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辅助接种对白菜尾菜裹包青贮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叶晨光 贠建民 +4 位作者 郭伟红 王彪 徐斯雅 屈玉玲 张紊玮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探究人工辅助接种对尾菜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兰州高原夏季蔬菜初加工废白菜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发酵为对照(CK组),探究人工辅助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组)及其组... 为探究人工辅助接种对尾菜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兰州高原夏季蔬菜初加工废白菜为试验材料,以自然发酵为对照(CK组),探究人工辅助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组)及其组合接种(Lp+Bs组)对30 d青贮发酵过程中样品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发酵特性和优势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青贮天数下,接种菌剂各组发酵饲料的感官品质均优于CK组;各组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Lp+Bs青贮30 d较15 d的pH值略有上升除外);青贮30 d时接种组的乳酸和乙酸含量均较CK组升高,丙酸和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氨态氮/总氮含量低于CK组;各组干物质含量均随青贮天数的延长而下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青贮天数的延长而上升,青贮至30 d时,Lp组和Lp+Bs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Bs组。同一青贮天数下,各组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差异;接种组的乳酸菌数量均高于CK组,而霉菌和酵母菌数量低于CK组。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组综合价值表现为Lp组>Lp+Bs组>Bs组>CK组。综上所述,接种L.plantarum、B.subtilis以及二菌组合可改善尾菜裹包青贮发酵饲料的品质,其中单独接种L.plantarum效果最好。本研究可为人工辅助接种裹包尾菜青贮发酵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尾菜 裹包青贮 植物乳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食品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紊玮 贠建民 +1 位作者 李永才 宋元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7-262,267,共7页
针对高校食品类实验室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食品类实验室特点及实验室危险源进行了研究。从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准入、分级分类管理、危化品管理、过程管理和... 针对高校食品类实验室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食品类实验室特点及实验室危险源进行了研究。从实验室安全主体责任、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准入、分级分类管理、危化品管理、过程管理和风险管控、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价、日常管理、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并进行实践。建成了高效、科学的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校、院、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安全管理模式,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师生的安全文化理念、安全环保意识和科学实验素养。为高校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 食品实验室 安全管理 双一流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对草菇继代菌株生产性状和ROS清除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风云 程志虹 +4 位作者 谭强飞 朱嘉宁 孙万合 张紊玮 贠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3,共14页
【目的】研究甘露醇对草菇继代菌株的生产性状和活性氧(ROS)清除能力的影响,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草菇退化菌种复壮方法。【方法】以笔者课题组前期获得的组织分离继代菌株T6、T12、T19为试验菌株,T6为连续继代6次,T12为连续继代12次,T1... 【目的】研究甘露醇对草菇继代菌株的生产性状和活性氧(ROS)清除能力的影响,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草菇退化菌种复壮方法。【方法】以笔者课题组前期获得的组织分离继代菌株T6、T12、T19为试验菌株,T6为连续继代6次,T12为连续继代12次,T19为连续继代19次;草菇原种V844(T0)为商业栽培种。将传统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中的葡萄糖替换为等质量的甘露醇,进行菌丝生理性状测定;在栽培基质中添加甘露醇,测定子实体农艺学性状;以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反映活性氧(ROS)积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利用试剂盒测定抗氧化酶活力;通过菌丝染色法测定细胞核数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菌丝能量指标。【结果】甘露醇处理对未退化菌株T0、T6的影响不显著,但能有效恢复草菇退化菌株T12、T19的生产性状和ROS清除能力。甘露醇使T12、T19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提高31.46%、20.99%,菌丝生物量分别提高97.33%、76.36%;使T12的生产周期缩短12.24%,生物学效率提高17.97%,恢复至T0水平;并使退化严重、失去出菇能力的T19重新长出子实体。同时,甘露醇使T12、T19的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u/Zn-sod)相对表达量分别上调24.64%和61.54%,Mn-sod2相对表达量分别上调19.76%和267.09%,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gpx)相对表达量分别上调25.67%和55.82%,并使SOD活力分别提高10.79%和72.32%,GPX活力分别提高16.98%和103.85%;使T12、T19中的ROS积累量显著降低,T12、T19中的O_(2)含量分别下降35.96%和41.62%,H_(2)O_(2)含量分别下降14.44%和18.26%;并使T12、T19的细胞核数目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增加;使T12、T19中的ATP含量分别提高17.08%和14.55%,EC值分别提高4.52%和0.92%。【结论】甘露醇能显著提高草菇退化菌株T12、T19的抗氧化能力和线粒体功能,并有效恢复其生产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菇 甘露醇 菌种复壮 活性氧 抗氧化酶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浆水优势发酵菌株鉴定及其发酵性能评价
4
作者 徐斯雅 贠建民 +4 位作者 郭伟红 屈玉玲 张紊玮 艾对元 赵风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2-111,共10页
为充分挖掘自然发酵浆水中的优质微生物资源,该试验通过经典的平板分离培养法对兰州浆水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生长特性与产酸性能测定筛选出优势发酵菌株,并对其进行浆水的模拟发酵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从自然发酵浆水中分... 为充分挖掘自然发酵浆水中的优质微生物资源,该试验通过经典的平板分离培养法对兰州浆水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生长特性与产酸性能测定筛选出优势发酵菌株,并对其进行浆水的模拟发酵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从自然发酵浆水中分离出的7株乳酸菌中,M6的生长特性与产酸性能最佳,其在MRS培养液中48 h产酸量为22.6 g/L;分离出的3株酵母菌中,J2的产酯能力最强,其在豆芽汁培养液中48 h产乙酸乙酯含量为263.77μg/mL。经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M6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J2为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模拟浆水发酵试验表明,混合菌株发酵浆水口感酸爽,且风味接近于原有浆水;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样品中共检出挥发性物质87种,其中,乙酸乙酯、双戊烯、乙醇、苯乙醇、乙酸等兰州浆水的主体呈味物质较原浆水均有所提供。说明筛出的2株菌株M6和J2是兰州浆水中的典型优势菌株,其对浆水发酵过程形成独特风味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水 优势菌株 筛选 模拟发酵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紊玮 王艳玲 +1 位作者 薛华丽 毕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7-275,共9页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等丝状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本文对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生物合成途径及编码酶、分子调控分别进行了阐释,其中生物合成至少涉及到3个基...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等丝状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本文对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生物合成途径及编码酶、分子调控分别进行了阐释,其中生物合成至少涉及到3个基因家族,分别为Tri5基因簇、Tri1~Tri16基因簇和Tri101基因簇,包括编码单端孢霉二烯合酶的Tri5,编码P450单加氧酶的Tri4、Tri11和Tri13,编码转录调控因子的Tri6和Tri10,编码乙酰基转移酶的Tri7、Tri3、Tri16和Tri101,编码酯酶的Tri8,编码羟化酶的Tri1,编码毒素输出泵的Tri12。生物合成起始于反式法尼基焦磷酸环化形成单端孢霉二烯,再经过一系列的加氧、异构化、环化和酯化反应,最终形成不同结构的毒素,毒素形成的差异主要是由代谢途径和基因差异决定的。生物合成除了受TRI6和TRI10特异的转录调控因子调控之外,还受到与外界环境相关的全局性调控因子Pac和VeA的调控。本文旨在为食品、饲料等农产品的毒素防控、毒素脱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镰刀菌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生物合成途径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S管理在高校本科教学食品类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紊玮 赵保堂 +1 位作者 李永才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第22期1-3,共3页
高校实验室在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成效及学生培养质量。为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本文结合6S管理理念,探讨了高校本科教学食品类实验室运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6S管理模式... 高校实验室在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成效及学生培养质量。为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本文结合6S管理理念,探讨了高校本科教学食品类实验室运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6S管理模式在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6S管理对于探索实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改善实验室环境、提升实验室形象、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及提高人员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实验室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S管理 本科教学 实验室 规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干腐病拮抗菌Pseudomonas sp。YL11发酵液理化性质测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紊玮 王艳玲 贠建民 《中国食品工业》 2017年第11期72-76,共5页
从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勤一株对马铃薯干瘸病病原菌——硫色镰刀菌(Fusariumsulphureum)有较强抑翩作甬的菌株Pseudomonass0.YLl1。该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有较强的防治效果,为了明确和优化Pseudomonassp.YL11产有效... 从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勤一株对马铃薯干瘸病病原菌——硫色镰刀菌(Fusariumsulphureum)有较强抑翩作甬的菌株Pseudomonass0.YLl1。该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有较强的防治效果,为了明确和优化Pseudomonassp.YL11产有效抑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发酵条件.采用平板对峙法结合牛津杯法测定7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筛选出该菌株培养基的优化配方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Pseudomonassp.YL11对硫色镰刀菡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紫外光照稳定性:对酸敏感.pH〈4时活性完全丧失.在pH6—82阃活性保持稳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含量为:葡萄糖1%.酵母提取物o.5%,蛋白胨1%,NH4H2P041%.NaCl1%.MgS04o.5%: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初始pH值7,接种量3%,装液量30mL,100mL,摇床转速120rlmin,发酵时间1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 假单胞菌 发酵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紊玮 贠建民 《中国食品工业》 2013年第5期56-58,61,共4页
本文对中国食品安全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工业污染对食。仙安全的威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用药,微生物污染,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带来的挑战,食品安全法律... 本文对中国食品安全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工业污染对食。仙安全的威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用药,微生物污染,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带来的挑战,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亟待完善、统一,政府部门监管执行力不够,企业诚信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来保障中国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澄清剂对野草莓果酒澄清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4
9
作者 邵晓庆 贠建民 +2 位作者 艾对元 张紊玮 赵洪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127,134,共8页
以过滤后的野草莓酒为原料,采用明胶、皂土、果胶酶、壳聚糖和PVPP作为澄清剂对野草莓果酒进行了单一澄清和复合澄清试验,对加入澄清剂处理后野草莓果酒的透光率、色度、还原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酒液的稳定性进行... 以过滤后的野草莓酒为原料,采用明胶、皂土、果胶酶、壳聚糖和PVPP作为澄清剂对野草莓果酒进行了单一澄清和复合澄清试验,对加入澄清剂处理后野草莓果酒的透光率、色度、还原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理化指标以及酒液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一澄清剂中,壳聚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澄清剂,当添加量为2.2g/L时,澄清效果最好,透光率达90.5%;壳聚糖-皂土-PVPP复合澄清剂的澄清效果优于单一澄清剂,其最优组合为壳聚糖2.04g/L、皂土5.48g/L、PVPP 0.94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莓酒 澄清剂 理化指标 稳定性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_3抗菌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被引量:14
10
作者 白杰 贠建民 +3 位作者 祝发明 严海娇 张紊玮 艾对元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85,共8页
针对1株分离自甘肃河西盐碱土壤的具有产抗菌肽潜质的枯草芽孢杆菌B_3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_3),拟构建一种有效的抗菌肽分离纯化方法,旨在为获得该抗菌肽纯品及其结构信息,并为抗菌肽制备及其制品检测提供方法参考。采用由阳离子交... 针对1株分离自甘肃河西盐碱土壤的具有产抗菌肽潜质的枯草芽孢杆菌B_3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_3),拟构建一种有效的抗菌肽分离纯化方法,旨在为获得该抗菌肽纯品及其结构信息,并为抗菌肽制备及其制品检测提供方法参考。采用由阳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和尺寸排阻层析单元组成的串联柱层析系统对B_3菌株液态发酵产物进行初步分离,对不同时段的收集液做抑菌实验,比较评价分步层析效果;再通过反相HPLC进一步分离纯化后用质谱分析检测,以获得具有抑菌活性多肽的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经串联层析法分离的具有抑菌活物质是一种小分子富脯氨酸抗菌肽,其氨基酸序列Pro-Tyr-Ile-Pro-Gln-Pro-Arg-Pro-Pro-His-Pro-Arg-Leu,分子质量为1 567.86 Da,等电点为10.84。经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为一种未报道的多肽。经抑菌活性检测表明,该抗菌肽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enterica)均有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0.020 312μg/mL。同时,该抗菌肽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耐酸碱性和光照稳定性,是一种对供试靶标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新抗菌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B3 抗菌肽 分离纯化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灵芝-当归双向固态发酵基质抗氧化活性的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魏龙 贠建民 +3 位作者 艾对元 张紊玮 丁叶梅 陈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60-165,共6页
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以当归为药性基质,灵芝为发酵菌种,以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固体发酵基质的组成及双向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灵芝-当归双向固态发酵的适宜发酵基质组成为:当归粉末15%... 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以当归为药性基质,灵芝为发酵菌种,以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固体发酵基质的组成及双向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灵芝-当归双向固态发酵的适宜发酵基质组成为:当归粉末15%、麸皮与玉米芯混合料为83%(麸皮∶玉米芯为1∶3)、MgSO40.5%、(NH4)2SO40.5%、KH2PO41%;最佳发酵条件为:灵芝接种量12mL/100g、料层厚度2.5cm、初始pH5.5、发酵时间15d。在该条件下,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最高,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9.03%,还原力(OD)比发酵前基质提高了6.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当归 双向固体发酵 抗氧化活性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草莓果实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邵晓庆 贠建民 +2 位作者 艾对元 张紊玮 赵洪源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4期19-22,共4页
野生草莓浆果是一种生长环境自然、无污染、纯天然的食品。简述了野生草莓资源在中国的种类及分布情况,通过对野生草莓浆果的贮藏保鲜、营养品质、功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与分析,总结了野生草莓浆果的化学品质性状,旨在为野... 野生草莓浆果是一种生长环境自然、无污染、纯天然的食品。简述了野生草莓资源在中国的种类及分布情况,通过对野生草莓浆果的贮藏保鲜、营养品质、功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与分析,总结了野生草莓浆果的化学品质性状,旨在为野生草莓浆果的深度开发利用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草莓 品质性状 贮藏保鲜 营养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illus pumilus HN-10对Trichothecium roseum的拮抗作用及菌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玉琴 贠建民 +3 位作者 张紊玮 艾对元 漆倩涯 姚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3,共9页
探究一株分离自腐败马铃薯湿粉条的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HN-10)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的拮抗作用及菌体结构的影响.采用体外拮抗法检测其对T.roseum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合甜瓜(Cucumis melo L)损伤接... 探究一株分离自腐败马铃薯湿粉条的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HN-10)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的拮抗作用及菌体结构的影响.采用体外拮抗法检测其对T.roseum菌丝体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合甜瓜(Cucumis melo L)损伤接种试验验证其对病害控制效果,测定了供试病原菌粉红单端孢的生长曲线,电导率,胞内蛋白和核酸渗出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并借助扫描电镜图像来进一步考察拮抗效果.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 HN-10)发酵液对T.ros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效果,发酵液对接种粉红单端孢的甜瓜引起的腐烂抑制效果显著,且随发酵液浓度越大,伤口腐烂病斑直径越小;发酵液蛋白粗提物能够抑制T.roseum菌体生物量增加;电导率、吸光度(OD260,OD280)及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该粗提物处理改变或破坏了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提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胞内物质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红单端孢 短小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孢蘑菇工业化生产液体菌种繁育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德龙 贠建民 +2 位作者 艾对元 张紊玮 魏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
为适应双孢蘑菇工业化生产需要,以控制菌丝球直径和密度、并提高菌丝体生物量为目的,实验以双孢蘑菇As2796为出发菌株,采用单因素、正交设计方法,优化其液体菌种繁育条件。结果表明,筛选的双孢蘑菇一级液体种子的优化培养基为:马铃薯80 ... 为适应双孢蘑菇工业化生产需要,以控制菌丝球直径和密度、并提高菌丝体生物量为目的,实验以双孢蘑菇As2796为出发菌株,采用单因素、正交设计方法,优化其液体菌种繁育条件。结果表明,筛选的双孢蘑菇一级液体种子的优化培养基为:马铃薯80 g、红糖12 g、葡萄糖9.0 g、蛋白胨2 g、酵母膏1 g、KH2PO42g、MgSO4.7H2O 1g、VB10.01 g、水1 000 mL;优化的二级种子液体繁育条件为:转速150 r/min、培养温度25℃、初始pH6.0、接种量12%、装液量100 mL。在此条件下菌丝球直径可有效控制在1.5~2.0 mm之间,菌丝体生物量干重可达25.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液体菌种 工业化 繁育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微生物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9
15
作者 蔡静 张紊玮 +1 位作者 贠建民 武建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酵母菌、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混合发酵菌剂进行固态发酵,结合正交试验,建立并优化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以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1∶1∶2)为混合菌... 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酵母菌、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混合发酵菌剂进行固态发酵,结合正交试验,建立并优化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以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1∶1∶2)为混合菌剂,接种量1.0%,尿素添加量1.0%,30℃发酵48 h,含水量60%,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58.7%;粗纤维、粗淀粉和粗灰分含量均显示下降;氨基酸总含量增加了1.08倍,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了95.9%;维生素B1、B2的含量也有显著提高;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T 5009.23—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菌体蛋白 多菌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与瓜尔豆胶复配对藜麦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尚琪 赵保堂 +2 位作者 杨富民 汪月 张紊玮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2年第3期64-73,共10页
本文以藜麦为原料,通过添加黄原胶和瓜尔豆胶以改善藜麦汁的性质,研究黄原胶、瓜儿豆胶的不同添加量对藜麦汁静态流变特性、动态温度扫描及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藜麦汁的加工提供支持。结果表明,黄原胶和瓜尔豆胶具有增稠效果,且... 本文以藜麦为原料,通过添加黄原胶和瓜尔豆胶以改善藜麦汁的性质,研究黄原胶、瓜儿豆胶的不同添加量对藜麦汁静态流变特性、动态温度扫描及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藜麦汁的加工提供支持。结果表明,黄原胶和瓜尔豆胶具有增稠效果,且溶液的假塑性增强;藜麦汁温度的跃升点受添加胶体质量分数的影响,质量分数越大,则跃升点提前;瓜尔豆胶不能使藜麦汁保持很好的加工稳定性,导致阻尼因子不稳定,但黄原胶却能使藜麦汁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瓜尔豆胶 藜麦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曲霉素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艳玲 郭小洁 +3 位作者 张紊玮 尚敏敏 宗元元 毕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67-274,共8页
棒曲霉素是由青霉、曲霉和丝衣霉等丝状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棒曲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编码酶、分子调控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其中生物合成由棒曲霉素基因簇(Pat)所决定,... 棒曲霉素是由青霉、曲霉和丝衣霉等丝状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棒曲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编码酶、分子调控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其中生物合成由棒曲霉素基因簇(Pat)所决定,包括15个基因(PatA^PatO),分别编码参与合成途径相关的催化酶、转录因子和转运蛋白等。反应起始于一分子乙酰辅酶A和三分子丙二酰辅酶A所合成的6-甲基水杨酸,其经脱羧、羟化后生成龙胆醛,再经一系列反应后转化成异环氧菌素、叶点霉素、E-ascladiol,并最终生成棒曲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不但受到编码催化酶的关键基因、特异性转录调控因子(PatL)、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CreA、AreA)、pH值依赖性调控因子(PacC)和光调控因子(VeA、VelB)等的调控,还受到宿主自身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为谷物、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棒曲霉素防控和脱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曲霉素 扩展青霉 真菌毒素 生物合成途径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汽蒸馏的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毅 薛华丽 +5 位作者 张紊玮 李榕 徐子萱 魏娟 冯丽丹 贠建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4282-4288,共7页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蒸汽蒸馏测定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的方法,并比较该方法与水浴加热蒸馏法测定市售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结果的差异。方法 通过分析模拟酒样蒸馏前后酒精度测定结果的差异以及蒸馏时间对酒精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验证利用蒸汽...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蒸汽蒸馏测定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的方法,并比较该方法与水浴加热蒸馏法测定市售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结果的差异。方法 通过分析模拟酒样蒸馏前后酒精度测定结果的差异以及蒸馏时间对酒精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验证利用蒸汽蒸馏测定酒精度的可行性,并确定蒸馏时间;通过乙醇回收率实验分析蒸汽蒸馏测定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的准确性;分别采用蒸汽蒸馏和水浴加热蒸馏对市售不同酒精度的黄酒和葡萄酒进行测定,比较两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 模拟酒样在使用蒸汽蒸馏前后测得的酒精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适蒸馏时间为8min;黄酒和葡萄酒采用蒸汽蒸馏测得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9%和98.8%;蒸汽蒸馏与水浴加热蒸馏对市售不同酒精度的黄酒和葡萄酒的酒精度测定结果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精密度也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 蒸汽蒸馏法适用于黄酒和葡萄酒酒精度的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与水浴加热蒸馏相比,其操作更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葡萄酒 酒精度 蒸汽蒸馏 方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浆水传统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贾亚莉 贠建民 +4 位作者 艾对元 张紊玮 赵风琴 赵小瑞 李宏珍 《生物技术进展》 2016年第1期59-66,共8页
以甘肃浆水传统酿造工艺为依托,分析了浆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硝酸还原酶、p H、还原糖和总酸等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乳酸菌菌群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乳酸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该浆水产品发酵72 h后亚硝酸盐含量为2.76... 以甘肃浆水传统酿造工艺为依托,分析了浆水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硝酸还原酶、p H、还原糖和总酸等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乳酸菌菌群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乳酸菌对亚硝酸盐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该浆水产品发酵72 h后亚硝酸盐含量为2.76 mg/kg,低于国家标准(GB 2714-2003)规定的亚硝酸盐要求;明确了浆水发酵过程中还原糖、p H、总酸及乳酸菌总数的变化规律;证明了乳酸菌在浆水发酵过程中可以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水 理化指标 亚硝酸盐 乳酸菌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及酪蛋白酸钠对藜麦面团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尚琪 赵保堂 +2 位作者 丁仙仙 张紊玮 杨富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18-126,共9页
本文以藜麦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KCl、NaCl、酪蛋白酸钠以改善藜麦面团的性质,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藜面团质的硬度、咀嚼性、黏度等质构特性以及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复合粘度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的水量为50%藜麦面... 本文以藜麦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KCl、NaCl、酪蛋白酸钠以改善藜麦面团的性质,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藜面团质的硬度、咀嚼性、黏度等质构特性以及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复合粘度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的水量为50%藜麦面团成型的光滑程度、弹性较好;当藜麦面中加入1.5%酪蛋白酸钠+1%KCl所制备的藜麦面团粘性适中、硬度和弹性较好;NaCl、KCl、酪蛋白酸钠的加入,均可改善面团的G''、G'、黏度,1.5%酪蛋白酸钠+1%KCl加入,可增大藜麦面团的G''、G'、黏度;NaCl和酪蛋白酸钠都可以明显的改善藜麦面条吸水率,NaCl可降低藜麦面条的干物质损失率,KCl的作用与之相反,而酪蛋白酸钠与1%KCl联合使用,在增加其吸水率的同时减少了干物质损耗率,当同时添加2.0%酪蛋白酸钠和1%KCl条件下达到最适,而且恢复能力达到最佳;酪蛋白酸钠与1%KCl可增加藜麦面条表面片层的致密程度。因此,1.5%酪蛋白酸钠+1%KCl的添加量对藜麦面团的弹性、硬度、咀嚼性均达到最佳,同时添加2.0%酪蛋白酸钠和1%KCl能显著(P<0.05)改善藜麦面条的蒸煮损失及干物质损失率,降低面汤浊度,还可以增加藜麦面条的硬度,从而增加其咀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粉 酪蛋白酸钠 质构特性 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