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农作措施对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种子库及其繁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衍雷 张瑞海 +3 位作者 付卫东 宋振 倪汉文 张国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12-320,共9页
系统调查了天然草原及旱作农田2种典型生境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库动态,并深入研究了施肥、灌溉、刈割及替代种植对少花蒺藜草种群繁衍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种生境土壤种子库中共鉴定出12科24属25种植物;天然草原及旱作农田少花蒺藜草... 系统调查了天然草原及旱作农田2种典型生境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库动态,并深入研究了施肥、灌溉、刈割及替代种植对少花蒺藜草种群繁衍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种生境土壤种子库中共鉴定出12科24属25种植物;天然草原及旱作农田少花蒺藜草种子总储量分别达12 923粒·m^-2和8 960粒·m^-2,分别占整个种子库的67.72%及79.74%;天然草原生境中少花蒺藜草种子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上表层(0~2 cm),占种子总量的45.71%,而旱作农田生境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在土壤表层(0~2 cm)、中层(2~5cm)、下层(5~10 cm)中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也表明,低施肥量能显著提高少花蒺藜草结实量(P〈0.05),而中、高水平施肥处理少花蒺藜草结实量反而降低;随着灌溉浇水量增加,少花蒺藜草结实量显著增加(P〈0.05),高水平浇水量结实量平均为2 562.8粒·株^-1;刈割能有效抑制少花蒺藜草种群种子繁殖,每周刈割1次,抑制少花蒺藜草结实率为97.69%;替代种植向日葵、菊芋能极显著抑制少花蒺藜草生长及结实量(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花蒺藜草 土壤种子库 种子产量 农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西花蓟马发生动态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衍雷 付卫东 +1 位作者 张国良 王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6,共3页
通过2009年对北京海淀、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7个地区的蔬菜花卉基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发现在顺义、通州、房山及门头沟4个地区有西花蓟马发生且危害较为严重。种群数量动态与寄主植物花期相吻合。09年其种群数量上升... 通过2009年对北京海淀、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7个地区的蔬菜花卉基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发现在顺义、通州、房山及门头沟4个地区有西花蓟马发生且危害较为严重。种群数量动态与寄主植物花期相吻合。09年其种群数量上升,但扩散现象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西花蓟马 调查监测 发生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校园堆肥实践探索——以青岛农业大学校园堆肥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霞 刘丽红 +5 位作者 张小梅 孙青 程斐 张衍雷 于梦瑶 予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本文针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头难、经费少、教学资源有限,参与学生数量庞大等问题,论证了校园堆肥项目作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循环起始点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适应性,分析了校园堆肥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生态文明、综合素养教育意义。在青岛农... 本文针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头难、经费少、教学资源有限,参与学生数量庞大等问题,论证了校园堆肥项目作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循环起始点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适应性,分析了校园堆肥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生态文明、综合素养教育意义。在青岛农业大学校园堆肥实例表明在高校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校园堆肥切实可行,并提倡校园堆肥在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堆肥 劳动教育 耕读教育 课程思政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瑞海 付卫东 +1 位作者 张国良 张衍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8,共6页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向日葵 黄顶菊 竞争效应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花蒺藜草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宋振 张衍雷 +2 位作者 付卫东 张瑞海 张国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99-1506,共8页
少花蒺藜草为入侵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年生恶性杂草,具有极强的耐旱、耐贫瘠、抗寒等特性,其产生的刺苞还对人畜造成伤害,严重破坏了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了农牧业的健康发展。探究少花蒺藜草的分类学地位... 少花蒺藜草为入侵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年生恶性杂草,具有极强的耐旱、耐贫瘠、抗寒等特性,其产生的刺苞还对人畜造成伤害,严重破坏了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了农牧业的健康发展。探究少花蒺藜草的分类学地位及入侵途径对揭示其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TS、rbcL、trnH-psbA等DNA条形码比对分析,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两种表型的蒺藜草属杂草的种群遗传性状差异,明确了其分类学地位。同时采用RAPD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少花蒺藜草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扩散传播路径。ITS序列的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两种表型的蒺藜草属植物序列相似度为99%,均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其形态差异为同一种的不同表型变异造成的。根据RAPD结果构建的构建亲缘进化遗传图谱分析表明,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少花蒺藜草有两条传播主线,即凌海-易县-彰武-通辽市左翼后旗-通辽市左翼中旗,以及通辽市左翼中旗-开鲁县-奈曼旗-赤峰市敖汉旗。研究结果为揭示少花蒺藜草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相关生态治理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花蒺藜草 遗传多样性 DNA条形码 分类鉴定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顶菊浸提液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其根尖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唐秀丽 付卫东 +2 位作者 张国良 张衍雷 谭万忠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用蒸馏水浸提黄顶菊新鲜植株并经过蒸发和稀释后得到0.1 gDW/mL、0.05 gDW/mL和0.01 gDW/mL三种不同浓度的水提液。用三种浓度浸提液和蒸馏水(对照)分别处理无土栽培玉米幼苗后测定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 用蒸馏水浸提黄顶菊新鲜植株并经过蒸发和稀释后得到0.1 gDW/mL、0.05 gDW/mL和0.01 gDW/mL三种不同浓度的水提液。用三种浓度浸提液和蒸馏水(对照)分别处理无土栽培玉米幼苗后测定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后每个生理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处理第16 d,对照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5.58μg/g.FW,而处理中可溶性蛋白均低于1μg/g.FW。可溶性糖类和脯氨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照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增幅均小于9%,而处理中可溶性糖类增幅达到45%以上,脯氨酸增幅为30%左右。观察处理后幼苗根尖结构,发现经黄顶菊浸提液处理后根系表皮脱落细胞很多,根冠顶部细胞干瘪,部分脱落,尤其在顶部表层细胞,很多仅剩下空的细胞腔。由于这些变化使的玉米幼苗生长活性显著降低或几乎完全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可溶性蛋白 可溶性糖 脯氨酸 玉米幼苗根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农业大学校园有机垃圾堆肥资源化利用实践
7
作者 王海霞 张衍雷 +4 位作者 乔万敏 姜灏阳 韩明志 胡绍伟 周晓阳 《世界环境》 2023年第5期45-47,共3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绿色转型持久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和加工期间出现的农业有机废弃物总产量持续上升;农业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绿色转型 碳中和 有机垃圾 二氧化碳排放 农业大国 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