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丹奕 董泽宇 赵旸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200-202,共3页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4年淮河生态经济带95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从...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4年淮河生态经济带95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从南到北大致呈递减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显著,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有春、秋两季变干旱,夏、冬两季变湿润的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降水存在25~36年、13~20年及10年以下3类周期变化规律,以27年尺度的周期变化为第一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降水集中度 降水时空分析 Mann-Kendall检验法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和温度交互作用下城市景观水体湖滨带沉积物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伊琳 张丹奕 +3 位作者 刘艺轩 周旭东 余杰予 于志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21,140,共12页
为模拟极端天气条件下关键的环境因子对城市景观水体湖滨带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GHGs高排放样地-南京星甸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集湖滨带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培养,探讨在不同水分和温度条件下沉积物GHGs累计排放量和理化性... 为模拟极端天气条件下关键的环境因子对城市景观水体湖滨带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GHGs高排放样地-南京星甸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集湖滨带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培养,探讨在不同水分和温度条件下沉积物GHGs累计排放量和理化性质的变化差异。研究发现:①长期高温会抑制土壤呼吸,30℃淹水处理组在培养前期的GHGs排放速率是培养后期的1.6~4.1倍,这是由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环境内DOC含量和C/N下降,有限碳含量不足以维持现有微生物生存需求,大量微生物死亡,不利于GHGs的排放;②在适宜温度内,水分增加和温度升高都会促进城市景观水体湖滨带沉积物GHGs的排放,这是由于淹水和增温都有利于沉积物中的厌氧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加速了有机质(DOM)-类富里酸的分解,CO_(2)和CH_(4)作为微生物分解DOM的副产物也增加了排放总量,此外,增温有利于影响硝化-反硝化过程的生物酶的活性,N_(2)O的排放总量也有所增加。结果表明:未来应该高度关注不同环境条件下外源溶解性碳输入对景观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城市景观水体对全球碳排放的贡献并制定减排政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甲烷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景观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苹果种植水分适宜性分析
3
作者 赵旸 张丹奕 董泽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5期54-61,77,共9页
以昆明市14个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1年共22年气象站逐日观测数据及苹果产量数据,计算苹果气候产量、各生长阶段需水量和水分适宜度,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明确苹果各生长阶段需水特征和水分适宜度时空特征,并对苹果全生长期水分适宜... 以昆明市14个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1年共22年气象站逐日观测数据及苹果产量数据,计算苹果气候产量、各生长阶段需水量和水分适宜度,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明确苹果各生长阶段需水特征和水分适宜度时空特征,并对苹果全生长期水分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苹果年度全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所有区域均为适宜及以上,无不适宜及极不适宜区域。水分适宜度旺盛生长期的优于生长后期、优于初始生长期的。昆明市苹果年度全生长期水分适宜度平均为0.96,水分适宜级别以上的年份占总年份的比例,初始生长阶段为36%,旺盛生长期为95%,生长后期为77%。水分适宜度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气候产量 水分适宜度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状况及温度对长江漫滩沉积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南京绿水湾湿地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丹奕 刘艺轩 +2 位作者 周旭东 唐珍妮 于志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58-2370,共13页
为探究水文波动和气候变暖对河流漫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选取南京长江绿水湾湿地漫滩表层0~15 cm沉积物为实验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等技术,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水分状况(淹水和半淹水)和4种温度(5、15、20、30℃)下... 为探究水文波动和气候变暖对河流漫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选取南京长江绿水湾湿地漫滩表层0~15 cm沉积物为实验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等技术,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水分状况(淹水和半淹水)和4种温度(5、15、20、30℃)下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结果表明:累积CO_(2)排放量随温度及水分含量升高而升高,温度敏感系数(Q10)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淹水30℃处理下CO_(2)排放速率在培养25 d后受到抑制而逐渐下降。淹水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半淹水,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淹水显著降低了沉积物净硝化速率,5℃半淹水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淹水,但30℃淹水N_(2)O累积排放显著高于半淹水。增温有利于加快淹水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腐殖化进程。研究表明,温度上升、水分含量增加均将导致沉积物排放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状况 温度 温室气体 长江漫滩 沉积物 溶解性有机质 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