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平和县和漳浦县半抛荒蕉园香蕉病害调查
1
作者 张梓浩 孙雪丽 +6 位作者 郝向阳 李丹 刘炜婳 刘嘉鹏 刘范 程春振 赖钟雄 《园艺与种苗》 CAS 2017年第7期27-29,32,共4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平和县和漳浦县6个疏于管理的香蕉园病害发生情况。[方法]采集样品并分别提取DNA和RNA,通过PCR或反转录PCR(RT-PCR)检测香蕉束顶病、香蕉条纹病、香蕉叶鞘腐败病、香蕉花叶心腐病和香蕉枯萎病染病情况。[结果]叶鞘腐败... [目的]调查福建省平和县和漳浦县6个疏于管理的香蕉园病害发生情况。[方法]采集样品并分别提取DNA和RNA,通过PCR或反转录PCR(RT-PCR)检测香蕉束顶病、香蕉条纹病、香蕉叶鞘腐败病、香蕉花叶心腐病和香蕉枯萎病染病情况。[结果]叶鞘腐败病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条纹病和束顶病,没有检测出香蕉花叶心腐病。枯萎病仅在根系材料中有检出,在叶片中无检出。[结论]蕉园管理不力会导致香蕉叶鞘腐败病和香蕉条纹病等病害的大规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蕉叶鞘腐败病 香蕉条纹病病毒 香蕉束顶病病毒 香蕉枯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aXPress接口的高速串行传输系统设计
2
作者 张梓浩 范瑞凝 +2 位作者 赵光权 李思见 古键光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CoaXPress是一种新型高速数字图像传输接口标准,适用于各种高速和高带宽图像传输应用。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CoaXPress接口的高速串行传输系统。针对多路高速串行数据传输、调度、缓存和同步难题,硬件上每个模块设计4路CoaXPress接口... CoaXPress是一种新型高速数字图像传输接口标准,适用于各种高速和高带宽图像传输应用。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CoaXPress接口的高速串行传输系统。针对多路高速串行数据传输、调度、缓存和同步难题,硬件上每个模块设计4路CoaXPress接口,模块以FPGA为核心,采用PCIe3.0×8接口与主控制器进行通信,使用DDR4缓存高速数据;FPGA固件逻辑设计中使用XDMA硬核与主控制器进行通信,使用FDMA完成对DDR4的数据调度,使用GTH收发高速串行数据;采用FIFO缓存同步技术和PXI_TRIG触发总线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8个CoaXPress发送模块共32路发送接口之间的同步。最终对CoaXPress接口模块和系统进行了测试,CoaXPress接口的眼图、码速率、误码率、同步精度均满足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基于CoaXPress接口的高速串行传输系统工作稳定,性能可靠,已应用于新一代空间飞行器载荷—数传链路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XPress接口 高速串行传输 FPGA FD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中部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基于NTSYS和STRUCTURE软件的ISSR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赖恭梯 赖钟雄 +6 位作者 刘炜婳 叶炜 林玉玲 刘生财 陈裕坤 张梓浩 吴高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野生蕉遗传背景研究.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和福州市的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共100份叶片样本进行ISSR分析,并结合NTSYS、STRUCTURE和POPGENE等软件.进行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个...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野生蕉遗传背景研究.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和福州市的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共100份叶片样本进行ISSR分析,并结合NTSYS、STRUCTURE和POPGENE等软件.进行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个稳定、清晰的条带,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3.5个,扩增产物主要介于200.2000bp,其中总的多态性条带为158个.居群总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0.3%:通过NrrSYS和STRUCTUR软件聚类分析发现,岩前、莘口和赤壁野生蕉共100份样本严格按照地理来源划分为3个大组.3个大组可进一步分别划分为3、3和4个亚组;采用POPGENE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发现.野生蕉居群总的变异中,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变异,野生蕉居群内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3个野生蕉居群总体多样性水平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岩前、莘口和赤壁。说明福建野生蕉居群遗传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水和人为因素在野生蕉群体演变过程中具有l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ISSR 聚类分析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梨形孢对龙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程春振 孙雪丽 +8 位作者 郝向阳 项蕾蕾 李丹 张梓浩 姚文 武竞超 刘彦英 焦元辰 赖钟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1-484,共4页
以‘东壁'龙眼为材料,研究印度梨形孢对龙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处理极显著提高室温贮藏3d的种子萌发率(P<0.01)。播种后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处理极显著提高龙眼幼苗侧根数量和地上部高度(P<... 以‘东壁'龙眼为材料,研究印度梨形孢对龙眼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处理极显著提高室温贮藏3d的种子萌发率(P<0.01)。播种后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印度梨形孢处理极显著提高龙眼幼苗侧根数量和地上部高度(P<0.01),显著提高幼苗侧根、主根、地上部及幼苗总重(P<0.05),对主根伸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对叶片数影响不大。说明对短期室温贮藏的龙眼种子而言,印度梨形孢处理能有效提高其萌发率,同时印度梨形孢定殖对龙眼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印度梨形孢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朱晨 张舒婷 +7 位作者 常笑君 赵姗姗 王仲 许长同 张梓浩 林玉玲 赖钟雄 郭玉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4-902,共9页
以铁观音茶树叶片为材料,利用逆转录PCR及RACE法,克隆了茶树几丁质酶基因Cs Chi(Gen Bank登录号为KR078345)。Cs Chi基因的c DNA全长为1 192 bp,包含97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 Chi蛋白的分... 以铁观音茶树叶片为材料,利用逆转录PCR及RACE法,克隆了茶树几丁质酶基因Cs Chi(Gen Bank登录号为KR078345)。Cs Chi基因的c DNA全长为1 192 bp,包含97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 Chi蛋白的分子量为34.33 ku;理论等电点p I为8.44;原子组成为C1 519H2 285N413O464S18,总原子数为4 699;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有6个蛋白的跨膜区域,属于跨膜蛋白;存在于细胞外;没有卷曲螺旋结构存在;Cs Chi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含有保守的Cht BD1结构域,与溶菌酶的保守结构域类似,可能兼具几丁质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q 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茶树的Cs Chi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推测Cs Chi基因在茶树干旱等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几丁质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53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朱晨 张舒婷 +6 位作者 常笑君 王仲 许长同 张梓浩 林玉玲 赖钟雄 郭玉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03-1310,共8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7个地区的茶树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筛选出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9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92条,多态性谱带百分率为94.84%;53份供试材料可划分为5大类(GS=0.71),遗传距离介于0.66~0.99之间;...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7个地区的茶树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筛选出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9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92条,多态性谱带百分率为94.84%;53份供试材料可划分为5大类(GS=0.71),遗传距离介于0.66~0.99之间;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68,不同地区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差异较大,其中宁德福安地区最高,福州鼓山地区最低;总变异系数为0.332,地区内个体间遗传多样性为0.154,而地区间为0.231,福州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似性较弱;研究认为,福建省茶树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区茶树存在高频率遗传变异,而缺乏遗传信息交流是造成福州地区遗传多样性较低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I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miR172家族成员进化特性及其时空表达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舒婷 朱晨 +7 位作者 王培育 陈旭 陈晓慧 白玉 张梓浩 陈裕坤 赖钟雄 林玉玲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85-1393,共9页
【目的】研究龙眼miR172家族的进化特性及其在龙眼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龙眼miR172家族5条前体(pre-miR172)序列及1条成熟体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前体二级结构,构建系统发... 【目的】研究龙眼miR172家族的进化特性及其在龙眼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模式。【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龙眼miR172家族5条前体(pre-miR172)序列及1条成熟体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前体二级结构,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预测靶基因及分析不同组织部位的定量表达情况。【结果】对龙眼miR172家族5条前体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miR172家族两端相对保守,中间区域则形成各自的特异性区域。对miR172家族5条前体及1条成熟体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6条序列间存在1个约20个碱基的保守区域,推测该区域可能为miR172家族成熟体所在区域。Mfold软件预测结果显示,pre-miR172家族成员均能形成典型的茎环二级结构,其最小折叠自由能为-35.80^-54.45 kal·mol-1,较为稳定。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龙眼pre-miR172家族成员与甜橙、毛果杨等植物的miR172亲缘关系较近。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龙眼miR172a的靶基因包括AP2、蝶呤型钼辅因子(molybdopterin cofactor)、谷氨酰-t RNA(glutamyl-t RNA)、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172家族各成员在龙眼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模式总体相似,均在叶芽和生殖生长阶段中大量表达,在营养生长阶段及果实中表达量则较低,但dlo-miR172-scaffold4293特异地在叶片中高表达。【结论】龙眼miR172家族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与特异性并存,且可能参与了龙眼部分器官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miR172家族 进化特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野生杨梅自然群体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赖恭梯 刘炜婳 +5 位作者 张梓浩 冯新 林玉玲 刘生财 祁芳斌 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63-1870,共8页
采集戴云山脉自然群体的41份野生杨梅样品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相关软件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40条,占扩增总片段的80%,表明戴云山野生杨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 采集戴云山脉自然群体的41份野生杨梅样品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相关软件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40条,占扩增总片段的80%,表明戴云山野生杨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STRUCTURE聚类分析(基于模型)将41份野生杨梅划分为6个类群,结合Q值(Inferred ancestry of individuals)分析表明,戴云山脉野生杨梅存在丰富的遗传信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脉 野生杨梅 ISSR 遗传结构 聚类分析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生长素类物质和6-BA对苋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生财 郭昊 +4 位作者 王晓 赵春丽 彭丽云 张梓浩 赖钟雄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2-96,共5页
以花叶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IAA、NAA、2,4-D和6-BA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5mg/L IAA和6-BA、0.1mg/L的NAA和0.01mg/L 2,4-D有利于种子发芽,发芽率和发芽势效果明显,0.5mg/L浓度的... 以花叶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IAA、NAA、2,4-D和6-BA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0.5mg/L IAA和6-BA、0.1mg/L的NAA和0.01mg/L 2,4-D有利于种子发芽,发芽率和发芽势效果明显,0.5mg/L浓度的IAA、NAA、6-BA和0.1mg/L浓度的2,4-D对于幼苗生长发育促进效果明显,高浓度的4种激素处理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 外源物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古树胚性愈伤组织LcCu/Zn-SOD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被引量:5
10
作者 练从龙 卢秉国 +4 位作者 赖钟雄 冯新 林玉玲 陈裕坤 张梓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以荔枝古树"宋荔"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接头染色体步移法,分离获得LcCu/Zn-SOD3启动子片段长度为1 426bp,命名为ProLcCSD3(GenBank登录号:KF672186.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含有多个逆境应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 以荔枝古树"宋荔"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接头染色体步移法,分离获得LcCu/Zn-SOD3启动子片段长度为1 426bp,命名为ProLcCSD3(GenBank登录号:KF672186.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含有多个逆境应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胚乳特异表达元件,且可能受WRKY和MYB等转录因子调控。通过双酶切方法,以ProLcCSD3替换载体pCAMBIA1301上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了重组质粒p1301-proLcCSD3-GUS,并成功转化农杆菌EHA105和GV3101。注射烟草的瞬时表达分析表明,该启动子片段可以驱动下游报告基因表达。转化拟南芥分析表明,该启动子驱动的下游GUS可以在拟南芥的根、茎、叶中表达,且可响应NaCl、PEG-6000、ABA、MeJA和损伤等非生物胁迫。研究表明,荔枝古树LcCu/Zn-SOD3可能参与多种非生物胁迫应答和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古树 胚性愈伤组织 Cu/Zn-SOD3 启动子 功能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LED不同光质下迷迭香愈伤组织中鼠尾草酸含量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小萍 谢燕萍 +7 位作者 慕尧 钟春水 陈芳兰 张梓浩 陈裕坤 郭容芳 林玉玲 赖钟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5期77-81,F0002,共6页
以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不同LED光质下迷迭香愈伤组织中鼠尾草酸的含量。HPLC法测定鼠尾草酸的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55∶45(V/V),流速1.5... 以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不同LED光质下迷迭香愈伤组织中鼠尾草酸的含量。HPLC法测定鼠尾草酸的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55∶45(V/V),流速1.5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 nm,等度洗脱,时间30 min。结果表明:与黑暗和日光灯白光下的愈伤组织对照,LED黄光下愈伤组织生长最好,LED白光下生长较好,LED蓝光下生长最差;不同LED光质下迷迭香愈伤组织中鼠尾草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LED白光>日光灯白光>LED蓝光>LED红光>LED绿光>LED黄光;LED白光下迷迭香愈伤组织鼠尾草酸含量最高,同时较利于愈伤组织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 愈伤组织 LED 光质 鼠尾草酸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流域野生蕉(Musa itinerans)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赖瑞联 薛辉康 +7 位作者 钟春水 毛宇源 谢析颖 吕凯强 张梓浩 陈裕坤 林玉玲 赖钟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7-225,共9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闽江流域10个野生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17个条带,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89.7%;野生蕉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闽江流域10个野生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117个条带,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89.7%;野生蕉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81,其中三明野生蕉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且不同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总遗传变异系数为0.589,基因流为0.34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于居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与模型聚类结果均聚为3大类,分别为沙溪支流的三明野生蕉类群、闽江上游及附近支流的南平野生蕉类群和闽江下游的福州野生蕉类群。研究认为,闽江流域野生蕉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于自然居群间生境异质化所引起的高频率遗传变异,且三明野生蕉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最高,可能是福建野生蕉的起源中心,也是野生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主要群落。此外,水流是闽江流域野生蕉遗传迁移最关键的自然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闽江流域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野生蕉和天宝蕉对Foc TR4侵染早期应答的差异 被引量:6
13
作者 程春振 马文昇 +5 位作者 刘炜婳 张梓浩 齐全 孙雪丽 张永艳 赖钟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7-401,共5页
以GFP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Foc TR4作为病原菌,比较了水培条件下Foc TR4对"天宝蕉"和三明野生蕉的早期侵染情况.研究表明,Foc TR4在"天宝蕉"韧皮部的定殖明显早于三明野生蕉.枯萎病菌感染香蕉后会诱发香蕉细胞内活性... 以GFP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Foc TR4作为病原菌,比较了水培条件下Foc TR4对"天宝蕉"和三明野生蕉的早期侵染情况.研究表明,Foc TR4在"天宝蕉"韧皮部的定殖明显早于三明野生蕉.枯萎病菌感染香蕉后会诱发香蕉细胞内活性氧爆发和激活寄主抗氧化系统.通过研究水培和土培条件下两种香蕉种质接种枯萎病菌后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情况,发现三明野生蕉根系SOD活性高于"天宝蕉",三明野生蕉感染枯萎病后根系SOD活性增强,而"天宝蕉"根系SOD活性下降,说明三明野生蕉的耐枯萎病能力可能与其根系较高和早期上调的SOD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绿色荧光蛋白 超氧化物歧化酶 早期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3个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锐 赖钟雄 +2 位作者 刘生财 张梓浩 吴金寿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6-251,共6页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野生蕉3个自然居群(福州市闽侯十八重溪野生蕉—居群1,三明市尤溪野生蕉—居群2,福州市闽侯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蕉—居群3,)共85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4条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5条,3个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率为48.53%、57.53%、66.8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1291±0.2705、1.2218±0.3284、1.2176±0.3239;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0782±0.1533、0.1337±0.1811、0.1318±0.2025;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1199±0.2250、0.1795±0.2626、0.2051±0.2608.3个居群间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99,Nei's基因多样指数为0.190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628,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635,说明3个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化系数.58.7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间,41.2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聚类表明,居群1和居群3先聚在一起,然后和居群2聚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蕉 自然居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miR159家族成员分子特性及其进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旭 王嘉毅 +3 位作者 张梓浩 王天池 赖钟雄 林玉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86-1295,共10页
为了解植物miR159家族成员的分子特性及其进化规律,该研究对miRBase数据库中登录的miR159家族成员进行分类统计、进化树构建、科间比较、二级结构预测及靶基因分析。结果表明:miR159家族在植物界分布非常广泛,蕨类植物可能是miR159家族... 为了解植物miR159家族成员的分子特性及其进化规律,该研究对miRBase数据库中登录的miR159家族成员进行分类统计、进化树构建、科间比较、二级结构预测及靶基因分析。结果表明:miR159家族在植物界分布非常广泛,蕨类植物可能是miR159家族的进化祖先;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植物miR159家族成员间存在多个进化分支,且进化关系与植物属性有关,即植物亲缘关系越近的成员更易成枝,且具有相同进化方向的成员序列高度同源;Mfold预测显示,pre-miR159均会自发形成典型、稳定的茎环二级结构,并包含19~21个碱基为单位的功能片段,每个单位均有可能形成miR159成熟体;靶基因分析发现,miR159家族成员主要作用于MYB转录因子、转座因子和假定蛋白等,但在不同物种间及相同物种的不同成员间作用的靶标种类与靶基因ID数量均存在差异,尤其是miR159-3p与miR159-5p间的差异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9家族 分子特性 进化规律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Mn-SOD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晓慧 曾丽兰 +5 位作者 徐小萍 王亚婷 张梓浩 陈裕坤 林玉玲 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3-919,共7页
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龙眼Mn-SOD基因在应答非生物因子和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转录情况,并利用烟草瞬时转化法分析其启动子的表达活性。结果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受到红光和蓝光的抑制;而在白光处理下,Mn-SOD... 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龙眼Mn-SOD基因在应答非生物因子和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转录情况,并利用烟草瞬时转化法分析其启动子的表达活性。结果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受到红光和蓝光的抑制;而在白光处理下,Mn-SOD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绿光中,则是先下调再上升。在盐胁迫处理下,Mn-SOD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在蔗糖和不同天数处理中则不受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外源激素IAA、GA3、Me JA、SA和ETH均能诱导或抑制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提示其参与外源激素的应答。构建4个不同启动子缺失片段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结果表明,龙眼Mn-SOD基因4个不同启动子缺失片段启动GUS基因的能力均低于Ca MV35S启动子,但均可启动GUS基因的表达。瞬时表达和定量表达结果显示,3’缺失的MSD-pro4(-669^-267 bp)启动GUS基因的能力最强,其次为5’缺失的MSD-pro1(-669^-1 bp),最弱的为MSD-pro2(-432^-1bp)和MSD-pro3(-267^-1 bp),提示Mn-SOD启动子-669^-432 bp区段内含有重要的正向顺式调控元件;而-432^-1 bp区段含有负调控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MN-SOD 启动子 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物质对苋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生财 谭吉祥 +3 位作者 潘君飞 彭丽云 张梓浩 赖钟雄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0,共5页
试验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ABA、GA3、壳聚糖、硫酸铜和Fe-EDTA 5种外源物质对苋菜种子进行培养,研究了外源物质对苋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BA以及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苋菜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表现为浓度越... 试验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ABA、GA3、壳聚糖、硫酸铜和Fe-EDTA 5种外源物质对苋菜种子进行培养,研究了外源物质对苋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BA以及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苋菜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表现为浓度越高抑制越强的趋势。适宜浓度的GA3、壳聚糖和Fe-EDTA对苋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GA3对苋菜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而壳聚糖可以明显促进苋菜种子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菜 外源物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野生蕉β-1,3葡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低温下SA处理后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芳兰 林玉玲 +3 位作者 陈裕坤 冯新 张梓浩 赖钟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09-1721,共13页
以三明野生蕉(Musaspp.AB group)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β-1,3葡聚糖酶5个基因(Mugsp1.2~Mugsp5)的cDNA和DNA序列。序列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ugsp1.2、Mugsp2、Mugsp3、Mugsp4和Mugsp5的ORF长度分别为1 020、1 047... 以三明野生蕉(Musaspp.AB group)为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β-1,3葡聚糖酶5个基因(Mugsp1.2~Mugsp5)的cDNA和DNA序列。序列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ugsp1.2、Mugsp2、Mugsp3、Mugsp4和Mugsp5的ORF长度分别为1 020、1 047、999、1 023和960bp,分别编码339、348、332、340和319个氨基酸;Mugsp1.2、Mugsp2和Mugsp4蛋白具有N端和C端(CTPP)信号肽结构,推测为Ⅰ类β-1,3葡聚糖酶,而Mugsp3只含有N端信号肽,无CTPP结构,Mugsp5则不具有信号肽结构;构建Mugsp1.2、Mugsp2、Mugsp4瞬时表达载体并转化洋葱表皮的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显示,常温下Mugsp1.2、Mugsp2和Mugsp4主要在细胞膜、细胞质上表达,而经过8℃低温处理后Mugsp1.2、Mugsp2和Mugsp4均能够转移至细胞核表达;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结果显示,β-1,3葡聚糖酶基因均能响应低温胁迫,是低温胁迫相关基因,但基因间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低温下SA处理后的定量结果显示,SA处理会推迟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野生蕉 β-1 3葡聚糖酶 水杨酸 低温胁迫 亚细胞定位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思树悬浮细胞培养及其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秀莲 叶玲娟 +3 位作者 林玉玲 徐小萍 张梓浩 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86-1793,共8页
试验分析了基因型、愈伤组织类型、2,4-D浓度、蔗糖浓度,起始接种量等各因素对相思树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淡黄色,质地鲜嫩松脆的愈伤组织作为相思树悬浮培养的材料,能较快地建立起悬浮细胞系。黑木相思细胞小,胚性强,分... 试验分析了基因型、愈伤组织类型、2,4-D浓度、蔗糖浓度,起始接种量等各因素对相思树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淡黄色,质地鲜嫩松脆的愈伤组织作为相思树悬浮培养的材料,能较快地建立起悬浮细胞系。黑木相思细胞小,胚性强,分散性好,最容易建立起悬浮细胞系。当蔗糖浓度为30 g/L,2,4-D浓度为0.5 mg/L时,适宜于悬浮细胞的保持。起始接种量对相思悬浮细胞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保持悬浮细胞系的角度看,每瓶25 mL培养基中适宜的接种量为0.5~1.0 g。台湾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7 d继代1次,卷荚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8~10 d为宜。同时,通过对悬浮细胞培养的显微观察可以看出不同基因型的相思树悬浮细胞,其细胞生长状态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树 悬浮细胞 细胞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茅膏菜试管苗生长和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赖瑞联 赖恭梯 +2 位作者 张梓浩 林玉玲 赖钟雄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2年第4期231-236,共6页
在不同光质下培养茅膏菜试管苗,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含量。结果显示,试管苗在白光下长势最好,红光下长势其次,蓝光和绿光下长势较差;不同光质下茅膏菜试管苗槲皮素含量依次为:绿光(0.7261%)>蓝光(0.4730%)... 在不同光质下培养茅膏菜试管苗,观察其生长情况,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含量。结果显示,试管苗在白光下长势最好,红光下长势其次,蓝光和绿光下长势较差;不同光质下茅膏菜试管苗槲皮素含量依次为:绿光(0.7261%)>蓝光(0.4730%)>红光(0.4650%)>白光(0.4437%),在绿光下培养的茅膏菜试管苗槲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膏菜 试管苗 光质 槲皮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