为1BL·1RS易位系,而且是1RS的整臂易位系,未检测到1AL·1RS易位系和其他易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BL·1RS易位系 特异性分子标记 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关联RIL群体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安明 李君 +3 位作者 崔法 赵春华 马航运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0-486,共7页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潍麦8号/烟农19和潍麦8号/济麦20构建的分别含229和485个家系的两个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三个环境下对12个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单株产量与其构成因素...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潍麦8号/烟农19和潍麦8号/济麦20构建的分别含229和485个家系的两个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三个环境下对12个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单株产量与其构成因素、每穗小穗数、株高和加工品质正相关,与蛋白含量等营养品质负相关,与抽穗期和开花期无显著相关性。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每穗小穗数和株高正相关,而单株穗数与每穗小穗数负相关。穗粒数与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负相关,与吸水率和硬度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品质性状负相关,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千粒重与蛋白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增加产量与提高蛋质白含量等营养品质确实存在矛盾,但高产和优良的加工品质不矛盾,二者可以协调。在育种中,可以通过调节产量构成因素实现与营养品质的协调,如千粒重和湿面筋含量可以共同提高。此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群体中略有差异,在不同环境中变化很大甚至相反,说明性状间的相关性受到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如土壤、气候、前茬等)及其互作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相关性状 品质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不同杂种世代的染色体及性状分离特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玉海 王黎明 +6 位作者 鲍印广 崔法 郝元峰 宗浩 李兴锋 高居荣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61-1267,共7页
为探讨偏凸山羊草-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以SDAU18和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及其9个杂种世代为材料,分析不同自交和回交世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特点。结果表明,随自交世代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 为探讨偏凸山羊草-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以SDAU18和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及其9个杂种世代为材料,分析不同自交和回交世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特点。结果表明,随自交世代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更快趋近普通小麦的42条,至F5和BC3F1代,染色体数目为42的植株已分别达93.9%和92.0%。与自交世代相比,回交后代减数第一分裂中期的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外源染色体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重组,一般应以回交2~3次为宜;随自交和回交世代的增进,杂种的育性提高,至F3和BC2F1代育性基本稳定。在不同杂种世代可分离出具有矮秆、大穗、大粒、对白粉病、条锈病免疫或高抗及外观品质优良的变异类型,以F3和BC1F1代的变异类型最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凸山羊草 柱穗山羊草 双二倍体 小麦 杂种后代 染色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及微扩增技术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居荣 崔法 +2 位作者 封德顺 李兴锋 王洪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3,26,共4页
为使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微扩增技术在植物精细遗传图谱及物理图谱构建中有效应用,利用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对普通小麦"中国春"和中间燕麦草染色体进行了微切割、微收集和微克隆研究。结果表明,SLuCUT-A全自动激... 为使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微扩增技术在植物精细遗传图谱及物理图谱构建中有效应用,利用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对普通小麦"中国春"和中间燕麦草染色体进行了微切割、微收集和微克隆研究。结果表明,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使植物染色体的微切割、微分离和微收集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污染轻、样本不被降解等;DOP-PCR微量扩增条件适于普通小麦和中间燕麦草微量染色体的高效扩增,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微扩增产物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微切割 微收集 微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