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杨明慧 张厚和 +3 位作者 廖宗宝 罗晓华 杨光 龚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8,共11页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成藏要素受构造演化阶段控制和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盆地的充填却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同期地层沉积特征相似且起分隔作用的不整合年龄相当。主要盆地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新世裂谷期和中中新世以来的后裂谷期...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成藏要素受构造演化阶段控制和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盆地的充填却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同期地层沉积特征相似且起分隔作用的不整合年龄相当。主要盆地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新世裂谷期和中中新世以来的后裂谷期构造发展阶段,发育4种各具特色的含油气系统:(1)万安盆地西部发育裂谷早期湖相含油气系统;(2)万安盆地东部、曾母盆地巴林坚地区、礼乐盆地和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晚期海侵三角洲含油气系统;(3)曾母盆地中、西卢卡尼亚和东纳土纳发育后裂谷早期海相含油气系统;(4)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晚期海退三角洲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以中新统泥岩为主;煤系仅对气有贡献;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占主导地位;海相烃源岩对油的贡献约占一半;陆相烃源岩贡献微弱。储层以上中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灰岩为主;前者聚油,后者聚气。聚油圈闭以构造为主,其次是地层-构造圈闭;聚气圈闭则依次为地层、地层-构造和构造;基岩圈闭常为前裂谷期的裂缝性火成岩或变质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沉积盆地 新生代 南沙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致密油储层特征 被引量:35
2
作者 刘英辉 朱筱敏 +3 位作者 朱茂 廖宗宝 王小军 王俊怀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4期66-72,共7页
近年来,致密油已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热点.通过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的观察和鉴定以及物性压汞数据分析,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储层“甜点... 近年来,致密油已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热点.通过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的观察和鉴定以及物性压汞数据分析,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储层“甜点”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风城组主要发育5种岩石类型:云质岩类、凝灰岩类、砂岩类、泥岩类和盐岩类,并以云质岩类为主;致密油储层常见4类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晶间孔和原生粒间孔,其中裂缝占储集空间的53%,溶孔占储集空间的35%;油层属典型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为1%~10%,平均为3.86%,渗透率<2 mD的样品占85%以上,平均为0.17 mD;致密油储层“甜点”区主要受白云石化、裂缝和溶孔发育程度等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储层特征 “甜点”预测 二叠系 风城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型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4 位作者 王海涛 关文龙 王星 廖宗宝 李武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7-604,共8页
为了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油气系统脱气的影响和准确确定不同采油速度下油气系统的泡点压力,以亨利模型为基础,考虑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建立了考虑压降影响的气体溶解度计算模型。利用变压器油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油气系统在不同压降速度下... 为了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油气系统脱气的影响和准确确定不同采油速度下油气系统的泡点压力,以亨利模型为基础,考虑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建立了考虑压降影响的气体溶解度计算模型。利用变压器油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油气系统在不同压降速度下进行脱气实验,分别测量非平衡相变和平衡相变状态下的脱气速度,经计算、拟合得到表征油气系统非平衡性的重量函数,最后计算出不同压降速度时的脱气速度和泡点压力,并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脱气的影响程度及泡点压力偏离程度。考虑油气系统非平衡相变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未考虑非平衡相变的亨利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挥发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气非平衡相变降低了油藏泡点压力,延缓了挥发油脱气进程,压力降落速度和压力降落幅度决定非平衡相变对脱气的影响程度:压力降落幅度越大、压力降落速度越大,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越明显,泡点压力越低、脱气速度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挥发油 非平衡相变 脱气 模型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冬 朱筱敏 +5 位作者 张厚和 朱茂 赵东娜 耿名扬 李维 廖宗宝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3-686,共14页
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盆地大多形成于新生代,自下而上沉积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不同的盆地沉积分布主控因素不同。碎屑岩沉积受控于3大古水系:即华南古陆南缘造山带古水系控制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 中国南沙海域大中型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盆地大多形成于新生代,自下而上沉积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不同的盆地沉积分布主控因素不同。碎屑岩沉积受控于3大古水系:即华南古陆南缘造山带古水系控制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扇三角洲,巽他陆架古水系控制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三角洲,婆罗洲古水系控制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碳酸盐沉积受控于水体和构造条件,温暖、干净、适度动荡的浅水环境有利于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形成与生长。多种沉积相类型构成多种油气储集体,中新统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最为重要,烃源岩分布具规律性。研究认为块体漂移控制了南沙大中型盆地油气分布,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发育3类岩性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沉积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 被引量:11
5
作者 饶松 朱传庆 +3 位作者 廖宗宝 姜光政 胡圣标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4-1567,共14页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16口钻孔共6120个沉积层生热率,通过与实测生热率的统计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的GR-A经验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地层生热率柱,据此计算了研究区沉积层热流贡献,并以盆参2井为例定量分析了沉积层热流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79±0.339μW·m-3,总体上随着时代变老,沉积层生热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热流平均为7.9±4.9mW·m-2,约占地壳热流的29.2%和大地热流的19.6%,区域上与盆地沉积层厚度大体一致,表现为中央坳陷最高,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变化较大,陆梁隆起和西部隆起次之,东部隆起和乌伦古坳陷最低.沉积层热流能够有效增高深层—超深层烃源层受热温度,促进有机质热演化,如在考虑和忽略沉积层生热的两种情况下计算的盆参2井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烃源岩底部(5300m)温度差异最大为7.3℃,这显然对于地温梯度小、主体油气藏埋深大的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沉积层热流 自然伽马测井 准噶尔盆地 深层-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明慧 张厚和 +5 位作者 廖宗宝 罗晓华 雷志斌 张少华 张雨田 李毅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0-720,共11页
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 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中型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油气田发育受构造阶段控制。(1)烃源岩发育具有分期、分区特征,礼乐盆地发育前裂谷期、裂谷1幕烃源岩;万安、曾母、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2幕烃源岩,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期烃源岩。(2)储层发育具有分期、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裂谷2幕)、内带新(后裂谷期)。(3)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圈闭及构造-岩性地层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大致具有内带以地层圈闭为主,外带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特征。(4)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特点。(5)南沙海域及邻区发育两个后裂谷期主含油气区,即东部巴兰三角洲砂岩背斜油气区和西部卢卡尼亚碳酸盐台地气区。其中,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要素组合为裂谷2幕烃源岩、后裂谷期碳酸盐岩储层和地层圈闭;大中型油气田则为后裂谷期烃源岩、砂岩储层和背斜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阶段 油气聚集 南沙海域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南部第三纪三角洲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
7
作者 雷志斌 杨明慧 +3 位作者 张厚和 廖宗宝 张少华 罗晓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33,共13页
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重建了南沙海域南部第三纪三角洲沉积的时空演化,并讨论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自晚渐新世—上新世,研究区三角洲在平行岸线方向(NE—SW)自西向东从西巴兰断层西侧向东侧迁移;在垂直岸线方向(NW—SE)则整体表... 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重建了南沙海域南部第三纪三角洲沉积的时空演化,并讨论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自晚渐新世—上新世,研究区三角洲在平行岸线方向(NE—SW)自西向东从西巴兰断层西侧向东侧迁移;在垂直岸线方向(NW—SE)则整体表现出从陆向海进积推进。这一演化过程主要受控于古南海自西向东"剪刀式"俯冲引起的造山带的迁移和海平面的升降。并且发现研究区烃源岩、储层和圈闭具有分期、分带特征。通过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划分出3个与三角洲有关的油气聚集区,即曾母盆地巴林坚三角洲油气聚集区、文莱—沙巴盆地巴兰三角洲油气聚集区、梅丽干—冠军三角洲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曾母盆地 文莱-沙巴盆地 三角洲沉积 沉积演化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莱-沙巴盆地北内带构造区中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史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厚和 廖宗宝 +1 位作者 王登 徐耀辉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2016年第5期9-15,2,共7页
在广泛收集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从烃源岩生烃潜力、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文莱-沙巴盆地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厚度较... 在广泛收集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从烃源岩生烃潜力、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文莱-沙巴盆地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北内带中中新统烃源岩厚度较大,中中新统下段主要为下海岸平原煤和炭质泥岩、海相泥岩,上段(StageⅣB)主要为海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少量Ⅱ2型,指示高等植物生源的奥利烷和双杜松烷(W和T构型)丰度较高;成熟度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特征,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生烃史模拟表明,中中新统下段烃源岩在距今约8.7Ma进入生烃门限,8.1Ma进入成熟热演化阶段,对应的门限深度约为4000m,在距今约4.5Ma进入高成熟阶段;而中中新统上段烃源岩在距今约3.8Ma进入生烃门限,对应的门限深度约为3350m,在距今约2Ma其底部进入成熟热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史 文莱-沙巴盆地 中中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韧性伸展量计算模型及其在渤海湾盆地的应用
9
作者 关成尧 漆家福 +3 位作者 张厚和 吴景富 高剑波 廖宗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裂陷盆地在拉张过程中存在的韧性变形一直没有得到理论界的关注。两种常用的伸展量计算方法(“地壳厚度变化计算法”和“断层平衡复原法”)的巨大差异是由于盆地的韧性伸展分量导致的。本文建立了一套基于以上两种方法耦合应用的盆地... 裂陷盆地在拉张过程中存在的韧性变形一直没有得到理论界的关注。两种常用的伸展量计算方法(“地壳厚度变化计算法”和“断层平衡复原法”)的巨大差异是由于盆地的韧性伸展分量导致的。本文建立了一套基于以上两种方法耦合应用的盆地韧性伸展量和断层滑移伸展量计算模型,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经计算,渤海湾盆地的韧性伸展量大约占总伸展量的40%左右,这是用“断层平衡复原法”计算的伸展量总是小于“地壳厚度变化计算法”计算的伸展量的真正原因。渤海湾歧口凹陷的伸展计算结果显示韧性变形速率与断层滑移速率呈正比关系,盆地在裂陷期不仅断层滑移剧烈,韧性变形速率也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伸展量 计算模型 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泥岩盖层封闭性能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石鸿翠 江晨曦 +3 位作者 孙美静 廖宗宝 程国秀 齐同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6,共8页
根据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地层埋藏史、古地温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泥岩的空间展布范围、成岩与封闭性演化模式及孔隙度、渗透率、突破压力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对其封闭性能进行... 根据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地层埋藏史、古地温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泥岩的空间展布范围、成岩与封闭性演化模式及孔隙度、渗透率、突破压力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对其封闭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石千峰组泥岩Ⅰ类盖层发育,封闭性能最好,特别是在镇探1、黄深1井区,综合评价权值达到3.5;上石盒子组泥岩发育异常高压,Ⅳ类盖层分布广泛,物性封闭性能最差;下石盒子组泥岩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为Ⅳ类盖层,北东方向发育Ⅰ类、Ⅱ类盖层;山西组达到晚成岩C阶段的泥岩为Ⅲ类、Ⅳ类盖层,晚成岩B阶段的泥岩发育Ⅰ类、Ⅱ类盖层。工业性气流井分布在盖层封闭性能好的区域内,封闭性能评价结果与勘探实践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盖层封闭性评价 突破压力 异常高压成岩阶段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厚和 刘鹏 +5 位作者 廖宗宝 赫栓柱 徐庆梅 朱筱敏 漆家福 杨明慧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70,共9页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重力、磁法、电法资料最新处理与研究成果,结合新近收集的国外地质分析化验资料,系统总结了南沙海域主要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等。研究认为南沙海域新...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重力、磁法、电法资料最新处理与研究成果,结合新近收集的国外地质分析化验资料,系统总结了南沙海域主要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等。研究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经历了三大构造演化阶段、两大成盆期,发育4组断裂系统,控盆断裂分带性明显,发育3类盆地群;三大古水系控制了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体系展布,新生界主要发育海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沼泽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及生物礁相,伴随古南海消亡和新南海扩张,不同盆地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的沉积演化;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以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为主;主要发育3套储层,主力储层是中新统砂岩和礁灰岩;主要发育滨浅海相碳酸盐岩、海陆过渡相碎屑岩、海相碎屑岩3套生储盖组合。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的特点;油气分布不仅在纵向上具有分层性,而且在横向上具有分段性。南沙海域资源潜力巨大,主要盆地累计石油地质资源量201×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32.4×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新认识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厚和 赫栓柱 +4 位作者 刘鹏 廖宗宝 徐庆梅 朱筱敏 徐耀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5-632,共8页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 利用最新掌握的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万安盆地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获得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的新认识。万安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拗期和拗陷期2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近岸湖沼、扇三角洲、滨海三角洲、滨海—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源自西向东;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中新统的泥岩、页岩、煤及含煤泥岩,分布于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储层主要有三类,分别为渐新统到上新统砂岩、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古近系基岩;盖层为上新统—第四系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区域性地层;发育西部油气带、中部油气带和南部气带3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万安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地质资源量分别为石油29.38×10~8t,天然气34 897×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油气富集规律 万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北康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厚和 刘鹏 +2 位作者 廖宗宝 赫栓柱 朱筱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8,共9页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最新重处理和解释成果,结合最新收集的国外地质研究资料,系统总结分析了北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沉积特征、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认为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区域沉降期三大构造...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最新重处理和解释成果,结合最新收集的国外地质研究资料,系统总结分析了北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沉积特征、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认为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区域沉降期三大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滨浅海相、半深海—深海相,局部古隆起地区发育碳酸盐台地。北康盆地普遍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3套烃源岩;油气储层主要有古近系砂岩、中中新统石灰岩/礁灰岩两大类;上新统—第四系泥质岩层为区域性盖层。北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石油地质资源量为8.86×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4855×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成因模式述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关成尧 赵国春 +3 位作者 张厚和 邱磊 高剑波 廖宗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15-2527,共13页
南海的构造演化与其周边的板块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对中外学者关于南海成因模式的观点、模式进行综述分析,讨论涉及主动成因10种,被动类成因7种,涉及代表性观点20个,每一观点都能合理解释一些宏观地质现象... 南海的构造演化与其周边的板块构造运动有密切关系,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对中外学者关于南海成因模式的观点、模式进行综述分析,讨论涉及主动成因10种,被动类成因7种,涉及代表性观点20个,每一观点都能合理解释一些宏观地质现象,也都与另一些地质现象相悖,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发展或用新的资料来验证。这是南海研究日趋成熟的表现,未来将会逐渐各个学说融合发展。从史学的角度讨论了“南海观点”之演变,认为未来主要趋向是研究方法多元化、精细化、定量化,认为南海与周围地块之间主被动关系研究、东南亚盆地群响应序列之间对比、岩石圈结构学、区域岩石发展史、不同学说的动力学定量对比与评价是未来的主要研究关注点,并充分考虑外围被动因素,融合南海的发育历史,并将中生代南海的岩石圈禀赋及历史融于其中是南海成因模式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盆扩张 模式 地幔上涌 岩石圈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母盆地烃源岩评价及油源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厚和 赫栓柱 +2 位作者 刘鹏 廖宗宝 徐耀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6-475,共10页
在广泛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曾母盆地烃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海岸平原煤系泥岩、煤和下中新统海相泥岩,中中新统为次要烃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康西坳陷、南康台地和东巴林坚坳陷。原油... 在广泛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曾母盆地烃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主力烃源岩为渐新统下海岸平原煤系泥岩、煤和下中新统海相泥岩,中中新统为次要烃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康西坳陷、南康台地和东巴林坚坳陷。原油类型的变化表明生烃凹陷可能存在多种烃源岩相,从西部占主要地位的下海岸平原环境逐步过度为东部的海相环境,陆相原油生烃母质主要为陆源植物的树脂,来自渐新统煤系泥岩;海相原油生烃母质也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但水生生物输入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母盆地 烃源岩 地球化学 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厚和 刘鹏 +2 位作者 廖宗宝 赫栓柱 杨明慧 《海洋石油》 CAS 2017年第4期1-7,20,共8页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收集IHS、C&C、USGS数据库最新的钻井、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南沙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及其成藏要素的分布与油气地质特征。南沙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文莱—沙巴盆地和曾母盆地,无论是...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收集IHS、C&C、USGS数据库最新的钻井、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南沙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及其成藏要素的分布与油气地质特征。南沙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文莱—沙巴盆地和曾母盆地,无论是油气田数量还是油气储量规模均集中于中新世地层。主要发育裂谷(漂移)期海陆交互相煤系烃源岩、后裂谷期前三角洲泥岩两期烃源岩。主要沉积盆地具有海相生气为主、海陆过渡相和湖相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分布特征,这也是"深水区富气、浅水区富油"这一油气分布规律的物质基础。储集层受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控制,具有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内带新(中、上中新统)"。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以砂岩油气藏为主、内带以碳酸盐岩气藏为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油气田 油气地质特征 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一坳陷西江主洼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 被引量:21
17
作者 丁亮 郭刚 +3 位作者 郝建荣 王升兰 朱文奇 廖宗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断裂活动速率、沉降速率、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震相-沉积相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西江主洼文昌组烃源岩具有如下特征:1始新世—早渐新世较高的断裂活动速率和沉降速率非常有利于深湖盆的形成以及半深湖—深湖细粒沉积的... 断裂活动速率、沉降速率、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震相-沉积相特征等综合分析表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西江主洼文昌组烃源岩具有如下特征:1始新世—早渐新世较高的断裂活动速率和沉降速率非常有利于深湖盆的形成以及半深湖—深湖细粒沉积的发育;2已钻井的原油及岩样地球化学分析证实存在较高含量的C304-甲基甾烷,表明文昌组存在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3地震相-沉积相转换模式表明,文昌组发育较大规模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率、连续、强振幅平行席状反射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技术对烃源岩成熟度及生烃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西江主洼是一个潜在的富生烃洼陷,文昌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预测生烃量可达60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组 烃源岩 生烃潜力 西江主洼 珠一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盆地群早中新世“挤压隆升幕”及其构造意义
18
作者 关成尧 漆家福 +2 位作者 张厚和 廖宗宝 陈玮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55,共17页
本文依据南沙海域实际地震测线资料,相关证据显示早中新世(T_(60)-T_(40)之间)南沙腹地多盆地发生挤压反转构造,南沙西南部多见挤压褶皱。南沙海域及周边地区在早中新世开始发生全区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局部剥蚀量和构造抬升量定量估... 本文依据南沙海域实际地震测线资料,相关证据显示早中新世(T_(60)-T_(40)之间)南沙腹地多盆地发生挤压反转构造,南沙西南部多见挤压褶皱。南沙海域及周边地区在早中新世开始发生全区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局部剥蚀量和构造抬升量定量估算,认为隆升核心区域的九章盆地由于挤压隆升导致的地层剥蚀量大于3 500 m。"早中新世挤压隆升幕"形成一个以郑和隆起为核心的"碟形"剥蚀区,活动时间与西南次海盆的扩张时间一致,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可能是造成隆升幕的重要原因。由于隆升剥蚀前存在深埋,南沙腹地(九章盆地为代表)和南沙北缘(中业、永登盆地为代表)的"浅、薄、小"盆地群的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盆地 剥蚀 隆升幕 挤压 构造恢复 反转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台缘带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清波 张功成 +3 位作者 廖宗宝 印斌浩 王升兰 纪沫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4,共8页
基于钻井、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大型碳酸盐岩台缘带沿L7井、H6井及F1井一带呈环带状分布。根据斜坡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差异,台缘带可划分为四个区段,不同区段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东南段,位于白云凹陷... 基于钻井、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早中新世大型碳酸盐岩台缘带沿L7井、H6井及F1井一带呈环带状分布。根据斜坡结构与沉积充填特征的差异,台缘带可划分为四个区段,不同区段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条件。东南段,位于白云凹陷与东沙隆起的过渡带,斜坡横向宽度大、地势陡,礁滩发育,由于下伏地层缺乏有效输导砂体沟通烃源,该段存在一定勘探风险;中南段,斜坡类型转换为断坡,斜坡宽度、高差相对减小,台缘礁滩发育,位于构造脊附近的礁滩体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西段,斜坡宽度小、坡度缓,礁的规模相对减小,生物碎屑滩较发育,应以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突破目标;北段,斜坡规模小,且为背风带,礁滩相对不发育,与惠州凹陷邻接部位的小规模生物碎屑滩发育带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东沙隆起 中新世 构造特征 生物礁 生物碎屑滩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薇西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厚和 刘鹏 +1 位作者 廖宗宝 赫栓柱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1期7-11,17,共6页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上表现为海侵和海扩的过程;盆地普遍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南薇西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上表现为海侵和海扩的过程;盆地普遍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共3套烃源岩层系;主要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共4套储层;盖层主要以局部泥岩交互层为主。南薇西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较大,估算的盆地地质资源量中石油为8.76×10~8t、天然气为13382×10~8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南薇西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