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新凯作品
1
作者 张新凯 《艺术界》 2006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综合材料 作品 系列 玉米 幻想
原文传递
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新凯 张明园 +1 位作者 李春波 何燕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索血管性痴呆(VD)可能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10年间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的 55岁及以上人群共5055人。工具为“上海市老年研究访问卷”中有关内容。 1987年第一次调查非痴呆48... 目的 探索血管性痴呆(VD)可能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10年间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的 55岁及以上人群共5055人。工具为“上海市老年研究访问卷”中有关内容。 1987年第一次调查非痴呆48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杜会因素资料,以及进行 MMSE和 ADL量表评定。10后复访,按 DSM-Ⅲ-R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痴呆和VD的临床诊断,计算VD年发病率,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VD老人10年前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对10年后VD疾病发生产生可能的影响。结果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有新发痴呆124名,其中VD36名。经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RR),发现V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主要有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生活不满意。有不良生活事件和抑郁等4项(RR>1);此外,ADL总分有较好预测VD的作用。结论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VD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心理社会因素 相对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新凯 吴文源 张明园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SAD患者中自愿参加CBGT者,符合DSM-IV关于SAD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每次2.5小时,内容包括...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SAD患者中自愿参加CBGT者,符合DSM-IV关于SAD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每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露、现场暴露和家庭作业。治疗期间患者均未服用治疗SAD药物。疗效评定由两位心理治疗师进行,主要工具为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LSAS),计总分、恐惧因子分、回避因子分,统计分析用配对T检验。结果符合入组条件58例,年龄16-48岁,起病年龄11-34岁,病程6个月-19年。LSAS总分治疗前后75.89±28.82和47.00±23.71(t=12.60,p<0.01);恐惧因子分治疗前后39.28±13.12和25.39±12.42(t=8.267,p<0.01);回避因子分治疗前后36.39±16.44和22.17±13.29(t=8.067,p<0.01),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CBGT治疗SAD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SAD的回避行为效果似更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障碍 认知行为集体治疗 心理治疗 放松训练 认知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初探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新凯 何燕玲 +1 位作者 张明园 李春波 《上海精神医学》 1998年第A00期9-12,共4页
目的 对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A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5年间进行两次二阶段法调查。分析5年前心理社会因素对痴呆及AD发生的影响作用。结果 5年中新发痴呆病人141名,其中AD92名,经相对... 目的 对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A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5年间进行两次二阶段法调查。分析5年前心理社会因素对痴呆及AD发生的影响作用。结果 5年中新发痴呆病人141名,其中AD92名,经相对危险度RR分析,发现与痴呆及AD有关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有健康感不良,情绪不良,睡眠过多,不照顾家人,不访亲问友,不工作,不参加闲暇活动和缺乏教育项(RR>1)。MMSE总分亦有良好的预测老年期痴呆和AD的作用。结论 队列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老年痴呆和A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Alzheimer病(AD) 心理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老人抑郁症状的5年随访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新凯 李柔冰 张明园 《上海精神医学》 1998年第A00期33-36,共4页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动态变化及与痴呆的联系。方法 在5年中对797名55岁以上居民以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作两次调查。结果 5年前后老年人群的抑郁症状群发生率为4.9%~8.3%及6.8%~10.7%,无显著变化;60例新发生Alzhei...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动态变化及与痴呆的联系。方法 在5年中对797名55岁以上居民以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作两次调查。结果 5年前后老年人群的抑郁症状群发生率为4.9%~8.3%及6.8%~10.7%,无显著变化;60例新发生Alzheimer病(AD)者,与正常老人相比,发病前CES—D总分相近,复访时高于正常组,以血管性痴呆(VD)为主的其它痴呆33例,初访和复访的CES—D均高于正常老人。结论 抑郁症状在老人中常见,但不随年龄升高而增多,痴呆尤其是VD抑郁发生率高,抑郁可能是V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抑郁症状 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新凯 吴文源 张明园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自愿参加认知行为集体治疗者,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自愿参加认知行为集体治疗者,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露、现场暴露和家庭作业。疗效评定工具为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结果58例患者中社交焦虑评定量表总分、恐惧因子分和回避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在研究可能影响治疗的20种因素中有19种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结论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影响疗效因素较多.应用该治疗方案时I立予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障碍 认知行为集体治疗 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 集体治疗 精神卫生中心 评定量表 治疗疗效 认知重建 放松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的失匹性负波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新凯 陈兴时 +2 位作者 张明园 肖泽萍 赵介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的特点。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仪,对31例抑郁症患者和28名正常成人进行了MMN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症患者MMN潜伏期延迟,(206±26)msvs(189±22)ms(P<0.05);同时抑郁症组较正常对...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的特点。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仪,对31例抑郁症患者和28名正常成人进行了MMN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症患者MMN潜伏期延迟,(206±26)msvs(189±22)ms(P<0.05);同时抑郁症组较正常对照组波幅降低,(5.2±2.1)μVvs(8.4±1.5)μV(P<0.01)。结论MMN新技术可反映抑郁症患者诱发脑电波的自动加工过程,可用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失匹性负波 脑诱发电位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新凯 李春波 张明园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 :分析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认知功能衰退模式。方法 :以队列设计对同一批社区老人在 10年内 (1987~ 1997) ,每隔 5年进行一次MMSE检查。本次分析的样本为第一次 (1987)和第二次 (1992 )调查均无痴呆证据 ,且完成第三次检查者 ,以 199... 目的 :分析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认知功能衰退模式。方法 :以队列设计对同一批社区老人在 10年内 (1987~ 1997) ,每隔 5年进行一次MMSE检查。本次分析的样本为第一次 (1987)和第二次 (1992 )调查均无痴呆证据 ,且完成第三次检查者 ,以 1997年的诊断分为痴呆组 (12 4例 ,DSM -Ⅲ-R)与无痴呆组 (10 79例 ) ,分析两组三次调查及前 5年 (1987~ 1992 )、后 5年 (1992~ 1997)和 10年(1987~ 1997)间的MMSE总分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无痴呆组老人认知功能减退轻微 ,10年中MMSE平均下降 1.52分 ,痴呆组认知功能减退极显著 ;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影响老人的MMSE成绩 ;痴呆组在未发生痴呆前便存在低认知功能倾向。结论 :痴呆老人MMSE分数变化前后 5年及10年间均显著高于无痴呆老人 ,提示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认知功能衰退模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老人 认知功能 老年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的事件相关脑电位P_(300)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新凯 张明园 陈兴时 《上海精神医学》 200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5例抑郁症患者和31名健康成年人,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抑郁症组Oz点P3潜伏期延迟[正常组(315±29)ms,抑郁症组(341±31)ms... 目的探讨抑郁症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5例抑郁症患者和31名健康成年人,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抑郁症组Oz点P3潜伏期延迟[正常组(315±29)ms,抑郁症组(341±31)ms,t=3.50,P<0.01],P2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65±19)ms,抑郁症组(175±21)ms,t=2.02,P<0.05],P3波幅降低[正常组(9.5±6.1)μV,抑郁症组(4.5±3.1)μV,t=4.27,P<0.01],非靶P2波幅降低[正常组(4.2±1.2)μV,抑郁症组(2.3±1.3)μV,t=6.14,P<0.01]。结论P300是评定抑郁症患者大脑综合功能的有效工具,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事件相关脑电位 P3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年智力量表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新凯 赵介城 虞一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572-573,571,共3页
目的:对中国少年智力量表(CISJ)进行信度分析。方法:采用分半相关、Alpha系数和复测相关等方法对CISJ常模样本资料作统计分析。结果:①分半信度:各分测验及言语、操作和总量表的分半相关系数在0.39~0.92之间,其中各常模年龄组样本,城镇... 目的:对中国少年智力量表(CISJ)进行信度分析。方法:采用分半相关、Alpha系数和复测相关等方法对CISJ常模样本资料作统计分析。结果:①分半信度:各分测验及言语、操作和总量表的分半相关系数在0.39~0.92之间,其中各常模年龄组样本,城镇为0.39~0.91、农村为0.42~0.92,而城镇总样本、农村总样本和全体样本则分别为0.57~0.88、0.63~0.90和0.61~0.89。②Alpha系数分析:除4个系数偏低(0.29~0.39)外,其余都比较高,在0.41~0.84之间,0.50以上的达到95%。③复测信度:各分测验及言语、操作、智力因素量表分数和智商的相关系数在0.47~0.85之间;除数字背诵分测验为0.47外,其余均在0.69以上。结论:CISJ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和复测一致性,是信度比较理想的智力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 量表 中国少年智力量表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症患者的条件负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新凯 张明园 +2 位作者 赵介城 楼翡璎 陈兴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51-1253,共3页
目的采用关联性负变(CNV)简化分析法验证CNV在焦虑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改进的CNV分析法——早成分M1和晚成分M2技术,应用脑电生理仪检测39例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组)和35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CNV。结果焦虑症组患者CNV波形不规则;... 目的采用关联性负变(CNV)简化分析法验证CNV在焦虑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改进的CNV分析法——早成分M1和晚成分M2技术,应用脑电生理仪检测39例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组)和35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CNV。结果焦虑症组患者CNV波形不规则;其M1和M2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反应时间明显延迟,为(305±109)msvs(212±70)ms(P<0.01);焦虑症组CNV的M1和M2波幅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6±3)μVvs(14±6)μV(P<0.01)和(11±5)μVvs(17±7)μV(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存在注意障碍,其CNV变化值得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 关联性负变 反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抑郁症患者住院治疗特点的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新凯 冯艳芳 +1 位作者 吴红东 苏建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4-6,共3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方法:于1999-01/2001-09选择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的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131例。从病案室检出其病历,将相关资料填入预先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躯体状况及治疗情况等...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方法:于1999-01/2001-09选择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的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131例。从病案室检出其病历,将相关资料填入预先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躯体状况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患者应用不同类抗抑郁药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该量表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极重度。通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量表评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重度)及治疗前后的血液分析、肝功能、心脑电图检查结果,对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环类抗抑郁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应用自行编制的老年抑郁症住院治疗患者简明精神症状调查表对无抽搐电休克与非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的精神症状进行比较。结果:13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抗抑郁药治疗效果比较: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和环类抗抑郁药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接近。②抗抑郁药治疗副反应比较: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的副反应发生情况较环类抗抑郁药治疗的副反应少,两者相比在发生数量上除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失眠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③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非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精神症状比较:13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中,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71例(54.2%),未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60例(45.8%),两组精神症状比较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消极观念和自杀行为发生较多(50.0%,18.3%,P<0.05)。结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与环类抗抑郁药疗效基本一致,但前者与后者相比其副反应明显少而轻。对伴有威胁生命的自杀行为者应首先考虑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抑郁症 住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高龄老人社会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新凯 李春波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27-29,共3页
目的 了解75岁以上老人社会功能衰退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痴呆的关系。方法 1988年和1997年应用门诊病人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POD)对140名1988年时无痴呆证据的社区高龄老人进行两次调查,以1997年调查按DSM-Ⅲ-R诊断分痴呆组(46例)... 目的 了解75岁以上老人社会功能衰退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痴呆的关系。方法 1988年和1997年应用门诊病人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POD)对140名1988年时无痴呆证据的社区高龄老人进行两次调查,以1997年调查按DSM-Ⅲ-R诊断分痴呆组(46例)和无痴呆组(94例),分析两组10年间的POD总分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10年间两组老人POD民分均增高,以痴呆组增高显著;性别,年龄和教育影响高龄正常老人的POD得分,一般为女性高于男性,高龄和低教育高于低龄和高教育,但痴呆组老人无上述规律,且痴呆组老人10年前就有高POD得分现象,POD“注意和理解”项进入了预测痴呆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 高龄老人正常老化和痴呆的社会功能衰退模式可能有所不同,痴呆组在痴呆发生前似已存在低社会功能倾向。病前的注意和理解功能可能是预测高龄老年痴呆发生的有用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高龄老人 社会功能 老年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痴呆的社会-心理-环境危险因素(综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新凯 《上海精神医学》 1998年第A00期57-60,共4页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防治已成为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老年期痴呆危险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研究国内外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我们就这一领域作一综述。血...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防治已成为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老年期痴呆危险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研究国内外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我们就这一领域作一综述。血管性痴呆(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上的精神医学信息资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新凯 舒伟洁 张明园 《上海精神医学》 1999年第4期240-241,共2页
Internet(国际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已成为人们科学研究、商业活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共享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一迅速发展的信息交流资源对医学和精神医学的影响也日益显著。Internet对于及时了解国外医学发展,缩短我... Internet(国际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已成为人们科学研究、商业活动、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共享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一迅速发展的信息交流资源对医学和精神医学的影响也日益显著。Internet对于及时了解国外医学发展,缩短我国与国际医学最高水平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医学 信息资源 互联网 INTER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丙咪嗪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新凯 吴彩云 吴爱勤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探讨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口服剂量、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关系 ,及其有效血浓度范围。 方法 :符合 CCMD- 2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 30例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2 1~ 45分 ,平均 (34.87± 6 .5 3)分 ;纽卡斯尔抑郁... 目的 :探讨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口服剂量、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关系 ,及其有效血浓度范围。 方法 :符合 CCMD- 2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 30例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2 1~ 45分 ,平均 (34.87± 6 .5 3)分 ;纽卡斯尔抑郁诊断量表 (NDI)评分 6~ 10分进入研究。以不定剂量氯丙咪嗪口服治疗 ,共治疗 8周。以 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荧光免疫偏振分析仪 (TDx)测第14天稳态血药浓度。 结果 :氯丙咪嗪剂量 2 5~ 10 0 m g/ d时血浓度范围变异很大 [46~ 44 7ng/ ml,平均 (183± 86 ) ng/ m l];口服剂量与血药浓度呈非线性相关 (P<0 .0 5 ) ;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显著相关(r=- 0 .5 5 2 ,P=0 .0 0 16 ) ,呈指数曲线关系。 结论 :氯丙咪嗪有效血浓度在 12 6~ 40 0 ng/ ml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丙咪嗪 抑郁症 血药浓度 疗效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新凯 吴彩云 《四川精神卫生》 2002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 了解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 5 -羟色胺 (5 -HT)含量的关系。方法 符合CCMD - 2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 15例 (男 5例、女 10例 ) ,年龄 2 7~ 6 2岁 ,HAMD2 1~ 4 5分 ,纽卡斯尔量表 6~ 10分者进入本组。以不定剂量氯丙... 目的 了解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 5 -羟色胺 (5 -HT)含量的关系。方法 符合CCMD - 2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 15例 (男 5例、女 10例 ) ,年龄 2 7~ 6 2岁 ,HAMD2 1~ 4 5分 ,纽卡斯尔量表 6~ 10分者进入本组。以不定剂量氯丙咪嗪口服 ,逐渐加量至 1周后各自剂量固定不变 ,疗程 8周。以HAMD减分率大于 5 0 %为有效指标。采用HPLC -ED测定治疗前、后血浆 5 -HT含量。结果 HAMD疗前为 (38 84± 6 5 3)分 ,疗后为(11 93± 5 93)分 (t=2 4 5 7,P <0 0 1) ;血 5 -HT疗前为 (186 6 2± 88 88)ng/ml,疗后为 (2 2 6 79± 5 8 72 )ng/ml(t=2 80 8,P <0 0 1) ;HAMD得分变化与血浆 5 -HT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r =- 0 85 6 ,P <0 0 1)。结论 氯丙咪嗪临床疗效与血浆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丙咪嗪 治疗 抑郁症 疗效 血浆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
18
作者 张新凯 张明园 +1 位作者 何燕玲 李春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索老年期痴呆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 ,1 0年间对一批 55岁及以上人群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计算老年期痴呆发病率 ,以 L ogistic分析痴呆老人 1 0年前心理社会因素对 1 0年后痴呆疾病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索老年期痴呆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 ,1 0年间对一批 55岁及以上人群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计算老年期痴呆发病率 ,以 L ogistic分析痴呆老人 1 0年前心理社会因素对 1 0年后痴呆疾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1 987年时非痴呆的 4 896名老年人 1 997年时实访 1 2 0 3人 ,其中符合 DSM- - R标准的新发生痴呆 1 2 4人。经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 (RR) ,发现痴呆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主要有无业或蓝领职业、不阅读书写、无园艺劳作、心理健康感差、不在婚、不良生活事件、不与配偶住、不参加集体活动、低教育和不旅游观光等 1 1项 (RR>1 )。MMSE与 ADL总分亦有较好预测老年期痴呆的作用。结论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痴呆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心理社会因素 相对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和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百分比分析
19
作者 张新凯 李春波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3,共3页
目的 分析老年期痴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百分比(PARP)。方法 对象为55岁及以上的城市社区人群,1987年首次调查非痴呆43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1997年再访同一批老人,按DSM-Ⅲ-R,NINCDS-ADRDA和Hachinski缺... 目的 分析老年期痴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百分比(PARP)。方法 对象为55岁及以上的城市社区人群,1987年首次调查非痴呆43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1997年再访同一批老人,按DSM-Ⅲ-R,NINCDS-ADRDA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老年期痴呆(SD),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诊断,先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10年前的心理社会因素与10年后发生痴呆的关系,再计算这些危险因素的PARP。结果 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新发生痴呆124例中(AD81例,VD36例,其他痴呆7例)。SD心理社会的危险因素(RR>1)有22项,其中社会因素17项,心理因素5项。PARP>20%的SD和AD中各有15例,VD仅3项。结论 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PARP较高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可能影响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危险因素 人群归因百分比 相对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上精神医学信息查询方法
20
作者 张新凯 卢虹 张明圆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年第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INTERNET 搜索器 精神医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