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L1单抗加强紫杉醇联合香菇多糖体外抗人乳腺癌MDA-MB-231作用
1
作者 李汾 平娜娜 +2 位作者 曾菊绒 胥晓丽 刘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L1单抗)组、PTX+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HC-I和PD-L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X组、MPDL3280A组、PTX+LNT组及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的活性(P<0.01);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显著促进PBMC的免疫作用(P<0.05,P<0.01);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PBMC共培养MDA-MB-231的活性(0.56±0.16 vs. 0.39±0.13,P<0.05);LNT显著促进MDA-MB-231上PD-L1的表达和PBMC分泌IFN-γ(P<0.05)。结论 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PD-1之间的作用,提高免疫,促进PTX联合LNT的体外抗三阴性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 紫杉醇(PTX) 香菇多糖(LNT) 抗人乳腺癌MDA-MB-2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吗啉丙磺酸缓冲的生理盐溶液的配制及pH稳定性
2
作者 平娜娜 曹蕾 +2 位作者 黄燕茹 米燕妮 曹永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0-514,共5页
目的配制以3-吗啉丙磺酸和Na2HPO4为缓冲对的生理盐溶液(MOPS液),并观察其pH稳定性及对大鼠离体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配制MOPS液和Krebs液及其母液,分别给MOPS液或Krebs液通O2或950mL/L O2+50mL/L CO2,用pH计测定pH值,用张力描记仪记录... 目的配制以3-吗啉丙磺酸和Na2HPO4为缓冲对的生理盐溶液(MOPS液),并观察其pH稳定性及对大鼠离体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配制MOPS液和Krebs液及其母液,分别给MOPS液或Krebs液通O2或950mL/L O2+50mL/L CO2,用pH计测定pH值,用张力描记仪记录大鼠离体血管的张力。结果 MOPS液和K+-MOPS液14d内的pH变化为(7.32±0.04)~(7.51±0.04),基本恒定;Krebs液和K+-Krebs液随时间延长,pH由7.40±0.01逐渐升至8.41±0.04。通气速度对MOPS液的pH影响小,变化范围为(7.24±0.04)~(7.39±0.00);Krebs液对通气速度敏感,在15~60个气泡/min,pH的变化范围在(6.81±0.07)~(8.33±0.02)之间,波动范围较大。在相同通气速度下MOPS液和Krebs液体积的变化对其pH影响小。大鼠离体的肠系膜动脉、脑基底动脉和冠状动脉在MOPS液中能产生良好的收缩。结论 MOPS液具有pH稳定、放置时间长、通气容易掌握,并且应用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哺乳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如血管等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吗啉丙磺酸 生理盐溶液 Krebs液 PH值 血管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颜灵芝 陈苏宁 +11 位作者 平娜娜 王琴荣 刘红 丁子轩 朱明清 梁建英 刘丹丹 岑建农 潘金兰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1120,共5页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戴海萍 王谦 +7 位作者 吴丽丽 平娜娜 吴春晓 解珺丹 潘金兰 薛永权 吴德沛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7-105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NUP214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IL-TAL1融合基因与6q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谦 吴丽丽 +6 位作者 戴海萍 平娜娜 吴春晓 潘金兰 岑建农 仇惠英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8-15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vs 4.8%,P=0.001),其中50%(6/12)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0.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AL1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6q缺失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芡实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玉凤 王保国 +2 位作者 张晓娟 平娜娜 高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优化芡实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多糖得率和糖含量为指标,选取提取温度(A)、提取时间(B)、固液比(C)、提取次数(D)4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醇沉浓度的影响。糖含量的绿多糖,以蛋... 目的:优化芡实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多糖得率和糖含量为指标,选取提取温度(A)、提取时间(B)、固液比(C)、提取次数(D)4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醇沉浓度的影响。糖含量的绿多糖,以蛋白,并结果:在实验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D>B>C,最佳提取方案为:A1B2C3D3,即在70℃下,固液比1∶20时,提取2.5h,连续提取4次。最佳醇沉浓度为90%。结论:本实验优选出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芡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 多糖 正交试验 水提醇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区间的确定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曹鑫 平娜娜 +4 位作者 丁谨 彭鹏 刘娜 张彧彤 冯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指导成分制备,加强内部质控,提高血液制剂的质量。方法抽取本中心2023年3-8月使用2个厂家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采集的全血1523袋,分别称取过滤前及过滤后的重量,依据...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容量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指导成分制备,加强内部质控,提高血液制剂的质量。方法抽取本中心2023年3-8月使用2个厂家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采集的全血1523袋,分别称取过滤前及过滤后的重量,依据公式及测定的比重计算全血采集量、过滤损耗容量及产品容量。依据数据分布特征确定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范围,分析全血采集量、过滤损耗容量及产品容量在两个厂家之间的差异。比较近一年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控容量数据及另抽取的10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参考区间的差异,验证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样本总体全血采集量中位数为402.0 mL,过滤损耗容量中位数为41.4 mL;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均数为322.5 mL,其中使用厂家A去白细胞型塑料血袋的全血采集量(A:中位数404.4 mL;B:中位数397.7 mL,P<0.01)及去白悬浮红细胞产品容量(A:均值331.4 mL;B:均值312.0 mL,P<0.01)均更高,且过滤损耗容量更低(A:中位数39.5 mL;B:中位数46.6 mL,P<0.01);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数据标准差为19.6,则去白悬浮红细胞容量参考区间为284.1~360.9 mL。验证样本及质控抽检数据均与区间样本无差异(P>0.05)。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将本中心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确定为284.1~360.9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合理用血 容量参考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耗能产业跨国转移与河北省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焦知岳 平娜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年第9期59-60,共2页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产业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越来越严重,本文探讨了高耗能产业跨国转移的形式及特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高耗能产业跨国转移的基本动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现实状况,提出其在承接国际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高耗能、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产业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越来越严重,本文探讨了高耗能产业跨国转移的形式及特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高耗能产业跨国转移的基本动因,最后结合河北省的现实状况,提出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要遏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扩张,把发展的重点转到优化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节能降耗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耗能 跨国转移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平胶囊对急慢性前列腺炎及血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朱银静 肖雪 +5 位作者 王川 平娜娜 米燕妮 马侗 刘静 曹永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1-614,共4页
目的研究前列平胶囊对急、慢性前列腺炎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用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前列腺炎模型,用消痔灵建立大鼠慢性前列腺炎模型,用大鼠血瘀模型研究对血流变的影响,研究前列平胶囊的作用。结果前列平胶囊(1.2和0.6 g/kg)能明显降... 目的研究前列平胶囊对急、慢性前列腺炎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用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前列腺炎模型,用消痔灵建立大鼠慢性前列腺炎模型,用大鼠血瘀模型研究对血流变的影响,研究前列平胶囊的作用。结果前列平胶囊(1.2和0.6 g/kg)能明显降低角叉菜胶急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前列腺指数(P<0.05,P<0.01),减轻前列腺组织的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腺体溶解、炎细胞浸润、腺腔内蛋白性分泌物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等炎症病理变化及病理评分(P<0.01)。前列平胶囊1.2 g/kg组能明显降低对消痔灵致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前列腺指数(P<0.01)。前列平胶囊明显减轻前列腺组织的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腺腔内蛋白性分泌物潴留,降低前列腺炎症的病理评分(P<0.01)。前列平胶囊(1.2、0.6和0.3g/kg)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全血相对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P<0.05,P<0.01)。结论前列平胶囊能抑制急、慢性前列腺炎,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血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平胶囊 前列腺炎 血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孔丹青 平娜娜 +2 位作者 金正明 吴德沛 曲昌菊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11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随访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LCH的最新诊治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例通过病理明确诊断的成人LCH患者的临床分型、受累部... 目的探讨11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随访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LCH的最新诊治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例通过病理明确诊断的成人LCH患者的临床分型、受累部位、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成人LCH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与受累部位相关,骨骼(8/11)、淋巴结(4/11)、肺(3/11)受累更为常见;单系统LCH治疗以病灶切除为主,多系统LCH治疗以系统性方案治疗为主。11例患者中失访1例,其余10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4.8个月,1例死于本病进展,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LCH完全缓解),其余8例患者无进展且生存至今。结论成人LCH累及部位及临床表现多样,但经规范化治疗和监测,往往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朗格尔汉斯细胞 鼠类肉瘤过滤性病毒致癌同源体B1突变 克拉屈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I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解析
11
作者 平娜娜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年第12期44-45,共2页
本文主要通过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实证数据,分析FDI流入对我国贸易的带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在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采后快速降温至4—6℃再储存的不同时间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质量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雅莉 张良子 +1 位作者 平娜娜 李恒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全血在采集后快速降温至4-6℃,再储存,不同时间段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中凝血因子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无偿献血全血200 mL(7 min内采完)30份和400 mL(13 min内采完)150份,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全血在采集后快速降温至4-6℃,再储存,不同时间段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FFP)中凝血因子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无偿献血全血200 mL(7 min内采完)30份和400 mL(13 min内采完)150份,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份)。实验组全血采集后,降温至4-6℃再置于2-6℃储血冰箱;对照组全血采集后直接放入2-6℃储血冰箱。首先,观察2组全血降温至4-6℃所需要的时间;然后,2组均在采血后<6、6-12、12-18、18-24 h制备FFP,制备后2周内检测FⅧ含量和Fib含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全血分别在采血后约3、16-18 h温度降至4-6℃;实验组与对照组FⅧ含量均随着制备时间延长而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Fib含量在24 h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在18-24 h时段F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合格率在80%以上,对照组12-18、18-24 h时段的合格率仅73%和53%,显著低于实验组(P<0.01)。结论全血快速降温至4-6℃,并维持2-6℃环境下储存,可延缓FⅧ下降,延长制备FFP时间至18-24 h,提高FFP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冰冻血浆乳糜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平娜娜 张雅莉 +1 位作者 兰静 张卫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6期802-805,共4页
目的分析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中、重度乳糜血浆乳糜程度的效果。方法收集本站报废的冰冻血浆46份,采用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中的乳糜微粒,分析处理前后2组血浆的吸光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 目的分析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中、重度乳糜血浆乳糜程度的效果。方法收集本站报废的冰冻血浆46份,采用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中的乳糜微粒,分析处理前后2组血浆的吸光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乳糜指数和血浆总蛋白(TP)并评价其处理效果。结果中度乳糜血浆处理后其OD值、TG和乳糜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TP含量与处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乳糜血浆经冰点冷却倒置离心处理后其OD值、TG和乳糜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外观明显改善,综合达标符合率为75%;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TP含量与处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浆乳糜程度,提高血浆质控达标符合率,尽可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乳糜程度 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灭活和滤除白细胞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平娜娜 兰静 张雅莉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51-153,157,共4页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和(或)滤除白细胞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省血液中心2020年2月采集的400 ml全血60袋,随机分成冷沉淀组(对照组)、去白冷沉淀组、灭活冷沉淀组和去白灭活冷沉淀组,每组15袋,采用单因...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和(或)滤除白细胞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省血液中心2020年2月采集的400 ml全血60袋,随机分成冷沉淀组(对照组)、去白冷沉淀组、灭活冷沉淀组和去白灭活冷沉淀组,每组15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凝血因子Ⅷ和FIB含量。结果 对照组、去白冷沉淀组和灭活冷沉淀组Ⅷ因子含量[(141.76±32.66)IU,(135.23±33.78)IU和(117.06±32.39)IU]均高于质量标准(≥80 IU),且符合率均>75.0%;去白灭活冷沉淀组凝血因子Ⅷ含量低于对照组[(101.09±37.47)IU比(141.76±32.66)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符合率(73.3%)低于75.0%。4组FIB含量[(315.21±23.34)mg,(298.87±30.62)mg,(228.33±49.44)mg,(213.62±41.82)mg]均高于质量标准(≥150 mg),且符合率均>75.0%。结论 病毒灭活或滤除白细胞制备的凝血因子Ⅷ和FIB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光化学法 病毒灭活 滤除白细胞 凝血因子Ⅷ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24家血液中心全血分离制备成分血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南 张志安 +19 位作者 尤榕 刘妍妍 刘文 孟跟东 程远 刘燕 平娜娜 梁社玲 姚富柱 顾晓东 陈玉香 李涛 王林 周琼 王清 陈小林 何博 齐慧芳 雷登平 傅雪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通过调研24家血液中心自全血中制备成分血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效率,了解我国目前成分血制备能力与水平,为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采纳亚太血液联盟(Asia Pacific blood network,APBN)比对指标,对2014-2017年度国... 目的通过调研24家血液中心自全血中制备成分血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效率,了解我国目前成分血制备能力与水平,为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采纳亚太血液联盟(Asia Pacific blood network,APBN)比对指标,对2014-2017年度国内24家血液中心全血分离制备成分血的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比对,研究分析我国成分血制备能力和现状。结果 24家血液中心中,应用红细胞制品去白细胞技术的20家,血液辐照技术的16家,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的16家;22家的红细胞/全血制备效率和红细胞制品生产效率均能达到95%;开展浓缩血小板制备的13家,其中7家生产效率达到80%以上;24家血液中心全部开展了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开展冷沉淀制备的23家。结论目前我国血液中心能综合利用红细胞制品去白、血液辐照和血浆病毒灭活等技术制备多种成分血,满足不同临床需求,但不同地区血液中心成分血制备能力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 成分血 去除白细胞 辐照血液 病毒灭活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学生跟岗实习路径的优化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平娜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年第12期59-65,共7页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成了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难题。跟岗实习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期。跟岗实习的模式直接决定学生职...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成了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难题。跟岗实习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期。跟岗实习的模式直接决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成效。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跟岗实习模式的调研,了解当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优化跟岗实习现有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跟岗实习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岗实习 高职教育 职业能力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普通血浆制剂相关质量指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兰静 平娜娜 +5 位作者 张嫄 彭鹏 丁谨 张雅莉 刘娜 徐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普通血浆制剂中血浆总蛋白(TP)含量、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差异,为普通血浆制剂相关质量标准的建立及细化提供依据。方法试验涉及的样品包括全血来源的冰冻血浆与去冷沉淀冰冻血浆以及去白细...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普通血浆制剂中血浆总蛋白(TP)含量、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差异,为普通血浆制剂相关质量标准的建立及细化提供依据。方法试验涉及的样品包括全血来源的冰冻血浆与去冷沉淀冰冻血浆以及去白细胞全血来源的冰冻血浆与去冷沉淀冰冻血浆;血浆总蛋白含量(TP含量)采用双缩脲法进行测定;FⅧ活性(FⅧ∶C)与Fib含量均采用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全血来源冰冻血浆、全血来源去冷沉淀冰冻血浆、去白细胞全血来源冰冻血浆与去白细胞全血来源去冷沉淀冰冻血浆的TP含量分别为(59.64±4.78)g/L、(58.09±4.18)g/L、(52.20±3.57)g/L与(51.89±1.50)g/L,FⅧ∶C分别为(109.63±43.38)%、(27.06±7.09)%、(71.83±21.64)%与(21.66±3.86)%,Fib含量分别为(2.19±0.39)g/L、(1.30±0.24)g/L、(2.04±0.37)g/L与(1.22±0.15)g/L。两两进行比较,除去白细胞全血来源冰冻血浆与去白细胞全血来源去冷沉淀冰冻血浆的T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普通血浆制剂的TP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4种普通血浆制剂的FⅧ∶C存在明显差异(P<0.05);去冷沉淀冰冻血浆中的Fib含量均显著低于冰冻血浆中的Fib含量(P<0.05),其他普通血浆制剂的Fib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普通血浆制剂的TP含量、FⅧ∶C与起始血液及制备过程密切相关,建议据此进一步细化普通血浆制剂的质量标准;应考虑制定去冷沉淀冰冻血浆的有关质量标准以及临床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血浆制剂 血浆总蛋白 凝血因子Ⅷ 纤维蛋白原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系肿瘤患者CAR19 T细胞治疗后体内T细胞增殖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兰 梅仁 +7 位作者 沈文红 朱子玲 蔡梦洁 平娜娜 钱崇升 何林燕 白霞 朱明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5-1441,共7页
目的观察CAR19 T细胞治疗B系肿瘤中, 患者体内 T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方法观察性研究。运用流式细胞术, 对2021年1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AR19 T细胞治疗的52例B 系肿瘤患者(包括12例B-ALL和40例NHL), 治疗前... 目的观察CAR19 T细胞治疗B系肿瘤中, 患者体内 T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方法观察性研究。运用流式细胞术, 对2021年1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CAR19 T细胞治疗的52例B 系肿瘤患者(包括12例B-ALL和40例NHL), 治疗前后的CAR19+和CAR19-T细胞扩增水平及亚群的变化进行监测。并根据B系肿瘤治疗指南中的疗效评估标准, 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和未完全缓解组, 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CAR19+和CAR19-T细胞各亚群差异。结果患者CAR19+T细胞扩增峰值时, 完全缓解组和未获得完全缓解组CAR19+T细胞中各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体内的CAR19-T细胞6个月后CD3+/CD4+/CD8-比例仍低于治疗前水平(48.0+27.2比63.1+19.7, <0.01)其中的亚群CD197+CD45RA+, CD197-CD45RA-比例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而CD197-CD45RA+比例低于治疗前水平(4.2+3.0比21.1+15.6, <0.01);CD3+/CD4-/CD8+比例6个月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其中的亚群CD197-CD45RA-的比例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而CD197+CD45RA+(16.6+8.7比35.1+30.1, <0.01), CD197+CD45RA-(18.7+9.1比25.8+19.1, <0.01)比例仍低于治疗前水平。结论 CAR19 T细胞治疗后, 不同疗效患者CAR19+T细胞各亚群比例无差异。治疗后体内CAR19-CD3+CD4-CD8+细胞比例要早于CD3+CD4+CD8-恢复, 且两者各亚群的变化存在不同。此治疗方案对体内的CAR19-T细胞亚群的影响很大, 且它的重建需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免疫细胞治疗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分析
19
作者 张晓 邹瑞 +5 位作者 顾申焰 平娜娜 朱倩 李俊红 金正明 曲昌菊 《白血病.淋巴瘤》 2024年第12期734-739,共6页
目的探讨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淋巴瘤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1月至12月在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接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或其他靶向免疫治疗的374例... 目的探讨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淋巴瘤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1月至12月在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接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或其他靶向免疫治疗的374例淋巴瘤患者,通过问卷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癌症康复评价系统简表(CARES-SF)从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的关系、婚姻关系、性功能5个维度及综合健康情况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提示生命质量越差。比较无陪护护理模式下不同治疗方式分层患者间及高强度(CAR-T或移植)与低强度(其他治疗方式)治疗患者间生命质量差异。结果374例患者中,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3例,CAR-T治疗36例。移植治疗组与非移植治疗组CARES-SF各维度评分及综合健康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非移植患者,CAR-T治疗组与非CAR-T治疗组CARES-SF各维度评分及综合健康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移植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CARES-SF生理维度评分[M(IQR)]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16分(9分)比8分(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P=0.021),其余各维度评分及综合健康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强度治疗组与低强度治疗组CARES-SF各维度评分及综合健康情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陪护护理模式下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淋巴瘤患者生命质量无显著差异;接受高强度治疗的淋巴瘤患者有与接受低强度治疗患者相似的生命质量,高强度治疗患者可能从无陪护护理模式中获益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生命质量 无陪护护理模式 治疗
原文传递
《外显子测序方法鉴定急性红白血病中GATA2及CEBPA突变高再现性》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平娜娜 陈苏宁 吴德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31-334,共4页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6年《Leukemia》杂志上,文章题录为:Ping N,Sun A,Song Y,et al.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highly recurrent somatic GATA2 and CEBPA mutations in acute erythroid leukemia[J].Leukemia,2016Jul.[Epub ahead of...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6年《Leukemia》杂志上,文章题录为:Ping N,Sun A,Song Y,et al.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highly recurrent somatic GATA2 and CEBPA mutations in acute erythroid leukemia[J].Leukemia,2016Jul.[Epub ahead of print]。文章总结分析了笔者单位近20年来收集的急性红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采用外显子测序等方法发现急性红白血病中GATA2及CEBPA突变具有高再现性,GATA2突变具有促进细胞向红系分化的潜能,经通信作者许可,再次通过佳文解读的方式来阐述这一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白血病 急性 核型异常 外显子测序 基因突变 GATA2 CEBP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