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罗斯思想”及其现代境遇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92-95,共4页
“俄罗斯思想”既是俄罗斯特有的传统文化,又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本文概述了“俄罗斯思想”在“救世主意识”、斯拉夫主义和宗教哲学中的三种历史表现。作者认为,俄罗斯宗教哲学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无论它在当今的处境... “俄罗斯思想”既是俄罗斯特有的传统文化,又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本文概述了“俄罗斯思想”在“救世主意识”、斯拉夫主义和宗教哲学中的三种历史表现。作者认为,俄罗斯宗教哲学中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无论它在当今的处境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思想” 斯拉夫主义 东正教 俄罗斯宗教哲学 陀斯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民族 别尔嘉耶夫 理性主义 传统文化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自由与神性自由——论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5-12,共8页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 ,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 ,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 ,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 ,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 ,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 ,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使命的基督教思想 ,批判理性自由观 ,指出人所应有的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 ,而是使世界脱离恶的自由。本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史背景下论述了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并对其整个宗教哲学略作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理性自由 神性自由 舍斯托夫 自由思想 哲学 神性理念 基督教思想 宗教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剧哲学”的世界观——舍斯托夫哲学的生存论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凤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6,共6页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qu...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中揭示出来的。人在悲剧体验中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抗,才是生命的真实,在反抗中走向最高存在物的努力,才是对真理的探求。而理性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倡导的对必然性的快乐服从,则是谎言和说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哲学” 存在哲学 临界境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哲学的两条路线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6期13-19,共7页
本文从分析希腊哲学和犹太 -基督教《圣经》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传统和思维原则的对立出发 ,论述了西方基督教哲学中以菲洛、安瑟伦、托马斯等为代表的、主张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和以德尔图良、达米安、路德、帕斯卡尔、克尔凯郭... 本文从分析希腊哲学和犹太 -基督教《圣经》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传统和思维原则的对立出发 ,论述了西方基督教哲学中以菲洛、安瑟伦、托马斯等为代表的、主张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和以德尔图良、达米安、路德、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舍斯托夫为代表的“信仰主义”思想路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哲学 理性 信仰 希腊哲学 西方文化 菲络 安瑟伦 托马斯 德尔图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性与教化——论东正教与中国儒家人性论的共同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凤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2-137,163-164,共6页
东正教神学不认同"原罪说",强调人的神性"位格",具有人性向善的特点;东正教神学认为人性不是静态自然物,而是在上帝恩典中走向与上帝合一的"成圣"过程;东正教神学对人性的认识不是关于人的现实处境的理... 东正教神学不认同"原罪说",强调人的神性"位格",具有人性向善的特点;东正教神学认为人性不是静态自然物,而是在上帝恩典中走向与上帝合一的"成圣"过程;东正教神学对人性的认识不是关于人的现实处境的理论学说,而是力图改造和提升人性的实践教化。上述三点都与中国儒家人性论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人性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27-34,共8页
德尔图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其宗旨在于反对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简单混合,以便维护基督教传统。这是圣经思想的具体阐发,在基督教教会史、思想史和神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并不完全否定理性。在拒绝利用... 德尔图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其宗旨在于反对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简单混合,以便维护基督教传统。这是圣经思想的具体阐发,在基督教教会史、思想史和神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并不完全否定理性。在拒绝利用希腊哲学来理解基督教之后,他试图用人的自然理性和灵魂来证明上帝和信仰。本文结合基督教思想史对德尔图良在理性问题上的矛盾作了自己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图良 信仰主义 希腊哲学 基督教信仰 教会传统 自然理性 西方宗教思想史 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生命是走向完善的理念——索洛维约夫人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凤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44,共5页
索洛维约夫没有把人的存在看做生理和心理现象,而看做这些现象背后的完整的精神主体。人对超越的追求,对永恒的愿望,表明了人的生命本质不在于其自然表现,而在于其理念内容,这一理念内容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善美的观念。因此,人的生命本... 索洛维约夫没有把人的存在看做生理和心理现象,而看做这些现象背后的完整的精神主体。人对超越的追求,对永恒的愿望,表明了人的生命本质不在于其自然表现,而在于其理念内容,这一理念内容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善美的观念。因此,人的生命本身不在于其外部的自然过程,而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其所追求和实现的生命理念。这一思想与东正教人论的动态性、生成性特点具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洛维约夫 理念的人 实践理想主义 人的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哲学研究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3,共8页
关于俄罗斯哲学的研究,无论在俄罗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早已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资料:既有对某些哲学家思想主题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各种版本的俄国哲学史系统著作。然而,什么是俄罗斯哲学?有没... 关于俄罗斯哲学的研究,无论在俄罗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早已有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学者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学术资料:既有对某些哲学家思想主题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各种版本的俄国哲学史系统著作。然而,什么是俄罗斯哲学?有没有独创性的俄罗斯哲学?是"俄罗斯哲学"还是"哲学在俄罗斯"?这些问题却仍然是颇有争议性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此略做探讨,并试图区分对俄罗斯哲学进行研究的两个维度——文化学维度和一般哲学维度,指出这两个研究维度以两种不同的哲学观为根据,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从而展现了俄罗斯哲学的两种不同思想形态和精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哲学 文化学 一般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哲学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凤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5,共6页
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揭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精神”及“精神世界”的概念在俄罗斯哲学中有特定含义,“精神”与自然心理、“精神”生活与内心生活有本质区别:“精神”不同于“心理”,它是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灵性,然而精神也... 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揭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精神”及“精神世界”的概念在俄罗斯哲学中有特定含义,“精神”与自然心理、“精神”生活与内心生活有本质区别:“精神”不同于“心理”,它是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灵性,然而精神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秘的主观体验,它具有独立的实在性。而“精神世界”则内含着无限的自由及其矛盾和悲剧。文章剖析了精神的客观实在性在现实中容易被否定的原因,并指出了俄罗斯精神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发,使人们认识到精神和精神世界不仅是幻想或反映,而且也是人的生命经验内部的一种客观实在,提醒人们不要让物欲淹没了内在生命的精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内心生活 实在性 客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暴力伦理学与强力抗恶之辩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凤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5-181,共7页
托尔斯泰以耶稣基督诫命为根据提出泛爱的道德观和"不以暴力抗恶"的学说。他认为暴力、强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和解决冲突,不能彻底铲除恶,创造善。非暴力就是要把冲突从外部转移到人的内在精神领域,把人的弃恶从善的积极... 托尔斯泰以耶稣基督诫命为根据提出泛爱的道德观和"不以暴力抗恶"的学说。他认为暴力、强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和解决冲突,不能彻底铲除恶,创造善。非暴力就是要把冲突从外部转移到人的内在精神领域,把人的弃恶从善的积极努力从他人转移到自己方面,力图使人"独善其身"。另一位俄国哲学家伊里因则认为这一学说具有主观性的缺陷,是"道德自我中心主义"。这里体现了两位思想家对人性、生命、道德、爱的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暴力 道德 托尔斯泰 伊里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谢夫的音乐哲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凤林 《俄罗斯学刊》 2011年第6期64-69,共6页
在俄国哲学家洛谢夫对音乐的哲学思考中,音乐的对象不能归结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时间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内在时间",音乐对象像数学一样具有客观性。音乐是纯粹的生成,是意义的产生和消失的辩... 在俄国哲学家洛谢夫对音乐的哲学思考中,音乐的对象不能归结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时间不是主观意义上的"内在时间",音乐对象像数学一样具有客观性。音乐是纯粹的生成,是意义的产生和消失的辩证统一体,这种艺术形式正适合于表现生命,因为生命是在生成中的永恒与流变。生命的真实存在不是诸多外部表现形式,而是流动于生成之中,因此音乐对人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大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谢夫 音乐哲学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赫尔岑《彼岸书》和弗兰克《偶像的毁灭》对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凤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9,191,共8页
赫尔岑的《彼岸书》(1850)和弗兰克的《偶像的毁灭》(1923)虽然是两位不同精神气质的俄国哲学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但两本书都是在社会革命之后的失望情绪中对历史意义和生命意义问题的反思。赫尔岑指出应当透过个体现实生命的观点来评价... 赫尔岑的《彼岸书》(1850)和弗兰克的《偶像的毁灭》(1923)虽然是两位不同精神气质的俄国哲学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但两本书都是在社会革命之后的失望情绪中对历史意义和生命意义问题的反思。赫尔岑指出应当透过个体现实生命的观点来评价历史的意义。由此来看,历史既无目的也无进步;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当下,是人的现实生命。弗兰克也看到,历史的"进步"是虚假概念,人不可能在任何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中找到绝对善和绝对真理,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孤立的个人自由,而在于自我深处开启的超越于自我的绝对精神实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进步 生命意义 个人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为什么需要另一个世界?——舍斯托夫对柏拉图哲学的存在主义解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凤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1,共7页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 舍斯托夫从存在哲学的视角,关注柏拉图关于超验世界、洞穴比喻、精神视力、死亡练习等主题。超验世界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与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做斗争;洞穴比喻对"清楚明白"的理性主义真理标准提出质疑;精神视力要超越肉体,在生命的边界寻求真理,使哲学思考成为"死亡练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验世界 精神视力 洞穴比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的理念与真的生活——舍斯托夫论苏格拉底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凤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5,共7页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的外部自然性。但舍斯托夫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着两种混淆和偷换:以人性善恶混淆和偷换自然好坏;用完善的理念混淆和偷换现实的理念。这样用抽象理念代替真实生活,使哲学成为说教。进而舍斯托夫认为,存在着苏格拉底的双重形象,即历史学家记述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善的理念 说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兰克对道德命令的本体论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凤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4,I0003,共7页
弗兰克一方面肯定康德关于道德义务思想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康德把道德命令变成一种纯粹理论意识或抽象法则是片面的。他从神人性、人的心灵结构、"原初的实在"三方面,对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本体论解释。神人性意味着一... 弗兰克一方面肯定康德关于道德义务思想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康德把道德命令变成一种纯粹理论意识或抽象法则是片面的。他从神人性、人的心灵结构、"原初的实在"三方面,对道德义务思想进行了本体论解释。神人性意味着一个人只有在道德要求中听到来自存在深处的、有本体论根据的声音时,善的实现对他来说才能获得合理意义。在心灵的情感、意志、精神三层结构中,道德所在的第三层级是一种塑造心灵的超越力量。道德命令作为绝对价值是某种原初的动态实在,它通过吸引人的精神而为自己在经验现实中的实现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命令 弗兰克 神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斯托夫论黑格尔宗教哲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凤林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19年第2期37-42,28,共7页
舍斯托夫认为黑格尔哲学把“上帝”“启示”“信仰”“忏悔”等概念哲学化和理性化,背离了基督教精神。他虽然用“精神”“绝对精神”“真理”把哲学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质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歪曲和消解,是用概念思辨的哲学来取代以... 舍斯托夫认为黑格尔哲学把“上帝”“启示”“信仰”“忏悔”等概念哲学化和理性化,背离了基督教精神。他虽然用“精神”“绝对精神”“真理”把哲学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质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歪曲和消解,是用概念思辨的哲学来取代以人的得救和与神合一为终极目的的基督教。舍斯托夫还批评了黑格尔关于“时代精神”的历史决定论和“现实是合理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绝对精神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是争取不可能之物的斗争——舍斯托夫论克尔凯郭尔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凤林 《宗教与哲学》 2012年第1期85-98,共14页
1929年2月27日,舍斯托夫夫妇邀请来索邦大学讲学的胡塞尔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午餐过后,他们马上到另一个单独房间,开始了哲学谈话。他们在"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上展开激烈争论。舍斯托夫说:"哲学是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胡塞尔尖锐... 1929年2月27日,舍斯托夫夫妇邀请来索邦大学讲学的胡塞尔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午餐过后,他们马上到另一个单独房间,开始了哲学谈话。他们在"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上展开激烈争论。舍斯托夫说:"哲学是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胡塞尔尖锐地回答:"不,哲学是反思。"但当舍斯托夫的、最后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尔凯郭尔 哲学 胡塞尔 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二重世界观的哲学理解
18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30,共9页
本文在把基督教的社会历史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加以区分的前提下,评述了俄国哲学家从哲学人学观点对基督教关于“两个世界”、“灵”与“肉”、“福音”、“天国”、光与黑暗、救世与救灵等基本观念所作的重新理解,和对圣经文本某些重要... 本文在把基督教的社会历史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加以区分的前提下,评述了俄国哲学家从哲学人学观点对基督教关于“两个世界”、“灵”与“肉”、“福音”、“天国”、光与黑暗、救世与救灵等基本观念所作的重新理解,和对圣经文本某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解读。通过与哲学观念和古代宗教观念的比较,分析了基督教的二重世界观特点,并指出了这种哲学人学解释在当代世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世界观 学理 精神文化 社会历史 宗教观念 哲学观念 当代世界 哲学家 “灵” 入学 福音 天国 救世 圣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活事业”的历史哲学
19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3,共9页
费奥多罗夫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反思,而更应当是追求理想之物的"方案"和"事业"。破坏人类幸福理想的最大之恶是死亡。在死亡仍是必然事实的情况下,人类负有使祖先复活的道德责任。因此,在费奥多罗夫看来,历史学不是一... 费奥多罗夫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反思,而更应当是追求理想之物的"方案"和"事业"。破坏人类幸福理想的最大之恶是死亡。在死亡仍是必然事实的情况下,人类负有使祖先复活的道德责任。因此,在费奥多罗夫看来,历史学不是一种抽象理论或书斋学问,而是人人都应参与的复活祖先的"共同事业"。在此,博物馆也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而且是实现普遍复活之伟大事业所必需的现实手段。这一学说不是毫无价值的乌托邦,而是具有理想性思维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 内在复活 博物馆 理想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剧哲学的心理解读
20
作者 徐凤林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0,共6页
舍斯托夫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尼采的生活悲剧,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两个领域,"理性与良心"领域和"个性自由的心理"领域,展现了这两个领域的对抗和斗争,并重新提出了后一领域... 舍斯托夫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转变、托尔斯泰的作品和尼采的生活悲剧,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存在着两个领域,"理性与良心"领域和"个性自由的心理"领域,展现了这两个领域的对抗和斗争,并重新提出了后一领域的地位与权利问题:被"科学和道德"所拒绝的人们还有没有希望?这也就是悲剧哲学的根本问题。悲剧哲学的宗旨是揭示和拷问与普遍理性法则相对立的"个性自由心理"的合法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斯托夫 悲剧哲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