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局部麻醉对左心耳封堵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相关口咽部并发症的影响
1
作者 徐佶佶 周静 +3 位作者 范虞琪 张俊峰 李磊 张宗棨 《中南药学》 2025年第2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在左心耳封堵术中患者不同咽部局部麻醉方法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相关咽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分为利多卡因胶浆组(n=41)、利多卡因气雾剂组(n=38)、联合给药组(n=39),观察各组术后... 目的探讨在左心耳封堵术中患者不同咽部局部麻醉方法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相关咽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分为利多卡因胶浆组(n=41)、利多卡因气雾剂组(n=38)、联合给药组(n=39),观察各组术后口咽部并发症(吞咽痛、声音嘶哑、口咽部出血)和次要指标(插镜次数、插镜痛苦程度、消化道出血)。结果①三组人群在年龄及性别构成,白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术前抗凝药使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利多卡因胶浆组或利多卡因气雾剂组相比,联合给药组能明显减少声音嘶哑(P=0.049),但对口咽部出血(P=0.657)、吞咽痛(P=0.861)无明显改善;联合给药组能明显减少总口咽部并发症的发生(P=0.041)。③与利多卡因胶浆组或利多卡因气雾剂组相比,联合给药组明显减少插镜次数(P<0.01)、减轻插镜痛苦表情评分(P<0.01),但对消化道出血无明显影响。结论利多卡因胶浆和利多卡因喷雾剂联合给药能够明显减少左心耳封堵患者TEE相关口咽部总体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与其充分进行咽部麻醉能减少TEE时插镜次数及患者痛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兔门脉系统血管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宗棨 汤松伟 +3 位作者 朱樑 吴国强 姜宗来 施斌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2-1326,共5页
门脉高压症是肝硬化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本研究采用两步门静脉结扎法制备门脉高压症(PHT)兔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门静脉及小肠系膜曲张静脉的直径,不同程度曲张静脉及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动力学和应力(压力、剪应力和周向应力)大小。随着... 门脉高压症是肝硬化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本研究采用两步门静脉结扎法制备门脉高压症(PHT)兔模型;检测不同时间点门静脉及小肠系膜曲张静脉的直径,不同程度曲张静脉及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动力学和应力(压力、剪应力和周向应力)大小。随着小肠系膜曲张静脉直径的增大,PHT兔门脉与小肠系膜静脉压力显著增加,剪应力减小,周向应力增大;两部位间应力(压力、剪应力和周向应力)呈直线正相关。研究表明,门脉高压时门脉系统处于低剪应力与高周向应力状态,这可能是门脉高压症并发症发生的力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压力 剪应力 周向应力 门静脉高压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肝星状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张宗棨 吴汉军 +4 位作者 余帮 陈超 吴诚 唐丹 朱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125-125,共1页
关键词 迁移能力 肝星状细胞 压力环 荧光检测 信号通路 肝窦内皮细胞 加载模型 迁移指数 表达 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126抑制间质转化中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4
作者 张宗棨 周瑶瑶 +2 位作者 韦小未 张俊峰 王长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26(mi R-126)对间质转化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EPC的间质转化,慢病毒转染建立mi R-126过表达EPC,通过MMT法检测EPC的增殖,细胞划痕实... 目的探讨微小RNA-126(mi R-126)对间质转化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EPC的间质转化,慢病毒转染建立mi R-126过表达EPC,通过MMT法检测EPC的增殖,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TGF-β1成功诱导EPC间质转化,mi R-126抑制间质转化中EPC损伤细胞间距的缩短,抑制Transwell小室膜下单位面积的细胞数量。结论 mi R-126过表达抑制间质转化中EPC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内皮-间质转化 微小RNA-126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TSP-1、TSP-2及其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齐勇 唐涛 +5 位作者 罗杰坤 邢之华 张宗棨 虢灿杰 王玲 刘小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3-916,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血管新生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凝血酶敏感蛋白-2(TSP-2)及其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胶原酶诱导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血管新生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凝血酶敏感蛋白-2(TSP-2)及其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胶原酶诱导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不同时间点灌注取脑,采用脑微血管银染法观察血管新生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各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银染法益气活血组14~28d血肿周围及内部新生血管较其他各组多,35d可见血肿完全吸收,其他各组仍有较小血肿。TSP-1与TSP-2分别在造模后4、28d达高峰,CD36在造模后4、28d呈双峰表达。益气活血组4dTSP-1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4~7d下降明显,21dTSP-2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28d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调整脑出血大鼠脑内TSP-1、TSP-2及其受体CD36的表达,降低其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加快血肿吸收,促进脑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脑出血 凝血酶敏感蛋白 微血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大鼠脑内Angiopoietin-1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虢灿杰 唐涛 +7 位作者 罗杰坤 黄菊芳 杨期东 黎杏群 张宗棨 齐勇 张花先 易振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观察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密切相关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that contains immunoglobulin-like loop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imil... 目的:观察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密切相关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that contains immunoglobulin-like loop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imilar domains-2,Tie-2)在大鼠基底核脑出血后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第1、2、4、7、14、21和28d血管生成素Ang-1和其受体Tie-2的表达,计数阳性血管作为观察指标。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取材未见血肿及局部明显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第4d血肿周围出现微血管段,而后阳性微血管段表达逐渐持续增多,至第21d大量伸入血肿区;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正常及假手术组不同时间点Ang-1和Tie-2表达均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在脑出血后第2d起Ang-1和Tie-2阳性微血管表达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后表达逐渐升高(P<0.01),至2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28d时仍有表达。结论:在脑出血后,损伤区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而促进脑出血损伤区微血管系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管新生 促血管生成素 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区血管新生的形态学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齐勇 唐涛 +5 位作者 罗杰坤 邢之华 张宗棨 虢灿杰 王玲 刘小娟 《中国康复》 2007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血管新生和血肿吸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8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35只,另140只利用胶原酶诱导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分为模型组、益气组(益气方灌胃)、活血组(活血方灌胃)及益...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血管新生和血肿吸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8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35只,另140只利用胶原酶诱导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分为模型组、益气组(益气方灌胃)、活血组(活血方灌胃)及益气活血组各35只,不同时间点灌注取脑。采用脑微血管银染法观察各组血管新生情况、测量血肿面积。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第1天时,造模的4组大鼠血肿内可见大量结构不清的液化坏死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肿胀,血肿周围少量呈毛细血管扩张,中线移位。与造模后的其它3组比较,造模后第7天益气活血组血肿开始明显吸收,35d时部分切片完全吸收(P<0.01)。第14-28天时血肿周围及内部新生血管增多。第28天后各组新生血管开始消退。结论: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提高血肿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血管新生和血肿吸收,以促进脑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脑出血 血肿 微血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27在胃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唐丹 汤松伟 +6 位作者 罗志文 吴诚 张宗棨 赵鹏 施斌 姚定康 朱樑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在胃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慢性胃炎中的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为HSP27应用于临床胃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病理诊断明确的34例胃癌患...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在胃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慢性胃炎中的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为HSP27应用于临床胃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病理诊断明确的34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对应的距胃癌组织边缘1.5cm处的组织、距胃癌组织边缘5cm以上的正常组织以及胃炎组织中HSP27的表达,RT-PCR法对8例患者的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胃溃疡组织和慢性胃炎组织的HSP27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比较组织芯片中胃癌与癌旁以及胃癌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之间HSP27蛋白的表达差异,并比较HSP27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HSP27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少量表达于细胞核及细胞膜;HSP27蛋白在胃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及胃炎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94%、11.78%、14.71%和5.88%,过表达率分别为38.24%、11.77%、11.77%和5.88%。HSP2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胃癌旁组织、胃炎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在mRNA水平,胃癌组织的HSP27表达也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1)。结论:胃癌中HSP27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癌旁组织,胃炎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HSP27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性的用于鉴别良恶性胃黏膜病变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热休克蛋白质类 蛋白质阵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并优化胃溃疡复发大鼠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申定珠 李家邦 +5 位作者 蒋荣鑫 凌江红 叶川 叶仁群 郭全 张宗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9-702,I0003,共5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白细胞介素1β致大鼠乙酸性胃溃疡复发模型大鼠蛋白质组分析所需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成年SD大鼠60... 目的:建立并优化白细胞介素1β致大鼠乙酸性胃溃疡复发模型大鼠蛋白质组分析所需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成年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30只。采用乙酸复制胃溃疡动物模型及白细胞介素1β复制胃溃疡复发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施予相同的饮食方案。②两组大鼠于复发模型建立成功后24h禁食,48h后处死,收集胃组织,在组织样品离体后立即以冰盐水冲洗以去除组织液和血细胞,并于30min内入液氮速冻,采用化学和高速机械法进行胃组织裂解。采用AmershamBiosciences公司专门针对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蛋白质抽提方法设计的2DQuantKit定量试剂盒,从而实现准确的蛋白质定量。为了尽量可能多分离蛋白质,选择pH值范围(pH3 ̄10)的固相线性24cm干胶条和125g/L的均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初始电压为2.5W/胶电泳30min,然后以17W/胶恒功率电泳,直至溴酚蓝指示线到达凝胶底边处停止电泳。结果:以固相pH梯度-IPG胶条(pH3~10)进行第一向等电聚焦,以SDS均一胶(12.5%)的垂直电泳为第二向,成功地得到了两组大鼠胃组织斑点分布均匀、数目较多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论:通过对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的建立及技术的优化,获得了适合于研究胃溃疡复发蛋白质组差异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复发 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uppel样因子6基因对巨噬细胞中胆固醇蓄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慧清 张宗棨 +2 位作者 黄文红 王晓菲 朱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1期8269-8274,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Kruppel样因子6与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但是,关于Kruppel样因子6在巨噬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Kruppel样因子6过表达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蓄积及对ATP结合盒转运蛋... 背景:研究表明,Kruppel样因子6与巨噬细胞极化密切相关。但是,关于Kruppel样因子6在巨噬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Kruppel样因子6过表达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蓄积及对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Raw264.7巨噬细胞株分别转染慢病毒空载体和重组载体p CDH-KLF6,作为对照组和Kruppel样因子6组,另取稳定感染慢病毒空载体的Raw264.7巨噬细胞株和稳定感染重组载体p CDH-KLF6的Raw264.7巨噬细胞株均加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共孵育48 h后,得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和Kruppel样因子6+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巨噬细胞相比,Kruppel样因子6+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胆固醇酯/总胆固醇明显降低(P<0.05)。而未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的2组细胞内脂质表达水平少,且对照组与Kruppel样因子6组相比,细胞内脂质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Kruppel样因子6可能通过促进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的表达,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胆固醇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LDL 胆固醇 巨噬细胞 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巨噬泡沫细胞 RAW 264.7细胞 Kruppel样因子6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肝癌患者血清左旋卡尼汀水平与恶病质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晴 刘苏 +3 位作者 唐丹 吴建平 张宗棨 顾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晚期肝癌患者血清左旋卡尼汀(L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恶病质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42例晚期肝癌患者血清LC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6、瘦素水平,... 目的观察晚期肝癌患者血清左旋卡尼汀(L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恶病质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42例晚期肝癌患者血清LC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6、瘦素水平,并测体重指数(BMI)和肿瘤生活质量KPS、QOL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肝癌患者血清LC显著下降,且与血清TNF、IL-6呈负相关,与瘦素、前白蛋白、白蛋白呈正相关,与BMI、KPS、QOL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LC水平降低与肝癌晚期恶病质的发生关系密切,可能成为肿瘤恶病质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左旋卡尼汀 恶病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微粒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欣 周静 张宗棨 《心脏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AMI患者90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2组:轻度病变组(n=48)和严重病变组(n=42)。对AMI患者随访一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23)和预后不良组(... 目的 探讨内皮微粒(EM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组AMI患者90例,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2组:轻度病变组(n=48)和严重病变组(n=42)。对AMI患者随访一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23)和预后不良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n=67)。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EMP,分析EMP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的两组间EMP、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复流发生比例均有显著差别;EMP、无复流、LVEF是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因素;对AMI患者随访1年左右,发现预后不良组LVEF值更低、EMP值更高、Genesini积分更高、3支病变及无复流现象更常见,3支病变、EMP、Gensini积分、LVEF、无复流是AMI预后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EMP在评价AMI冠脉严重程度、冠脉血流恢复情况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射血分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心汤对心肌梗死PTCA患者血清VEGF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宗棨 邢之华 +2 位作者 唐涛 刘卫平 易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配合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54位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8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组22例,保心汤组24例。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介入后0、1、7、1... 目的研究中药配合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54位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8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组22例,保心汤组24例。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介入后0、1、7、14、21 d血清VEGF浓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介入后1、21 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介入后血清VEGF浓度逐渐上升,1 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PTCA组与保心汤组在0、1、7、14 d血清VEGF浓度无明显差别,但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21天时保心汤组VEGF浓度高于PTCA组(P<0.01),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TC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介入后1 d,PTCA组与保心汤组LVEF无明显差别,均低于对照组(P<0.01);第21天保心汤组高于PTCA组(P<0.05)。结论保心汤可能是通过调节VEGF表达,使其保持一个适合的血清浓度,以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建立,保护受损心肌,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心汤 心肌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胃溃疡复发模型大鼠胃组织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及健胃愈疡颗粒干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申定珠 李家邦 +7 位作者 蒋荣鑫 凌江红 叶川 叶仁群 马国添 张宗棨 黄国栋 郭全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1-13,17,共4页
[目的]通过胃溃疡(GU)复发大鼠胃组织蛋白质差异显示及健胃愈疡颗粒(JWYY)干预,寻找JWYY抗GU复发的相关蛋白。[方法]采用乙酸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复制GU复发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8、16、92天,对大鼠GU复发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并同... [目的]通过胃溃疡(GU)复发大鼠胃组织蛋白质差异显示及健胃愈疡颗粒(JWYY)干预,寻找JWYY抗GU复发的相关蛋白。[方法]采用乙酸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复制GU复发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8、16、92天,对大鼠GU复发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并同时给予JWYY干预,收集各时间点大鼠胃组织,提取胃组织总蛋白质,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I、mage Scanner扫描、PDQuest行差异蛋白质分析、凝胶考染,显示差异蛋白质。[结果]模型复发组大鼠出现生命活动整体反应(如体重、活动度等)下降;在各组考染凝胶图谱上,可辨识的蛋白质斑点达900-1 300个;与模型复发组相比,JWYY干预后,其蛋白质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均有差异。[结论]JWYY抗GU复发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干预作用与多种蛋白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健胃愈疡颗粒 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microRN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石晓凤 韦小未 +3 位作者 朱建兵 徐芒华 张宗棨 张俊峰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4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miR-126,miR-130a,miR-222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9例(45例轻度组、34例重度组),冠状动脉阴性对照组24例,收集两组样本临床资料;运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样本血浆miR-126、miR-130a... 目的探讨miR-126,miR-130a,miR-222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9例(45例轻度组、34例重度组),冠状动脉阴性对照组24例,收集两组样本临床资料;运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样本血浆miR-126、miR-130a、miR-222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脂蛋白a相关性,评估血浆miR-126、miR-130a、miR-222在冠心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浆miR-126和miR-222的表达水平降低和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0.08倍和4.2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30a表达水平降低,是对照组的0.3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改良Gensini评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冠心病轻度组与重度组miR-126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15倍及0.004倍,miR-22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77倍及7.38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iR-126、miR-222表达水平变化与改良Gensini评分相关。(3)冠心病组中患者Lpa与miR-126、miR-130a、miR-222表达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中miR-126、miR-222表达水平较冠状动脉阴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表达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RNAS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丹 张宗棨 朱樑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7期1377-1380,共4页
胃癌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胃癌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发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其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清学标志物以其创伤小,痛苦少而成了研究的重点。由于胃癌通常由一系列癌前疾病发展而来,因此与胃癌前... 胃癌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胃癌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发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其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清学标志物以其创伤小,痛苦少而成了研究的重点。由于胃癌通常由一系列癌前疾病发展而来,因此与胃癌前病变各个阶段相关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胃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胃癌前病变阶段及胃癌诊断相关的血清学生物标记物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血清学标志物对于病情估计以及胃癌的早期诊断、组织分型及判断预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胃癌 血清学标志物
原文传递
Effect of Qi-tonify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Therapy(益气活血法)on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FIt-l,FIk-1 in the Brai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ic Rats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宗棨 唐涛 +9 位作者 罗杰坤 黄菊芳 杨期东 黎杏群 金益强 齐勇 虢灿杰 张花先 邢之华 申定珠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07年第4期285-290,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qi-tonify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QTSE) therapy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ts receptors Fit-1 and FIk-1 in the br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qi-tonify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QTSE) therapy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its receptors Fit-1 and FIk-1 in the brain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ic (model) ra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the normal group (n=5), the sham-operative (SO) group (n=35), the model group (n=35), the QTSE group (n=35), the QT group (n=35) and the SE group (n=35). All the rats except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SO group were established into a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model by intracerebral injection of collagenase type Ⅶ and the latter three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with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补阳还五汤, a classical recipe for QTSE) or with some of its components for qi-tonification and for stasis-elimination, respectively. To the other three groups, normal saline solutions were given instead. Behavior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animals randomly chosen from each group on days 1, 2, 4, 7, 14, 21 and 28 after modeling.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FIk-1 and Fit-1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number of vascular segments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in the injured brain area of the rats was calculated. Results: From day 7 onwards, the asymmetric forelimb use rate in the QTSE group recover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other model groups. In the model group,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FIk-1 and Fit-1 appeared on day 1 and reached a peak on day 21, then weakened gradually. In the QTSE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model groups, a higher level of VEGF expression was shown from day 7 (P〈0.01) and a higher level of Fit-1 expression was shown from the 7th day to the 21st day (P〈0.01). Conclusion: QTSE therapy can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s (FIk-1 and Fit-l) and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kinetic function in the ICH rats, which may be correlated with its action in modulating vascular regeneration to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microvascular networks in the damage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tonify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vascular regenera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rat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毕昌龙 张侃迪 +3 位作者 周恩 张田田 张宗棨 张俊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1-735,共5页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探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AMI住院的7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房颤病史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将患...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探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因AMI住院的7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房颤病史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新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76例)和对照组(668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新发房颤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室率、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列线图模型,评价分析示C指数为0.796(95%CI:0.742~0.850),校正曲线显示实际预测能力与理想的预测能力较为接近。结论:年龄、心室率、射血分数减低、左心房内径增大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评估新发房颤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新发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