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丹东蓝莓成熟期高温日灼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海涛 单璐璐 +2 位作者 孟鑫 李如楠 房一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2期110-117,共8页
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蓝莓成熟期的气象资料,将蓝莓成熟期日最高气温≥32℃持续3d及以上作为高温日灼灾害风险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和持续时间,制定轻度、中度、重度高温日灼灾害风险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蓝莓高... 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蓝莓成熟期的气象资料,将蓝莓成熟期日最高气温≥32℃持续3d及以上作为高温日灼灾害风险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和持续时间,制定轻度、中度、重度高温日灼灾害风险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蓝莓高温日灼灾害风险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高温日灼灾害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a间丹东地区蓝莓整个成熟期高温日灼灾害风险影响呈加重趋势,高温日灼发生次数呈现增多趋势,其中凤城地区增多最为显著,高温日灼灾害发生次数倾向率为0.236次/10a(P<0.01)。30a间中熟期发生高温日灼灾害的风险较低,轻度和中度高温日灼灾害的风险概率均在十年一遇以下(≤10%),东港地区未出灾害风险;高温日灼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晚熟期,轻度灾害风险发生概率在接近或十年一遇以上(≥10%)。凤城区是发生高温日灼灾害的高风险区,受灾范围广、频次高、程度重,轻度和重度高温日灼灾害风险发生概率均在十年一遇以上(≥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成熟期 高温日灼 信息扩散理论 风险概率 气象资料 风险评估 重现期 信息扩散理论 丹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泊松分布的丹东蓝莓成熟期暴雨灾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海涛 单璐璐 +2 位作者 孟鑫 李如楠 房一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97-105,共9页
为全面了解暴雨灾害对蓝莓成熟期影响,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蓝莓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连续3 d或3 d以上暴雨(日降水量≥0.1 mm,且至少1 d降水量≥50 mm)作为暴雨灾害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制定了轻度、中度、重... 为全面了解暴雨灾害对蓝莓成熟期影响,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蓝莓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连续3 d或3 d以上暴雨(日降水量≥0.1 mm,且至少1 d降水量≥50 mm)作为暴雨灾害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制定了轻度、中度、重度暴雨灾害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蓝莓暴雨灾害的变化规律,基于泊松分布评估暴雨灾害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 a间丹东地区蓝莓整个成熟期暴雨灾害影响呈减少趋势,暴雨发生次数呈现出南增北减趋势,其中凤城地区减少最为显著,暴雨灾害发生次数倾向率为0.19次/10 a(P<0.01)。30 a间早熟期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较低,轻度和中度暴雨灾害的风险概率接近或二十年一遇以上(≥5%),未发生重度灾害;暴雨灾害主要集中在晚熟期,轻度和重度灾害发生概率均在十年一遇以上(≥10%)。宽甸地区是发生暴雨灾害的高风险区,受灾范围广、频次高、程度重,三种级别暴雨灾害发生概率均在十年一遇以上(≥10%)。研究结果为科学应对蓝莓成熟期暴雨灾害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成熟期 暴雨灾害 泊松分布 风险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影响因子的比较 被引量:20
3
作者 房一禾 周放 +4 位作者 张运福 赵梓淇 沈秋宇 王乙舒 王春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4-850,共7页
采用1961-2012年东北三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利用SVD法得出影响东北冬季气温的主要因子。分别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各因子对东北冬季气温独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 采用1961-2012年东北三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利用SVD法得出影响东北冬季气温的主要因子。分别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各因子对东北冬季气温独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冬季气温以全区一致异常为主,气温显著上升;东北冬季气温主要影响因子是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年际尺度上,北极涛动和东亚冬季风适合描述东北中、北部的冬季气温。西伯利亚高压与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关系密切;年代际尺度上,北极涛动适合描述东北冬季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冬季气温 年际 年代际 偏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房一禾 赵春雨 +3 位作者 王颖 顾正强 陈海山 吴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海温场差异,并分析了气候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预测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东北大部分地区而言,新气候态(1981—2010年)表征的气候较旧气候态(1971—2000年)更暖湿;新气候态的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值和海温值较旧气候态均有所增大;新气候态下东亚大槽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弱是造成东北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东北地区大部分月份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冷涡强度减弱是造成东北地区6月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和10月降水量减少可能与海温的变化有关。气候平均值的改变会对气候业务产生影响,如需对冷冬事件和ENSO事件重新评估,对极端事件重新分析,及对要素预报量级和趋势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平均值 差异 暖冬 ENSO 气候变化业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丹东软枣猕猴桃成熟期暴雨致灾风险特征研究
5
作者 董海涛 刘东明 +1 位作者 李如楠 房一禾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4期125-133,共9页
为全面了解暴雨灾害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影响,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连续2d或2d以上暴雨(日降水量≥0.1mm,且至少1d降水量≥50mm)作为暴雨灾害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制定轻度、中... 为全面了解暴雨灾害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影响,利用1991—2020年丹东地区4个站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以连续2d或2d以上暴雨(日降水量≥0.1mm,且至少1d降水量≥50mm)作为暴雨灾害指标,综合考虑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制定轻度、中度、重度暴雨灾害等级,通过灾害发生次数和站次比分析软枣猕猴桃暴雨灾害的变化规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评估暴雨灾害风险概率。结果表明,30a间研究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暴雨过程发生天数呈增多趋势,其中宽甸地区增幅最大,平均每10a增加0.4d,发生暴雨灾害可能较高。30a间研究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不同等级暴雨发生次数轻度>中度>重度,暴雨灾害风险概率顺次分别为27.9%、11.5%、7.2%,同时3个等级暴雨灾害对应的风险概率高值区域为振安、东港和振安。综上所述,宽甸地区发生暴雨灾害风险概率虽不如振安和东港,但降水量却高于2个地区,说明宽甸地区更容易发生高级别暴雨天气过程。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成熟期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高、范围广、程度重。研究结果得出了各站点不同等级暴雨灾害的风险概率和重现期规律,可为科学应对软枣猕猴桃成熟期暴雨灾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成熟期 暴雨灾害 信息扩散 风险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的客观识别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房一禾 龚志强 陈海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8,共9页
基于区域关键天气过程客观化识别和监测的需求及东北雨季应包括冷涡降水的事实,采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共147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东北区域多年平均5点平滑处理的逐日降水量序列的综合分析及对历年逐日滑动平均雨量的对比试验,... 基于区域关键天气过程客观化识别和监测的需求及东北雨季应包括冷涡降水的事实,采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共147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东北区域多年平均5点平滑处理的逐日降水量序列的综合分析及对历年逐日滑动平均雨量的对比试验,确定了判别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开始日期的阈值及持续时间,进而研制了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开始日期的客观识别方法。基于该方法的客观识别,得到1981-2010年气候平均态的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的开始日期为每年的5月26日。同时,定义盛夏降水集中期开始日的前一日为冷涡降水集中期的结束日期,发现冷涡降水集中期的结束日期为6月25日。在此基础上,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的风场、位势高度场资料,通过对东北冷涡降水集中期前、中和后期各层大气环流场及各系统的逐日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客观识别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降水集中期 开始日期 客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房一禾 孙照渤 +1 位作者 倪东鸿 陈海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采用排除台站迁移对逐日资料均一性影响的中国201个台站1960—2009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 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中国冬季暖夜频率(frequence of warm winter night,FWWN)的时空... 采用排除台站迁移对逐日资料均一性影响的中国201个台站1960—2009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 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中国冬季暖夜频率(frequence of warm winter night,FWWN)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暖夜频率与全球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中国冬季暖夜频率显著增加,并于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暖夜频率的变化幅度及趋势均是在西北地区东部最大,西南地区最小;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可以分为5个各自变化特征比较一致的区域;赤道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海区、黑潮区、北大西洋海区及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温指数均与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显著正相关;4个海区海温指数的异常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场背景均能反映出它们分别与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呈正相关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性 冬季暖夜频率 时空变化特征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春季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房一禾 张运福 +5 位作者 李雨鸿 朱玲 田莉 方思达 王劲廷 王春学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9期208-214,共7页
为了掌握辽宁春季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变化特征,从而为预报做准备。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计算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和8℃的日期,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 为了掌握辽宁春季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变化特征,从而为预报做准备。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计算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和8℃的日期,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稳定通过界限温度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53站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和8℃日期的EOF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的偏早或偏晚特征;二者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二者的均方差在全省分布比较均匀;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和8℃日期的突变点分别为1981和1993年,主要周期分别为4年和2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和8℃日期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春季 界限温度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房一禾 张运福 +4 位作者 邵鹏程 周放 赵连伟 姜鹏 于杨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1期57-63,共7页
采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分析近51 a辽宁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归纳并计算前人定义的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对比辽宁冬季气温与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 采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分析近51 a辽宁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归纳并计算前人定义的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对比辽宁冬季气温与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1年辽宁东部冬季气温均方差大于西部,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显著的正趋势;辽宁冬季气温EOF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一致异常偏高或偏低的特征;时间系数显著上升,在1977年发生突变;并存在4.5、2.0 a和3.0 a的周期变化;朱艳峰定义的东亚冬季风指数是各指数中与辽宁冬季气温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指数,无论从突变时间、周期特征、相关系数还是反位相对应关系上,其均与辽宁冬季气温关系最密切,且850 hPa经向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也能说明二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指数 EOF 最大熵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秋季降水对前期海洋和大气信号的遥响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房一禾 龚强 +6 位作者 赵连伟 王小桃 周晓宇 崔妍 任川 王当 温日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37-43,共7页
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 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和大气中影响辽宁省秋季降水的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省秋季降水EOF第一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异常特征,且辽宁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的趋势.前期5、7月和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5月北太平洋涛动对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的模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省秋季降水的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房一禾 李辑 周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3期194-200,共7页
以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为主题,回顾了以往对于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因子的研究。将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归类,着重强调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新影响因子的同时,也对将来关于东北夏季低温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以... 以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夏季低温为主题,回顾了以往对于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因子的研究。将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归类,着重强调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新影响因子的同时,也对将来关于东北夏季低温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地对东北夏季低温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夏季低温冷害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房一禾 吴琼 +5 位作者 杜秉宸 秦美欧 徐方姝 林中冠 王当 于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7-283,共7页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 利用辽宁省54站1963—201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异常年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2014和2015年夏季环流场与异常年环流场的对比分析,揭示辽宁夏季干旱环流特征及造成2014、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因素。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对流层各层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配合是造成辽宁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环流场特征均与辽宁夏季异常干旱年情况类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且副高西北侧为负的位势高度距平,不利于副高西伸北进;由于副高偏南,辽宁地区西南水汽输送不充足;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于辽宁以南地区上空,且辽宁以南上空200 h Pa纬向风距平为正,以北为负。这种不同高度层大尺度环流配置是造成2014和2015年辽宁夏季干旱的主要环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干旱 环流特征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轴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气候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房一禾 赵春雨 +5 位作者 李杨 郭婷婷 李经纬 林益同 秦美欧 于怡秋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1期92-99,共8页
本文主要从东北冷涡气候研究角度,回顾和总结了东北冷涡在定义、主客观识别方法、气候特征、分类研究、影响因子、气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东北冷涡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识别与量化是东北冷... 本文主要从东北冷涡气候研究角度,回顾和总结了东北冷涡在定义、主客观识别方法、气候特征、分类研究、影响因子、气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东北冷涡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识别与量化是东北冷涡气候研究的基础,客观识别结果的对比分析及其技术的完善是未来冷涡识别研究的重点。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别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异常成因及气候影响等,深入探究东北冷涡与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科学客观的定量化预测,可为东北区域气候异常成因诊断和预测提供更精细、准确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定义识别 东北冷涡分类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春季界限温度发生日期的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房一禾 晁华 +5 位作者 王小桃 沈玉敏 顾正强 张海娜 赵建云 林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2期384-388,共5页
为了在春季气候预测工作中,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的日期,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并开展物... 为了在春季气候预测工作中,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的日期,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并开展物理因子的普查工作,寻找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日期的影响因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0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日期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稳定通过5℃日期与2月北大西洋海温、1月西北太平洋海温、2月北极涛动、1月印度洋海温、10月阿留申低压强度和1月北大西洋涛动关系密切;建立的预报稳定通过5℃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春季 界限温度 影响因子 预报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秋雨逐日监测指数的建立及其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春学 马振峰 +2 位作者 张顺谦 王劲廷 房一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57-964,共8页
使用1972—2011年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建立了新的华西秋雨逐日监测指数,并对新指数的空间、时间适用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华西秋雨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利用实际气象灾害记录确定了华西秋雨区主要发生省份的秋雨偏强年,与新华... 使用1972—2011年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建立了新的华西秋雨逐日监测指数,并对新指数的空间、时间适用性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华西秋雨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利用实际气象灾害记录确定了华西秋雨区主要发生省份的秋雨偏强年,与新华西秋雨监测指数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大多数年份两者是一致的。另外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有的年份监测指数显示秋雨偏强,但是并不在灾害记录确定的偏强年里,通过进一步查找文献和对比实际降水资料,发现监测指数符合实际情况。还有一些通过灾害记录确定的偏强年,秋雨监测指数不强,进一步研究指出这些异常年份的秋雨灾害往往发生在较短的几天里,其余大部分时间内华西秋雨正常或偏弱,所以并没有在全年的监测指数中得以体现。气候平均状况下华西秋雨强度9—10月随时间在波动中减弱,包含3个偏强时段,其中9月6一16日为最强的一个时段。9—10月华西秋雨的季节内变化存在较大的年代际差异,其中20世纪70年代华西秋雨有2个显著时段(9月13—22日和10月4—8日),80年代华西秋雨有3个显著时段(9月3—17日、9月25至10月8日和10月13—25日),90年代华西秋雨有3个显著时段(9月12—22日、10月3—7日和12—20日),21世纪初有3个显著时段(9月1-10日、9月21至10月7日和10月11—16日)。个例应用表明,监测指数能直观清晰地表现出华西秋雨发生、发展和消失的整个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监测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气温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伍俊艺 房一禾 +3 位作者 顾正强 朱玲 徐红 王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0-734,共5页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主成分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主成分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冬季一致为异常偏冷或异常偏暖的特征,且在研究时段内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近50a来我国的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南方的均方差普遍小于北方;三者在全国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上升趋势显著,南方趋势系数小于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逐日资料 均一化处理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IPCCAR4全球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降水模拟与预估 被引量:12
17
作者 崔妍 周晓宇 +6 位作者 赵春雨 龚强 王颖 李倩 敖雪 房一禾 张海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34-41,共8页
利用IPCC AR4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站降水实测资料,评估5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SRES B1、A1B和A2三种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 利用IPCC AR4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站降水实测资料,评估5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SRES B1、A1B和A2三种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能较好模拟东北三省降水的月变化,但存在系统性湿偏差;多模式集合平均能较好模拟东北三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但模拟中心偏北,强度略强,模式对东北三省夏季降水的模拟效果优于冬季降水。预估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前期和末期东北三省降水均将增多,21世纪末期增幅高于21世纪中前期,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就排放情景而言,SRES A1B和A2排放情景增幅相当,高于B1排放情景增幅;不同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分布呈较一致变化,A2排放情景下,增幅最显著的辽宁环渤海地区年降水量在21世纪中前期将增加7%以上,21世纪末期将增加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多模式集合平均 降水 模式评估 情景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春季界限温度发生日期的变化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连伟 房一禾 +5 位作者 周放 张高杰 朱玲 刘樱 李倩 林中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并开展物理因子的详尽普查工作,寻找1961~2010年辽宁春季稳定通过8℃日期的影响因子,... 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并开展物理因子的详尽普查工作,寻找1961~2010年辽宁春季稳定通过8℃日期的影响因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0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8℃日期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稳定通过8℃日期的影响因子包括1月印度洋海温、11月北大西洋海温、10月北半球极涡强度、1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10月阿留申低压强度;建立的预报稳定通过8℃日期的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稳定通过 界限温度 预报因子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暖日频率和冷日频率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连伟 房一禾 +4 位作者 于杨 姜鹏 王当 王小桃 朱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3期171-179,共9页
为了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冬季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采用经过逐日均一化处理的(排除台站迁移对资料均一性的影响)中国201个台站1960—2009年冬季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对中国冬季暖日频率和冷日频率这2个极端气温指标... 为了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冬季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采用经过逐日均一化处理的(排除台站迁移对资料均一性的影响)中国201个台站1960—2009年冬季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对中国冬季暖日频率和冷日频率这2个极端气温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9年2个极端气温指标在全国冬季为一致的异常偏冷或异常偏暖的特征,其中暖日频率为上升趋势,冷日频率为下降趋势;1960—2009年北方冷日频率的均方差普遍大于南方;近50年来,暖日频率趋势系数在全国均为正趋势,冷日频率在全国均为负趋势,总体来讲,北方的趋势系数均略大于南方;近50年来,这2个极端气温指标均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且各分区均呈变暖趋势,但各区突变时间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日资料均一化处理 暖日频率 冷日频率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寒潮特征及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菲 李辑 +5 位作者 林蓉 房一禾 胡春丽 秦美欧 王小桃 沈玉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142-149,共8页
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6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梳理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探讨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诊断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了PDO不同位相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的调制作用。结... 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6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梳理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探讨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诊断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了PDO不同位相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分为寒潮频次偏多期、振荡减少期以及迅速减少期3个阶段。寒潮频次偏多期主要受NAO影响;振荡减少期主要影响因子有AO、西伯利亚高压、NAO和贝加尔湖关键区;迅速减少期受AO、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明显。寒潮频次偏多期PDO为冷位相,NAO以负位相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大槽强度偏强,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偏多;振荡减少期PDO转为暖位相,AO以正位相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减弱,NAO指数升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贝加尔湖附近位势高度正异常,冷空气势力减弱,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减少;迅速减少期各影响因子振荡加剧,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影响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频次 AO NAO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大槽 PDO 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