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等肢L形截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极限承载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滇生 张蕾春 +1 位作者 杨德桔 张柱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8-642,共5页
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不等肢L形截面桁架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进行分析,研究了该类异形柱中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偏心距对桁架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桁架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型钢... 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不等肢L形截面桁架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进行分析,研究了该类异形柱中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偏心距对桁架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桁架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中,型钢与混凝土能很好地协同工作;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异形柱极限承载力也随之提高;加载点离截面力学中心越近,异形柱的极限承载力越大,且加载点偏心距对异形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架式 L形截面 SRC异形柱 偏心距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形截面桁架式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滇生 张柱 +1 位作者 屠俊恒 张蕾春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1-346,共6页
进行了4根不同含钢率的桁架式型钢混凝土Z形柱试件在不同荷载角及不同偏心距压力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其破坏的一般规律和极限承载力.分析得到了试件中混凝土在不同荷载时的应变分布及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中和轴位置,以及各个... 进行了4根不同含钢率的桁架式型钢混凝土Z形柱试件在不同荷载角及不同偏心距压力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其破坏的一般规律和极限承载力.分析得到了试件中混凝土在不同荷载时的应变分布及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中和轴位置,以及各个试件在不同荷载角以及不同偏心距压力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偏心压力作用下,这种柱子的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相似,横截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极限承载力与延性比相同截面钢筋混凝土Z形有显著提高,并且随着含钢率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荷载角对于此种柱的承载力影响较大,不同荷载角作用的承载力差异明显.最后通过编制数值计算程序比较了试件C在这两种方法下所得到的极限承载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桁架式 Z形截面 异形柱 型钢混凝土 荷载角 延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汉嘉国际大厦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蕾春 杨德桔 +1 位作者 赵滇生 黄晋 《浙江建筑》 2011年第6期47-50,共4页
杭州汉嘉国际大厦基坑工程土方量大,开挖深度较深,周边环境复杂。施工中采用三轴搅拌桩作止水帷幕,钻孔灌注桩和两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作围护结构。根据时空效应原理,制定了合理的开挖流程,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深基坑 三轴搅拌桩 钻孔灌注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
4
作者 李小燕 郑军卫 +2 位作者 田欣 张蕾春 王晓晨 《中国期刊年鉴》 2019年第1期208-213,共6页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运用,科技期刊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科技期刊品牌效应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科技期刊工作者亟待剖析与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正积极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融合,但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运用,科技期刊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科技期刊品牌效应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科技期刊工作者亟待剖析与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正积极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融合,但融合力度与深度尚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国内外学者针对传统媒体融合从不同层面、角度进行了广泛探索,其中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研究多以个别期刊为例,或单从某个视角进行探讨,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阐述媒体融合概念、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并与国外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成果进行比较,明确我国科技期刊在现阶段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与着眼点,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建设增砖添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科技期刊 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 新媒体技术 出版领域 大数据 云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淡浮华,沉淀心灵——编辑人的“德”与“才”
5
作者 张蕾春 郑军卫 李小燕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36-238,共3页
期刊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组织者、内容质量的把关人,在学术论文的审核、编辑、发表和推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编辑人,如何才能时常保持精神愉悦,看淡浮华,以平和的心态甘作"绿叶",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 期刊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组织者、内容质量的把关人,在学术论文的审核、编辑、发表和推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编辑人,如何才能时常保持精神愉悦,看淡浮华,以平和的心态甘作"绿叶",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期刊的发展服务、为良好学术生态的守护服务?只有热爱持久、尽职尽责、不慕名利、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做好这些服务,编辑人的"德"和"才"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 德与才 情怀 责任
原文传递
科技期刊增强出版及实现流程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小燕 田欣 +2 位作者 郑军卫 侯春梅 张蕾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出版的概念、特征、流程及系统设计原则,为国内科技期刊实现增强出版提供参考。【方法】调研国内外期刊的增强出版现状,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增强出版以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为理念,通过文本+关联附加... 【目的】探讨增强出版的概念、特征、流程及系统设计原则,为国内科技期刊实现增强出版提供参考。【方法】调研国内外期刊的增强出版现状,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增强出版以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为理念,通过文本+关联附加数据的方式,实现"传统论文+富数据"的交互链接与显示,呈现富数据、富链接、富显示的特征;科技期刊增强出版流程涉及提交、存档与传播,须遵循相应标准重新组织与封装产品形态,满足传播和共享需求;增强出版平台设计要坚持可读性、易懂性、可链接到研究数据、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等原则。【结论】实现增强出版可提升传统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能力,建设过程须注重顶层规划与规范化设计,并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考虑数据的长久、有效、完整保存,积淀科研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出版 科技期刊 富数据 交互 关联
原文传递
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小燕 郑军卫 +2 位作者 田欣 张蕾春 王晓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调研国际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探寻我国科技期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向。【方法】基于我国科技期刊实际、政策导向与专家意见,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现状进行相关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对比。【结果】明确媒体融合概念、特... 【目的】调研国际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现状,探寻我国科技期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向。【方法】基于我国科技期刊实际、政策导向与专家意见,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现状进行相关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对比。【结果】明确媒体融合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融合进程中的不足,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方向与着眼点。【结论】媒体融合具有帕累托效应,需尽早建立科技期刊融合效果评价体系;相较于国外科技期刊集团化运作、立体化网络运营与矩阵化传播模式,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具有自身特色,但融合质量参差不齐、运营管理薄弱;可依据"1个总趋势、5个特质、N个创新点"的思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构建方向 着眼点 一体化媒体融合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探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小燕 侯春梅 +3 位作者 郑军卫 田欣 张蕾春 王晓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6,共6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媒体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与对比,基于政策导向、专家意见及期刊现实情况,对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系统梳理了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4... 【目的】分析并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媒体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与对比,基于政策导向、专家意见及期刊现实情况,对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系统梳理了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提出可从5个方面进行融合转型升级路径探索。【结论】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机制与相关政策、人才与团队构建、先进技术与内容产品、发展资金等。要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应坚持"五位一体"的融合路径:坚持正确的理念、思维及意识;组建"领军人才+专才"的团队或联盟;构建立体化网络平台与全媒体产业链,形成传播媒体矩阵;用技术外包实现近期内容创新,同时加大技术自主研发力度,以掌握深度融合的主动权;管理运营要注重顶层设计、资源有效配置、利用最大化,促进科技期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路径 制约因素 跨界融合 期刊品牌 数字内容产业
原文传递
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与提升路径——以石油天然气工程类期刊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小燕 郑军卫 +2 位作者 田欣 耿懿 张蕾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1-1227,共7页
【目的】探讨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及Excel统计分析功能,以石油天然气工程类科技期刊为例,分析该领域综合排名前列的期刊近十年高被引论文特征,结合期刊发展动态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结果】... 【目的】探讨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及Excel统计分析功能,以石油天然气工程类科技期刊为例,分析该领域综合排名前列的期刊近十年高被引论文特征,结合期刊发展动态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途径。【结果】高被引论文数量逐年增长,热点内容论文较短时间内易达到高被引;拥有核心学术力量的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重点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被关注度、引用率普遍较高;学术大师与知名专家不仅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率较高,合作者论文被关注度也较高;作者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发文数量关系不大,但与研究选题直接有关;热点、重点领域的引文贡献突出。【结论】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应以内容建设为核心,重点提高引领学术创新的能力,周密组织策划出版内容,提高期刊论文质量,增强出版内容多样性。同时,倡导编委、审稿专家、编辑、作者、读者等的知识回报与价值体现,并从"快""推""宣"三方面提高期刊"三度",使辐射效应在提升期刊影响力方面的作用得到最佳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影响力 高被引论文 石油天然气工程类期刊 出版内容 推介宣传 知识回报 价值体现
原文传递
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以石油天然气工业类科技期刊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耿懿 郑军卫 +2 位作者 李小燕 田欣 张蕾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8-1042,共5页
【目的】分析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综合影响力的关系,为优化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类25种核心期刊网站的调研分析,探讨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目的】分析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综合影响力的关系,为优化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类25种核心期刊网站的调研分析,探讨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与科技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与科技期刊影响力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通过调研评估发现科技期刊网站目前存在样式老旧、内容较少、更新速度缓慢等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论】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应遵循内容需更加丰富、更为切合读者、作者的使用需求,向建设"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获取"的富媒体出版方向发展,通过科技期刊网站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网站 石油天然气工业类核心期刊 富媒体出版 影响力
原文传递
国际页岩气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欣 张蕾春 +1 位作者 李小燕 郑军卫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04-1810,共7页
以Thomson Reuters公司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以Thomson Data Analyzer(TDA)软件和UCINET软件为分析工具,对1969年以来发表的SCI-E收录页岩气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页岩气研究论文数量... 以Thomson Reuters公司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以Thomson Data Analyzer(TDA)软件和UCINET软件为分析工具,对1969年以来发表的SCI-E收录页岩气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页岩气研究论文数量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大;国际页岩气研究重点领域有2个:一是页岩储层本身的物性研究,包括孔隙度、对天然气的吸附能力等;二是对储层进行改造的方法,其中水力压裂研究居多。美国、中国和加拿大等是开展页岩气研究较多的国家,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是开展页岩气研究最多的机构;近年来,中国及其主要研究机构在页岩气研究方面非常活跃,特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页岩气研究方面展现出了重要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文献计量 油气勘探开发 发展态势
原文传递
地学科技期刊中作者高频误用字词分析
12
作者 张蕾春 郑军卫 +2 位作者 李小燕 田欣 王晓晨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63-66,共4页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媒介,要足够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针对地学科技期刊论文中经常出现音同字异、多音、多解及音近形似字(词)用法混淆问题,对频繁出现“勘察”和“勘查”、“交汇”和“交会”、“坳”和“拗...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媒介,要足够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针对地学科技期刊论文中经常出现音同字异、多音、多解及音近形似字(词)用法混淆问题,对频繁出现“勘察”和“勘查”、“交汇”和“交会”、“坳”和“拗”、“坳陷”和“拗陷”、“累计”和“累积”、“心”和“芯”、“覆”和“伏”、“碳”和“炭”、“呈”和“成”、“浸”和“侵”、“黏”和“粘”等字(词)的合理使用进行了分析释义,突出个性差异,以期达到用词妥当、规范应用、准确表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期刊 汉字 别字 混淆 释义 辨析
原文传递
重复发表典型争议及对策建议
13
作者 李小燕 曲建升 +6 位作者 郑军卫 刘蔚 侯春梅 贺郝钰 王晓晨 张蕾春 田欣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54-62,共9页
为激发学术交流活力,回归科学论文科学交流本质,基于大量文献调研,阐述有争议的几种典型的重复发表现象,结合我国现状及政策导向,提出对策与建议。典型的争议包括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之间的重复、与自己论文及同一团队论文的重复、不同... 为激发学术交流活力,回归科学论文科学交流本质,基于大量文献调研,阐述有争议的几种典型的重复发表现象,结合我国现状及政策导向,提出对策与建议。典型的争议包括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之间的重复、与自己论文及同一团队论文的重复、不同语言论文的再发表、会议论文在期刊上再发表,这些都要面对重复发表的问题,但过度在乎文字复制比,不利于科学传承与科研创新;查重系统的引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检测系统目前检测的主要是文字的重复,还不能检测科学创新的思维的重复,应合理使用。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从科学传承的角度来讲,应更注重科学论文内容的创新,弱化对技术操作的要求;合理的重复发表,应该被允许,加强标引与说明即可;要改变现行的科学评价机制与体制以及用人考核体系,放宽科研环境;加强诚信教育,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继承性 重复发表 合理引用 重复率 科研诚信
原文传递
科技期刊采编平台分析与数字化功能设计方案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欣 李小燕 +2 位作者 马瀚青 郑军卫 张蕾春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51-54,共4页
介绍国内外采编平台功能的现状,通过调研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期刊使用情况,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提出采编平台数字化功能设计方案和建设意见,为中国科技期刊采编平台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采编平台 优化设计 社交网络 数字化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HTML邮件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懿 田欣 +2 位作者 郑军卫 李小燕 张蕾春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70-72,共3页
为探索HTML邮件对期刊宣传推广的作用。以《天然气地球科学》为调研对象,利用Foxmail定向发送新刊目次,对比是否发送HTML邮件对期刊网站点击量与下载量的影响。发现在发送HTML邮件的3期中,对比未发送HTML邮件时下载量最低的1期增长率高... 为探索HTML邮件对期刊宣传推广的作用。以《天然气地球科学》为调研对象,利用Foxmail定向发送新刊目次,对比是否发送HTML邮件对期刊网站点击量与下载量的影响。发现在发送HTML邮件的3期中,对比未发送HTML邮件时下载量最低的1期增长率高达959%。可见,HTML邮件是与读者及作者沟通交流极为重要的平台之一,对于期刊的宣传推广有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ML邮件 学术期刊 期刊推广
原文传递
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现状及构建设想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小燕 郑军卫 +2 位作者 田欣 张蕾春 王晓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调研我国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征,探析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跨界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点。【结果】科技期刊要坚持从平台、内容、传播3个方面进行跨界发展,围绕... 【目的】调研我国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征,探析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跨界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特点。【结果】科技期刊要坚持从平台、内容、传播3个方面进行跨界发展,围绕用户需求提供优质内容与跨界服务,增强科技期刊的引领作用。【结论】科技期刊可通过增强出版跨界关联更多的知识点及服务;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更多围绕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还可以拓宽服务对象及范围,通过跨界教育、跨界科普等扩大社会影响,惠及大众,从而实现科技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跨界融合 增强出版 跨界科普 跨界教育 联动传播 媒体融合
原文传递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小燕 郑军卫 +2 位作者 张蕾春 田欣 王晓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8-1185,共8页
【目的】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国... 【目的】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科技期刊 学术继承性 终身教育 学术不端法治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