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胡馨儿 戚敏钰 +2 位作者 张颖 曹岩 张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8期957-965,994,共10页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可观察的生化反应转变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仪器。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元件(抗体、适配体、蛋白质等)、转换元件(氧电极、光敏管等)和信号放大装置组成。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分子识别元件,由其识...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可观察的生化反应转变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仪器。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元件(抗体、适配体、蛋白质等)、转换元件(氧电极、光敏管等)和信号放大装置组成。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分子识别元件,由其识别并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由转换元件转换成可量化和可处理的声、光、电等信号,再经信号放大装置放大并输出,从而得到待测物浓度。生物传感器由传感器检测原理可分为热敏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介体生物传感器等,在食品检测、环境污染、临床诊断、药物发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表面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物传感器是一种光学生物传感器,具有无需标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简易、可靠、低成本、实时响应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细菌、病毒、生物毒素、重金属、蛋白、核酸等快速检测。本综述作者对SPR的原理、检测形式和近年来快速检测的应用进行总结,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定量分析 生物医学分析 食品卫生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用于药物筛选的策略进展
2
作者 张颖 戚敏钰 +3 位作者 王冬尧 王彦婷 吕狄亚 曹岩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目的 综述DNA编码化合物库(DNA encoded compound library, DEL)技术用于药物筛选的策略进展。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筛选体系的不同对DEL筛选策略进行分类阐述。结果 DEL技术主要包括文库的构建、化合物的筛选和命中解码与重构... 目的 综述DNA编码化合物库(DNA encoded compound library, DEL)技术用于药物筛选的策略进展。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筛选体系的不同对DEL筛选策略进行分类阐述。结果 DEL技术主要包括文库的构建、化合物的筛选和命中解码与重构化合物三个部分。其中,化合物的筛选技术作为DEL技术的中心环节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为了扩增DEL技术应用的靶标范围,DEL筛选体系从最初的固相逐步发展成为液相,靶标体系从纯化蛋白逐步扩展到细胞裂解液和活细胞。近年来,DEL技术相继与多种现代技术联用,从基于亲和力的结合筛选转变到生化活性筛选,提高了筛选结果的准确性。结论 DEL筛选具有广阔的技术前景,研究者们正在为DEL筛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预计未来能够继续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用于更多药物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 药物筛选 亲和力筛选 生化活性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噬菌体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璇 戚敏钰 +3 位作者 马荟琳 姚一青 陆斌 曹岩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45-1652,共8页
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失,对致病菌的准确检测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必要前提。目前常用的细菌检测技术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法、仪器法、噬菌体法等。噬菌体具有特异性强... 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失,对致病菌的准确检测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必要前提。目前常用的细菌检测技术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法、仪器法、噬菌体法等。噬菌体具有特异性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以及能区分活细菌和死细菌的特性,为开发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基于噬菌体的细菌检测技术的主要特点、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建立快速、有效、经济的细菌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菌 细菌 噬菌体 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 荧光标记法 报告基因法 综述
原文传递
基于双靶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中药抗新冠病毒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荟琳 张颖 +4 位作者 戚敏钰 姚一青 王璇 王冬尧 曹岩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1187,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给全球公共卫生防控和临床诊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当前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众多、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给全球公共卫生防控和临床诊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当前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众多、结构类型多样,是寻找抗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天然宝库。本研究根据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征,针对新冠病毒入侵细胞过程中两种关键蛋白S蛋白受体结合域(S protein receptor binding domain,SRBD)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靶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对6种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鉴定,最终从葛根中发现黄豆苷能够与SRBD和ACE2结合。通过SPR亲和力实验测定黄豆苷与ACE2结合的KD为5.18μmol·L^(-1);竞争性ELISA结合实验表明,黄豆苷能够抑制SRBD与ACE2的结合,20μmol·L^(-1)黄豆苷的抑制率为38.6%;分子对接实验进一步证实黄豆苷在SRBD-ACE2复合物结合区域附近有最佳结合。本研究表明,双靶点SPR筛选系统的结果准、效率高,特别适合复杂药物体系的筛选和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为探究中药活性成分抗新冠病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并为抗新冠病毒药物开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中药 活性成分 筛选 表面等离子共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