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佰林 张紫涵 周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4-882,共9页
运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法,研究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轨迹及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和耕地被占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向西北迁移17545.67 m,其中向西迁移8843.191 m,向北迁移15154.1... 运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法,研究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轨迹及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和耕地被占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向西北迁移17545.67 m,其中向西迁移8843.191 m,向北迁移15154.162 m。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中国农村居民点重心迁移沿着“西南-东南-西北-西北”的轨迹,迁移速度分别为894.326,854.994,1368.894和8108.936 m/a。2010年之前农村居民点重心主要向南迁移,移动速度较慢,2010年之后转向西北方向迁移,移动速度迅速上升。2000—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范围先缩小后扩张,其中2000—2015年分布范围缩小,2015年以后分布范围扩张,农村居民点在主趋势方向(南北)呈现集聚特征,在东西方向呈现离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农村居民点的利用较为粗放,尤其是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及增长率较快,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居民点净占用耕地在全国的占比也最高,成为耕地占用最严重的地区;中南和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利用较为集约。研究结果可为理解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动态以及指导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重心 迁移 耕地保护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佰林 张凤荣 +2 位作者 高阳 李灿 朱凤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6-224,共9页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生产功能。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表征属性分异。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量化公式,测算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势度,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势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及其表征属性的分异特征,可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治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异 区位熵 长治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山东省沂水县核桃园村的实证 被引量:58
3
作者 张佰林 张凤荣 +1 位作者 周建 曲衍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72-1279,共8页
从微尺度考察农村居民点演变为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的分析框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影像相结合方法,以山东省沂水县核桃园村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功能一... 从微尺度考察农村居民点演变为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的分析框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影像相结合方法,以山东省沂水县核桃园村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功能一直是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的主导,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农业生计主导阶段(1949~1977年),农户以种植业为主要生计来源,利用庭院及房前屋后种植蔬菜;生计多样化阶段(1978~1999年),农户生计策略演变为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相结合,农户在宅基地内修建猪圈养猪,在庭院内散养家禽;生计非农转化阶段(2000~2012年),农户以种植和外出务工相结合为生计策略,将庭院硬化用来晾晒粮食、猪圈改造为储物间存放粮食和农机具。农村居民点用地一直以宅基地为主导,缺乏非农生产用地;随着生计成果的逐渐丰富,农户对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追求不断强化,表现在对住宅建筑材料的优化、居住空间的扩展及旧住宅的翻新。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功能承载状况是与农户生计需求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应充分尊重这一客观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生计 生活功能 农业生产功能 非农生产功能 核桃园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产住用地权衡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佰林 朱敏杰 +3 位作者 平宗莉 朱伟亚 曲衍波 蔡为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3,共9页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此消彼长的权衡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为编制村庄规划、实施农村居民点重构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权衡分析框架,从权衡类型、权衡强度视角测度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生...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此消彼长的权衡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为编制村庄规划、实施农村居民点重构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方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权衡分析框架,从权衡类型、权衡强度视角测度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权衡特征。研究结果:(1)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高、中、低权衡强度区县分别占27.07%、36.09%和36.84%,农村居民点住宅—工业用地权衡、住宅—商服用地权衡、住宅—公服用地权衡、住宅—生态用地权衡、不明显权衡分别占69.17%、2.26%、5.26%、7.52%和15.79%,以住宅—工业用地权衡占主导;(2)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中高权衡强度区县分别占山东省高、中、低经济发展速度区县的70.27%、60.87%和58.00%,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权衡强度越高;(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点将由生产和生活用地权衡逐渐向生活用地内部权衡转变。研究结论:村庄规划编制应充分考虑不同经济梯度下农村居民点生产和生活用地权衡特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产住用地 权衡 经济梯度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乡村活力的影响: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佰林 张汝佳 +3 位作者 曲衍波 乔荣锋 蔡为民 吴云青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3-1292,共10页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激发地区活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与乡村活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辛普森多样化指数、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关性检验等探究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乡村...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激发地区活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与乡村活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辛普森多样化指数、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关性检验等探究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乡村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8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指数增速高、中、低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增速分别为84.70%、60.74%、50.33%,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增速越快,乡村活力发展越快;2010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低、中、高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分别为0.13、0.23、0.29,2018年分别为0.19、0.24、0.38,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越高,乡村活力水平越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与乡村活力显著相关,且对乡村活力具有激发作用。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激发乡村活力的有效途径,这为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土地混合利用 乡村活力 村庄规划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驱动力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佰林 王昭颖 朱敏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5,共9页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少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系统解析。该研究探索性提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少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系统解析。该研究探索性提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抓取、GIS与遥感技术,以珠三角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谷吓村和福隆村为例,剖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其中,土地利用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住宅用地非居住功能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工业用地商业功能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2)农村居民点用地兼容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其中,土地利用兼容性从小到大为福隆村、谷吓村、塘尾村,业态兼容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3)综合多样性和兼容性指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度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塘尾村受乡村旅游政策及村域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驱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高;谷吓村交通和区位良好,但仅有沿交通干道两侧的村民发展商业,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度相对较低;福隆村受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带动并充分利用产城融合更新政策发展工业,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由多样性和兼容性共同决定,研究可为编制村庄规划、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 特征 驱动力 石排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1 位作者 王秀丽 张佰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82-289,共8页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分别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21.8%、63.2%和15.0%;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土地开发新增耕地以西部和东部地区为主,土地复垦新增耕地在区域与年际方面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001-2011年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逐渐向中国西部移动,2010-2011年与2001-2006和2007-2009年相比,向西移动的距离为769.59和603.44 km;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在2001-2006年位于中国地理重心的北部和西部,且有从西部往北部移动的趋势,2007-2011年呈从东部往西部移动的趋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移动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在中国进行生态建设和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应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减少土地开发项目,并在区域间合理布局土地开发项目,防止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向西部移动;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优质农田为主;充分发挥土地复垦对局地的生态修复及建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土地复垦 土地整治 时空变化 生态建设 整治方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灿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朱泰峰 张佰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33-243,共11页
分析大城市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该文选择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 分析大城市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该文选择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农村产业经济活动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成为农村居民点重要的用地组合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丰富,部分镇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农村居民点利用空间差异显著,区位作用突出。中西部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偏大,区位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较高;而稳定性指数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提升的格局,但在空港物流经济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稳定性较高,用地形态相对规整。顺义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明显脱节,大量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边缘地带,该区域农村工业化倾向突出,农村人口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特征体现出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对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的直接反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越来越具有城镇用地的特征,因而在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上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规划、整治、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模型 农村居民点 用地特征 卫星城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益趋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阳 张凤荣 +3 位作者 郝晋珉 张佰林 朱凤凯 曲衍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297-304,共8页
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意愿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该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山西省武乡县115个抽样村进行逐级筛选,并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型、人为地质灾害型、城镇改造型、自然衰退型和内部发展型5... 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意愿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础。该文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GIS空间分析等手段与方法,对山西省武乡县115个抽样村进行逐级筛选,并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型、人为地质灾害型、城镇改造型、自然衰退型和内部发展型5种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村民集体整治意愿博弈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和村民的利益趋向入手选取指标,量化分析地方政府与村民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为整治工作地合理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整治偏远山区的小规模农村居民点,而对于城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意愿不够强烈;自然衰退型和城镇改造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整治意愿均不够强烈,而内部发展型和人为地质灾害型农村居民点的村民比较支持整治工作。该研究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前期分析具有科学有效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整治 分区 农村居民点 意愿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严燕 杨庆媛 +1 位作者 张佰林 藏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8-132,共5页
采用实证分析法、多元Logistic回归法方法,从农户非农就业角度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户主性别、年龄对农村土地退出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比、家庭非农收入比对愿意退出土地的意愿... 采用实证分析法、多元Logistic回归法方法,从农户非农就业角度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户主性别、年龄对农村土地退出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比、家庭非农收入比对愿意退出土地的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对不愿退出土地意愿影响不显著;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时间和家庭人均土地对农村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并不显著.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户籍制度改革、"转户"配套"流转"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明确农村土地退出的补偿标准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非农就业 户籍制度改革 土地退出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污染净化情景下北京社会经济部门及要素变化:基于ES-CGE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阳 王晓玥 +2 位作者 张佰林 冯喆 李双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8-1678,共11页
水污染问题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阻碍,探寻水污染净化服务对城市经济系统的影响,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的基础上,将水污染净化服务引入CGE模型,构建了水污染... 水污染问题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阻碍,探寻水污染净化服务对城市经济系统的影响,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的基础上,将水污染净化服务引入CGE模型,构建了水污染净化服务-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Water Pollution Purification Ecosystem Servic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ES-CGE),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模拟了不同水污染净化情境下北京市社会经济部门及要素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污染净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变化时,经济系统内各部门的产出都会相应做出调整,这反映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以及经济系统内部的关联性。与提高污水管理水平相比,北京限制污水排放效果更为显著,居民福利增加也更为明显。现阶段,北京市城市功能疏解中应首先疏解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热力和燃料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部门。北京市可在20%的增税幅度内,适度提高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热力燃料生产和供应业生产税,联动造纸、纺织等行业逐步向外疏导,提高居民福利,同时在增税和补贴过程中,应注重关护农村居民利益,防止拉大城乡福利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ES—CGE模型 水污染净化服务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山区农户生计分化特征及其治理方向--基于山东沂水县农村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灿 侯云洁 +1 位作者 张佰林 马晓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20-27,143-144,共8页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通过对16个典型样点村所作的参与式农村评估调查,选取农户就业、收入和时间3个指标探索农户生计结构特征,并基于农户就业主导行为及其地域差异,对农户县域外非农就业、农户县域内非农就业、农户兼业和农户农业生产4...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通过对16个典型样点村所作的参与式农村评估调查,选取农户就业、收入和时间3个指标探索农户生计结构特征,并基于农户就业主导行为及其地域差异,对农户县域外非农就业、农户县域内非农就业、农户兼业和农户农业生产4种类型进行了测算分析,以期准确识别农户生计分化的特征与趋势。结果显示:县城近郊农户生计非农化突出,农户多选择县域内非农就业,农户非农就业和时间投入与收入结构比例一致;远郊传统农区农户自主非农化发展趋势明显,农户多选择县域外非农就业,农户生计分化行为与传统农区经济结构环境不一致;兼业农户非农化就业不稳定,但农户非农化就业的倾向明显;农业生产农户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作为农业收入的来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农户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潜力大。提出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分化特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针对性的政策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分化 就业结构 贫困山区 治理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平原和山区贫困县农村耕地利用演变对比 被引量:25
13
作者 谢臻 张凤荣 +3 位作者 高阳 张天柱 张佰林 周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55-263,共9页
厘清耕地在不同地形环境下的利用情况与变化规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与脱贫攻坚的前提。结合遥感和GIS技术,该文对比了平原区贫困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山区贫困县(酉阳县)农村耕地数量、质量、分布与种植结构的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 厘清耕地在不同地形环境下的利用情况与变化规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与脱贫攻坚的前提。结合遥感和GIS技术,该文对比了平原区贫困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山区贫困县(酉阳县)农村耕地数量、质量、分布与种植结构的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平原县人均耕地数量远高于山区县,山区县耕地减少,但平原县耕地不降反增。2)平原县耕地质量较低,劣质耕地数量变化剧烈,山区县耕地质量略高,减少的耕地以中低质量为主。3)空间分布上耕地均呈集聚式发展,平原县耕作半径大于山区县,且向外扩张,山区县则向内收缩;平原县耕地斑块数和最大斑块指数持续增大,而山区县斑块数骤减且最大斑块略有增加;平原县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山区县,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平原县耕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提高,山区县则降低;平原县耕地优势分布在低地形位区,且变化不显著,山区县则优势分布在中低梯度区,且优势度增加。4)平原县普遍种植粮食作物,山区县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经济作物占比较大且逐年增加。研究认为,地形与耕地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不同,进而耕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模式不同,在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的驱使下,两县耕地利用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耕地 贫困县 地形 科尔沁左翼后旗 酉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25
14
作者 常青 蔡为民 +2 位作者 谷秀兰 吴云青 张佰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7-377,共11页
[目的]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预测未来10 a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以期制定农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及GM(1,1)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 [目的]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预测未来10 a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以期制定农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及GM(1,1)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结果]①研究期内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且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碳源方面,畜牧业碳排放占据较大比例,且以牛、羊、猪碳排放为主。碳汇方面,小麦、玉米和蔬菜对碳吸收的贡献较大。②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北部、南部高,西部低的格局,经济贡献系数呈东南高,西南低的特征。③农业从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教育支出是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且各因子交互作用较强。④2021—2030年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持续下降,预计全省在2029年可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结论]未来应加强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各地应注重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农业碳减排区域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分异 公平性评价模型 地理探测器 灰色预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村域综合修正的宅基地价值测算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天津市静海区17余万宗宅基地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钰 蔡为民 张佰林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2-72,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精细化尺度视角测度静海区17余万宗宅基地综合价值,为科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构建宅基地价值总体测算模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 研究目的:基于精细化尺度视角测度静海区17余万宗宅基地综合价值,为科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构建宅基地价值总体测算模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1)静海区宅基地价值整体以低值区和中值区为主,低值区占比50%,中值区占比44%,高值区占比6%;(2)静海区各乡镇区位修正系数为0.4507~1.1328,自然修正系数为0.0003~1.0246,社会经济修正系数为0.2448~1.1328,宅基地修正系数为0.1587~1.1328,综合修正系数为0.4945~1.9124;(3)静海区宅基地综合价值整体以低值区和中值区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镇,中值区主要分布在静海区西南部,低值区分散分布;(4)静海区宅基地综合价值在空间关系上表现为正相关性和高度集聚性,高—高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镇和台头镇,低—低集聚地区分散分布于杨成庄乡、蔡公庄镇和双塘镇等地。研究结论:宅基地价值逐级修正测算模型对测算大量宅基地价值数据具有可行性,能够为明晰宅基地价值、宏观掌握宅基地利用状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价值 综合修正 测算 天津市静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再利用模式比较及驱动力研究——以天津市蔡庄子和北二堡两村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钰 蔡为民 +1 位作者 张佰林 尹健 《自然资源情报》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宅基地再利用模式受村庄特征和宅基地特征等因素综合影响。通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兴趣点、天眼查等多源数据,按照“特征—模式—驱动力”的逻辑思路,对天津市蔡庄子和北二堡两个村的宅基地再利用进行... 宅基地再利用模式受村庄特征和宅基地特征等因素综合影响。通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兴趣点、天眼查等多源数据,按照“特征—模式—驱动力”的逻辑思路,对天津市蔡庄子和北二堡两个村的宅基地再利用进行系统分析,为宅基地再利用实践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蔡庄子服务完善度低、宅基地利用供需指数高、宅基地闲置率低,北二堡服务完善度高、宅基地利用供需指数低、宅基地闲置率高;(2)蔡庄子形成村集体主导的节约集约模式,北二堡形成产业引领的开发盘活模式;(3)宅基地供需关系和集体经济发展是形成节约集约模式的显著影响因素,资源禀赋和社会资本是形成开发盘活模式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村集体主导的节约集约模式与产业引领的开发盘活模式在特征、驱动力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模式选择需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再利用模式 比较 驱动力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貌类型下黄土高原典型县域新增耕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建 李超 +1 位作者 张佰林 周芹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54-260,共7页
土地整治是中国增加耕地数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背景下,土地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新增耕地利用方向该如何科学确定是亟需研究的问题。该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为... 土地整治是中国增加耕地数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背景下,土地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新增耕地利用方向该如何科学确定是亟需研究的问题。该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为例,利用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等数据,研究了新增耕地在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塬(梁)、坡面、沟道的利用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变化类型新增耕地的质量在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结果表明,延川县新增耕地转变为非耕地的比例为20.69%,林地、草地是新增耕地转变的主要去向,果园种植收益远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且果园种植为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的劳动时间多,加之农户劳动力数量有限未有更多时间将新增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使得新增耕地撂荒并转变为了林地、草地。沟道是新增耕地转变为林地的主要分布区域,沟道和塬面(梁)是新增耕地转变为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塬面(梁)是新增耕地转变为果园的主要分布区域,不同地貌类型的水分条件是新增耕地在不同地貌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出,在果园种植收益高的条件下,即使位于沟道的水资源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新增耕地,由于劳动力的限制,也不会被利用以进行粮食作物种植,而是被撂荒并转变为林地,相反塬面(梁)的新增耕地也会被利用为收益更高的果园。未来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应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地利用 地貌类型 新增耕地 土地整治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型特征及关联机制
18
作者 张佰林 张欣瑜 +1 位作者 赵逸宁 刘虹吾 《资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6,共13页
【目的】耦合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开展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为协调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冲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本文借鉴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皮尔逊相关性系数、灰... 【目的】耦合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开展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为协调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冲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方法】本文借鉴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皮尔逊相关性系数、灰色关联度模型剖析天津市1980—2020年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型的内在关联机制。【结果】①1980—2020年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指数呈上升趋势,环城四区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发生了转型,其中东丽区、津南区显性形态演变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2005年,西青区出现在2000年前后,北辰区出现在2005—2010年;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隐性形态演变的突变点出现在2005年前后,西青区出现在2000—2005年。②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基本耦合协调3个阶段,耦合协调程度呈现由环城四区向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递减的趋势。③1980—2000年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中的面积、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显著影响隐性形态,2000—2010年为斑块数量、人均面积和凝聚度指数,2010—2020年为凝聚度指数、人均面积和景观形状指数。【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显性形态从而优化隐性形态,协调两者演化冲突,实现农村居民点转型重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形态 显性形态转型 隐性形态转型 关联机制 天津市
原文传递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佰林 姜广辉 曲衍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53-261,共9页
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科学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逐渐多样化,各类空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变化,显著区别于传统农区村庄生产居住... 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科学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逐渐多样化,各类空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变化,显著区别于传统农区村庄生产居住空间的废弃和空心化。当前研究多将农村居民点视为一个整体,少有对其内在复杂空间的系统解析。该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概念,基于“权衡类型-驱动力-效应”框架系统解析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并据此提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优化的思路。结果表明:1)根据生产居住空间组合关系,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类型分为居住-工业空间权衡型、居住-商业空间权衡型、居住-出租空间权衡型、多空间权衡型4类;2)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引发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的前提,农户依据其生产生活需求变化能动的改造农村居民点,直接决定了其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类型及变化,而土地利用控制及村庄规划缺位则加剧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过程;3)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提高了农户生计水平和农村发展活力,也引发了各类空间混杂和农村人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4)将农村居民点视为均质空间的重构模式与农户需求相差甚远,未来应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复合及功能优化提升,满足建设用地紧缺背景下农户的多元需求和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优化的目标。研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概念,为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解决农村空间与人居环境混乱,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农村居民点 生产居住空间 权衡 驱动力 效应 村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景观指数的定西关川河流域土壤水蚀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海防 卫伟 +2 位作者 陈瑾 李旭春 张佰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460-4467,共8页
基于"源-汇"理论,利用"源""汇"景观指数分析方法,计算甘肃定西关川河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源""汇"景观指数(LWLI,Location-weighted landscape index),对比分析&qu... 基于"源-汇"理论,利用"源""汇"景观指数分析方法,计算甘肃定西关川河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源""汇"景观指数(LWLI,Location-weighted landscape index),对比分析"源""汇"景观空间格局变化与土壤水蚀的关系。结果表明:(1)关川河流域从1995年到2010年的LWLIelevation、LWLIdistance和LWLIslope指数呈降低的趋势。在高海拔和距流域出水口较远的区域,"源"景观的贡献逐渐小于"汇"景观的贡献。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而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地区。(2)"源""汇"景观综合指数LWLI从1995年到2005年持续下降,但2010年的LWLI值比2005年又有所提高,说明由于地区人口的扩大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某些地区农地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3)20年间流域大气降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河川径流量、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逐年减少。LWLI与土壤侵蚀模数(P<0.05)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LWLI能够较好地反映流域土壤水蚀规律,可作为流域水土流失评价的有效方法。对深入探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流域水文过程的关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优化黄土高原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定西 关川河流域 “源”“汇”景观 土壤水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