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转向”背景下当代小说物叙事研究现状及新路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细珍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69-76,共8页
当前,国内外人文研究呈现"物转向"的新趋势,物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热点。"物转向"打破了人类中心论与本质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相信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的力量,追寻物的本真,旨归于人/物平等,实现物的生态主义。当... 当前,国内外人文研究呈现"物转向"的新趋势,物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热点。"物转向"打破了人类中心论与本质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相信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的力量,追寻物的本真,旨归于人/物平等,实现物的生态主义。当代中国小说物叙事研究立足于古老中国的道家智慧,从庄子物论出发,探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作家如何恢复人/物关系的平衡,建构绿色生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或许是中国物叙事与西方物叙事研究对话的一条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转向” 当代小说 物叙事研究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邂逅情结”的古今联通——戴望舒《雨巷》的另一解读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细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2-74,92,共4页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 戴望舒《雨巷》除具有"丁香情结"、"雨巷情结",还蕴涵"邂逅情结"。它既联通古今文人的心理期待,又隐含诗人当时的情感纠结,还激活当今读者的生命想象。"邂逅情结"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存在境遇,是戴望舒自我安慰的理想投射。究其本质,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雨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雨巷》 邂逅情结 邂逅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史铁生与梁晓声
3
作者 张细珍 张志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家园———神性向度与平民立场。梁晓声、史铁生是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一个务实,从形而下层面批判社会的单向;一个务虚,从形而上层面祈盼神性的高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主义 史铁生 梁晓声 神性 平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人如何“自塑形象”——旅外艺术家形象认同症候考察
4
作者 张细珍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41,共7页
当代作家笔下的旅外艺术家于本土/域外的对照体验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困境:"情欲艺术家"自我解放/解构的吊诡,跨国爱情难以跨越的东西方想象,自然/艺术联通的东西方二重唱的幻想。作为华人的"自塑形象",旅外艺术家的... 当代作家笔下的旅外艺术家于本土/域外的对照体验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困境:"情欲艺术家"自我解放/解构的吊诡,跨国爱情难以跨越的东西方想象,自然/艺术联通的东西方二重唱的幻想。作为华人的"自塑形象",旅外艺术家的认同症候互文性地传递了作家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自我形象及叙事症候:作家的海外经验书写实则以精神苦难为道德资本进行自我炫耀;东/西方二元思维惯势下中国作家模糊的后殖民主义叙事立场;女性作家东西方二重唱的乌托邦幻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塑形象” 旅外艺术家形象 认同 症候 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欲时代小说中艺术家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
5
作者 张细珍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2期167-177,共11页
从饥饿/欲望体验角度考察市场转型以来艺术家形象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这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作为文学介入时代的符码,艺术家形象往往构筑自成一界的寓言时空体,其精神标本式的存在具有隐喻性与转义性,是物欲时代症候的表征... 从饥饿/欲望体验角度考察市场转型以来艺术家形象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这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作为文学介入时代的符码,艺术家形象往往构筑自成一界的寓言时空体,其精神标本式的存在具有隐喻性与转义性,是物欲时代症候的表征,这可见于他们饥饿/欲望体验中精神语法的变迁及认同焦虑:从物欲初起时以"饥饿"为精神词根与立身修辞,遭遇"顽-废-痿"的精神抛物线,到新世纪转向"无用"之用式柔性反抗,继而试图"隐身"古典音乐以彰显商品隐性强权下精神的"灵晕"。当代作家对其症候的书写既释放自身的认同焦虑,也是俯身小说临水自照,借人物镜像进行精神内视,修正、建构自我,以实现替代式治疗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式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欲 艺术家 精神语法 变迁 症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平衡术:论莫言的梦魇叙事
6
作者 张细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6-23,共8页
狂欢化的梦幻叙事与幽闭型的梦魇叙事,是莫言小说风格"轻"与"重"的表现。《怀抱鲜花的女人》《拇指铐》《生死疲劳》讲述鬼魅故事,以重复循环的结构、不及物的情节营构密集压抑的叙事时空,描述人物在个体欲望、人... 狂欢化的梦幻叙事与幽闭型的梦魇叙事,是莫言小说风格"轻"与"重"的表现。《怀抱鲜花的女人》《拇指铐》《生死疲劳》讲述鬼魅故事,以重复循环的结构、不及物的情节营构密集压抑的叙事时空,描述人物在个体欲望、人际暴力、历史轮回的梦魇中挣扎的诡异命运,于意义的迷雾中呈现荒诞、酷虐的美学特征。莫言梦魇叙事的源头可追溯至童年的恐惧体验以及时代的创伤记忆。其梦魇叙事与狂欢叙事互为变体,体现作者精神的平衡术:狂欢叙事是童年饥饿孤独体验、暴戾梦魇记忆的代偿;梦魇叙事如实还原胆怯和恐惧,呼唤悲剧狂欢式解放。当梦魔被狂欢化,沉重的梦魇轻盈一跃,精神获得轻与重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梦幻叙事 梦魇叙事 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美的乌托邦原罪:丁一与顾城的互文解读
7
作者 张细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32-36,共5页
《我的丁一之旅》中建构爱情与戏剧乌托邦的诗人丁一与现实中执迷于爱情与诗歌童话的诗人顾城存在互文性的精神关联。顾城之死喻示极致即绝境,这是所有乌托邦实有化的原罪,包括爱与美的乌托邦。史铁生则通过丁一失败的爱情实验与最后的... 《我的丁一之旅》中建构爱情与戏剧乌托邦的诗人丁一与现实中执迷于爱情与诗歌童话的诗人顾城存在互文性的精神关联。顾城之死喻示极致即绝境,这是所有乌托邦实有化的原罪,包括爱与美的乌托邦。史铁生则通过丁一失败的爱情实验与最后的死亡,表达对理想乌托邦化的警醒,并反思欲望、想象、自由的边界。顾城与丁一爱与美的乌托邦冲动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与创伤记忆有关,折射了诗人潜意识里借爱情与艺术疗救"文革"恐惧与伤痛的隐秘欲望。二者的悲剧在于将爱与美推向极致的同时,艺术与爱情乌托邦的"毒",就难免走向美与善的背离,这实则涉及理想与乌托邦的界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美 乌托邦原罪 丁一 顾城 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史铁生小说的全息人物
8
作者 张细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66-69,共4页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人物 符号化 全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声”平等:论莫言的乡土“三籁”
9
作者 张细珍 《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345-365,共21页
“用耳朵阅读”的莫言,诸根互用、听声类形,聆察乡土地籁、人籁、天籁。其中,主调音“地籁”,编织大地的肉身,确定乡土世界野性、神性的基本调式,体现作者虚而待物、与物同体的齐物思维和以声见人的叙事民主。信号音“人籁”折射作者返... “用耳朵阅读”的莫言,诸根互用、听声类形,聆察乡土地籁、人籁、天籁。其中,主调音“地籁”,编织大地的肉身,确定乡土世界野性、神性的基本调式,体现作者虚而待物、与物同体的齐物思维和以声见人的叙事民主。信号音“人籁”折射作者返归童年,通过言说进行自我救赎的初始情怀。标志音猫腔如“天籁”,是无声中国的渊默雷声,激活五四以来被启蒙话语遮蔽的乡野声音。莫言依凭农民的直觉推动与听觉想象,创造性转化庄子大音希声“听之以气”的传统文化基因,耳目内通,内听自在,外观世音,洞见众“声”平等,用声音恢复乡土中国的肉身,唤醒现代人聆听大地的能力,建构东方式的声响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籁 人籁 天籁 莫言 乡土音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史铁生笔下的女性形象
10
作者 张细珍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12,共4页
史铁生是一个沉冥于生命的有限、欠缺又追求无限、超越的作家,诗性的梦想、智性的哲思与神性的祈盼是其创作的三维,这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亦有所体现。女性形象是其"南方情结"的意象衍生,一方面,具有诗性品质、智性深度与... 史铁生是一个沉冥于生命的有限、欠缺又追求无限、超越的作家,诗性的梦想、智性的哲思与神性的祈盼是其创作的三维,这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亦有所体现。女性形象是其"南方情结"的意象衍生,一方面,具有诗性品质、智性深度与神性导向;另一方面,又由于诗性的幻化、智性的抽象化与神性的虚化而逆转为虚幻的诗性心像、抽象的智性哲思与迷蒙的神性灵光,进而可见作者潜在的心理情结与自觉的艺术创作间的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南方情结” 诗性心像 智性哲思 神性灵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后视域下冯唐自媒体写作的症候考察——从《万物生长》谈起
11
作者 张细珍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1-95,共5页
作为一个跨界能手,冯唐的自媒体写作可谓观察70后作家的一个支点。基于肿胀而起的创作内驱力、精神内分泌式的文字繁殖,外加一点任情任性的才情,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冯唐青春叙事的写作范式。而与时俱进地玩转自媒体恰能让他肿胀的那喀索... 作为一个跨界能手,冯唐的自媒体写作可谓观察70后作家的一个支点。基于肿胀而起的创作内驱力、精神内分泌式的文字繁殖,外加一点任情任性的才情,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冯唐青春叙事的写作范式。而与时俱进地玩转自媒体恰能让他肿胀的那喀索斯情结有效释放。只是当青春荷尔蒙的肿胀消失后,肿胀叙事能肿多久?文字能否在自媒体的信息繁殖中,走出自我重复的泥淖,建构叙事的历史景深?70后作家自我重复的叙事循环与自媒体写作自产自销的传播循环,是历史缺席后叙事失重的症候折射。作家叙事应如利刃,以个体的感觉经验与独到的美学修辞,锋利地切入时代的思想命脉,或表达深刻的内在分歧,或裸露隐匿的历史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唐 《万物生长》 自媒体写作 症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成一界 自由无界——论史铁生小说的“务虚”视点
12
作者 张细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53-56,共4页
在史铁生小说中,"务虚"是其造艺的本体、表象亦手段。探讨生命存在的"务虚"主题与突破常规视阈的"务虚"视点同构,具体表现为:呈现为"我"与印象之悖论的"我"的视点;穿越生与死的亡灵... 在史铁生小说中,"务虚"是其造艺的本体、表象亦手段。探讨生命存在的"务虚"主题与突破常规视阈的"务虚"视点同构,具体表现为:呈现为"我"与印象之悖论的"我"的视点;穿越生与死的亡灵视点;由有限维度走向"无极之维"的视点越界。"务虚"视点的运用,既是结构与文体上的需要,更由作者与世界的原初联系决定。它将作者"务虚"的生命世界与艺术世界同一架构起来,作者由此视点走向生命之惑的问与路;循此视点,文本与读者的"视野融合"起来,读者也走向那问与路。其人其作既在世界之外,自成一界;又自由无界,无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务虚” 视点 “我” 亡灵视点 视点越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爝火余温在 苍凉话古今——贾平凹新作《古炉》笔谈
13
作者 张志忠 李杰俊 +4 位作者 杨晶 张细珍 康玮玮 的场 淳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82-82,共1页
贾平凹的新作《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值得予以充分关注。这部小说,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如何被裹挟和卷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它如何从抢夺一顶既令人艳羡、又是... 贾平凹的新作《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值得予以充分关注。这部小说,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如何被裹挟和卷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它如何从抢夺一顶既令人艳羡、又是一种政治标志的军帽开始,以滚雪球和加速度的方式,日渐延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而形成狂澜既倒,日月崩摧的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贾平凹 典型案例 政治运作 “文革”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发生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缺的情感”中的神性企盼——论北村的几部爱情主题小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细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99-103,共5页
北村笔下现代人的爱情呈现为“残缺的情感”世界 ,而透过其冲突与裂变 ,扣询其中生命的底蕴、人性的纠结及无法消除的困惑与悖论情境 ,最终归旨于对人类存在本源痛苦的本质性思考与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宗教关怀。但其中浮现的“神性企盼”... 北村笔下现代人的爱情呈现为“残缺的情感”世界 ,而透过其冲突与裂变 ,扣询其中生命的底蕴、人性的纠结及无法消除的困惑与悖论情境 ,最终归旨于对人类存在本源痛苦的本质性思考与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宗教关怀。但其中浮现的“神性企盼”之光 ,既引向超越之途 ,又似有陷入误区之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村 爱情小说 自由悖论 《周渔的喊叫》 《强暴》 《长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炉》狗尿苔的火绳谈起
15
作者 张细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86-88,共3页
《古炉》六十多万字,古老苍茫的土褐色封面,掂在手里沉甸甸,读在心里沉甸甸。无疑,这是本当代文坛的力作。循着一个叫狗尿苔的奇怪的人,读者慢慢走进吉炉村清寒的冬日阳光里。越走越深,越走越沉,渐渐土地上的味觉、嗅觉、听觉、... 《古炉》六十多万字,古老苍茫的土褐色封面,掂在手里沉甸甸,读在心里沉甸甸。无疑,这是本当代文坛的力作。循着一个叫狗尿苔的奇怪的人,读者慢慢走进吉炉村清寒的冬日阳光里。越走越深,越走越沉,渐渐土地上的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全部打开,一个闹腾腾、活生生的古炉村被曝光为一张日渐褪色的照片,照片上有正午发黄的阳光与阳光里的旧人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坛 阳光 照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年高考中地理实践力考查分析
16
作者 张细珍 程代贵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1年第20期60-60,共1页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2020年《全国考试大纲统一》的发布,地理实践力成为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关注对象,同时也成为高考地理命题中重点的考察对象。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在地理学科的备考以及教学...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2020年《全国考试大纲统一》的发布,地理实践力成为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关注对象,同时也成为高考地理命题中重点的考察对象。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在地理学科的备考以及教学上都对地理实践力缺乏重点关注。本文将以2020 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综部分第 36 题为例,对高考地理命题中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方向进行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地理 地理实践力 命题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如何想象物性:《物性叙事研究》的开拓与启示
17
作者 张细珍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91-195,共5页
“物自体”是康德为标识人类理性认知的界限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否存在,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人的理性无法抵达它,由此成为哲学界一个悬置未明的问题。能否以文学叙事的方式想象、呈现、触摸物性(物自体),这是《物性叙事研究》进... “物自体”是康德为标识人类理性认知的界限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否存在,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人的理性无法抵达它,由此成为哲学界一个悬置未明的问题。能否以文学叙事的方式想象、呈现、触摸物性(物自体),这是《物性叙事研究》进行原创性、启示性思考的聚焦所在。该书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从叙事学角度对文学如何想象“物自体”问题进行新锐探索,既为文本阐释提供具体的批评视角、方法与路径,又为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范畴和研究模式。它是国内首次系统进行物性叙事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成果,既引领国内叙事学研究向“物”转的新风向,又引起国际叙事学研究专家的高度赏识与对话,具有学术开拓性与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 “物自体” 《物性叙事研究》
原文传递
论作为症候的“梁晓声现象”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细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0-128,共9页
梁晓声的创作基调中不变的是群体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内核。一方面,其叙事刻着淳朴的道德纹章;另一方面,直露的理想激情与道德激愤导致叙事伦理与审美形式的单薄。作家的理想激情与审美理性应如何调配、均衡?作者若将理想主义的裂变回旋... 梁晓声的创作基调中不变的是群体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内核。一方面,其叙事刻着淳朴的道德纹章;另一方面,直露的理想激情与道德激愤导致叙事伦理与审美形式的单薄。作家的理想激情与审美理性应如何调配、均衡?作者若将理想主义的裂变回旋,以复调的形式植入文本,是否比坚执清明的道德理想主义基调,更能将创作推向精神的高地?作者应如何将自我从群体中剥离,于复调的叙事中反观主体性,建构自己的切入个体与历史内核的叙事体例?这是梁晓声创作的症候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晓声 道德理想主义 基调 症候
原文传递
启蒙、自由、神性——论史铁生的伦理叙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细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7,共11页
史铁生以启蒙、自由、神性伦理叙事,对封建、革命伦理,人民伦理,生命固有的伦理二难进行批判、反思、质疑,并结晶出属己的叛徒原罪、过程宗教、爱的悖论等伦理话语。其创作总体上由早期的伦理叙事走向叙事伦理,叙事本身是一种实践性的... 史铁生以启蒙、自由、神性伦理叙事,对封建、革命伦理,人民伦理,生命固有的伦理二难进行批判、反思、质疑,并结晶出属己的叛徒原罪、过程宗教、爱的悖论等伦理话语。其创作总体上由早期的伦理叙事走向叙事伦理,叙事本身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建构生活的可能,树立精神的界标,弥漫成一种精神气场。面对技术主义时代、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危机与交往困境,让想象的叙事伦理照亮现实,是史铁生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伦理叙事 叙事伦理
原文传递
莫言笔下艺术家形象的互文性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细珍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9-175,共7页
艺术家往往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敏锐的感觉触须,那么作家身为艺术家,又书写艺术家,是否别有一番意味?诚然,文学的书写对象很多,在不同的书写对象上,作家或隐或显都会投射自己的意愿或幻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论艺术家描写什么人,寻... 艺术家往往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敏锐的感觉触须,那么作家身为艺术家,又书写艺术家,是否别有一番意味?诚然,文学的书写对象很多,在不同的书写对象上,作家或隐或显都会投射自己的意愿或幻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论艺术家描写什么人,寻找和发现的只能是艺术家本人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 互文性 形象 莫言 精神世界 托尔斯泰 书写 作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