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英教学差异浅析STEAM教育理念对雷达气象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1
作者 常舒捷 范伶俐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12期82-85,共4页
STEAM教育理念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协作性和技术化等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对比中英教学在中英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的差异,得出STEAM教育理念对于雷达气象学课程教学建设的启示,其... STEAM教育理念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协作性和技术化等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对比中英教学在中英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的差异,得出STEAM教育理念对于雷达气象学课程教学建设的启示,其中包括建议课程设置具有情境性的课题、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等。研究结论表明,STEAM教育理念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气象学 STEAM教育理念 中英教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对东亚天气型及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施春华 常舒捷 +2 位作者 沈新勇 郭栋 刘仁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4-810,共7页
采用A-Train系列卫星的AURA/MLS水汽、温度资料,CALIPSO/CALIOP云物理资料,结合ECMWF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Cloud Top Above the Tropopause,CTAT)的区域分布,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 采用A-Train系列卫星的AURA/MLS水汽、温度资料,CALIPSO/CALIOP云物理资料,结合ECMWF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Cloud Top Above the Tropopause,CTAT)的区域分布,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UTLS)水汽和温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夏季CTAT发生率是30%~55%,为全球最强区域;东北亚的夏季CTAT发生率是15%~20%,为中纬度最强分布区。以CTAT为指标的合成结果表明:15~30°N的东亚—西太平洋UTLS,水汽呈"上干下湿"的异常分布,温度呈"上冷下暖"的异常分布,该结构与该区域热带气旋合成的结果一致,说明热带气旋是该区域CTAT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35~50°N的东北亚UTLS,水汽呈"上干下湿"的异常分布,温度呈"上暖下冷"的异常分布,该结构与该区域温带气旋合成的结果一致,说明温带气旋是该区域CTAT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 天气型 水汽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风场反演变分方案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伟 石汉青 +4 位作者 姜祝辉 杨平吕 常舒捷 项杰 买彦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436-2446,共11页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海面风场,对于研究沿岸海域大气海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应用CMOD地球物理模型直接反演风速受先验风向误差影响较大,30°的风向误差可导致高达40%的风速误差.变分方法考虑了雷达观测值及背景风场...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海面风场,对于研究沿岸海域大气海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应用CMOD地球物理模型直接反演风速受先验风向误差影响较大,30°的风向误差可导致高达40%的风速误差.变分方法考虑了雷达观测值及背景风场的不确定性,能够较好地降低先验风向对反演风速的影响.但不同的观测误差或地球物理模型选择会形成不同的变分方案,使得反演风场存在差异.本文基于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及NDBC浮标数据,对不同变分方案进行了系统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当观测误差选取常值0.1 dB、地球物理模型选取CMOD7时,反演风速均方根误差为1.11 m·s^(-1),总体最小;但在特定风速区间内,其他变分方案能获得相对更好的反演精度;各变分方案反演风速精度均显著高于背景风速及CMOD直接反演风速精度,但反演风向相对背景风向没有明显改善.试验结果可为变分方法在不同应用需求下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海面风场 变分方法 Sentinel-1 CMOD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常舒捷 徐峰 郭栋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8期122-123,共2页
《雷达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保证气象预报任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阐述了《雷达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现状,并就此提出了采用实践教学、兴趣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的改革路径,使学生更... 《雷达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保证气象预报任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阐述了《雷达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现状,并就此提出了采用实践教学、兴趣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的改革路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雷达气象学》原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气象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兴趣教学 案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天气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宇峰 罗小青 +2 位作者 常舒捷 梁梅 吴丽晴 《西部素质教育》 2023年第21期1-4,共4页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首先分析了天气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天气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天气学课程 一流课程建设 地方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雷达的技术升级与应用浅析
6
作者 常舒捷 范伶俐 薛宇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2期85-87,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雷达在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国内外的气象雷达发展与应用情况,概述目前气象雷达的技术升级状况,提出我国气象雷达发展会遇到的困难。希望能对气象雷达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雷达在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国内外的气象雷达发展与应用情况,概述目前气象雷达的技术升级状况,提出我国气象雷达发展会遇到的困难。希望能对气象雷达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助力我国的气象雷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雷达 技术发展 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对夏秋型ENSO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涂石飞 徐峰 +2 位作者 常舒捷 季倩倩 张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20-930,共11页
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历史路径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洋Nino指数ONI等,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TC活动对夏季(SU型)与秋季(AU型)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在SU型El Nino期间,西北太平... 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历史路径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洋Nino指数ONI等,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TC活动对夏季(SU型)与秋季(AU型)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在SU型El Nino期间,西北太平洋TC强度与持续时间增大,强台风活动较多;在AU型El Nino发生时,TC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SU型的频数也较之偏少,但超强台风活动较多,约占TC总数的1/3,生成位置也较SU型偏东,但登陆我国的TC频数较少。在SU型La Nina期间,TC强度、持续时间较小,以低等级TC活动为主,活动位置整体偏西。当AU型La Nina发生时,TC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强等级TC频数均大于SU型,且TC活动位置相对SU型偏东。中太平洋地区相对涡度异常、大气垂直风切变、SSTA等条件差异是SU型与AU型ENSO期间TC活动产生差异的重要方面,副热带高压强度及位置变化对TC活动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型ENSO 秋季型ENSO 热带气旋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谷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鹏 李永炽 +1 位作者 景国乐 常舒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2-1193,共12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3年(1979-2021年)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42年(1980-2021年)全球再分析资料两种臭氧浓度数据,并结合南亚高压、平均海表温度和环流场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Upper Troposph...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43年(1979-2021年)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42年(1980-2021年)全球再分析资料两种臭氧浓度数据,并结合南亚高压、平均海表温度和环流场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UTLS)臭氧时空分布以及臭氧谷双心结构形成机制。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发生臭氧损耗,又称青藏高原臭氧谷,呈双心结构。研究表明,典型厄尔尼诺对于青藏高原UTLS区域臭氧损耗有促进作用;典型拉尼娜影响则相反,臭氧损耗减弱。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下,次年西太平洋海温异常负值,在200 hPa高度上形成罗斯贝波向西输送至印度洋,最后加强青藏高原背后的孟加拉湾槽,使得低层气流辐合上升,风场转移空气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下层,同时南压高压加强,所控制的范围臭氧柱总量纬向偏差(TCO^(*))较多年异常偏小,臭氧含量减少。相比之下,在拉尼娜气候影响下,西太平洋海表异常升温,最后使得青藏高原上空气流下沉,风场从平流层吹向对流层,南压高压减弱导致TCO^(*)值较多年异常偏大,臭氧含量增加。因此,厄尔尼诺会加强对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影响,而拉尼娜会减弱对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ENSO 臭氧谷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鹏 万凌峰 常舒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2,共11页
【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 【目的】研究超强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方法】利用中尺度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超强台风“利奇马”,结合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哥白尼全球海洋物理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在快速增强过程中的海洋响应。【结果】在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过程中,海表面温度呈下降趋势,约-1.3℃/d,且降温范围向周围扩大;热带气旋路径区域海平面高度呈负异常;台风内核热带气旋热势(Tropical Cyclone Heat Potential,TCHP)显著降低,而在远离台风路径的地区TCHP会增加;海表盐度呈下降趋势,在快速增强结束时达到最低;台风中心附近出现正负速度中心交替现象,呈弧形分布向周围传播,最终消散。【结论】海表面温度和海平面高度负异常会减弱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快速增强过程导致的TCHP负异常也会抑制台风增强过程的发展;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前后台风内核、外围海域TCHP下降率不一致,外围的下降率在快速增强前大于内核;海表盐度的下降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强风有关。快速增强期间内核TCHP下降率达到最大,与海表温度、盐度以及海表面风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利奇马” 海洋响应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雷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广东海洋大学雷电防护专业方向为例
10
作者 冷丁丁 常舒捷 蔡剑碧 《科教导刊》 2020年第26期117-118,共2页
"防雷工程技术"是应用气象学专业雷电防护方向的核心课程,是保证学生具备专业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防雷工程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教学现状,指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并重点提出了采用以典型工程为依... "防雷工程技术"是应用气象学专业雷电防护方向的核心课程,是保证学生具备专业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防雷工程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教学现状,指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并重点提出了采用以典型工程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掌握该课程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以适应今后的职业工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雷工程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RS的重力波参数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11
作者 左同连 梁文滔 常舒捷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年第4期267-274,共8页
利用2019年1月1—7日AIRS观测的(80°—100°W,30°—45°N)范围内0—45 km高度的大气温度剖面数据,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分别采用垂直滑动窗口法、双滤波器法、单滤波器法对温度廓线数据进行处理,从中得到初始扰动剖... 利用2019年1月1—7日AIRS观测的(80°—100°W,30°—45°N)范围内0—45 km高度的大气温度剖面数据,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分别采用垂直滑动窗口法、双滤波器法、单滤波器法对温度廓线数据进行处理,从中得到初始扰动剖面,再使用分离出来的对流层到平流层低层的背景温度和重力波扰动剖面计算重力波势能,最后根据提取结果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1)采用垂直滑动窗口法提取的重力波势能对波长较小的波动有很好的反映,在对流层顶区域重力波势能异常偏大。2)采用双滤波器法提取的重力波势能很好地反映各个波长的波动,更符合真实情况。3)采用单滤波器法能够提取波长较大的重力波扰动,且扰动在对流层贡献更大;而采用双滤波器提取的重力波扰动分别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势能 AIRS资料 方法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vity Wave Activity and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During Typhoon Molave(2020)
12
作者 HUANG Dong WAN Ling-feng +3 位作者 WAN Yi-shun CHANG Shu-jie MA Xin ZHAO Kai-ji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process induced by the gravity waves(GWs)caused by Typhoon Molave(2020)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we analyzed the ERA5 reanalysis data prov...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process induced by the gravity waves(GWs)caused by Typhoon Molave(2020)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we analyzed the ERA5 reanalysis data provided by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nd the CMA Tropical Cyclone Best Track Dataset.We also adopted the mesoscale forecast model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V4.3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were about typhoon-induced STE and typhoon-induced GWs,while ou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TE caused by typhoon-induced gravity waves.Our analysis shows that most of the time,the gravity wave signal of Typhoon Molave appeared below the tropopause.It was stronger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typhoon center(10°-20°N,110°-120°E)than on the west side,suggesting an eastward tilted structure with height increase.When the GW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region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typhoon center broke up,it produced strong turbulence,resulting in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At this time,the average potential vorticity vertical flux increased with the average ozone mass mixing ratio.The gravity wave events and STE process simulated by the WRF model we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ERA5 reanalysis data,but the time of gravity wave breaking was different.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after the breaking of the GWs induced by typhoons,turbulent mixing will also be generated,and thus the 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wave typhoon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ST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UT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科技英语》教学回顾及应对
13
作者 常舒捷 薛宇峰 +1 位作者 毛妙维 梁梅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20年第13期108-109,共2页
《气象科技英语》是大气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程,是学生提升气象专业英语知识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阐述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课程教学意义和教学现状,并就此提出了采用个性化教学、丰富化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等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学改... 《气象科技英语》是大气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程,是学生提升气象专业英语知识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阐述了《气象科技英语》的课程教学意义和教学现状,并就此提出了采用个性化教学、丰富化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等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学改革,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质量,为培训更多高层次气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科技英语 教学改革 个性化教学 丰富化教学 理论联系实践
原文传递
《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4
作者 常舒捷 朱陵晶 +1 位作者 徐峰 薛宇峰 《广西物理》 2022年第4期234-236,共3页
《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是大气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保证气象预报任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课程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现状,并就此提出了采用实践教学和案列教学的教学方法,并与思想... 《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是大气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保证气象预报任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课程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现状,并就此提出了采用实践教学和案列教学的教学方法,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结合,找到适合的改革路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原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教学改革 思政理论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