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病原Echo30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秀惠 严延生 +6 位作者 翁育伟 何爱华 张红榕 陈炜 许江阳 林其财 周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特点及福建省近10年Echo30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法获得病毒株,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或RT-PCR序列分析鉴定Echo30血清型,提取病毒RNA核酸,逆转录为cD-NA,分段扩增VP1基因序列全长,测...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1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特点及福建省近10年Echo30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法获得病毒株,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或RT-PCR序列分析鉴定Echo30血清型,提取病毒RNA核酸,逆转录为cD-NA,分段扩增VP1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并分析扩增产物的序列。结果 2011年4月1日-6月2日,从福建省4个县(市)区病毒性脑炎病例标本中分离的病毒经鉴定均为Echo30;VP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泉州市安溪和德化两地流行株高度同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同福安和厦门流行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和100%)核苷酸差异约9%,3个位点氨基酸出现了变异。近10年福建省Echo30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2011年泉州流行株并非由2005年当地流行株进化而来,而与2008年河南省分离株(HQ625646-Henan/04/2008)同源性最高;近10年福建省Echo30存在多基因型、多谱系的同时传播,并在2006年发现了两株第III新基因型病毒。结论造成2011年福建省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为Echo30,且至少存在两条不同传播链病毒同时流行。Echo30福建株呈多基因型、多谱系分布流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ECHO30 VP1基因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秀惠 严延生 +5 位作者 何爱华 周勇 张红榕 潘伟毅 许江阳 林其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3-416,共4页
目的构建肠道病毒71(enterovrius 71,EV71)的感染性克隆,为研究EV71毒力基因及新型疫苗设计等建立一个技术平台。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出EV71FJ08149株全基因组,通过TA克隆组装进TOPO-XL-PCR载体中,获得全长cDNA克隆pFJ08149T5和pFJ0814... 目的构建肠道病毒71(enterovrius 71,EV71)的感染性克隆,为研究EV71毒力基因及新型疫苗设计等建立一个技术平台。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出EV71FJ08149株全基因组,通过TA克隆组装进TOPO-XL-PCR载体中,获得全长cDNA克隆pFJ08149T5和pFJ08149T25。应用T7聚合酶系统在体外将线性化后全长cDNA克隆转录出RNA并转染RD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序列测定及免疫电镜等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RNA转染后72h观察到典型的肠道病毒致细胞病变,拯救病毒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检测鉴定为EV71型,表明已成功构建了EV71感染性克隆。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出具有感染性的EV71全长cDNA克隆,为深入研究EV71的致病机制等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感染性克隆 病毒拯救 体外转录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7
3
作者 潘伟毅 张向东 +1 位作者 蔡志坤 张红榕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864-865,共2页
目的 为了解健康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流行情况。 方法 采用ELISA法对福州市 3 71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监测。 结果  1~岁、4~岁、7~岁、13~岁、19~岁、3 0~岁 ,40~ 49岁年龄别流行率分别为13 8% ,3 3 ... 目的 为了解健康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流行情况。 方法 采用ELISA法对福州市 3 71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监测。 结果  1~岁、4~岁、7~岁、13~岁、19~岁、3 0~岁 ,40~ 49岁年龄别流行率分别为13 8% ,3 3 9% ,70 9% ,87 3 % ,94 1% ,95 8% ,97 9%。血清学流行率以 1~ 3岁组最低 ,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结论 水痘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血清流行率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EV71感染情况及病毒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秀惠 蔡少健 +4 位作者 张红榕 何爱华 吴瑞红 林志强 严延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79-683,687,共6页
目的分析近10年来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EV71感染情况及病毒变异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AFP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分析EV71病毒VP1区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阐析病毒变异特征与趋势。结果根据E... 目的分析近10年来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EV71感染情况及病毒变异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AFP病例中EV71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分析EV71病毒VP1区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阐析病毒变异特征与趋势。结果根据EV71分离阳性数及AFP病例报告率推算,2003-2012年6月福建省15岁以下儿童EV71相关AFP病例平均发病率为2.24/1 000万,2008年以来呈上升趋势。AFP病例或其健康接触者分离的EV71病毒散在分布于9个设区市,以5-6月份多发,76.0%(19/25)为3岁以下儿童,男童为女童1.5倍。90.91%(20/22)的病例在麻痹前有发热,以单侧肢体麻痹(63.6%,14/22)为主,5例麻痹前有典型的手足口病表现,发病60d随访时2例仍残留麻痹。25例病毒株均属于C4基因型,除2003年分离毒株为C4b亚型外,其余均属于C4a亚型,2009-2011年病毒株间同源性高,与2008年安徽阜阳的代表株间同源性也较高,可能具有同一来源,并呈流行态势。结论利用完善的AFP监测系统,分析EV71相关AFP病例发病情况及分离株病毒的特征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EV71流行强度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 肠道病毒71型(EV71) 流行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潘伟毅 蔡志坤 +2 位作者 杨莹 张红榕 严延生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1,共2页
目的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用RT-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核酸序列分析仪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Bank上进行比对.并构建基... 目的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用RT-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核酸序列分析仪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Bank上进行比对.并构建基因树。结果福建省1999~2002年分离到脊灰病毒5株,为Ⅱ型与Ⅲ型的疫苗重组。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AFP病例中分离到的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株VPI区与标准疫苗株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变异程度不大,与攀伎花市造成流行的脊灰病毒株差异也不大。同时发现,Fj-4,Fj-52株病毒为同一毒株。结论福建省在1999~2000年曾经出现过疫苗重组株,其中有一种毒株已在人群中循环,并引发2例病例。目前我国已进入无脊灰状态.仍采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要注意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的流行。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为适时调整免疫策略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RT-PCR 基因型 序列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病例中肠道病毒的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杨秀惠 严延生 +4 位作者 陈前进 陈秋婷 谢文煌 何爱华 张红榕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炎病例中肠道病毒感染的比例及流行型别分布,积累病原学诊断经验。[方法]采集2004至2007年监测病例脑脊液标本,细胞培养分离肠道病毒,RT-PCR诊断,组合血清中和试验与EVVP1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血清型别鉴定。[结果]246例...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炎病例中肠道病毒感染的比例及流行型别分布,积累病原学诊断经验。[方法]采集2004至2007年监测病例脑脊液标本,细胞培养分离肠道病毒,RT-PCR诊断,组合血清中和试验与EVVP1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血清型别鉴定。[结果]246例标本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率19.5%,病毒分离与RT-PCR检测总阳性率34.5%;流行/暴发病例分离阳性率(41.2%)高于一般住院病例(13.8%);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44.7%~2.5%)。分离到的均为埃坷病毒(echovirus,ECV),其中ECV30型占43.8%。RT-PCR诊断阳性率(49.0%)显著高于病毒分离率(28.9%)。[结论]病毒性脑炎中肠道病毒占比例高,ECV30为常见血清型;RT-PCR诊断敏感、快速,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肠道病毒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医学人口学主要指标态势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洪荣涛 周天枢 +1 位作者 方林 张红榕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8,共4页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口健康变化趋势和人口结构类型。 [方法 ]根据第一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福建省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年龄组死亡率及平均寿命等主要医学人口学指标。 [结果 ]一普、二普年龄组越高 ,构成比越低 ;三普、四普低...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口健康变化趋势和人口结构类型。 [方法 ]根据第一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福建省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年龄组死亡率及平均寿命等主要医学人口学指标。 [结果 ]一普、二普年龄组越高 ,构成比越低 ;三普、四普低年龄组与成年组差异不大 ;五普的 0~ 1 4岁组高年龄组构成比比低年龄组大 (倒金字塔型 )。一至五普少年人口系数趋于下降 ,劳动力人口系数上升 ,老年人口系数上升明显 (五普为一普的 2倍 )。三至五普各年龄组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 ,绝大部分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但从四普开始女婴 (0岁组 )死亡率明显高于男婴。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 ,2 0 0 0年达 74 .1 3岁 ,校正平均寿命为 72 .6 3岁 ;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高 4岁 ;平均寿命每年增加 0 .2岁。 [结论 ]福建省人口结构为成年型地区结构 ,估计将在 2 0 0 5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普及计划生育以来 ,社会有忽视女性婴幼儿健康的现象存在。初步预计未来 1 0年 ,平均寿命可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统计 医学人口学 人口年龄结构 平均寿命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1~19岁城乡人群风疹免疫水平监测 被引量:1
8
作者 蔡志坤 潘伟毅 +2 位作者 杨秀惠 周勇 张红榕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58-58,共1页
[目的 ]了解福建省 1~ 19岁城乡人群风疹抗体水平 ,为制定风疹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 1~ 19岁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为 45 9% ,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 1∶8 3 4,不同年龄... [目的 ]了解福建省 1~ 19岁城乡人群风疹抗体水平 ,为制定风疹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 1~ 19岁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为 45 9% ,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 1∶8 3 4,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城区人群阳性率 ( 5 1 7% )高于农村 ( 4 0 0 % ) ( 2 =4 75 ,P <0 0 5 )。 [结论 ]先对 19岁以下人群进行普及免疫 ,后对儿童进行常规免疫 ,有条件的城镇对婚前检查的妇女也进行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疹 计划免疫 疾病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1~10岁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志坤 潘伟毅 +1 位作者 张红榕 何爱华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0-21,共2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1~10岁儿童麻疹免疫状态.[方法]在全省随机抽取11个县,以1~10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分为10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10人,用ELISA间接法检测1 182份末梢血血清标本的麻疹特异性IgG抗体.[结果]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3.3%(... [目的]了解福建省1~10岁儿童麻疹免疫状态.[方法]在全省随机抽取11个县,以1~10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分为10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10人,用ELISA间接法检测1 182份末梢血血清标本的麻疹特异性IgG抗体.[结果]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3.3%(87.2%~100%),高于1999年,滴度几何均数(GMT)为1:798.各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6.9%~97.5%,5岁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6.9%,GMT为1:559,低于人群平均水平.[结论]福建省1~10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处在较高水平.建议将麻苗第2针次免疫提前到4岁以前,每年进行查漏补种,每隔5年强化免疫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抗体 监测 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2004年儿童无菌性脑膜炎病原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爱华 郑启安 +3 位作者 潘伟毅 蔡志坤 张红榕 吴瑞红 《疾病控制杂志》 2006年第1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脑膜炎 无菌性 脑膜炎 病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PCR-RFLP法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潘伟毅 蔡志坤 +2 位作者 杨莹 张红榕 严延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11-13,共3页
[目的 ]对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型内鉴定。[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 ,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 ] 1999— 2 0 0 2年福建省脊灰分离株在 3D区有 5株Ⅱ型病毒发生重组或变异 ,表现为Ⅲ型 ;在VP1区有 3株... [目的 ]对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型内鉴定。[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 ,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 ] 1999— 2 0 0 2年福建省脊灰分离株在 3D区有 5株Ⅱ型病毒发生重组或变异 ,表现为Ⅲ型 ;在VP1区有 3株发生变异 ,不同于经典Ⅱ型病毒 ,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结论 ]PCR RFLP技术能快速确认脊灰毒株的基因特征 ,初步区分脊灰病毒是否为野病毒或发生重组变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衍生株 脊髓灰质炎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1991年9个城乡疾病监测点死因分析
12
作者 刘德辉 周勇 +3 位作者 黄鸣崧 洪荣涛 张红榕 潘宝骏 《疾病监测》 CAS 1993年第5期126-128,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发展,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人口谱、疾病谱、死亡谱也发生变化,疾病监测工作正是为了不断探索疾病发生规律,了解死亡谱变化,制定防治对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我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在1991年较好地完成所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发展,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人口谱、疾病谱、死亡谱也发生变化,疾病监测工作正是为了不断探索疾病发生规律,了解死亡谱变化,制定防治对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我省全国疾病监测点在1991年较好地完成所有死亡的个案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1991年福建省5个全国疾病监测点所有死亡个案调查,点内建立有完整的监测系统,每月定时调查死亡情况,年终进行漏报调查以补充核实后上报省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监测 死因分析 福建
全文增补中
福建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调查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何爱华 王虹 +3 位作者 杨秀惠 许江阳 张红榕 黄丽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实施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以来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为人群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对5个地区人群进行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检测,建...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实施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以来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为人群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对5个地区人群进行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检测,建立数据库,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400名1~59岁人群的血清标本,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3%、97.5%,几何平均滴度(GMT)Ⅰ、Ⅱ、Ⅲ型分别为1∶79.1、1∶31.2、1∶24.7;各型抗体GMT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福建省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后,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各型抗体GMT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脊髓灰质炎 抗体 病毒
原文传递
2000—2012年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残留麻痹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秀惠 周勇 +3 位作者 何爱华 严水秀 张红榕 严延生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12期988-991,共4页
目的了解无脊髓灰质炎后残留麻痹(含死亡)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12年福建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0—2... 目的了解无脊髓灰质炎后残留麻痹(含死亡)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12年福建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0—2012年1822例AFP病例中1790例(98.26%)在麻痹60天后进行了随访,发现残留麻痹病例295例(其中死亡17例),占16.48%。295例残留麻痹病例中,男童是女童的2.13倍,53.22%的病例<2岁;脊灰病毒阳性23例,非脊灰肠道病毒阳性2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1岁发病、免疫史0次和1次、多次就诊、初始麻痹较严重、深部腱反射异常是AFP残留麻痹病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及时、全程接种率;加强对临床医生培训,及时发现AFP病例,对重症病例及时给予合理治疗,是减少AFP残留麻痹病例发生的相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 残留麻痹 流行特征 监测
原文传递
福建省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病毒分离及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秀惠 管辉日 +3 位作者 严延生 何爱华 张红榕 许江阳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2013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对福建省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疫情进行病毒分离,了解其基因特征。方法应用非洲绿猴肾细胞分离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片段,测序并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从爆发点采集的... 目的对福建省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疫情进行病毒分离,了解其基因特征。方法应用非洲绿猴肾细胞分离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片段,测序并分析其基因特征。结果从爆发点采集的4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G基因型。此福建株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F基因型病毒株核苷酸差异性>9%,与S(上海,Shanghai)79疫苗株SH基因核苷酸差异17.6%,与1999~2005年英国流行的G2基因亚型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7.4%~99.8%)。结论此起爆发为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是否为输入性病毒?目前在中国使用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能否完全阻断?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东 杨秀惠 +4 位作者 陈致飞 张苏晗 郑凝旋 张红榕 周勇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特征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通过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疏水蛋白基因片段进行病毒鉴定;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对病毒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特征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通过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疏水蛋白基因片段进行病毒鉴定;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对病毒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到9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G基因型。9株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0%-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0%-100%;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F基因型代表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差异均〉13.0%;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平均差异分别为15.3%和34.5%;同2003年流行于英国的G2亚型病毒代表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96.8-97.2%)。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H基因的核苷酸存在8个特异性突变位点,其中CNT68、ANT199、TNT271是新发现的突变位点;部分氨基酸保守位点也发生了变化。结论此起暴发是由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炎病毒 基因型 基因特征
原文传递
福建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东 张苏晗 +7 位作者 杨秀惠 陈致飞 郑凝旋 张红榕 黄丽芳 梁晓峰 周勇 郑金凤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27-31,40,共6页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方法通过巢式PCR法分片段扩增慢性乙肝患者HBV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福建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基因型、血清型;同时结合HBV-DNA载量、血清标志物...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方法通过巢式PCR法分片段扩增慢性乙肝患者HBV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福建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基因型、血清型;同时结合HBV-DNA载量、血清标志物等检测结果分析福建地区乙肝基因型分布特征。结果从147例血清样本中成功扩增126例HBV完整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126例血清样本中B基因型78例(61.90%),C基因型42例(33.33%),B/C混合型6例(4.76%),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分别占63.49%和36.51%;不同基因型的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HBV-DNA载量、所在地区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血清标志物HBe Ag的阳性率、HBV血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福建地区乙肝基因型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另见少量B/C混合型。B、C不同基因型的分布与患者血清标志物HBe Ag的阳性率及HBV的血清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病毒DNA 基因型
原文传递
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及程序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秀惠 吴根生 +6 位作者 周勇 张红榕 张苏晗 郑凝旋 陈致飞 何爱华 严延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17-20,共4页
目的了解目前使用含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疫苗的免疫效果,探讨合适的免疫程序。方法从新生儿母传腮腺炎血清IgG抗体变化、免疫成功率、暴发点疫苗保护率、报告发病率方面,阐析疫苗使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平均母传抗体阳性率76.... 目的了解目前使用含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疫苗的免疫效果,探讨合适的免疫程序。方法从新生儿母传腮腺炎血清IgG抗体变化、免疫成功率、暴发点疫苗保护率、报告发病率方面,阐析疫苗使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平均母传抗体阳性率76.7%,抗体浓度264.83IU/mL,且1个月内无明显衰减。8~12月龄初免成功率17.0%,18~24月龄初免和再免成功率分别为74.1%和85.1%,大月龄免疫成功率较高,但再免成功率未明显高于初免。暴发点现场调查单剂次免疫保护率为1.8%,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报告发病率,2008年实施常规免疫接种后虽恰逢新的流行高峰,但发病高峰年龄后移、同一年龄组免疫人群发病率下降、出生队列发病率下降,均提示疫苗免疫已对疾病流行有所影响。结论不提倡12月龄前接种疫苗,呼吁引入二剂次免疫接种程序,以提高人群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疫苗 免疫程序 疾病控制
原文传递
福建省麻疹野病毒分离及核蛋白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秀惠 何爱华 +7 位作者 许江阳 张红榕 陈雅红 张宏 陈前进 陈昌福 吴春敏 周勇 《中国疫苗和免疫》 CAS 2011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别及特征。方法应用B95a细胞[Epstein-Barr(EB)Virus-Transformed,Marmoset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埃泼斯坦-巴尔病毒转化的绒猴淋巴母细胞]或Vero/SLAM细胞[Vero Cells Transfected to Expr... 目的了解福建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别及特征。方法应用B95a细胞[Epstein-Barr(EB)Virus-Transformed,Marmoset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埃泼斯坦-巴尔病毒转化的绒猴淋巴母细胞]或Vero/SLAM细胞[Vero Cells Transfected to Express the Human 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SLAM),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从疑似麻疹病例的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麻疹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分离株病毒的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3'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分析其基因型别及遗传特征。结果 2002年、2006~2009年,共从6个设区的市分离了24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H1a基因亚型,未分离到其他型别的毒株。福建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7.8%~100.0%,在遗传树图中属于4个独立分支谱系(Lineage),Lineage4分支病毒出现了3个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福建株中来自不同地区和年份的MV(Measles Virus,麻疹病毒)07-29FZ(Fuzhou,福州)、MV07-20ND(Ningde,宁德)、MV07-47ND和MV08-78QZ(Quanzhou,泉州)、MV06-32LY(Longyan,龙岩)、MV07-30FZ、MV07-39FZ和MV07-46ND的N基因3'端的450核苷酸同源性均为100.0%。福建株与H1基因型中国代表株、H2基因型及疫苗株S(Shanghai,上海)191相比,与S191疫苗株的A基因组差异最大(核苷酸同源性90.1%~93.3%,氨基酸同源性86.8%~91.4%)。结论 H1a为福建省本土麻疹野病毒优势基因亚型,未发现其他基因亚型。近3年的分离株出现了新的氨基酸位点突变。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内存在多传播链同时循环,也存在同一野病毒株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持续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2008年福建省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秀惠 严延生 +6 位作者 周勇 陈前进 姚栩 刘建忠 何爱华 张红榕 许江阳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7,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流行的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71,EV 71)分离株的遗传特征。[方法]对2008年手足口病例(HFMD)EV 71分离株进行RT-PCR扩增全长VP1基因,测序并分析病毒遗传学特征。[结果]从福州、泉州及龙岩3地市散发的手足口病例中... [目的]分析福建省流行的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71,EV 71)分离株的遗传特征。[方法]对2008年手足口病例(HFMD)EV 71分离株进行RT-PCR扩增全长VP1基因,测序并分析病毒遗传学特征。[结果]从福州、泉州及龙岩3地市散发的手足口病例中分离到8株EV 71,种系发生树显示2008年福建与阜阳分离株和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的病毒株均为C4亚型,至少分为4个谱系(lineages)。8株福建分离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4%-100%和99.3%-100%,与Genbank安徽阜阳的5株分离株病毒同源性最高,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5%和96.4%-99.3%,其中福建株HF08-17、HS08-140与阜阳分离株同源性为99.2%-99.5%,为同一传播链上的病毒;福清市2分离株(HA08-68和HA08-69)以及长汀县3株(HA08-124,HS08-139和HS08-140)病毒间核苷酸差异性为2.1%-2.2%,说明同一地区存在不同传播链。[结论]2008年福建省EV 71分离株均属于C4亚型,C4亚型病毒在中国大陆具有多传播链、广泛快速传播的特点;福建省内存在亲缘关系较近的EV71多传播链病毒同时流行,应加强监测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分子流行病学 遗传分析 VP1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