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全基因组编码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胆道闭锁自身免疫靶抗原 被引量:1
1
作者 邓蕾 庞舒尹 +4 位作者 杨丽媛 代玉梅 刘云锋 张锐忠 刘海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732-737,共6页
目的筛选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自身免疫相关靶抗原,建立疾病差异性抗原谱,寻找疾病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线索。方法以20例BA患儿、5例疾病对照组患儿(包括婴儿肝炎综合征2例、胆总管囊肿3例)和5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清为探针,采... 目的筛选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自身免疫相关靶抗原,建立疾病差异性抗原谱,寻找疾病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线索。方法以20例BA患儿、5例疾病对照组患儿(包括婴儿肝炎综合征2例、胆总管囊肿3例)和5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清为探针,采用全基因组蛋白质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并进行生物学聚类分析和GO功能分析。结果通过比较BA组与对照组,共筛选出存在明显差异的免疫响应蛋白281个,其中Ig G响应105个,Ig M响应176个,Ig G和Ig M同时响应的26个;依据差异倍数≥2、表达稳定的标准得出49个高响应蛋白。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抗原主要涉及调控细胞发育、增殖、凋亡及胆道形成。其中CENP6、UBQLN3、PDCD2、SPEG和RBPJ蛋白在BA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0%vs 0%,P<0.05)。结论成功建立BA相关自身抗原差异谱,为BA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的阐明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但仍需更为深入的鉴定和更多临床样本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自身抗原 自身抗体 蛋白质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间受体电位通道蛋白活化可减轻丙泊酚引起的SH-SY5Y细胞毒性
2
作者 黄斯伦 佘应军 +2 位作者 张锐忠 宋兴荣 夏慧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典瞬间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canonical channel,TRPC)在丙泊酚诱导SH-SY5Y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细胞随机分为七组(每组设5个平行副孔):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丙泊酚溶剂组(A组)... 目的探讨经典瞬间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canonical channel,TRPC)在丙泊酚诱导SH-SY5Y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细胞随机分为七组(每组设5个平行副孔):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丙泊酚溶剂组(A组)加入20%脂肪乳剂,不同浓度丙泊酚组(P1~P5组)终浓度分别为5、10、50、100、200μM,各组分别孵育SH-SY5Y细胞72h;200μM丙泊酚处理SH-SY5Y细胞不同时间(12、24、36、48、72h),四唑单钠盐-WST-8(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实验二:SH-SY5Y细胞随机分为四组:丙泊酚溶剂组(A组)加入20%脂肪乳剂;P组:200μM丙泊酚;T1组:200μM丙泊酚+TRPC通道激动剂OAG(25μM);T2组:200μM丙泊酚+TRPC通道拮抗剂SKF96365(3μM)。细胞处理72h后,CCK-8监测各组细胞存活率,AnnexinV-FLUO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一:C组与A组SH-SY5Y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P3组细胞存活率上升,P4、P5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实验二:细胞孵育72h后,P组SH-SY5Y细胞存活率为60.2%,凋亡率为18.5%±1.7%,C组存活率为100%,凋亡率为1.8%±0.8%(P〈0.05);与P组比较,T1组细胞存活率为86.4%,上升了26.2%(P〈0.01),凋亡率为4.0%±0.9%(P〈0.05);T2组存活率为49.2%,较P组降低了11.0%(P〈0.05),凋亡率为(34.1±2.6)%(P〈0.01)。结论 TRPC通道活化可减轻200μM丙泊酚诱导下的SH-SY5Y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SH-SY5Y细胞 TRPC通道 细胞存活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闭锁中胆固醇活化CD177^(+)中性粒细胞致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肖依依 赵子阳 +4 位作者 童燕陆 陈虹交 王贺珍 夏慧敏 张锐忠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82-789,共8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胆管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8例经术中胆管造影确诊的BA患儿、80例同龄婴儿...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胆管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8例经术中胆管造影确诊的BA患儿、80例同龄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患儿以及165例无肝病学证据且无肝功能异常的同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儿童外周血TC含量。分析TC与胆管损伤各指标及多种与BA形成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在体外CD177^(+)中性粒细胞与胆道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观察其对BEC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加入胆固醇刺激后CD177^(+)中性粒细胞内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外周血TC检测数值将BA患儿分为高胆固醇BA组、正常胆固醇BA组,通过RNA测序分析,比较高胆固醇组、正常胆固醇组BA患儿CD177^(+)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结果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为4.9(4.0,6.1)mmol/L,高于NC组的3.7(3.1,4.1)mmol/L及IHS组的4.2(3.3,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9(4.0,6.1)mmol/L]与胆管损伤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含量[497.0(298.5,843.0)U/L]呈正相关(r=0.401,P<0.05),同时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含量呈正相关(r=0.338,P<0.05;r=0.235,P<0.05);在肝脏组织胆管细胞凋亡数量比例层面,高胆固醇BA组为0.724±0.146,正常胆固醇BA组为0.232±0.141,NC组(患儿年龄相近门静脉海棉样变儿童)为0.242±0.228,高胆固醇BA组与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4(3.1,5.5)mmol/L]与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比例[(26.5±6.4)%]呈正相关(r=0.503,P<0.0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1.0(0.8,1.2)×10^(9)/L]、中性粒细胞[(3.2±1.4)×10^(9)/L]无相关性(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7±1.6)mmol/L]与外周血T细胞数量(4952.1±1985.0)个/μL呈正相关(r=0.488,P<0.05),与外周血B细胞971.0(664.8,1636.1)个/μL无相关性(P>0.05);与正常胆固醇BA组相比,高胆固醇BA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CYBB、CALR、MT-CYB、MT-ND5、MT-ND1)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固醇刺激下,CD177^(+)中性粒细胞中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指标TOMM20及DNA 8-OHdG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3.47±6.36、159.07±10.17,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77^(+)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指标MPO和H2B分别为60.51±4.26、157.46±9.40,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CD177^(+)中性粒细胞与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刺激后BEC细胞活率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闭锁中胆固醇可上调CD177^(+)中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胞外诱捕网的释放,引起胆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胆固醇 CD177^(+)中性粒细胞 胆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20年第2期导读
4
作者 陈家乐 张锐忠 +1 位作者 钟微 夏慧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70-373,共4页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20年第2期刊出文章30余篇,开篇回顾了第66届英国小儿外科医师协会大会的情况,接着刊登了胸外科、结直肠、泌尿外科及创伤等相关疾病的研究文章,对临床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此进行归纳、总结...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20年第2期刊出文章30余篇,开篇回顾了第66届英国小儿外科医师协会大会的情况,接着刊登了胸外科、结直肠、泌尿外科及创伤等相关疾病的研究文章,对临床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此进行归纳、总结。一、胸外科疾病胸腔镜下主动脉固定术是治疗气管支气管软化症(tracheobronchomalacia,TBM)的术式之一,英国伦敦大奥蒙德街医院回顾分析了21例胸腔镜下主动脉固定术治疗TBM患儿的临床资料,17例为中、远端气管软化,4例为支气管软化。14%的TBM患儿需要再次干预,其中29%接受了气管切开术。平均随访1年,17例症状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外科 SURGERY 临床决策 胸外科 气管切开术 气管软化 泌尿外科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闭锁患儿5种嗜肝DNA病毒感染状况检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锐忠 欧志英 +2 位作者 余家康 徐翼 夏慧敏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3-656,共4页
目的 检测几种常见嗜肝DNA病毒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感染率,探讨其与胆道闭锁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随机选取的85例胆道闭锁和10例对照组患儿肝脏组织中的5种嗜肝DNA病毒,包括人巨细胞病毒(HCMV)、腺病毒... 目的 检测几种常见嗜肝DNA病毒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感染率,探讨其与胆道闭锁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随机选取的85例胆道闭锁和10例对照组患儿肝脏组织中的5种嗜肝DNA病毒,包括人巨细胞病毒(HCMV)、腺病毒(AD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乙肝病毒(HBV),同时进行石蜡切片的病理染色和巨细胞病毒晚期蛋白PP6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 在85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嗜肝DNA病毒阳性56例(65.9%),其中HCMV阳性51例(60.0%),ADV阳性5例(5.9%),EBV阳性3例(3.5%),HSV和HBV阳性0例(0%),对照组10例中均未检测到以上病毒的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CMV多集中于肝脏组织中的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浸润细胞当中,胆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结论 胆道闭锁与嗜肝DNA病毒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以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嗜肝DNA病毒科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促进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信豪 林泽锋 +4 位作者 张红 张锐忠 周庆和 夏慧敏 钟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分析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中增生的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从而探讨不成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胆道闭锁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治的患儿肝石蜡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其中... 目的分析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中增生的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从而探讨不成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胆道闭锁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治的患儿肝石蜡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其中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65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27例,门静脉海绵样病变(cavernous transforrnation of portalvein,CTPV)15例,应用CK19、EpCA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方法,分析肝组织中增生的胆道上皮细胞的成熟性、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在位置上的关系,并应用Image-pro对400倍视野下肝组织切片中EpCAM阳性细胞进行计数,观察其增生数量与肝纤维化分级间的关系。结果在CTPV组可见由CK19阳性的胆道上皮细胞组成的正常成熟的胆管,未见明显增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BA组及有纤维化的CC组可见胆道上皮细胞增生明显,邻近肝纤维化部位的胆道上皮细胞主要为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存在位置上的关联。在胆道闭锁肝组织中随着肝纤维化的程度越高,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的数量越多,且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中EpCAM阳性细胞增生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r=0.56,Pd0.001)。结论在小儿胆道闭锁疾病中,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增生,可能是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进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肝硬化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肠闭锁术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田妍 吕俊健 +9 位作者 何秋明 钟微 夏波 陈家乐 陈唯一 林土连 谢晓丽 钟帏韬 彭艳芬 张锐忠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5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肠闭锁术后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因肠闭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肠闭锁术后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和非NEC... 目的探讨肠闭锁术后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因肠闭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肠闭锁术后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和非NEC组,比较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肠闭锁术后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肠闭锁术后患儿96例,NEC组13例(13.5%),非NEC组83例(86.5%)。与非NEC组相比,NEC组患儿初诊日龄晚[4.0(1.5,6.0)d比1.4(0,2.0)d]、手术日龄晚[4.8(2.0,7.0)d比3.1(1.0,4.0)d]、复杂型肠闭锁[76.9%(10/13)比44.6%(37/83)]及术后48 h内输血[46.2%(6/13)比13.3%(11/83)]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日龄晚(OR=3.346,95%CI 1.493~7.500,P=0.003)、复杂型肠闭锁(OR=9.052,95%CI 1.119~73.209,P=0.039)及术后48 h内输血(OR=6.835,95%CI 1.399~33.380,P=0.018)是术后N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肠闭锁诊断延迟、复杂型肠闭锁及术后48 h内输血的患儿,应警惕术后NE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肠闭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滴度轮状病毒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比较
8
作者 林泽锋 曾信豪 +3 位作者 张红 付铭 张锐忠 夏慧敏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 比较不同滴度轮状病毒(Rhesus rotavirus,RRV)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差异.方法 新生小鼠出生24 h内,腹腔注射恒河猴轮状病毒(MMU18006病毒株)建立肝胆损伤动物模型;将8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分别注... 目的 比较不同滴度轮状病毒(Rhesus rotavirus,RRV)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差异.方法 新生小鼠出生24 h内,腹腔注射恒河猴轮状病毒(MMU18006病毒株)建立肝胆损伤动物模型;将8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滴度轮状病毒悬液,依次为高滴度(1×107 PFU/ml)、中滴度(1×10^6 PFU/ml)、低滴度实验组(2.5×10^5 PFU/ml),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病毒培养液;观察小鼠体重、黄疸发生时间,于出生后第12天收取标本时,经小鼠胆囊行肝外胆道造影,镜下观察小鼠胆管情况,并收取血清和肝胆组织,分别进行肝功能检测和病理染色分析.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疸、体重增加缓慢、生存率下降、肝功能损伤.低滴度组表现较轻且皮肤黄疸、体重及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与低滴度组相比,高滴度组皮肤黄疸更明显,体重显著性降低且不可逆,生存率低(50%),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LT、ALP显著性升高.进一步胆道造影显示高滴度组闭锁率高(80%),低滴度组无闭锁.病理学分析显示高滴度组肝内胆管闭锁,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低滴度组肝内胆管形态正常,汇管区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不同滴度轮状病毒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影响不同:高滴度易引起胆道闭锁,低滴度引起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属 胆道闭锁 肝炎
原文传递
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动态变化
9
作者 林泽锋 童燕陆 +4 位作者 王贺珍 付铭 朱德力 张锐忠 夏慧敏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 目的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标本,并将各自充分研磨后的组织悬液通过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肝、脾组织的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数量。结果①经anti—Gr-1注射4h后,实验组脾脏中的MDSCs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19±1.40)%比(26.01±2.26)%,t=20.266,P〈0.05],并能有效维持24~48h,去除率达到64.6%,当48h后MDSCs百分比(16.87±3.49)%,去除率下降至35.1%;②经anti-Gr-1注射24h后,实验组肝脏中的MDSCs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98±1.03)%比(15.75±1.10)%,t=11.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去除率为42.9%,至48h后MDSCs百分比(4.57±0.95)%,去除率达到70.9%;③同一实验组,脾脏和肝脏各自的M-MDSCs/G—MDSCs比值区别较大。结论Anti—Gr-1对肝脏、脾脏的MDSCs去除效率和反应时间不同:经anti-Gr-1注射后4—48h,脾脏的MDSCs去除率为35.1%~64.6%,而24—48h后肝脏的MDSCs去除率为42.9%-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固有免疫 Anti-Gr-1 新生小鼠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CD4+T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锐忠 余家康 +2 位作者 谢丽芳 欧阳润仙 夏慧敏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检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滴度与11种CD4+T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流式微球技术对29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巨细胞病毒滴度和CD4+T细胞表达的11种细胞因子(IL... 目的 检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滴度与11种CD4+T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流式微球技术对29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巨细胞病毒滴度和CD4+T细胞表达的11种细胞因子(IL-12p70、IFN-γ、IL-2、IL-10、IL-8、IL-6、IL4、IL5、IL-1β、TNF-α和TNF-β)进行定量检测,并统计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 人巨细胞病毒阳性者15例(51.7%),15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滴度与11种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部分细胞因子(IFN-γ、IL-2、IL-10、IL-4、TNF-α及TNF-β)呈强正相关,以IFN-γ的相关性最强(r=0.796),且该病毒的滴度与Th1类细胞因子总量(r=0.914)、促炎因子总量(r=0.913)及11种细胞因子总量(r=0.893)呈强正相关.结论 胆道闭锁可能是由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所促发,主要由CD4+Th1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免疫炎症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细胞因子类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人胆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锐忠 尹应先 +3 位作者 余家康 徐翼 朱德力 夏慧敏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人胆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在体外用人巨细胞病毒攻击人胆道上皮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镜方法观该细胞在病毒感染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再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感染前后...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中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人胆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在体外用人巨细胞病毒攻击人胆道上皮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和电镜方法观该细胞在病毒感染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再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感染前后培养上清中病毒滴度的变化。结果在接种病毒6d后,胆道上皮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效应,培养上清中人巨细胞病毒滴度57()317.38比培养前7588.24明显升高,同时,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且发现细胞中有大量的人巨细胞病毒存在。结论人巨细胞病毒对胆道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可在胆道上皮细胞中复制,增殖,引起胆道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上皮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胆道闭锁小鼠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赵子阳 肖依依 +6 位作者 马思格 童燕陆 陈虹交 王贺珍 陈严 张锐忠 夏慧敏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8-655,共8页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小鼠生存晚期的脑损伤情况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BA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只新生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疾病组、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及药物对照组,每组各4...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小鼠生存晚期的脑损伤情况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BA小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60只新生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疾病组、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及药物对照组,每组各40只。疾病组出生后第3天腹腔注射30μl恒河猴轮状病毒(rhesus rotavirus,RRV)诱导BA小鼠模型;治疗组出生后第3天注射等量RRV后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的NAC治疗至第12天;空白对照组出生后第3天予腹腔注射30μl未扩增RRV的MA104细胞培养上清;药物对照组出生后第3天起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的NAC至第12天。取第19天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血浆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评估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层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尼氏染色及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评估小鼠肝门管区HE染色、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情况。组间样本神经功能评分、血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样本海马锥体细胞层HE染色评分、尼氏染色评分、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生后第19天疾病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一般评分及局灶评分分别为(10.24±1.27)分、(6.84±1.05)分,与空白对照组小鼠均为0分比较,一般评分(t=-39.90,P<0.001)、局灶评分(t=-32.0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第19天治疗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一般评分及局灶评分分别为(4.84±0.92)分、(1.88±0.59)分,与疾病组小鼠比较,一般评分(t=16.81,P<0.001)、局灶评分(t=20.2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第19天药物对照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一般评分及局灶评分均为0分。疾病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血浆NSE水平分别为(27.79±2.50)ng/ml、(18.93±2.7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P<0.001),治疗组血浆NSE水平为(23.08±1.96)ng/ml,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01)。药物对照组血浆NSE水平为(18.95±2.79)ng/m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P=0.983)。疾病组与空白对照组血浆S100β水平分别为(285.01±27.84)pg/ml、(180.77±35.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P<0.001),治疗组血浆S100β水平为(218.29±31.02)pg/ml,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P<0.001)。药物对照组血浆S100β水平为(188.11±46.29)pg/m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571)。疾病组HE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8、17、5个,空白对照组HE染色评分均为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P<0.001)。治疗组HE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17、13、0个,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P=0.006)。药物对照组所有视野HE染色评分均为0分。疾病组尼氏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6、19、5个,空白对照组尼氏染色评分均为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P<0.001)。治疗组尼氏染色评分0、1、2分视野数量为22、8、0个,与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P<0.001)。药物对照组所有视野尼氏染色评分均为0分。疾病组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0、14、0个,空白对照组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3、1、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P<0.001)。治疗组小鼠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0、3、2、0个,与疾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1,P<0.001)。第19天药物对照组小鼠Iba1染色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视野数量分别为13、2、0、0个,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7,P=0.944)。肝门管区HE染色见疾病组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肝门管区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疾病组胆管缺如,治疗组可见少量发育不全的胆管。肝门管区天狼猩红染色可见疾病组大量肝组织纤维化,治疗组肝组织纤维化减少。结论BA小鼠生存晚期存在脑损伤,早期使用NAC治疗可以减轻其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N-乙酰半胱氨酸 脑损伤
原文传递
CD4^+T细胞因子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3
作者 钟微 张锐忠 +3 位作者 张小明 朱德力 余家康 夏慧敏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35-838,共4页
目的 检测T淋巴细胞中的11种CD4^+T细胞因子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胆道闭锁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在病理的基础上,采用流式微球技术对29例BA及9例对照组患儿肝脏组织CD4+T细胞表达的11种... 目的 检测T淋巴细胞中的11种CD4^+T细胞因子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胆道闭锁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在病理的基础上,采用流式微球技术对29例BA及9例对照组患儿肝脏组织CD4+T细胞表达的11种细胞因子(IL-12p70、IFN-γ、IL-2、IL-10、IL-8、IL-6、IL-4、IL-5、IL-1β、TNF-α和TNF-β)同时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其代表因子IFN-γ进行免疫组化定位分析.结果 CD4^+T细胞表达的11种细胞因子中,BA组患儿肝脏组织中IL-1β、IL-2、IL-6、IL-8、IFN-γ、TNF-α以及Th1细胞因子总量(IL-1β、IL-2、IL-8、IL-12p70、IFN-γ、TNF-α、TNF-β)与促炎因子总量(IL-1β、IL-2、IL-6、IL-8、IL-12p70、IFN-γ、TNF-α、TNF-β)分别为2920.69、1 106.01、152.22、12 614.22、834.18、161.29、19 504.55、19653.06,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 096.00、243.68、5.98、965.17、147.28、30.56、2 617.93、2 62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CD4+Th1细胞及其细胞因子所介导的针对胆道上皮细胞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可能是造成胆道闭锁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T细胞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