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烃源灶控藏临界条件与控藏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代一丁 余秋华 +3 位作者 李洪博 王卓超 白静 彭辉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45-155,共11页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灶控藏的定量模式,并对烃源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有利范围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烃源灶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1离烃源灶排烃中心越近,油气成藏概率越大,反之成藏概率越小;2烃源灶排烃强度越大,油气充注能力越大,油气成藏概率也越大。珠一坳陷内EP17洼、PY4洼、XJ27洼、HZ26洼以及LF13洼及其邻近区是油气成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油气藏分布预测 油气成藏临界条件 定量模式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雷口坡组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被引量:16
2
作者 辛勇光 郑兴平 +5 位作者 周进高 倪超 谷明峰 宫清顺 彭辉界 汪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共5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产气层段主要为雷一1、雷三2亚段及雷四3亚段,近年来在盆地中西部地区雷三3亚段发现一套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值得关注。为此,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分析化验结果,研究了雷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雷三3亚段储集岩类以(含膏)泥粉晶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为主,晶间、粒间、粒内溶孔是其主要孔隙空间,海平面下降时期发生的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②该套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海平面旋回和沉积相带控制,盆地西部、西北部台缘带储层最发育,中部台内浅滩及潮坪带储层较发育,中部台内洼地带储层不发育;③该套储层在盆地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并且在川中磨溪等地区油气显示较好,有可能成为雷口坡组新的产气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西部 中三叠世 白云岩储集层 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 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新的产气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成因模式的研究进展及其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茂林 周进高 +5 位作者 陈冬霞 郝毅 彭辉界 汪超 蒋玉婷 谢明贤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40,共10页
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现有的20余种白云石的成因划分为原生白云石和次生白云石化两类模式,根据镁钙比等指标又将次生白云石化模式进一步细分为高镁钙比、低镁钙比、正常镁钙比白云石化及其它白云石化4种模式类型,并对其... 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现有的20余种白云石的成因划分为原生白云石和次生白云石化两类模式,根据镁钙比等指标又将次生白云石化模式进一步细分为高镁钙比、低镁钙比、正常镁钙比白云石化及其它白云石化4种模式类型,并对其中几种经典的白云石化模式的真实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蒸发泵白云石化模式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模式受到了普遍认可;混合水白云石化模式遭受到持续挑战;海水白云石化模式和埋藏白云石化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热液白云石化模式和微生物白云石化模式逐渐成为新的主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白云石化作用 成因模式 研究进展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岸碳入海发展策略探析
4
作者 彭辉界 税敏 彭攀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岸碳入海是区别于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一种碳封存途径。岸碳入海国际可借鉴经验较少、中国国内尚无先例。背负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先行地的使命,经济发达且临海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率先发展岸碳入海的优越条件,但存在... 岸碳入海是区别于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一种碳封存途径。岸碳入海国际可借鉴经验较少、中国国内尚无先例。背负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先行地的使命,经济发达且临海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率先发展岸碳入海的优越条件,但存在项目周期长、技术尚未成熟的挑战,有较大的商业风险和安全风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岸碳入海建议按照“统一规划、技术先行、示范摸索、集群发展”的策略进行;科学统筹项目执行;政府层面给予项目配套支持政策;相关企业与区域内具备CCUS领先技术的国有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商业模式,并根据发展状况进行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新,以期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探出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岸碳入海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团型央企区域横向协同发展策略探讨——以中国海油驻粤企业为例
5
作者 彭辉界 税敏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第9期40-46,共7页
国资央企大多以集团化形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集团型央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备能力之一。当前集团型央企区域横向协同主要表现为线状和网状两种形式,网状协同相对更能满足高频协同需求、区域效应更好,但协同的目标... 国资央企大多以集团化形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集团型央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备能力之一。当前集团型央企区域横向协同主要表现为线状和网状两种形式,网状协同相对更能满足高频协同需求、区域效应更好,但协同的目标、理念及行动仍未达到高度一致。以中国海油驻粤企业为例,虽有区域企业协调组作为协同组织载体保障网状横向协同的高效运行,但调研分析发现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区域战略共识不够、资源共享不充分、业务协作需进一步强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三大横向协同发展策略:区域统筹构建价值圈,集中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资源搭建共享圈,内外协力组建业务圈,助力集团型央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型央企 横向协同 发展策略 中国海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隆控类油藏有利发育区带定量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刘丽华 李洪博 +4 位作者 彭辉界 王文勇 姜大朋 肖爽 高翔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34-144,共11页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中浅层,油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断鼻等构造类油藏。该类油藏多分布在继承性的正向构造上,也称之为"隆控类"油藏,即在浮力作用下油气向隆起部位运移,成藏与否主要与盖(C)、相(D)、古隆起...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中浅层,油藏类型主要为背斜、断鼻等构造类油藏。该类油藏多分布在继承性的正向构造上,也称之为"隆控类"油藏,即在浮力作用下油气向隆起部位运移,成藏与否主要与盖(C)、相(D)、古隆起(M)及源(S)四大功能要素有关。本次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解剖分析及统计,建立各单要素定量控藏数学模型,同时采用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CDMS)对珠一坳陷隆控类油藏有利发育区带进行定量预测和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距烃源灶3.5倍排烃半径范围内,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储集油气能力最强,古隆起坡顶及坡上位置较为发育,同时泥/地比大于30%时封盖才有效。在此基础上,定量预测了韩江组上段、韩江组下段、珠江组上段、珠江组下段、珠海组5套目的层位的有利勘探区带为XJ24潜山断裂构造带、HZ10潜山披覆构造带、HZ26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下一步滚动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一坳陷 隆控类油藏 功能要素组合模式 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A油田B带气顶油藏高效开发方式研究
7
作者 税敏 彭攀 彭辉界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A油田B油藏是南海东部首个发现的带有凝析气顶油藏,如何有效高效开发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PVT相态拟合、气井动态拟合,储量拟合与过路井饱和度拟合,利用数模对开发方式、井型、井位与井长、注气井位置、回注量、注气时机等参数... A油田B油藏是南海东部首个发现的带有凝析气顶油藏,如何有效高效开发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PVT相态拟合、气井动态拟合,储量拟合与过路井饱和度拟合,利用数模对开发方式、井型、井位与井长、注气井位置、回注量、注气时机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循环注气时水平井远好于直井开发;井位置在油藏中部、井长400 m、注气井位置越靠近油藏生产井开发效果最好;注入时机越早,回注量越大效果越好。由此可见,注气开发技术是提高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鉴于循环注气开发技术的灵活性、适应性,循环注气为南海东部带气顶油藏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循环注气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断裂控藏定量表征与有利勘探区预测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辉界 庞雄奇 +4 位作者 李洪博 王卓超 余秋华 王文勇 雷胜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8-1328,共11页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中浅层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的油气主要来自深部烃源岩层系,断裂既是必备的油源通道又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起到关键作用。为明确断裂对珠一坳陷珠海组-韩江组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对断裂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中浅层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的油气主要来自深部烃源岩层系,断裂既是必备的油源通道又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起到关键作用。为明确断裂对珠一坳陷珠海组-韩江组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对断裂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断裂活动时期和断开层位的不同将其分为5类:早期活动-深层切割型断层、中晚期活动-中浅层切割型断层、晚期活化-深浅切割型断层、继承性活动-深浅切割型断层、通天型断层。在对恩平南断裂带解剖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断裂控藏的因素主要有断裂类型、断裂活动速率、断裂规模和圈闭离断裂的平面距离。针对全区所发现油藏,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浅切割类断层控藏作用显著,且其断层活动速率中等时最有利于油气成藏,在15 m/Ma左右达到最大;断裂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油气成藏;圈闭距控藏断裂越近,含油气性越好。根据活动速率、断裂规模、断裂与圈闭的相对距离所拟合的定量控藏表征公式,发现现今探明的97.8%的油气藏均分布在深浅切割型断裂控藏概率大于0.5的区域。依此指出惠东低凸起及惠北半地堑东南部、恩平中半地堑东北部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断裂控藏 控藏概率 有利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隆起控藏特征及有利成藏区定量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洪博 庞雄奇 +4 位作者 彭辉界 王卓超 王天宝 姜大朋 王文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2-813,共12页
古隆起是控制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古隆起控藏条件和控藏分布特征。通过对古隆起区域构造及形成演化分析,阐明了三级古隆起构造格局分布特征,明确了古隆起经历了始新世、早-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三个构... 古隆起是控制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古隆起控藏条件和控藏分布特征。通过对古隆起区域构造及形成演化分析,阐明了三级古隆起构造格局分布特征,明确了古隆起经历了始新世、早-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总体具有长期继承性发育特点。总结了古隆起控藏的地质特征:古隆起范围控制了平面油气分布范围;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多种圈闭发育及油气藏类型;古隆起位置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应用"多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原理和方法,建立了适合珠一坳陷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阐明了隆控临界成藏条件和控藏规律。研究发现,93.0%的油气藏储量分布在古隆起坡顶及坡上,油气田的储量及油田个数随着到古隆起顶部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基于古隆起控藏模式,预测了珠海组、珠江组上下段、韩江组上下段等5个目的层古隆起控藏高概率地区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北部隆起带、惠西南条带、陆丰凹陷、PY4洼以及恩平凹陷周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一坳陷 古隆起 控藏特征 定量表征 有利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CO_(2)地质封存适宜性GCA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林涛 于航 +4 位作者 李彦尊 孙丽丽 鲁建荣 汪生好 彭辉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8,共9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CO_(2)大量集中排放,利用毗邻的珠江口盆地进行CO_(2)地质封存是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与降碳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珠江口盆地7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北部隆起、珠一坳陷、珠三坳陷、中央隆起、珠二坳陷、南部隆起、潮汕坳... 珠江三角洲地区CO_(2)大量集中排放,利用毗邻的珠江口盆地进行CO_(2)地质封存是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与降碳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珠江口盆地7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北部隆起、珠一坳陷、珠三坳陷、中央隆起、珠二坳陷、南部隆起、潮汕坳陷为研究对象,基于构造、沉积、储盖组合、地温、热流等条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7个评价单元的CO_(2)封存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因子权重。研究建立了3个准则层、8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珠江口盆地筛选CO_(2)封存有利靶区具有借鉴意义;珠一坳陷关联度最大,具有较好的封存适宜性,是开展CO_(2)地质封存的首选区域。本文研究成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CO_(2)地质封存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CO_(2)封存 灰色关联分析法 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转换斜坡类型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洪博 王瑞 +3 位作者 彭辉界 姜大朋 代一丁 刘丽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2,共7页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油藏及地球化学资料,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转换斜坡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垂向输导作用开展了研究。研究揭示研究区发育了开放型、连接型和破坏型3类转换斜坡,已探明的油藏主要分布在转换斜坡附近或与其相连构造脊的...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油藏及地球化学资料,对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转换斜坡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垂向输导作用开展了研究。研究揭示研究区发育了开放型、连接型和破坏型3类转换斜坡,已探明的油藏主要分布在转换斜坡附近或与其相连构造脊的圈闭内。3类转换斜坡对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存在差异,破坏型转换斜坡的垂向输导性最强,与其相关的中浅层油藏储量大、充满度高;开放型转换斜坡的垂向输导性最弱,与其相关的中浅层油藏几乎不发育;连接型转换斜坡的垂向输导性则介于前两者之间。转换斜坡内微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其垂向输导油气能力的强弱,利用位移-距离法分析认为形成破坏型转换斜坡的应力最强,微裂隙最发育,导致其垂向输导能力最强。转换斜坡输导油气差异性的认识可为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斜坡 油气成藏 差异输导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演和反演法综合厘定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期 被引量:1
12
作者 蓝倩 余秋华 +1 位作者 彭辉界 刘丽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前基于地化分析的反演方法厘定的珠一坳陷成藏期,存在不少疑惑,难以解决。文中在前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正演角度出发,通过恢复埋藏史和排烃史,综合厘定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结果表明:珠一坳陷不同地区洼陷排烃序列不同... 目前基于地化分析的反演方法厘定的珠一坳陷成藏期,存在不少疑惑,难以解决。文中在前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正演角度出发,通过恢复埋藏史和排烃史,综合厘定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结果表明:珠一坳陷不同地区洼陷排烃序列不同,显示了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其中,对古近系油藏而言,位于恩平中半地堑表现出2期成藏;惠西半地堑油藏表现出3期成藏;西江南半地堑、惠北半地堑、陆丰南半地堑和陆丰北半地堑古近系油藏存在1期成藏;新近系油藏,成藏期主要分布在10.0~0 Ma。另外,烃源岩的主排烃期与圈闭的形成期和晚期构造活动相匹配,具有持续充注的特点。以上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不存在统一不变的成藏期,它们随着烃源岩生排油气条件和构造演化条件不同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成藏期 圈闭发育史 排烃史 珠一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A公司油气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13
作者 税敏 彭辉界 郑洁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23期191-193,共3页
近年来,能源转型已是各类石油公司共同关注的重点。油气公司发展战略方向的调整纷纷提上日程,企业“转型”成为热门话题。“转型”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观点,大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本文研... 近年来,能源转型已是各类石油公司共同关注的重点。油气公司发展战略方向的调整纷纷提上日程,企业“转型”成为热门话题。“转型”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不同观点,大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本文研究了在“双碳”目标指导下,中国A公司油气产业的发展策略。通过分析A公司的碳排放现状、碳达峰路径、低碳减排举措和新能源替代技术,展示了A公司如何在全球减碳努力中保持竞争力,提出油气产业低碳减排举措。本研究为A公司提供了具体的发展建议,同时也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节能降碳 新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