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1 位作者 孙美平 肖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8,共8页
乌鲁木齐河源区发育现代冰川7条,冰川面积5.6 km2,并有大范围的积雪,冰雪消融期融雪径流对乌鲁木齐河贡献显著。应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来探讨乌鲁木齐河源区融雪期径流情况,利用度日方法,由流域本身特征及参变量... 乌鲁木齐河源区发育现代冰川7条,冰川面积5.6 km2,并有大范围的积雪,冰雪消融期融雪径流对乌鲁木齐河贡献显著。应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来探讨乌鲁木齐河源区融雪期径流情况,利用度日方法,由流域本身特征及参变量获取方法的深入分析来率定模型参数,应用模拟指标Nash-Sutcliffe系数R2=0.702和积差Dv=6.81%来评价模型表现,研究发现:(1)气温、降水作为该模型的直接驱动变量对模型的模拟较为敏感。尝试对乌乌鲁木齐河源区的气温、降水数据进行IDW插值并进行修正,使得模型模拟精度提高,对模型变量的输入精度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2)不同高度带上积雪的度日因子并不是稳定的,而度日因子的选取与调整对模型也非常重要;(3)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也导致模拟精度的降低。结果表明SRM模型可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推广应用,这必将对认识和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冰雪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融雪径流模型 融雪径流 MODIS IDW 乌鲁木齐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13年中国境内萨吾尔山冰川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1 位作者 王飞腾 王璞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1149,共9页
萨吾尔山冰川条数少,中国冰川编目将萨吾尔山南北坡的冰川分别附入了天山和阿尔泰山区的冰川,不便于冰川变化研究,因此应给予其特殊考虑.鉴于前人工作中鲜有涉及该区的冰川研究,以萨吾尔山区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图、冰川编目数据以... 萨吾尔山冰川条数少,中国冰川编目将萨吾尔山南北坡的冰川分别附入了天山和阿尔泰山区的冰川,不便于冰川变化研究,因此应给予其特殊考虑.鉴于前人工作中鲜有涉及该区的冰川研究,以萨吾尔山区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形图、冰川编目数据以及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实测探地雷达数据,分析萨吾尔山地区冰川变化特征.通过目视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得到1959-2013年该区的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萨吾尔山冰川持续退缩明显,1959-2013年中国境内的冰川面积由17.69 km2退缩为10.13 km2,退缩率42.74%,平均每年退缩0.14 km2;萨吾尔山北坡的冰川退缩率为37.57%,南坡退缩率为72.69%,南坡冰川退缩率基本为北坡的两倍.分析认为,南坡冰川退缩率较高的原因除了与坡向因素有关外,单条冰川面积大小是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木斯岛冰川探地雷达测厚结果,对该冰川体积进行了初步估算并与1959年地形图估算出的体积进行对比,发现该冰川体积减少约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数据 Landsat影像 面积变化 退缩 木斯岛冰川 萨吾尔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1 位作者 孙美平 周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台兰河流域作为阿克苏河的支流,是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域面积为l324krn2。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综合计算机自动解译及目视解译的方法,将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到该流域冰... 台兰河流域作为阿克苏河的支流,是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域面积为l324krn2。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综合计算机自动解译及目视解译的方法,将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到该流域冰川信息提取中,并以影像叠加数字高程模型来提取表碛覆盖区的冰川末端边界,最后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72~2011年该流域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40a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72~2011年,台兰河流域冰川退缩明显,冰川总面积从435.44km。退缩到385.38krn。,减少了50.06km。,退缩率为11.50%,年均减少约1.25km2,平均单条冰川面积减小0.31km。;冰川总条数从113条减少到109条,消失冰川10条,有3条冰川分离成了9条,其余100条冰川都呈减小趋势。结合阿克苏和拜城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台兰河流域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退缩 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 LandsatETM+ 台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9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国飞 李忠勤 +3 位作者 王文彬 王卫东 李慧林 怀保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1309,共9页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8/2009年度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51a来1号冰川物质平衡经历了9次负平衡波动和9次正平衡波动,负平衡年与正平衡年之比为35∶16,负平衡年平均物质平...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8/2009年度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51a来1号冰川物质平衡经历了9次负平衡波动和9次正平衡波动,负平衡年与正平衡年之比为35∶16,负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450mm,正平衡年平均物质平衡130mm,多年平均物质平衡-267mm.1997—2008年,该冰川连续12a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均为负平衡年,并且总体上处于数值很大的强负平衡,直至2008年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负平衡,物质平衡量为-999mm.1959—2009年,累积亏损达-13 646mm(约-2 402.6×104 m3),即冰川平均较之1959年减薄了15.2m,这种长时期连续物质亏损状态对1号冰川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 物质平衡 平衡线 纯消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的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变化分析
5
作者 怀保娟 丁明虎 +4 位作者 张庆林 孙维君 张悟颖 车佳航 康立民 《极地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面物质平衡的显著负趋势(-48.7 Gt·(10 a)^(-2),p<0.05)则由融水径流的快速增加所致;(4)空间上,由表面消融增加和再冻结能力下降导致的冰盖消融区普遍呈现负趋势(<-80 mm w.e.·(10 a)^(-2),p<0.05),冰盖东南部的表面物质平衡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驱动。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受大气环流异常、辐射、反照率、海洋等因素影响,未来变暖背景下,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负趋势更为显著,并诱发海平面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冰盖 表面物质平衡 区域气候模式 RACMO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叶万花 王飞腾 +3 位作者 李忠勤 张慧 徐春海 怀保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59-1469,共11页
利用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数据,对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在时间尺度上,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 利用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数据,对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在时间尺度上,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在天山山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Ts.Tuyuksuyskiy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在1960-2013年间,分别增加约116 m、80 m,二者相比,Ts.Tuyuksuyskiy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在阿尔泰山区,No.125(Vodopadniy)冰川、Maliy Aktru冰川和Leviy Aktru冰川在1983-2007年间,平衡线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都呈升高趋势,其中,Maliy Aktru冰川平衡线高度增幅最大,升高了约142 m;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中,1962-2008年间,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升高速度最快,增幅最大,升高了约264 m,升高速度最为缓慢的是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其增幅最小,升高了约4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洲 定位监测冰川 平衡线高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冰川小冰期以来的变化——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蒙彦聪 李忠勤 +1 位作者 徐春海 怀保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6-494,共9页
利用航拍地形图、TM影像、spot5及landsat 8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研究小冰期以来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对能够观察到小冰期最盛时期冰碛垄的73条冰川研究发现:小冰期到2014年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相对于小冰期最盛期,... 利用航拍地形图、TM影像、spot5及landsat 8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研究小冰期以来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对能够观察到小冰期最盛时期冰碛垄的73条冰川研究发现:小冰期到2014年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相对于小冰期最盛期,面积共退缩了37.22 km^2,退缩率为64.84%;总长度共退缩了52 878.67 m,退缩率为49.83%,1959年以来,流域内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一直处于退缩状态,物质平衡持续亏损。小冰期以来,海拔3 400~4 000 m之间的冰川退缩最明显,海拔3 400~3 600 m之间的冰川消失。冰川朝向分析表明,流域朝北向冰川多于其它方向,冰川在各个朝向上面积均呈退缩趋势,正东向冰川退缩最为严重。分析发现,流域冰川大幅度退缩的主要缘于该流域小冰川数量较多(小冰期冰盛期面积<1 km^2的冰川数量达75.3%),小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大西沟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降水的增加无法弥补夏季气温的持续升高引起的冰川消融是该流域普遍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遥感解译 乌鲁木齐河流域 气候变化 小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离子浓度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物华 李忠勤 怀保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07-2309,共3页
运用海盐离子示踪法对于2009年8月在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取的雪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Ca^(2+)和Na^+为主要阳离子,Cl^-为主要的阴离子,该雪坑化学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_4^(2-)... 运用海盐离子示踪法对于2009年8月在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取的雪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Ca^(2+)和Na^+为主要阳离子,Cl^-为主要的阴离子,该雪坑化学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_4^(2-)>NO_3^->Mg^(2+)>NH+4,Mg^(2+)是所有离子中变率最大的离子.K^+和Ca~(^(2+))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而Mg^(2+)和Na^+大部分来源于海洋源.部分离子受局地气候环境和地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东段 庙尔沟平顶冰川 雪冰化学 离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影像提取冰川信息方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牛生明 李忠勤 怀保娟 《中国西部科技》 2014年第8期1-3,共3页
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为例,综合目视解译以及计算机自动解译,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对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优势与限制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展望下一步研究方向。在冰川边界提取研究中,目视解译精度高,仍是冰川解译研... 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为例,综合目视解译以及计算机自动解译,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对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优势与限制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展望下一步研究方向。在冰川边界提取研究中,目视解译精度高,仍是冰川解译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传统基于光谱的解译方法各有优缺,应用于冰川信息的提取需借助于人工修正;基于象元的遥感解译方法应尝试应用到冰川的解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译 冰川 天山博格达峰地区 LANDSAT E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北坡区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10
作者 康立民 滕心如 +1 位作者 车佳航 怀保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2-1471,共10页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1),降水与积雪面积呈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积雪面积 积雪日数 海拔效应 气候变化 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与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11
作者 宋春城 怀保娟 +3 位作者 张泽钰 刘晓倩 周君 朱燕文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2期239-241,244,共4页
利用济南市2009~2013年MODIS C0063 km气溶胶产品数据与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济南各市区的AOD与GDP值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了济南市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 利用济南市2009~2013年MODIS C0063 km气溶胶产品数据与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济南各市区的AOD与GDP值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了济南市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济南市城市发展水平以主城区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城市建设速度较快;②2009~2012年间济南市AOD浓度呈增长趋势,且中部、北部及南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AOD浓度呈下降趋势;③2009~2012年济南市GDP产值与AOD年均值相关程度较高,相关性为0.991,济南市气溶胶厚度与城市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城市发展水平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黑河流域的冰川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3 位作者 王圣杰 孙美平 周平 肖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5-377,共13页
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其景观类型完整、流域规模适中、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已成为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地区。本研究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TM/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运用面向对象... 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其景观类型完整、流域规模适中、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已成为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地区。本研究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TM/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运用面向对象的图像信息自动提取方法,建立冰川信息提取知识规则,对近50年黑河流域的冰川变化进行遥感分析。结果表明:(1)20世纪60年代黑河流域内的967条冰川到2010年左右,减少为800条冰川,减少数量明显;冰川面积由361.69km2退缩为231.17km2,共减少130.51km2,退缩率为36.08%,平均每条冰川面积退缩0.14km2。(2)黑河流域冰川分布及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黑河冰川退缩率比北大河大16%左右;冰川末端主要分布在4300-4400m、4400-4500m和4500-4600m海拔区间内。(3)与西部其他山地冰川相比,黑河流域冰川退缩率较高。(4)根据流域内6个气象站资料分析表明,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无法弥补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所带来的物质损失,是黑河流域冰川普遍萎缩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析 冰川 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 冰川退缩 黑河流域
原文传递
多种遥感分类方法提取冰川边界探讨--以喀纳斯河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22
13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1 位作者 孙美平 夏明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2-377,共6页
综合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将冰川解译的传统方法及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喀纳斯河源的冰川边界提取中,并对提取出的单条冰川逐一分析。研究发现:面向对象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能较好的提取具有特征类型的地物;目视解... 综合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将冰川解译的传统方法及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喀纳斯河源的冰川边界提取中,并对提取出的单条冰川逐一分析。研究发现:面向对象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能较好的提取具有特征类型的地物;目视解译的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适用于任何类型冰川的提取;传统比值阈值、雪盖指数法、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在无表碛覆盖,积雪覆盖较少的纯冰区效果明显。对阿尔泰山喀纳斯河源区的40条冰川进行解译,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到喀纳斯河源地区精确的冰川边界。结果表明:喀纳斯河源区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1959—2011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23.43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解译 面向对象特征提取 传统方法 冰川边界 喀纳斯河源
原文传递
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厚度特征及冰储量估算 被引量:5
14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2 位作者 王飞腾 王璞玉 李开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7-764,共8页
冰下地形与冰川体积的估算对冰川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冰川厚度数据以及差分GPS数据,分析模拟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横纵剖面的厚... 冰下地形与冰川体积的估算对冰川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冰川厚度数据以及差分GPS数据,分析模拟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横纵剖面的厚度分布特征,采用多种插值方法比较分析,得到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厚度分布图,初步估算了该冰川的冰储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冰川厚度分布图,绘制了木斯岛冰川冰舌区冰床地形图.研究表明,两个横剖面的冰川槽谷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横剖面B1-B2有典型的"U"型地形发育,冰川厚度可达116.4m;C1-C2横剖面底部地形比较平缓,冰川厚度分布较均匀,平均在70~90m.纵测线A1-A2冰下地形成阶梯状分布,纵剖面冰体平均厚度约为80.89m,最大冰体厚度为122.67m.木斯岛冰川的冰床地形图与该冰川的冰厚度等值线图形成明显对比.在海拔3 240m和3 280m处存在明显的冰斗地形地貌.初步估算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平均厚度和冰储量分别为60.5m和0.195km^3.与传统计算冰储量的方法相比,利用GPR测量得到的冰川厚度数据来插值计算冰储量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厚度 冰储量 冰下地形 探地雷达系统 木斯岛冰川 萨吾尔山
原文传递
近50a来中国阿尔泰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成果 被引量:45
15
作者 姚晓军 刘时银 +3 位作者 郭万钦 怀保娟 孙美平 许君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4-1745,共12页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m冰川退缩最为显著。冰川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布尔津河流域冰川数量和面积减少最多,但在其他流域冰川条数减少与面积减少并没有保持一致性,小冰川大规模退缩(或消失)是导致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阿尔泰山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对研究区4个气象台站5—9月平均气温和10—4月降水变化分析表明,自1960年代以来,阿尔泰山地区5—9月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固态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川编目 气候变化 遥感 阿尔泰山
原文传递
天山奎屯哈希勒根51号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慧 李忠勤 +1 位作者 王璞玉 怀保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3,共6页
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即奎屯河上游支流哈希勒根河源区。继1998年对冰川末端和运动速度的首次观测之后,相继开展了多次重复测量,完成了冰川面积测量和首次雷达厚度测量。结合冰川实测资料和已... 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即奎屯河上游支流哈希勒根河源区。继1998年对冰川末端和运动速度的首次观测之后,相继开展了多次重复测量,完成了冰川面积测量和首次雷达厚度测量。结合冰川实测资料和已有相关研究,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64—2006年哈希勒根51号冰川面积共减小了0.123 km2,年平均退缩率约为0.19%,相比低于天山地区的整体水平(0.31%)。冰川末端累计退缩84.51 m,年平均退缩率为2.01 m。对于冰川运动速度,1999—2006年整体偏低,各流速点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略微有下降的趋势;7 a间物质平衡年际变化较小,整体表现出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64—2010年冰川厚度减薄了约10 m,年均变化率约为0.22 m。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比,整体消融趋势稍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气候响应 哈希勒根51号冰川 奎屯河流域 天山
原文传递
近30年来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季节性积雪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鹏 李忠勤 +1 位作者 金爽 怀保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提供的1987-2014年的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的气象观测资料,同时结合1987-1993/2006-2007/2014-2015对空冰斗季节性积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积雪厚度,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最大积雪深度与气温降... 利用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提供的1987-2014年的乌鲁木齐河源区空冰斗的气象观测资料,同时结合1987-1993/2006-2007/2014-2015对空冰斗季节性积雪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积雪厚度,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最大积雪深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积雪稳定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季。2)稳定期积雪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缩短趋势。积雪的最大深度出现在海拔3865m处,这一高度以下,积雪深度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这一高度以上的地区则相反。3)积雪稳定期,降水对最大积雪深度的影响远远大于气温等其他气象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冰斗流域 积雪 气温 降水 最大积雪深度 乌鲁木齐河源区
原文传递
近50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姚红兵 李忠勤 +2 位作者 王璞玉 怀保娟 张慧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2-447,共6页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条冰川。1962年以来,采用5种观测方法共开展过9次地形图测量和3次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航空摄影测量。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已有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2012年最新观测资料对该...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条冰川。1962年以来,采用5种观测方法共开展过9次地形图测量和3次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航空摄影测量。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已有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2012年最新观测资料对该冰川近50 a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年和1980年的面积数据存在偏差。对原始测图重新数字化后,得到1962年和1980年该冰川面积分别为1.91 km2和1.86 km2。2012年采用GPS-RTK测量技术,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和末端变化观测,结果显示,冰川面积为1.59 km2,其中东支和西支面积分别为1.02 km2和0.57 km2。近50 a来,该冰川退缩率为16.8%。冰川整体处于消融状态,但冰面消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冰面坡度10°区域消融最为强烈。东支南北坡退缩普遍较强,西支北坡退缩快,东北坡面积有所增加,消融速度加快主要受气温和地形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 数字测图 面积变化 坡度 乌鲁木齐河
原文传递
2001-2014年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丽萍 李忠勤 +1 位作者 张慧 怀保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157,共6页
基于2001-2014年的MODIS10A2积雪产品数据,对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年内积雪一般由10月中旬左右便开始累积建立,在第二年1月份积雪覆盖面积到最大值,7月份积雪覆盖... 基于2001-2014年的MODIS10A2积雪产品数据,对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年内积雪一般由10月中旬左右便开始累积建立,在第二年1月份积雪覆盖面积到最大值,7月份积雪覆盖面积达到最小值,其中,冬季积雪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夏季最小。2)2001-2014年新疆阿尔泰地区积雪覆盖面积呈减少趋势。阿尔泰地区积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北部积雪分布明显多于南部,山区及高海拔地区为积雪频次分布的高值区,平原及流域地区为积雪覆盖频次的低值区。3)永久性积雪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北部的高海拔区(3000-3923m),且面积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时空分布 MODIS10A2 积雪覆盖面积 积雪频次 新疆阿尔泰地区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生明 李忠勤 怀保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4-138,共5页
选取了博格达峰地区的112条冰川,对近50年来该区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 ETM+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雪盖指数提取的方法,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冰川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62-2011年该区的冰川变... 选取了博格达峰地区的112条冰川,对近50年来该区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 ETM+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雪盖指数提取的方法,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冰川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62-2011年该区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50年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62-2011年,研究的112条冰川总面积从109.94km2减少到85.88km2,减少了24.06km2,退缩率为21.88%;冰川平均面积从0.98km2减小为0.78km2。结合蔡家湖、乌鲁木齐、达坂城、奇台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退缩 雪盖指数提取方法 LANDSAT ETM+ 博格达峰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