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期构造应力控制走滑断控储层发育机理与差异性研究——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继标 邓尚 +5 位作者 韩俊 李映涛 刘大卫 邱华标 张仲培 刘雨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5-785,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发育典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区别于受原始沉积相带控制的基质孔洞、受岩溶改造的洞穴等储集类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活动期构造应力导致的破裂作用控制。为研究走滑断裂多期活动背景下构造应力...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发育典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区别于受原始沉积相带控制的基质孔洞、受岩溶改造的洞穴等储集类型,走滑断控缝洞型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活动期构造应力导致的破裂作用控制。为研究走滑断裂多期活动背景下构造应力控制的断控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综合应用野外、岩心、测录井、地震及钻井动态等资料,开展不同走滑断裂、同一走滑断裂沿走向不同部位、垂向不同层系断控储层发育特征表征,并结合应力场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多期构造应力恢复,预测断控储层发育的主要时期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走滑断裂活动期不同分段内部应力状态差异显著,其中拉分段内部以张应力为主,主要派生张性裂缝;压隆段内部以挤压应力为主,派生裂缝类型多样。顺北地区勘探目的层奥陶系一间房组顶面断控裂缝主要在加里东中期Ⅲ幕及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发育,海西中—晚期及之后裂缝基本不发育,且滑移距大的顺北18号断裂带较顺北1号断裂带派生裂缝开度、密度更高。走滑断控储层具有“簇状”结构特征,断裂活动期不同分段内部应力状态控制储层结构差异,拉分段“空腔”多,以“双簇”结构为主,核带规模大,压隆段核带结构多,以“多簇”结构为主,分割性强;走滑断裂活动期应力强度控制储集空间类型与规模,小型断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大型断裂带发育核带结构,断控储层规模与断裂活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断控裂缝发育主要受断裂早期活动控制,晚期由于地层埋深增大,岩石不易破裂,新派生裂缝发育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状态 多期构造应力 分段性 断控缝洞型储层 顺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旬宜地区下古生界走滑断裂特征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启超 刘光祥 +7 位作者 吴疆 岳欣欣 孙自明 张军涛 高晓鹏 刘玲 鲁锴 张仲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和认识程度的加深,鄂尔多斯盆地不再被认为是“铁板”一块,盆地内多期多套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受重视。选取盆地南部旬邑—宜君(旬宜)地区,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应用走滑断裂理论模型,开展了... 近年来随着勘探和认识程度的加深,鄂尔多斯盆地不再被认为是“铁板”一块,盆地内多期多套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受重视。选取盆地南部旬邑—宜君(旬宜)地区,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应用走滑断裂理论模型,开展了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预测了断裂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深层碳酸盐岩成储、成藏的控制作用。旬宜地区发育3套断裂系统,且存在深、浅层脱耦现象,下古生界走滑断裂在剖面上呈高陡直立、倾向摆动、“花”状构造等典型特征,平面上表现为“北西部挤压剪切、中部拉张剪切、主干断裂分段变形”。下古生界走滑断裂经历了两期构造活动,其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活动强度较大,为断层主要发育期,中—晚二叠世活动强度较弱,断层呈继承性走滑,形成北东、北西走向两组左行走滑断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可能存在北东和北西向的基底薄弱带,加里东期Ⅱ幕洋盆俯冲闭合向盆内传递应力,斜向挤压导致旬宜地区基底断裂活化,是下古生界走滑断裂系统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下古生界走滑断裂可有效改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形成岩溶型或构造裂缝型优质储层,沿走滑断裂带形成“上生下储—旁生侧储”型成藏组合,是旬宜地区深层油气勘探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裂特征 形成机制 油气勘探 下古生界 旬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关蕴文 苏思羽 +5 位作者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勘探成效不理想。基于最新钻井岩心分析测试资料、测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等,对旬宜古生界气源条件、储层质量、源储配置、断裂输导性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勘探成效不理想。基于最新钻井岩心分析测试资料、测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等,对旬宜古生界气源条件、储层质量、源储配置、断裂输导性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发育太原组—山西组黑色煤岩、黑色炭质泥岩、深灰色、灰色泥岩等潜在烃源岩类型,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Ro为1.8%~2.5%,热演化程度较高,黑色煤岩、黑色炭质泥岩品质要高于深灰色、灰色泥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②研究区储层均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上古生界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1段为碎屑岩储层,杂砂岩占比79%,杂基平均体积分数为29%,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面孔率小于3%。盒1段为强胶结—弱溶蚀相,山西组为强压实—杂基强充填相。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岩性为砂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③古生界源储配置关系包括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及旁生侧储,其中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主要为旁生侧储。研究区3期断裂分别发育于古生代、三叠纪、晚侏罗纪,其中晚侏罗纪的活动断裂具有良好的流体纵向输导作用。④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受控于前石炭纪古地貌,剥蚀厚度大的古洼槽东侧毗邻区是下古生界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上古生界气藏受控于有效输导体系,研究区北部储层物性差且缺乏开启性通源断裂是上古生界勘探失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条件 储层特征 源储配置 断裂控藏 古生界 旬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1
4
作者 张仲培 刘士林 +1 位作者 杨子玉 李建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9-919,共11页
为分析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的有利成藏条件,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区带和部署建议,从地震和钻井资料入手,运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方法,在动态分析麦盖提斜坡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东、西两段的构造带特征与成因,并阐述其油气勘探意义。... 为分析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的有利成藏条件,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区带和部署建议,从地震和钻井资料入手,运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方法,在动态分析麦盖提斜坡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东、西两段的构造带特征与成因,并阐述其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演化与东西差异演化是东、西两段油气成藏条件、运聚背景和重点勘探层系明显不同的关键。西段处于斜坡背景上的海西晚期构造带,保存条件好,与断裂紧邻的上倾方向的上古生界岩性体是控制油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斜坡东段位于和田古隆起,玉北1井区构造处于加里东中、晚期与海西晚期的构造应力叠加区,更有利于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玉北1井东部潜山带下奥陶统暴露区上覆一定厚度的地层,对溶蚀孔、洞、缝的有效保留更有利,也值得选择性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演化 构造带 碳酸盐岩 油气勘探 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仲培 张宇 +5 位作者 张明利 陆红梅 张荣强 陈元壮 王瀚洲 李朋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 准噶尔盆地近年在中央坳陷边缘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连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但盆地中部凹陷区针对该领域的钻探仅2口井获低产而多口井目的层未见油气显示,因此亟需深化该地区的油气成藏认识,明确其主控因素。通过对中部凹陷区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已钻井成藏分析,明确凹陷区失利井未获油气发现的直接原因为局部“通源断裂”不发育和储层物性差。基于此,建立了凹陷区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藏“通源断裂”、“优质砂体”二元控藏的下生上储成藏模式。根据“通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明确地层超覆背景下的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低位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岩性油气藏是下步风险勘探的首选领域,有利区面积约3 600 km^(2);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层系内的非常规油气和源外多层系常规油气综合勘探是未来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裂 成藏主控因素 二叠系 三叠系 中部凹陷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脆性构造序列及其对构造古应力的指示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仲培 王清晨 +1 位作者 王毅 李铁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9-316,共8页
在对野外脆性构造(主要是节理和断层)大量观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与应力的关系,讨论了库车坳陷白垩纪末期以来的古构造应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库车坳陷脆性构造中,早期隆升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在中生界的NEESWW向系统节理被晚期同构造... 在对野外脆性构造(主要是节理和断层)大量观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与应力的关系,讨论了库车坳陷白垩纪末期以来的古构造应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库车坳陷脆性构造中,早期隆升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在中生界的NEESWW向系统节理被晚期同构造期的在中生界与上第三系均发育的NNWSSE向和NWSE向节理切割并改造,这是对区域上构造应力场在进入新近纪时从弱伸展变化到强烈挤压这一过程的响应.基于断层滑动分析的古应力反演结果显示,此时盆山边界处以近NS向伸展应力状态占主导,而坳陷内部则表现为近NS向和NWSE向挤压应力状态.说明在进入新近纪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从垂向变成水平,应力场发生了转变.此后的天山快速垂向隆升是库车坳陷北缘和内部应力状态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构造 节理 断层 古应力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古生界油气盖层动态演化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仲培 王毅 +3 位作者 李建交 刘士林 云金表 李京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9-852,共14页
为实现动态评价经历过多旋回构造变动的海相油气盖层,基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大量盖层样品的实验测试结果和盖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地质演化为主线,综合考虑其宏观变化、物性演化、应力应变特征,探讨和重建自形成至今其封盖性能的演化过... 为实现动态评价经历过多旋回构造变动的海相油气盖层,基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大量盖层样品的实验测试结果和盖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地质演化为主线,综合考虑其宏观变化、物性演化、应力应变特征,探讨和重建自形成至今其封盖性能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巴-麦地区多期差异隆-拗演变对盖层封盖性能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海西晚期,大部分地区石炭系泥岩盖层具有封油能力。但因差异抬升,埋深浅于2 100 m的西北区域为差盖层区。之后,石炭系泥岩盖层封盖性能在西北部不断变差,东南部变好。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在早奥陶世开始具备封油能力。玉北地区西南部,在海西早期因埋深浅于其封闭能力形成的初始埋深1 230 m而评价为差盖层区。结合其他油气成藏条件,提出了石炭系巴楚组泥岩是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多套盖层对油气聚集起控制作用。麦盖提斜坡、巴楚南缘构造带及隆起大型断裂带间的区域是油气好保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演化 力学性质 盖层 巴-麦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仲培 林伟 王清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野外露头上的小尺度构造记录着整个褶皱逆冲带运动学演化进程。通过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在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 野外露头上的小尺度构造记录着整个褶皱逆冲带运动学演化进程。通过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在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同时,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断层滑动数据进行反演和古应力恢复的结果表明,整个变形过程,最大主应力方向σ1(即构造缩短方向)集中分布在NNW—SSE,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说明三个阶段的构造变形是在同一稳定应力场下发生的,从而进一步证明所有的变形是同一次构造挤压下的渐进式序列变形,而不是多期构造挤压变形的结果。此次构造挤压变形主要发生在康村沉积期(12~5Ma),对于克依构造带的构造圈闭最终定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褶皱逆冲带 小尺度构造 断层滑动分析 古应力恢复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第三纪断层滑动分析与古构造应力恢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仲培 林伟 +2 位作者 郭宏 宋文杰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6-506,共11页
研究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对于认识和理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过程和油气构造圈闭的最终定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库车坳陷内第三系和同时卷入变形的白垩系中发育断层的野外观测 ,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 ,对库车坳陷的第三纪构造古... 研究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对于认识和理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过程和油气构造圈闭的最终定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库车坳陷内第三系和同时卷入变形的白垩系中发育断层的野外观测 ,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 ,对库车坳陷的第三纪构造古应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 :库车坳陷第三纪的构造应力方向在空间位置上变化不大 ,在时间上经历了从NNW—SSE向到NWW—SEE的转变 ,构造挤压变形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NNW—SSE向逆冲挤压变形和相对较晚的NWW—SEE向逆冲挤压变形。结合库车坳陷油气成藏期 ,第二阶段的构造挤压变形发生在库车组沉积期间 ,为坳陷内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文中还探讨了造成库车坳陷内挤压应力场的两种可能动力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第三纪 断层滑动 古应力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东段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仲培 徐勤琪 +5 位作者 刘士林 周雨双 邱华标 陆红梅 王瀚洲 齐育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1-76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简称“巴麦地区”)东段已发现的多个奥陶系油气藏与多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明确断穿寒武系膏盐层的通源断层是寻找该区油气藏的关键。基于大量新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析,结合前人研究,对巴麦地区东段的断裂体...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简称“巴麦地区”)东段已发现的多个奥陶系油气藏与多期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明确断穿寒武系膏盐层的通源断层是寻找该区油气藏的关键。基于大量新地震资料的断裂构造解析,结合前人研究,对巴麦地区东段的断裂体系,特别是走滑断裂的展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再认识。结果表明,巴麦地区在古隆起迁移演化和大型逆冲断裂带活动的同时,还发育一系列起变形调节作用的北东向展布的高角度小断距走滑断层,它们共同构成了该区变形构造体系。该区发育两类走滑断层,一类与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的寒武系盐上滑脱断褶带同时或后期叠加发育,走向与逆冲断裂带走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和田古隆起边界和内部;另一类发育于大型逆冲断裂带围限的挤压缩短区,与近东西向逆冲断裂带呈大角度相交,主要分布于和田古隆起和巴楚断隆内。前者主要形成于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晚期局部弱活动,后者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走滑断层叠加上经历过加里东中晚期和海西早期岩溶改造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裂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它们贯通膏盐层上、下地层,活动期与盐下深层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一致,更有利于输导烃源向上运移到奥陶系聚集成藏。位于源上且与两类高角度走滑断裂连通的规模储集体是奥陶系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断控油气藏 巴楚隆起 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坎亚肯背斜变形序列及其ESR年代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仲培 王清晨 王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1,共9页
基于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该构造形成于新生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断层滑动数据反演和古应... 基于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该构造形成于新生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断层滑动数据反演和古应力恢复的结果表明,控制整个变形过程的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σ1(即构造缩短方向)集中分布在NNW-SSE向。断层面上薄层方解石晶体的ESR测年结果显示,断层活动时间不晚于2.1Ma。该区这一构造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末以前,是在同一稳定应力场下同一次构造挤压产生的渐进式序列变形结果,对于克依构造带的构造圈闭最终定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依构造带 小尺度构造 变形序列 古应力恢复 ESR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仲培 王璐瑶 +2 位作者 邓尚 魏华动 张继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1-89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在构造样式、活动强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但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仍不够明确,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析、运动学参数统计、活动期次厘定等手段,研究了塔...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在构造样式、活动强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但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仍不够明确,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析、运动学参数统计、活动期次厘定等手段,研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分段变形机制,并讨论了分段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以中古15井与中古21井位置为界,塔中Ⅰ号构造带构造样式、运动学特征主要呈三段的特点,西段主要活动机制是断裂短距离滑动逆冲和地层旋转变形,同一层位的落差/垂直断距(H/h)值最大;中段为断裂沿走向滑动,H/h值约为1;东段为断裂长距离滑动逆冲和强烈褶皱,H/h值介于二者之间。活动机制的差异导致各段构造样式分别为基底卷入逆冲断裂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走滑断裂发育的断控坡折、逆冲断裂强烈活动控制的断块褶皱,且活动强度呈现东段最大、西段次之、中段较小的特点。两大造山带分期活动是塔中Ⅰ号构造带分段变形的发育背景,基底结构与先存断裂是造成分段的主控因素,NE向走滑断裂调节塔中Ⅰ号构造带差异逆冲变形,并作为伴生断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Ⅰ号构造带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分段变形 断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恢复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仲培 王清晨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05-613,共9页
对遭受脆性变形(尤其是断裂作用)的岩层进行古构造应力恢复是进行地壳构造变形历史和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带有擦痕线理的断层进行大量观测,不仅便于精确描述断层几何学,而且还可使地球上部脆性地壳的构造模式与应力状态相关联... 对遭受脆性变形(尤其是断裂作用)的岩层进行古构造应力恢复是进行地壳构造变形历史和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带有擦痕线理的断层进行大量观测,不仅便于精确描述断层几何学,而且还可使地球上部脆性地壳的构造模式与应力状态相关联,从而再现构造应力场在时空上的演化特征。对脆性构造研究中的断层滑动分析与古应力恢复这一方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原理假设、数学方法以及如何把反演结果与野外地质认识相结合进行构造变形期次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指出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认识盆地与造山带在构造应力场上的同一性,而且有利于从动力学上去探讨盆山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盆山耦合的构造研究中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变形 断层滑动分析 古应力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八道湾组圈闭发育模式及勘探潜力
14
作者 张仲培 齐育楷 +3 位作者 王瀚洲 金芸芸 黄帅博 常文鑫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7,共9页
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侏罗系八道湾组源岩层系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对构造背景和在大面积斜坡背景下的圈闭发育模式认识不清。通过恢复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八道湾组沉积前古地貌,利用井震结合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 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侏罗系八道湾组源岩层系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对构造背景和在大面积斜坡背景下的圈闭发育模式认识不清。通过恢复焉耆盆地北部凹陷八道湾组沉积前古地貌,利用井震结合建立了古地貌控制下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格架约束下开展了沉积体系展布和刻画,明确了圈闭发育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八道湾组沉积前发育了多级构造坡折带,控制了八道湾组地层展布及沉积样式,坡折带之下发育低位体系域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之上发育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富泥沉积体系;古地貌坡折控制下八道湾组共发育2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古隆起与湖平面耦合控制下,低位砂体配置上覆湖侵泥岩可形成地层-岩性圈闭。坡折带控制下发育的浊积砂岩可形成透镜体圈闭,四十里城斜坡区发育厚层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坡折带控制的2类圈闭群具有源储紧邻、高效充注、保存条件优越的特征,是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成果为焉耆盆地及周边盆地八道湾组的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宝浪苏木构造带—四十里城斜坡带 八道湾组 沉积体系 坡折带 隐蔽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121
15
作者 何治亮 金晓辉 +4 位作者 沃玉进 李慧莉 白振瑞 焦存礼 张仲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共12页
进入中国海相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趋势之一。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中,相继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塔中北坡深层、四川盆地元坝气... 进入中国海相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油气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趋势之一。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中,相继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塔中北坡深层、四川盆地元坝气田等典型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主要有4个基本控制因素:(1)不同生物组合、岩性的优质烃源岩在低地温背景下,具有干酪根、古油藏、分散可溶有机质等多元生烃机制,提供了丰富烃源;(2)构造、层序、岩相、流体与时间等因素,联合控制了不同类型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其中断裂活动、白云岩化和热流体活动对超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尤为关键;(3)相对稳定构造背景下,不同岩性的区域盖层、局部盖层和直接盖层的多级封盖有利于油气的封盖与保存;(4)不整合面、断裂和输导层与古隆起、古斜坡背景下各类圈闭的有效组合,决定了油气运聚、成藏的方式和效率。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资源潜力巨大,资源类型有油有气,以气为主。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几大隆起高部位之外的倾没端、斜坡区、凹陷区的寒武系—奥陶系中。四川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除川中地区外的海相下组合和川西、川东北前陆区的海相上组合中。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向斜和冲断带前缘的奥陶系是超深层碳酸盐岩现实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相盆地 超深层 碳酸盐岩 成藏特点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北围斜区北东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被引量:57
16
作者 杨圣彬 刘军 +2 位作者 李慧莉 张仲培 李婧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7-802,共6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区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要发育花状构造、平行高陡断裂带、雁列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加里东中期塔中Ⅰ号断裂、南缘断裂活动剧烈,北西向的逆掩岩片或滑动块体中由于差异运动而形成了北东走向的撕裂断层...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区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要发育花状构造、平行高陡断裂带、雁列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加里东中期塔中Ⅰ号断裂、南缘断裂活动剧烈,北西向的逆掩岩片或滑动块体中由于差异运动而形成了北东走向的撕裂断层-调节断层。加里东末期塔中地区受到东南向强烈斜向挤压作用是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基底薄弱带的基础上,塔中地区发生了右旋走滑特征。在这种板内挤压转换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一些连接北西向逆冲断层的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基本上沿着加里东中期的调节断层带的基础上继承发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还控制了古生界碎屑岩构造圈闭的发育,并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形成演化 控油作用 调节断层 走滑断裂 塔中北围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7
17
作者 郑孟林 王毅 +5 位作者 金之钧 李京昌 张仲培 蒋华山 谢大庆 郭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古斜坡 油气聚集 叠合演化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类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忠宝 吴仕强 +4 位作者 刘士林 高山林 岳勇 张仲培 黄秀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8-646,共9页
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钻井岩心、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主要发育4种储层类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型、孔隙-孔洞-裂缝型和孔隙-孔洞型。鹰山组上部储层受多期... 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钻井岩心、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及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该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孔洞、裂缝为主,主要发育4种储层类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型、孔隙-孔洞-裂缝型和孔隙-孔洞型。鹰山组上部储层受多期暴露不整合面和中高角度裂缝控制,而鹰山组下部及蓬莱坝组储层与白云石化作用及层间低角度缝发育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断褶翼部是下奥陶统鹰山组上部缝洞型储层发育有利区;过胜和2井EW向断裂带及东部的NE向断裂带附近是鹰山组下部—蓬莱坝组孔隙-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分布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岩溶作用 储层类型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带与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 被引量:21
19
作者 韩俊 曹自成 +2 位作者 邱华标 尤东华 张仲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发育多条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带,沿这些走滑断裂带多口钻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得油气发现。研究碳酸盐岩内幕储集体特征、成因及其与走滑断裂带的关系,是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通...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发育多条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带,沿这些走滑断裂带多口钻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得油气发现。研究碳酸盐岩内幕储集体特征、成因及其与走滑断裂带的关系,是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4口典型钻井奥陶系储集体发育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火成岩发育特征,提出储集体发育可能与不同性质的深成岩溶流体改造有关,其中A井可能与区域火成岩侵入体相关流体有关,而B井、C井和D井可能与深部含硅质地层热液流体有关。通过对4口井所在的3条走滑断裂带的分段性和变形强度进行半定量解剖,并与实钻情况对比,提出走滑断裂带分段性可能控制了储集体发育部位,张扭部位较压扭部位更为有利,而变形强度控制了储集体发育规模,变形强度大的断裂带储集体规模更大。建立了塔中北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带与深成岩溶储集体的发育模式,为奥陶系断裂带碳酸盐岩内幕储集体的油气勘探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北斜坡 走滑断裂 变形强度 分段性 深成岩溶 储集体 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鑫 李慧莉 +3 位作者 张仲培 陈强路 陈跃 熊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06-1719,共14页
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难点问题。在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露头和新的钻井、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对比、构造解释和古地貌恢复,探讨了塔里木新元古代盆地原型、古构造及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的构造... 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难点问题。在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露头和新的钻井、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对比、构造解释和古地貌恢复,探讨了塔里木新元古代盆地原型、古构造及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西缘的柯坪和叶城地区,新元古代经历了陆内断陷到初始被动大陆边缘的盆地演化序列,而在塔东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主要以裂谷及其衰退期的拗陷为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进一步显示在塔里木陆内也具有相似的成盆作用,南华纪断陷具有清楚的垒、堑结构,震旦纪以后以拗陷阶段的均衡沉降为主。发生在晚震旦世末的柯坪运动造成全区抬升,奠定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前的构造古地貌,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控制了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形成、分布。塔西台地内中-下寒武统出现大面积增厚,可能与晚震旦世以后继承性的沉降作用有关,形成有利于玉尔吐斯组类型的碳酸盐质陆棚相烃源发育的沉积环境。而西山布拉克-西大山组类型的深水陆棚-盆地相的泥质烃源岩不仅在满加尔坳陷内发育,还可能在阿瓦提坳陷内分布。尽管中央隆起带大部分地区不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但不能排除局部地区仍可能存在下寒武统泻湖相烃源岩。与盆地北部高碳酸盐岩含量的烃源岩不同,塔里木南缘改造边界附近具有形成高碎屑岩含量的深水泥质烃源岩的构造-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原型盆地 柯坪运动 下寒武统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