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雄性不育系中TaPDC-E1α及其调节酶基因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龙雨 袁蕾 +6 位作者 杨书玲 张改生 王俊生 宋瑜龙 赵卓军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0-628,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机制,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分离TaPDC-E1α基因,并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及其调节酶基因PDK和PDP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TaPDC-E1α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具有TPP保守结构域,可能存在2个... 为进一步研究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机制,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分离TaPDC-E1α基因,并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及其调节酶基因PDK和PDP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TaPDC-E1α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具有TPP保守结构域,可能存在2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与可育系相比,TaPDC-E1α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和遗传型不育系中表达下调;PDK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中表达下调,而在遗传型不育系中表达上调;PDP基因在可育系及不育系中的表达趋势无明显变化。表明经杀雄剂SQ-1诱导形成的生理型不育系在败育过程中其能量代谢途径更容易受到影响,推测对PDK基因进行调节的上游信号机制在小麦生理型不育系与遗传型不育系中可能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杀雄剂SQ-1 TaPDC-E1α PDK PDP 磷酸化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cMDH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龙雨 李红霞 +5 位作者 张改生 王俊生 韩艳芬 袁正杰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20-1627,共8页
为深入研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育性相关基因的二核期SSH文库。经文库筛选后,得到一个在可育文库中表达的与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同源的EST序列。以该EST序列为信息探针,经电子克隆、RT-... 为深入研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育性相关基因的二核期SSH文库。经文库筛选后,得到一个在可育文库中表达的与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同源的EST序列。以该EST序列为信息探针,经电子克隆、RT-PCR、PCR克隆与序列分析,获得了小麦胞质苹果酸脱氢酶(cytosolic malate de-hydrogenases,cMDH)基因的cDNA与DNA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基因在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药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MDH在小麦不育株和可育株中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序列长1213bp,编码333个氨基酸;DNA序列长2908bp,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该基因在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药发育3个时期(单核、二核和三核)的表达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模式,而且该基因在不育株花药发育的二核期和三核期的表达相对于可育株被明显抑制;MDH在小麦不育株和可育株中的活性变化趋势与定量结果一致。推测该基因在花粉发育早期表达,它的下调表达可能影响了小麦雄蕊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供应而导致雄性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胞质苹果酸脱氢酶基因 克隆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发展游艇产业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龙雨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年第9期101-104,108,共5页
文章在概括厦门游艇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厦门游艇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游艇产业 游艇制造业 政策环境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游艇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龙雨 《厦门科技》 2009年第5期31-35,共5页
游艇产业是指包括游艇制造、上游配套零配件制造、专用码头建设、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游艇驾照培训和考核、游艇维修保养及游艇保险、酒店餐饮、休闲旅游等相关行业在内的游艇经济产业链.产业链中各相关行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产生巨大... 游艇产业是指包括游艇制造、上游配套零配件制造、专用码头建设、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游艇驾照培训和考核、游艇维修保养及游艇保险、酒店餐饮、休闲旅游等相关行业在内的游艇经济产业链.产业链中各相关行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综合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游艇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游艇 厦门市 经济效应 码头建设 维修保养 经济效益 关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绒毡层和孢粉素变化与RAFTIN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盛英 张改生 +5 位作者 李亚鑫 张龙雨 王书平 赵新亮 王亮明 宋瑜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937-3944,共8页
【目的】研究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绒毡层变化、孢粉素累积与RAFTIN1表达间的关系,为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系,正常可育近等基因系为试材,通过... 【目的】研究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绒毡层变化、孢粉素累积与RAFTIN1表达间的关系,为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遗传型雄性不育系,正常可育近等基因系为试材,通过石蜡切片、细胞荧光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绒毡层的形态变化、孢粉素的累积及RAFTIN1的表达。【结果】单核期生理型不育系花药绒毡层提前降解,分泌孢粉素的含量降低,RAFTIN1提前高表达,使大量孢粉素转运至花粉壁层;二核期和三核期,生理型不育系绒毡层完全退化,停止分泌孢粉素,RAFTIN1呈现明显的下调表达模式。【结论】杀雄剂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其败育机理与绒毡层的提前降解和定向转运孢粉素的RAFTIN1表达高低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L.) 杀雄剂SQ-1 绒毡层 孢粉素 RAFTIN1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雄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小花完整叶绿体差异蛋白质的鉴定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书平 张改生 +8 位作者 叶景秀 李莉 宋瑜龙 王亮明 代军军 张龙雨 牛娜 马守才 朱建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4-861,共8页
为了在蛋白质水平揭示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小麦经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以及对应正常可育系所构建的等生理差异系为试材,应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首先分离出供试材料小花的完整叶绿体,制备蛋白样品后采... 为了在蛋白质水平揭示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小麦经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以及对应正常可育系所构建的等生理差异系为试材,应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首先分离出供试材料小花的完整叶绿体,制备蛋白样品后采用固相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完整叶绿体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银染,得到了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PDQuest2DE软件分析识别出约150个较为清晰的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鉴定出的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别是:PAP-fibrillin、ATRABB1A、底物同源结构域蛋白/RhoGAP结构域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R2R3-MYB转录因子及1个假定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暗示,这些蛋白直接参与了花药内激素调节、蛋白质转运、蛋白质互作、活性氧积累及花药的发育,表明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其败育机理可能就与这些生理代谢过程的变异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杀雄剂SQ-1 生理型雄性不育 完整叶绿体 差异蛋白质组学 2D-PAGE MALDI-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 被引量:19
7
作者 韩艳芬 张龙雨 +6 位作者 胡俊敏 张改生 李亚鑫 盛英 位芳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79-2184,共6页
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BC5F2为材料,采用克隆测序与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黏类小麦线粒体atp6基因在花药发育各阶段的RNA编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atp6基因保守区DNA序列在供试材料不... 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BC5F2为材料,采用克隆测序与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黏类小麦线粒体atp6基因在花药发育各阶段的RNA编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atp6基因保守区DNA序列在供试材料不育系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中完全一致,且与普通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atp6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两种方法测序分析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RNA编辑的结果规律相似。atp6基因共有15个编辑位点,其中13个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和第二位点上,这些位点的编辑都使氨基酸种类发生了变化;有2个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不引起氨基酸种类的变化;其中第6和第7位点是共转录的。随着花药发育时期的推移,各位点的编辑频率逐渐增高。不育系与其近等可育基因系相比,在引入核恢复基因后,各位点的编辑频率明显提高。编辑不充分的转录产物可能会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表明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的编辑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ATP6 RNA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生理型和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小花完整叶绿体蛋白质组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莉 王书平 +5 位作者 张改生 王亮明 宋瑜龙 张龙雨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34-1143,共10页
采用固相pH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以小麦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s(S)-1376、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s(A)-1376,以及对应的保持系(A)-1376(杀雄剂诱导前的正常可育系)所构建的等基因和等生理差异系为试材,比较分析了... 采用固相pH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以小麦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s(S)-1376、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s(A)-1376,以及对应的保持系(A)-1376(杀雄剂诱导前的正常可育系)所构建的等基因和等生理差异系为试材,比较分析了2种分离纯化完整叶绿体的方法。在确立了一套适用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三者在花粉小孢子萌发单核早期小花完整叶绿体蛋白之间的差异。采用30%、45%和60%的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能够获得完整且纯度较高的叶绿体,经TCA-丙酮提取蛋白质后,PDQuest软件分析,在分子量14.4~66.2kD,等电点4~7的线性范围内可分辨出2-DE图谱上239个较为清晰的蛋白质点,对其中的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检索鉴定出6个差异蛋白质点分别是酰基辅酶A脱氢酶结构域蛋白、钙调结合蛋白磷酸酶、多催化功能肽酶、热休克蛋白60、光受体蛋白2及1个未知功能的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供试小麦叶绿体物质能量代谢、叶绿体防卫抵御机制、叶绿体细胞内信号转导及植物极性生长等生理应答反应中起调控作用,它们能在本研究供试两不育系和对应可育系中差异表达,可能与雄性不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型和生理型雄性不育 完整叶绿体蛋白质组 差异表达 2D—PAGE MALDI-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类小麦育性相关基因SSH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红霞 张龙雨 +2 位作者 张改生 牛娜 朱展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5-971,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育性相关基因的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在不育和可育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12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00余条高质量的... 为了深入研究黏类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育性相关基因的cDNA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在不育和可育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12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00余条高质量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对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功能注释,比较了不育和可育cDNA文库的基因表达谱,发现在可育cDNA文库中参与能量代谢的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在不育cDNA文库中检测到了与花发育调控相关的MADS-box转录因子、细胞凋亡相关的泛素结合酶及阻遏淀粉合成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磷酸化酶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很可能与育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性基因 抑制差减杂交(SSH) 表达序列标签(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中能量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俊生 袁蕾 +8 位作者 位明明 张改生 张龙雨 袁正杰 孙瑞 叶景秀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8-934,共7页
为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生理型雄性不育机理,以化学杂交剂SQ-1为诱导剂,构建了普通小麦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生理系,用RT-PCR技术分析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和可育花药中的表达差异。结... 为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生理型雄性不育机理,以化学杂交剂SQ-1为诱导剂,构建了普通小麦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生理系,用RT-PCR技术分析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和可育花药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同期对照相比,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育花药单核期到三核期均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GAPDH下调表达尤为显著。因此,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GAPDH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糖酵解受阻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NFUDP4基因下调表达,可能引起线粒体某一Fe-S族蛋白装配需要的分子骨架减少而使其数量不足,从而可能引起Fe-S族蛋白参与的生化反应减弱,如呼吸链电子传递受阻引起能量供应不足,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具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理型雄性不育 化学杂交剂 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NFUDP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PDH基因表达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位明明 王俊生 +7 位作者 张改生 张龙雨 袁正杰 孙瑞 叶景秀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79-684,共6页
为分析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关系,本研究以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Q-1作为诱导剂,普通小麦西农1376为材料,构建了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等生理系;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为分析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关系,本研究以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Q-1作为诱导剂,普通小麦西农1376为材料,构建了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等生理系;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析了不育和可育等生理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GAPDH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正常小麦花粉发育的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表达丰度比较一致,没有明显变化,但在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中,不同发育期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单核期表达最弱,二核期最高。与同期正常花药相比,GAPDH基因在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三个发育期均呈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表达量下调最显著,其次为三核期和二核期,证明化学杀雄剂SQ-1对GAPDH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化学杀雄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形成过程中,可能与GAPDH基因表达减少导致细胞中能量供给不足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小麦 生理型雄性不育 花药败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乌头酸酶基因在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花药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明珠 袁蕾 +3 位作者 王俊生 张改生 郭文江 张龙雨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40-748,共9页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小麦胞质顺乌头酸酶基因(cACO)部分cDNA序列.该cDNA序列长1368bp,编码45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GU475062.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生理型不育和可育花药发育的单核早期至三核期,cACO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先...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小麦胞质顺乌头酸酶基因(cACO)部分cDNA序列.该cDNA序列长1368bp,编码45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GU475062.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在生理型不育和可育花药发育的单核早期至三核期,cACO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在生理型不育花药发育的单核晚期cACO基因表达水平与同期可育花药相比显著升高,到二核期和三核期明显降低,ACO酶活性变化表现出相同趋势.这反映出在小麦生理型不育系中,cACO基因在花药败育关键期异常表达可能影响了花药发育过程中正常的能量供应和物质代谢,导致花粉发育能量不足和所需物质匮乏,从而导致了非遗传型花药败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杀雄剂SQ-1 生理型雄性不育 顺乌头酸酶(cACO)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DK基因的序列分析、原核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书玲 张龙雨 +5 位作者 张改生 桑青 刘红占 朱启迪 张新钵 赵新亮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81-1089,共9页
为研究TaPDK蛋白在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过程能量代谢途径中的调控机制。本试验提取小麦花药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根据GenBank报道的已知小麦PDK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TaPDK基因的编码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与功能预测,得... 为研究TaPDK蛋白在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过程能量代谢途径中的调控机制。本试验提取小麦花药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根据GenBank报道的已知小麦PDK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TaPDK基因的编码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与功能预测,得出TaPDK的ORF为1095bp,编码36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1kD。进一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3d-PDK,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种E.coli BL21(DE3)中进行优化表达,融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验证后利用亲和层析柱初步纯化,针对原核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非特异蛋白,采用切胶处理的方法进行二次纯化。原核表达结果表明IPTG可诱导一个分子量约40kD的特异蛋白,且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优化表达条件为:28℃、0.8mmol.L-1IPTG、150r.min-1诱导表达4h,表达产物经两次纯化得到2mg的目的蛋白,为下一步制备多克隆抗体、寻找互作蛋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DK基因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与定位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艳萍 张改生 +5 位作者 程海刚 朱展望 张龙雨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9-736,共8页
利用SSR技术,对小麦粘类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的1对近等基因系(NILs)和回交群体(BC’1)进行分析,筛选与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进行恢复基因定位,以进一步探讨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在18对位于1BS上的... 利用SSR技术,对小麦粘类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的1对近等基因系(NILs)和回交群体(BC’1)进行分析,筛选与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进行恢复基因定位,以进一步探讨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在18对位于1BS上的SSR引物中,有6对引物在近等基因系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多态性差异;经分离群体验证表明,恢复基因与4对SSR引物的扩增位点Xwmc406、Xbarc8、Xwmc611和Xgwm273有连锁关系,遗传距离分别为2.7、2.8、21.4和26.2cM,这些标记可稳定应用于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辅助选择;研究还表明,小麦粘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主要受1BS上的1对主效恢复基因及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本研究标记出的恢复基因应为Rfv1;上述4个标记与该主效恢复基因Rfv1之间的位置顺序依次为Xwmc406、Rfv1、Xbarc8、Xwmc611、Xgwm2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粘类CMS 近等基因系 恢复基因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红霞 张改生 +1 位作者 张龙雨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8,74,共5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 【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定位于1B短臂染色体上的18对SSR引物和6B染色体上的47对SSR引物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初步筛选出Wms273和Wmc406 2对揭示育性恢复基因多态性的引物,用132株BC1F1回交群体对这2对引物进行进一步检测,得出Wmc406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BS上的恢复基因连锁,遗传距离约为7.6 cM。【结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是由1对主效恢复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标记Wmc406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 恢复基因 SSR分子标记 遗传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小麦线粒体DNA的RAPD标记多态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春保 张改生 +4 位作者 兰红玉 刘红占 胡俊敏 张明珠 张龙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4,共4页
为了明确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小麦不育系mtDNA的差异,对具有相同核背景而细胞质分别来源于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的3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50条随机引物对其细胞质线粒... 为了明确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小麦不育系mtDNA的差异,对具有相同核背景而细胞质分别来源于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提莫菲维小麦(T.timopheevi)的3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50条随机引物对其细胞质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RAPD多态性分析,筛选出3条特异性引物,其中引物S22在ms(Ae.ventricosa)-90-110中扩增出分子量约为1 500bp的特异带,引物OPAA16在ms(T.timopheevi)-90-110中扩增出分子量约为1 200bp的特异带,引物OPA05在ms(Ae.vari-abilis)-90-110中扩增出分子量约为670bp的特异条带。分析表明,3类不同细胞质的小麦不育系在线粒体DNA上表现出稳定的差异,为进一步在分子基础上鉴别这3类不育胞质源不育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DNA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与社会文化变迁探讨——以重渡沟景区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长运 刘国旭 +2 位作者 张龙雨 田豪 邵亚兵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61-64,共4页
以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为例,对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而探讨了重渡沟近年来以农家宾馆为代表的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小农意识观... 以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为例,对旅游小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而探讨了重渡沟近年来以农家宾馆为代表的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小农意识观念、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意识、维权意识、婚恋观、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影响,说明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 社会文化变迁 重渡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雄剂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交替氧化酶基因(AOX1)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亚鑫 盛英 +5 位作者 张改生 宋瑜龙 王亮明 张龙雨 王书平 李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10,共6页
为了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败育过程与交替氧化酶(AOX1)基因表达的关系,利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小麦交替氧化酶基因家族AOX1基因(AOX1a和AOX1c)在K型遗传型不育系[ms(Kots)-90-110]、K型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经多代回交选育的可育系(BC... 为了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败育过程与交替氧化酶(AOX1)基因表达的关系,利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小麦交替氧化酶基因家族AOX1基因(AOX1a和AOX1c)在K型遗传型不育系[ms(Kots)-90-110]、K型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经多代回交选育的可育系(BC5F1)以及杀雄剂SQ-1诱导的BC5F1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的旗叶和花药(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OX1a基因在供试可育系(BC5F1)和遗传型不育系[ms(Kots)-90-110]中的表达规律一致,都表现为旗叶中的表达量较少,花药单核期表达量最高,二核期和三核期表达量下降;SQ-1诱导的生理型不育系中AOX1a基因在旗叶中表达量也最少,花药单核期表达量最高,二核期表达量减少,但三核期略呈上升;与其他2个材料相比较,生理型不育系的单核期AOX1a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增加,二核期极显著降低。AOX1c基因在3个材料各时期的表达规律一致,都表现为先升后降;但在表达量上,可育系与生理型不育系各时期的表达量两者几乎没有差异,遗传型不育系中的单核期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可育系和生理型不育系。推测,AOX1a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单核期和二核期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了花药发育过程中抗氰呼吸途径,导致呼吸代谢紊乱,引起花药败育;AOX1c基因没有参与生理型不育的代谢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杀雄剂SQ-1 AOX1基因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特异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mtDNA特异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瑞 张改生 +5 位作者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汪奎 袁正杰 张龙雨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9,共8页
以具有同质同核的二角型小麦花药外露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突变不育系为试材,对其mtDNA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出特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并进行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花药外露型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细胞质内mtDNA存在明显差异... 以具有同质同核的二角型小麦花药外露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突变不育系为试材,对其mtDNA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出特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并进行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花药外露型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细胞质内mtDNA存在明显差异,而ctDNA之间不存在差异;二角型花药外露型不育系转化为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很可能是由于mtDNA自发的重排引起的。其差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序列与核基因组上的序列具有同源性;供试线粒体基因组能够在较短的演化时间内发生变异,从而引起二角型花药外露型不育系向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系的变异,其特异质核互作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角型不育 MTDNA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俊敏 张龙雨 +9 位作者 袁正杰 张改生 韩艳芬 李亚鑫 盛英 位芳 王俊生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70-374,共5页
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消减文库。分别提取相同细胞质背景下的不育和可育等基因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用RsaⅠ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并各自与不同的接头连接,连续经过两次消减杂交... 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消减文库。分别提取相同细胞质背景下的不育和可育等基因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用RsaⅠ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并各自与不同的接头连接,连续经过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PCR扩增,将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经蓝白斑筛选后,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差异DNA消减文库。在构建的不育mtDNA文库中,将SSH文库的全部扩增产物与SSH文库中的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胶回收和克隆转化,分别挑取54个和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和相关功能初步比对。结果表明,不育mtDNA的SSH文库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回收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的结果准确率较高;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x比对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约90%的序列来源于线粒体基因nad1和nad5的非编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类小麦 雄性不育系 线粒体DNA 抑制性消减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